XXX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
《XXX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XXX职业技术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一、专业建设基础(一)专业建设顺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要1广州城市基本建设为专业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200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以及中共广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讨论稿)中,明确“贯彻落实国家战略部署、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举措,是“十二五”时期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任务”。将广州建设成国家中心城市、综合性门户城市,建成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国际大都市,全省宜居城乡的“首善之区”。纲要明确了广州市的未来发展定位,为广州在新起点上实现新跨越提供了重要的历
2、史机遇。目前,广州正在积极贯彻落实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围绕率先建立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城乡统筹发展体系等10大体系,广州“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明确建设“智慧广州、低碳广州、幸福广州”,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中心城区、外围城区、重点镇、一般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形成以生态组团为单元、生态廊道相隔离的“一主六副多组团”城市空间结构,在中新广州知识城及相关工程、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南沙港滨海新城、白云新城市政交通工程等重点项目的带动下,近三年广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超2,000亿元。2010年广州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3,000亿元,其中涉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
3、项目有29个,年度投资达264.9亿元。2“三旧”改造为专业建设提供了牢固的项目载体2009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三旧”改造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若干意见(粤府200978号),做出通过改造“旧城镇、旧厂房、旧村居”(简称:“三旧”改造),实现向“新城市、新产业、新社区”转变的发展战略。据统计,广州虽然土地总面积超过7400平方公里,但可供建设使用的平地只有600平方公里。按目前的建设开发速度,可供开发14年。要想增加大土地利用强度,“三旧”改造是最有效途径,广州10区符合“三旧”改造政策要求的用地面积约318平方公里,广州市计划用10年时间基本完成“三旧”改造工作。预计每年需完成10片
4、老城区约1,000万平方米的改造,每年拉动基本建设投资近1,000亿元。广州今年将重点推进位于白鹅潭地区、广州新中轴线地区、珠江新城-员村金融区、琶洲会展区、黄埔临港商业区、奥体中心周边地区、广州火车南站地区、白云湖地区、白云新城及其西北两个延伸区等十大城市重点功能区的城中村改造,对于影响城市景观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旧村进行全面改造。3.城市基本建设领域的人才需求为专业提供了无穷的发展动力目前,我国基本建设行业从业人员总量达3893万人,居各行业之首。其中专业技术和经营管理两类人员仅占从业人员总数的9%,远低于各行业18%的平均水平,占从业人员总数90%以上的生产建设一线操作人员绝大多数未经任何培
5、训直接上岗。广东省市政建设行业队伍素质远不能适应事业发展的需要,在占总量70以上的一线工程建设操作人员队伍中,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者占35%左右,而市政工程专业人员仅占3%工程建设施工现场一线设置的主要技术与管理岗位主要包括“八大员”:即施工员(工长),造价员,监理员,测量员,安全员,资料员,材料员,质检员。其中,施工员是施工现场基层管理的灵魂和核心,也是目前广州工程建设领域人才需求量最大的岗位。此外,从事工程造价编审的造价员、从事工程测量放线的测量员、从事材料设备与工程质量检验的质检员也是广州工程建设领域紧缺的技术工种。据调查,未来5年全国市政施工企业每年需补充施工技术人员9
6、万人左右,广东市政施工企业每年需补充施工技术人员3,500人左右。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来看,根据第三方权威就业能力测评机构麦可思教育数据咨询公司发布的2010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市政建设领域的道路桥梁工程技术等被列入高职“绿牌专业”(即需求增长型专业)名单。目前,全国高职院校设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的有57所,而广东省仅有2所。当前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无论在数量还是质量方面都无法满足行业需求,这也为我校市政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无穷的发展动力。(二)学校领导的重视以及全体教师的无私奉献成为专业发展的根本保障学校领导坚决在人力、资金、政策方面鼎力支持,欲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设省级重点专业,并最终打造成国
7、家级重点专业。二级学院的领导和教师都齐心协力,为专业建设付呕心沥血。目前,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有在校生100人,建成了材料实训室、工程测量实训室、工程预算实训室等7个校内实训室,以及广州穗监工程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广东省四建第一分公司等8个校外实习基地。拥有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毕业生就业率高,就业质量高,工作岗位的适应性强,独立工作能力、团队协作及沟通能力突出,有较强的抗压能力,受到广泛好评。并为专业建设打下坚实基础。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初见成效根据行业和职业特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要求,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主要依据,专业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
8、案。专业团队修订了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把培养重心逐步下移到合作的实习企业。安排学生到校外企业实训基地进行施工现场实训,让学生在生产环境中掌握施工技术中的工艺流程、施工方法、质量控制标准。2.建设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市政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8人。其中专职教师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双师”素质教师6人,占75。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保持每学期聘请来自企业生产一线的兼职教师23人,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主要聘请具有一线施工经验的企业工程师和高级技工现场指导。3.以岗位工作任务为载体开发课程在由业内专家、行业、企业、专业教师、毕业生共同组成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提炼了市政
