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
《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技术方案.doc(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地灾评估报告编制方案1.评估程序 评估程序见险性评估技术要求(试行)2.评估依据2.1基本依据1、评估委托书。2、建设单位提供的征地范围及坐标。3、建设单位提供的可行性研究报告。4、建设单位提供的的其它有关资料。2.2法律法规依据1、地质灾害防治条例(国务院令第394号,2003.11)。2、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3号)。3、地质灾害防治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号,1999.3)。4、国土资源部、建设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135号)。5、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6、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部门关于地质灾害危险性
2、评估相关规定、要求。3.执行标准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2、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3、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4、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DZ/T 02212006)。5、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DZ/T 02192006)。6、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7、县(市)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基本要求(国土资源部)。8、滑坡崩塌泥石流灾害详细调查规范(试行)(中国地质调查局)。4.评估技术方案4.1前期准备技术方案4.1.1基础资料准备方案系统收集评估区内的基础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及地
3、质灾害资料,系统准备国家、地方相关法律、法规、标准和规范。具体包括:1、国家及地方相关行业法律规范及技术要求。2、评估区地形图、地质图、地貌图。3、评估区社会、经济及人口、自然地理、气象水文、交通、地形地貌、区域地质、地震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人类工程活动等资料。4、建设工程概况、工程前期工作资料。5、与评估区有关的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及图件。对搜集的资料进行初步分析,确定评估区的地质灾害类型及其发生作用的特点,确定野外调查的重点和工作量。4.1.2资质备案评估单位分别到工程项目所在地国土资源厅(局)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资质备案及项目备案,备案的同时了解其对建设项目
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管理及要求、报告审查及备案的程序等,确保评估单位与工程所在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沟通关系,为评估工作的顺利进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4.2野外调查技术方案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469号)及其附件1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182006)、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DZ/T 02202006)等技术规范及标准,对评估区内主要地质灾害类型及主要地质环境条件进行详细调查,地质环境条件调查比例尺根据甲方要求及评估工作需要确定,调查精度10m。根据各灾种及
