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pt
《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ppt(1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微地震监测技术在油田开发中的应用,微地震监测技术是计算机及信号识别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国内外很多科研机构、生产服务单位应用这一技术服务于油田生产,并取得重要成就。我们发展、并应用该技术于国内油田的生产、开发,仅在近3年,就监测了近1500口井。在油田井网调整,压裂裂缝转向,油田调、堵、压施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提高了施工的科学性,为油田增产、增效作出贡献。,理论与技术,1.1理论依据地下经常有微地震发生,压裂或注水时,地层压力升高,根据摩尔-库伦准则,压力变化区会有诱发微地震发生,记录、定位这些微地震源,其分布可以反映裂缝轮廓。摩尔-库伦准则可以写为:,=0+(S1+S2-2 P0)/2+
2、(S1S2)cos(2)/2(1)=(S1 S2)sin(2)/2(2),微地震源定位,微地震定位采用矩阵分析理论,以下述走时方程为依据去计算微地震震源的空间坐标。,经变换,上式可以改写为:,式中,T1-T6 是各分站的P波到时,T0是发震时刻,是待求的未知数;是各分站坐标;vp是P波速度;(x0、y0、z0)是微震震源的空间坐标,是待求的未知数。未知数的个数少于方程个数,方程组是可解的。解出四个未知数的最少方程个数是四个,这要求至少有四个分站,若有四个分站有记录信号,便可以进行震源定位。但只有五个以上的站记录到信号,才会保证足够的定位精度。式(1-4)可以写成标准系数矩阵形式,有很多求解矩阵
3、的方法可以解出;再把解出的结果代入式(1-3)中就可以得出深度,深度分布给出裂缝高度,由于计算过程的累积作用,高度误差较大。,矩阵A写为:,矩阵B写为:,矩阵K写为:,矩阵求逆,(1-5)式可改写为:B-1是B的逆矩阵。矩阵求逆和式计算有很多通用的解法,我们可以取得 K中的未知数的 值。实际采用确定深度的方法是综合考虑各站走时的方法,即对以下数据作为走时的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常数即为相对观测段的高度:,实际采用确定深度的方法是综合考虑各站走时的方法,即对以下数据作为走时的函数进行线性回归,回归常数即为相对观测段的高度:,依据上述过程可以确定微地震点的空间位置。,理论上的精确深度可以写为:,式
4、中参数均假定为真实值。由于存在测试误差,实际测试到的深度可以写为:,展开上式并忽略二级小量:,式中,i=1,2,3,4,5,6,H0 是真实深度,vp是真实波速,v 是速度误差,x0,y0 是震源的水平坐标,x,y 是 x0,y0 的定位误差。把式(1-12)写成:,把式(1-12)写成:写成矩阵形式:,测试深度的矩阵方程可以写为:矩阵求逆:深度可以表示为:,由求出的系数用下式可以估计各项参数的测试误差:,式中,d是速度误差的平方,e、f给出水平定位误差,对估计测试结果的可靠性是有意义的。计算出初始T0,X0,Y0,Z0后,用式(1-11)-式(1-20)去迭代。如果计算出的b、c、d、e、f
5、中任何一个的绝对值较大,则须相应改变T0、Vp、X0、Y0,再返回式(1-11)-式(1-20)的迭代计算过程。直至b、c、d、e、f接近于零,这时的x0、y0、Z0就是真实的微地震点空间坐标。实际上常设定一个允许的小值,以减少迭代过程。计算时需输入速度初值,越接近实际值,计算过程越简单。速度初值与实际值差别大,影响计算过程,不影响最后结果。速度初值应该选择速度下限,保证迭代趋势明显。,如果c大于零,应有:Vp=Vp-V 如果e大于零,应有:X0=X0+X如果f大于零,应有:Y0=Y0+Y我们有6个方程,可以把深度作为待求量在式(1-3)-(1-9)中直接解出,若油田地面起伏过小,线性化后,Z