9、工程技术专业所需的职业核心能力,基本形成了体现工学结合要求的课程内容。强化学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养成,增强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提升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与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政集团公司等企业合作,吸纳企业技术专家共同开发课程。4.开拓生产性实训基地实施“2+1”人才培养模式,开拓校内外生产性实训基地,设计了校内生产性实训与校外顶岗实习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内容。通过一年时间的企业顶岗实习,学生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中获得了良好的职业训练和工作体验,促进了职业素质的提高。5.毕业生就业形势和专业社会声誉较好近年来,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专业对口率70以上,毕业生“上手
10、快、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深受用人单位好评。二、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与广东市政行业企业龙头合作共建,构建“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使其成果在全省建设类院校得到进一步推广;以校企双赢为立足点,以课程改革为突破口,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以紧密型校外实训基地为依托,积极拓展“订单式”培养,形成省级、市级及院级梯级优质精品课程教学体系;优化整合校内实习实训基地,建立一批基于广州“三旧”改造和市政建设项目的实习实训基地,引人企业运作机制、融入企业文化;鼓励教师通过在企业兼职、挂职、短期学习等形式,同时吸引企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校兼课,建设形成一支具
11、有较强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能力、实践经验丰富、教学效果优良、服务地方经济、服务市政建设行业、服务教育发展的高水平专兼结合的市级专业教学团队;通过3年的努力将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省级品牌专业,带动建筑工程技术、物业管理等专业的发展,实现该专业引领、示范和辐射作用。使本专业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9以上,专业对口率80以上,社会满意率达85%以上。(二)专业建设具体目标1. 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通过院企社政四方合作,改革现有人才培养模式,与广州建筑、市政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培养,以广州城市“三旧”改造和市政建设施工项目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项目建设,构建“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
12、”的人才培养模式,即:推行施工工期与专业学习学期交替进行,以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为教学实境,实施“认岗、协岗、定岗、顶岗”的“四岗渐进”预就业实习,实现由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递增型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共育工程建设施工第一线“能吃苦、通工艺、精施工、懂管理”具有精湛技艺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挖掘鲁班精神内涵,弘扬鲁班建筑文化,强化学生职业素养修炼,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2. 建构施工全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块参照基本建设领域“八大员”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国家与行业技术标准、产品施工验收规范以及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施工项目,政府和社
13、区提供政策和场地支持,院企社政四方以提高学生的施工岗位能力为目标。根据市政工程技术专业对应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要求,重构基本素质课程、职业基础课程、职业岗位技能课程、职业岗位技能拓展课程4个课程模块;根据施工全过程的工作任务重组教学内容。在课程建设上,按照国家级精品课程标准完善2门市级以上精品课程、新建4门院级精品课程;在资源库建设上,重点建设6个教学做一体化的优质教学资源库,开发6门专业核心课程标准,按照国家精品课程标准建设6门优质核心课程;在教材建设上,编写6本工学结合的校本特色教材,参与市政工程技术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3. 建设基于“三旧”改造和市政建设项目的实训基地与广州市政集团公司等
14、行业企业龙头合作,在广东“三旧”改造和市政工程的施工现场,建设具有施工、技术开发与服务多功能的实习实训基地15个,新建、扩建校内实训室5个,在校内合作共建广州市政集团公司道桥施工广城技术部、广联达广城工程计量与计价工作室等实训基地;建立即时跟踪学生实习情况的校外顶岗实习管理中心。在校内建设集实训、科研、技能培训与鉴定于一体的区域共享的现代城市建设与服务中心。4. 打造施工技术与现场管理能力突出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通过与广州市政行业企业合作,从行业企业精心选聘专业造诣精深、有较高威望和影响力的技术专家1名作为专业带头人,从现有教师中选拔1名具有丰富行业企业工作经历、能准确把握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方向
15、、有较强组织管理能力的骨干教师进行重点培养;从行业企业引进了5名具有丰富专业实践经验的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专任教师充实教师队伍;聘请20名行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建立“校企互通、动态组合”的兼职教师资源库,形成具有丰富市政建设与管理经验和能力的教学团队。专业教师中双师素质比例由现在的75%提高到90%。兼职教师承担的专业课学时比例达50%以上。通过继续深造和挂职锻炼等形式培养6骨干教师,形成特色鲜明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师资队伍质量和社会声誉得到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实现大幅度提升。按照省级教学团队标准继续进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教学团队建设。5. 提升教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与
16、广东省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市政集团公司、广州市政工程协会等单位合作,结合专业和课程特点,依托广东“三旧”改造,加强以服务社区为重点的社会服务能力的建设,加强物业管理行业合作,全面提升专业团队的教科研能力,承接横向研究课题2项,为建筑施工企业、市政工程企业、物业管理企业、社区等相关部门提供技术服务工作30次,完成各类培训200人次;为中国建筑海外集团公司培训专业技术人员50人次。6. 辐射带动专业群内专业建设以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相关专业的建设与发展,把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广到群内专业,为专业群相关专业提供教学改革的经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