5、主要地质环境条件分别实施,做到重点突出,全面覆盖。4.2.1主要地质灾害类型调查4.2.1.1崩塌调查崩塌调查包括危岩体调查和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1、危岩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危岩体位置、形态、分布高程、规模。(2)危岩体及周边的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地形地貌、岩(土)体结构类型、斜坡组构类型。岩土体结构应初步查明软弱(夹)层、断层、褶曲、裂隙、裂缝、临空面、侧边界、底界(崩滑带)以及它们对危岩体的控制和影响。(3)危岩体及周边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地下水赋存特征。(4)危岩体周边及底界以下地质体的工程地质特征。(5)危岩体变形发育史。历史上危岩体形成的时间,危岩体发生崩塌的次数、发生时间,崩塌前
6、兆特征、崩塌方向、崩塌运动距离、堆积场所、崩塌规模、引发因素,变形发育史、崩塌发育史、灾情等。(6)危岩体成因的动力因素。包括降雨、河流冲刷、地面及地下开挖、采掘等因素的强度、周期以及它们对危岩体变形破坏的作用和影响。在高陡临空地形条件下,由崖下硐掘型采矿引起山体开裂形成的危岩体,应详细调查采空区的面积、采高、分布范围、顶底板岩性结构,开采时间、开采工艺、矿柱和保留条带的分布,地压现象(底鼓、冒顶、片帮、鼓帮、开裂、压碎、支架位移破坏等)、地压显示与变形时间,地压监测数据和地压控制与管理办法,研究采矿对危岩体形成与发展的作用和影响。(7)分析危岩体崩塌的可能性,初步划定危岩体崩塌可能造成的灾害
7、范围。(8)危岩体崩塌后可能的运移斜坡,在不同崩塌体积条件下崩塌运动的最大距离。在峡谷区,要重视气垫浮托效应和折射回弹效应的可能性及由此造成的特殊运动特征与危害。(9)危岩体崩塌可能到达并堆积的场地的形态、坡度、分布、高程、地层岩性与产状及该场地的最大堆积容量。在不同体积条件下,崩塌块石越过该堆积场地向下运移的可能性,最终堆积场地。(10)调查崩塌已经造成的损失,崩塌进一步发展的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2、已有崩塌堆积体调查包括下列内容:(1)崩塌源的位置、高程、规模、地层岩性、岩(土)体工程地质特征及崩塌产生的时间。(2)崩塌体运移斜坡的形态、地形坡度、粗糙度、岩性、起伏差,崩塌方式、崩塌块体的
8、运动路线和运动距离。(3)崩塌堆积体的分布范围、高程、形态、规模、物质组成、分选情况、植被生长情况、块度、结构、架空情况和密实度。(4)崩塌堆积床形态、坡度、岩性和物质组成、地层产状。(5)崩塌堆积体内地下水的分布和运移条件。(6)评价崩塌堆积体自身的稳定性和在上方崩塌体冲击荷载作用下的稳定性,分析在暴雨等条件下向泥石流、崩塌转化的条件和可能性。调查填表见附表1。4.2.1.2滑坡调查1、调查范围包括滑坡区及其邻近稳定地段,一般包括滑坡后壁外一定距离(滑坡滑动会影响和危害的区域),滑坡体两侧自然沟谷和滑坡舌前缘一定距离或江、河、湖水边。2、注意查明滑坡的发生与地层结构、岩性、断裂构造(岩体滑坡
9、尤为重要)、地貌及其演变、水文地质条件、地震和人为活动因素的关系,找出引起滑坡或滑坡复活的主导因素。3、调查滑坡体上各种裂缝的分布特征,发生的先后顺序、切割和组合关系,分清裂缝的力学属性,如拉张、剪切、鼓胀裂缝等,藉以作为滑坡体平面上分块、分条和纵剖面分段的依据,分析滑坡的形成机制。4、通过裂缝的调查,藉以分析判断滑动面的深度和倾角大小。滑坡体上裂缝纵横,往往是滑动面埋藏不深的反映;裂缝单一或仅见边界裂缝,则滑动面埋深可能较大;如果基础埋深不大的挡土墙开裂,则滑动面往往不会很深;如果斜坡已有明显位移,而挡土墙等依然完好,则滑动面埋深较深;滑坡壁上的平缓擦痕的倾角,与该处滑动面倾角接近一致;滑坡
10、体的差速裂缝两壁也会出现缓倾角擦痕,同样是下部滑动面倾角的反映。5、对岩体滑坡要注意调查缓倾角的层理面、层间错动面、不整合面、假整合面、断层面、节理面和片理面等,若这些结构面的倾向与坡向一致,且其倾角小于斜坡前缘临空面倾角,则很可能发展成为滑动面。对土体滑坡,则首先应注意土层与岩层的接触面构成的滑带形态特征及控制因素,其次应注意土体内部岩性差异界面。6、调查滑动体上或其邻近的建、构筑物(包括支挡和排水构筑物)的裂缝,但应注意区分滑坡引起的裂缝与施工裂缝、填方基础不均匀沉降裂缝、自重与非自重黄土湿陷裂缝、膨胀土裂缝、温度裂缝和冻胀裂缝的差异,避免误判。7、调查滑带水和地下水情况,泉水出露地点及流