6、0前面的系数接近于零,使计算出的Z0误差过大,也不稳定。实际解法是首先解出x0、y0、T0三个可以线性化的参数,再在(1-11)-式(1-20)的计算过程中,在b、c、d、e、f接近零时,由式(1-19)计算出Z0。检验表明,计算高度范围大体与实际高度范围相同,说明校正后的结果是可靠的。,裂缝扩展机制,微地震源形成的力学条件可以写为:式中是微裂缝的半长度;是裂缝中的水压;是裂缝面的法向应力;是岩石断裂韧性,是岩石的固有强度。由式可以看出,破裂的临界强度由岩石本身的性质决定,与激励条件无关,只在作用达到破裂条件瞬间才会有微地震发生,因此微地震信号的强度也与激励条件无关。而破裂发生的频度是与激励条
7、件有关的,激励强度越大,单位时间发生的微地震也越多。,地震矩张量MPP可以写为:,由式(1-22)可以得出5个位移分量:一个近场变形位移,二个近场波动位移,二个远场波动位移。远近场是以地震波长为标准的,在我们的使用频段范围内,波长约为几十米。因此,远场震相是我们观测到的主要震相。式中,u3是裂缝面位移,无论裂缝张开、或闭合,只要u3不等于零,就会形成微地震。由式可以看出,注水若使地层压力稍有变化,裂缝宽度就会发生变化,使u3不为零,形成微地震。这为用微地震监测注水前缘提供了理论基础。监测注水前缘本质上是监测地层压力变化前缘。由位移形成的P波位移震幅可以写为:,这里:,分别是观测点相对于震源的仰
8、角和方位角,是P波波速,、是拉梅常数,是考虑时间延迟的震源介质振动的速度幅度,r是传播途径,是传播介质密度。(1-24)式是(1-23)式的辐射图形因子。地震波传播理论为地震信号分析提供了依据。,在地面观测时,可以假定=0,在观测点的P波位移可以写为:在井下观测时,可以假定=/2,在观测点的P波位移可以写为:,微地震信号强度预测,检波器可以记到微地震信号是方法是否可行的关键。只有信号大于器前端分辨率,微地震检波器才可以把信号检测出来。由于人工裂缝形成以张裂为主,加之地层条件,辐射出的P波较为稳定。仪器设置及分析识别理论以记录分析 波为依据。不记录也不分析S波震相。故仅使用以上二式估算到达仪器前
9、端的电压强度。在实际计算中需把,二式改写为:,下标为“0”的参数是与震源有关的参数,与传播路径无关;下标为“1”的参数是地面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源无关;下标为“2”的参数是井下接收的路径参数,与震源无关。A1是地面接收的信号幅值,A2是井下接收的信号幅值,H是入射衰减,F是路径衰减,0是震源的角频率。,为了判断信号的强度量级,我们根据理论及野外实际条件,对一些参数进行粗略的定量:是裂缝面错动或张开的平均速度,可以用u3/T求取,u3是裂缝位错或张开位移,取为2mm;T为地震周期,取为0.02秒;0是震源的角频率,取为0=2f=300,地震频率f取为50赫芝,由于所使用的地震仪是速度型检波器,故
10、分子上要乘以0。,是拉梅常数,本文假定其平均值为=1X104Mpa,井下接收时的P波速度取为 2=2000m/秒,地面接收时的P 波速度取为1=1200m/秒;r1,r2分别是地面,井下的P波传播途径,取为3000米,500米;S0是震源面积,假定每次破裂仅有很小的面积,取为1平方米;K1,K2是地面,井下的检波器的换能系数,我们使用中国地震局哈尔滨工程力学研究所研制的专用检波器,分别取为0.5伏秒/cm,0.2伏秒/cm。,H1、H2分别是地面接收,井下接收的入射衰减。前者是从高速层进入低速层,入射衰减很小,每层入射系数为0.85,假定有7层,整体入射系数为0.35;后者是从地层进入水泥环和