17、内容、教学条件、师资队伍及其相关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成果,可供专业群内其他专业借鉴、移植或直接运用,从而带动整个专业群的发展,提升专业群的整体水平,深化专业群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专业群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三、主要建设内容及建设措施(一)深化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 改革目标 深化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行“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人才培养模式,是市政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其实质是校企合作、联合育人,并以此带动专业调整与专业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推动教学管理制度、过程质量控制、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的改革;将市政工
18、程项目施工与专业学习交替进行,以工程项目施工全过程为教学实境,实施“认岗、协岗、定岗、顶岗”的“四岗渐进”预就业实习,强化顶岗实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实现专业核心能力和岗位职业能力的融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融合,完成“校园人”向“职业人”、学生身份向员工身份的转变;实现由职业基础能力、职业核心能力、职业综合能力到职业岗位能力的能力递增;最终实现“毕业即就业,就业即上岗,上岗即顶岗”的就业培养目标。2. 改革内容(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的思路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教育要体现行业与职业特点,教学内容要突出技术性、应用性与针对性,教学过程要突出实践性、开放性与职业性,这就要求校
19、企必须深度合作,建立起联合培养、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机制体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对行业的深入调研、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企业行业专家访谈,结合市政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构建“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1)。校企共同制定培养方案,共同承担教学任务,将企业上岗培训内容前置,学生以准员工身份接受学校和企业共同组织实施的培养方案,主动适应企业工程建设一线对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学校和企业双向培养为平台,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与广州市政集团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共建校外实训基地;整合社会资源,做好
20、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研究,为教学过程与施工流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的有效运行提供有效保障。第四学期第五学期企业定岗实习第六学期企业顶岗实习第二学期第一学期第一学年第二学年第三学年校外企业实训基地:真实项目训练,“四岗”实习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校内外基地:职业岗位方向能力培养第一暑期企业认岗实习第二暑假企业协岗实习第三学期图1-2-1 “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的人才培养模式示意图“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就要坚持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商定的原则,根据教育目标共同确定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培养方式和保障机制。实施要点如下: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用人标准、规格对接,一般情况下由校企合作成立的专业
21、指导委员研究确定,对于有特殊要求的企业,通过校企双方签订人才培养“订单”来明确培养目标。人才培养内容由素质教育系统与专业技术教育系统相融通,与典型职业工作任务、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把岗位职业资格所要求的应知内容和应会技能融入到教学中,使学生毕业时在取得毕业证书的同时也获得岗位职业资格证书,实现学历教育(毕业证)与岗位能力培养(职业资格证)相融通。人才培养过程由学校、企业合作完成,共同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环节一部分在校内完成,一部分在企业完成,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对学生实施职业素质、职业能力、方法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人才培养环境由学校与现场交叉合成,根据课程和内容特点,选择课堂教学或校内仿真实
22、训场馆、实训室和校外施工现场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准职业人尽早熟悉真实的岗位环境,积累工作经验,增强实践能力,并能融会贯通到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教学进程由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替进行,并积极探索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打破传统的教学安排和学期设置,采用多学期、分段式工学交替,同时也可针对企业不同的需求,根据企业岗位需求的差异、培养人才的知识层次差异、学习时间需求的差异等,进一步探索“学分制”管理,采用 “先企业实践,后学校学习”、“学习实践穿插交替进行”等组织模式。教学团队由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双源合成,增加专任教师中具有企业实际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积累实际工作经
23、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聘请行业企业的专业技术骨干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加大兼职教师的比例,逐步形成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教学评价由学校、企业双方共同完成,学校是评价、考核理论教学成果的主体,企业是评价、考核实践教学成果的主体,通过对每个课程和教学过程的系统分析,把评价的着眼点和落脚点改变到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轨道上来,并逐步实现评(考)教分离。(2)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实施根据对行业企业的深入调研、对毕业生的就业跟踪调查、行业企业专家访谈,结合市政行业的工程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院企社政共同合作构建“工学交替、实境育人、四岗渐进、能力递增”的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2-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XXX 职业技术学院 市政工程 技术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4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