11、量,地表水自然排泄沟渠的分布和断面,湿地的分布和变迁情况等。8、围绕判断是首次滑动的新生滑坡还是再次滑动的古(老)滑坡进行调查。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见表41。古(老)滑坡的识别标志 表41标 志内 容等级类别亚类形态宏观形态1圈椅状地形B2双沟同源地貌B3坡体后缘出现洼地C4大平台地形(与外围不一致、非河流阶地、非构造平台或风化差异平台)C5不正常河流弯道C微观形态6反倾向台面地形C7小台阶与平台相间C8马刀树或醉汉林C9坡体前方、侧边出现擦痕面、镜面(非构造成因)A10浅部表层坍滑广泛C地层老地层变动11明显的产状变动(排除了别的原因)B12架空、松弛、破碎C13大段孤立岩体掩覆在新地层之
12、上A14大段变形岩体位于土状堆积物之中B新地层变动15变形、变位岩体被新地层掩覆C16山体后部洼地内出现局部湖相地层B17变形、变位岩体上掩覆湖相地层C18上游方出现湖相地层C变形等19古墓、古建筑变形C20构成坡体的岩土结构零乱、强度低B21开挖后易坍滑C22斜坡前部地下水呈线状出露、湿地C23古树等被掩埋C历史记载访问材料24发生过滑坡的记载和口述A25发生过变形的记载和口述C注:属A级标志,可单独判别为属古、老滑坡;二个B级标志或一个B级、二个C级,或4个C级标志可判别为古、老滑坡。迹象愈多,则判别的可靠性愈高。9、当地整治滑坡的经验和教训。10、调查滑坡已经造成的损失,滑坡进一步发展的
13、影响范围及潜在损失。调查填表见附表2。4.2.1.3泥石流调查泥石流沟谷在地形地貌和流域形态上往往有其特殊反映,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形成区多为高山环抱的山间盆地。流通区多为峡谷,沟谷两侧山坡陡峻,沟床顺直,纵坡梯度大。堆积区则多呈扇形或锥形分布,沟道摆动频繁,大小石块混杂堆积,垄岗起伏不平。典型的泥石流沟谷,这些区段均能明显划分,不典型的泥石流沟谷,则无明显的形成区、流通区与堆积区。研究泥石流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可从宏观上判定沟口是否属泥石流沟谷,并进一步划分其区段。调查范围应包括沟谷至分水岭的全部地段和可能受泥石流影响的地段,主要包括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堆积区。调查下列内容:1、冰雪融化和
14、暴雨强度、前期降雨量、一次最大降雨量,平均及最大流量,地下水活动情况。2、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现象、松散堆积物的物质组成、分布和储量。3、沟谷的地形地貌特征,包括沟谷的发育程度、切割隋况,坡度、弯曲、粗糙程度,并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及圈绘整个沟谷的汇水面积。4、形成区的水源类型、水量、汇水条件、山坡坡度,岩层性质及风化程度。查明断裂、滑坡、崩塌、岩堆等不良地质现象的发育情况及可能形成泥石流固体物质的分布范围、储量。5、流通区的沟床纵横坡度、跌水、急湾等特征。查明沟床两侧山坡坡度、稳定程度,沟床的冲淤变化和泥石流的痕迹。6、堆积区的堆积扇分布范围,表面形态,纵坡,植被,沟道
15、变迁和冲淤情况;查明堆积物的性质、层次、厚度,一般粒径及最大粒径以及分布规律。判定堆积区的形成历史、堆积速度,估算一次最大堆积量。7、泥石流沟谷的历史,历次泥石流的发生时间、频数、规模、形成过程、暴发前的降雨情况和暴发后产生的灾害情况,并区分正常沟谷或低频率泥石流沟谷。8、弃渣、修路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及过度放牧等人类活动情况。9、当地防治泥石流的措施和经验。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见表42。泥石流沟堵塞程度分级表 表42堵塞程度特 征严重沟槽弯曲,河段宽窄不均,卡口、陡坎多。大部分支沟交汇角度大。形成区集中,沟槽堵塞严重,阵流间隔时间长。中等沟槽较顺直,河段宽窄较均匀,陡坎、卡口不多。主支沟
16、交角多数小于60度。形成区不太集中,河床堵塞情况一般。轻微沟槽顺直均匀,主支沟交汇角小,基本无卡口,陡坎。形成区分散,阵流间隔时间短而少。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附表3)中栏目填写要求见表43。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填写说明 表43条 目填 写 内 容水系名称指黄河、长江、珠江等入海河流或下游消失的内陆河流。泥石流沟泄入主河道名指按所用地形图上的名称填写,地形图上无河名者按地方习惯名称填入。泥石流沟至主河道距离现场直接量测或在地形图上量测,要注明河道水位标高。流域面积在15万地形图上量测。相对高差在地形图上量测。山坡坡度可在地形图上量测,但以现场实测为主。植被覆盖率指林、灌木植被的覆盖
17、率。现场调查或收集资料。主沟纵坡一般采用山口以上河段平均坡降,以现场实测为主,也可用近期航片或地形图上的量测资料。分段统计时按加权平均值计算。冲淤变幅应在流通区或形成区实际量测。冲淤变幅按附表4中第7项因素综合判定。沟口扇形地状况应现场实地调查判别,按山口扇形地特征规定调查的内容量测填表。补给段长度比同一河段两岸同时存在几个不同补给源,只取其中最长的一段计入累计长度。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主要按现场调查结果计算确定,也可根据航片资料确定。堵塞程度现场调查确定,判定标准见下表。松散物贮量通过现场调查测算或用航片资料的计算成果。不良地质现象发育程度一般按总贮量划级。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现场调查量测。注
18、: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是指泥沙沿程补给长度与主沟长度之比。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是沿主沟长度范围内两岸及沟槽底部泥沙补给段(如崩坍、滑坡、沟蚀等)的累计长度。泥石流综合评判部分各因素评分按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评分表(附表4)。易发程度(严重程度),综合评判总分确定见表44。泥石流易发程度分级表 表44易发程度总 分高易发(严重)114中易发(中等)84114低易发4084 不易发404.2.1.4地面塌陷调查地面塌陷包括岩溶塌陷和采空塌陷。宜以搜集资料、调查访问为主,分别查明下列内容:1、岩溶塌陷调查过程中首先要依据已有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在基本掌握区内岩溶发育、分布规律及岩溶水环境的基础
19、上,查明岩溶塌陷的成因、形态、规模、分布密度、引发因素、土层厚度与下伏基岩岩溶特征。地表、地下水活动动态及其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关系。调查岩溶塌陷对已有建筑物的破坏损失情况,圈定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段。(1)浅部岩溶发育强烈,可溶岩顶面起伏较大,并有洞口或裂口,岩溶洞穴空间无充填或充填物少,且充填物为砂、碎石和亚粘土的地段。(2)采、排地下水点附近和地下水位降落漏斗范围内(特别是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方向上),以及地下水位变动明显的区域(浸没导致水位上升)。(3)构造断裂带、背、向斜轴部、可溶岩与非可溶岩的接触部位。(4)岩溶洼地、积水低地和池塘。(5)第四纪土层为砂、轻亚粘土、亚粘土,且厚度小于10
20、米的地段。2、采空塌陷采空塌陷应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等工作查明。(1)矿层的分布、层数、厚度、深度、埋藏特征和开采层的岩性、结构等。(2)矿层开采的深度、厚度、时间、方法、顶板支撑及采空区的塌落、密室程度、空隙和积水等。(3)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包括地表陷坑、台阶、裂缝位置、形状、大小、深度、延伸方向及其与采空区、地质构造、开采边界、工作面推进方向等的关系。(4)地表移动盆地的特征,划分中间区、内边缘和外边缘区,确定地表移动和变形的特征值。(5)采空区附近的抽、排水情况及对采空区稳定的影响。(6)搜集建筑物交形及其处理措施的资料等。调查工作量:预计调查面积为50 Km2,为复杂区。调查比
21、例尺为1:2000。调查填表见附表5。4.2.1.5地裂缝调查本次调查所指地裂缝为区域性地裂缝,与滑坡、崩塌、地面塌陷相伴生的地裂缝不在此调查范围内中。主要调查以下内容:1、单缝发育规模和特征以及群缝分布特征和分布范围。2、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构造断裂等)。3、地裂缝成因类型和诱发因素(地下水开采等)。4、发展趋势预测。5、现有防治措施和效果。调查填表见附表6。4.2.1.6地面沉降调查主要调查由于常年抽汲地下水引起水位或水压下降而造成的地面沉降,不包括自于其它原因所造成的地面下降。主要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来查明地面沉降原因、现状和危害情况。着重查明下列问题:1、综合分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评估 报告 编制 技术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82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