11、钢套管,是从低速层进入高速层,速度差别可达2倍以上,每层入射系数仅为0.3,整体入射系数小于0.1。F1,F2是路径衰减,也称为非弹性衰减。由于地面接收路途远,覆盖层非弹性强烈,通过系数取为0.1;井下接收,路途近,非弹性衰减小,通过系数取为0.5。把上述结果代入公式,并考虑辐射图形因子的影响,计算出在观测点的检波器上可形成的电压值(表1-1)。,可以看出,地面接收所获得的电压值是5.8微伏,这已超过现有技术的检测水平,目前的检测水平是1-2微伏,信号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井下接收信号要强得多,可达26.8微伏,这主要是震源距比较小,辐射图形因子较大的结果。从技术上,井下观测效果最好。表2-1中
12、列出了其它一些对比,特别是油田的欢迎程度一项对方法的采用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表1-1.不同微地震监测方法的信号强度对比,微地震信号识别,微地震信号识别技术是本技术成败的键,识别不出可用的信号,自动识别,实时监测就是一句空话。只有微地震信号大于折算到仪器前端的仪器噪音,信号才是可以检测的。由于低噪音运算器件的广泛使用,及我们对仪器电路结构的独到改进,目前,折算到仪器前端的仪器噪音可以低于2微伏,微地震信号是可以被检到。,微地震信号是与大地噪音同时进入检波器的。在噪音背景中检测出信号是软件编制的主要内容。我们根据计算机智能理论,编制了计算机自学习软件,输入多年人工裂缝观测结果,由计算机进行训练,提
13、取出压裂或注水时的普遍信号特征。这些特征包括:幅度谱,频率谱,信号段的频谱分布,包络前递增及后递减特征,包络的拐点特征,导波特征,信号的升起特征,尾波特征等13个特征。在现场识别前训练5分钟,可以与计算机中已有的信号特征对比,对监测地点的噪音及信号特征予以鉴别及留存,提取频率谱,幅度谱,导波,包络特征,拐点特征等标志去区分当地的信号与噪音。,正式工作时,逐路、逐段的予以识别。经严格检测,在其中任一路上检测出可用信号后,与其它路做互相关。在由台站分布所限定的时段内,其它路也有可用信号,互相关存在,则信号为真,否则为假;这一功能避免了压裂、注水、过车等作业的干扰,只要不是各台同时记录到的噪音,即使
14、它很象信号,也可以被剔除掉。如果震源间过近,彼此间可能形成干扰;实时监测时会扔掉一些过密的信号,避免干扰。后分析时会自动加大处理时间,拉大时间间距,以避免干扰。后分析时会获得更多的微地震信号。,采用前包络反向延伸技术提高时间服务精度,在采样率1000次/s时,时间服务精度优于0.0002s。前包络反向延伸技术如图1-1所示,做一包络线,包络线与横轴的交点q是微震到时。,图1-1.微地震波到时确定方法示意图,包络反向延伸法提高到时精度的理论依据如图1-1所示:提取出包络的各个极大值点,用一个高次方程拟合包络,再给定包络反向延伸线与时间轴的交点,该交点就是微地震的初至到时。该交点是个数学点,有足够
15、的分辨精度,可以分辨出万分之一秒的到时,考虑到微地震信号的噪音背景和失真,实际上认定的微地震到时的分辨率为0.2ms。到时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采用线性方程拟合地震波的到时,在有些条件下难以满足精度要求,故我们采用二次曲线拟合微地震波到时:t=ay2+by+c(1-29)在微地震波形上选出三组(t、y)值,代入(1-29)式中,有:,式(1-30)中:y1,y2,y3是微地震波的极大值点,t1,t2,t3是相应的到时,a,b,c是待求的系数,c就是微地震波到时。,理论上,我们可以用更高次方程去拟合微地震波包络,使到时更精确。事实上,我们不可能无限提高到时精度。出于实时定位的目的,我们必须计算、分
16、配好各个环节所需要的机时。在二次采样的时间间隔内,必须完成数据存储,分析,识别,定位,屏幕显示。如果在下一次采样开始时,不能完成分析,识别,定位,屏幕显示等全部工作,就要占掉计算机缓存,连续发生这样的情况,就会出现死机。合理分配计算机机时,是实现人工裂缝实时定位的关键技术,也是计算机技术高度发展的产物,只是在近几年,国际上才实现人工裂缝的实时监测。由于上述原因,我们尽量采用了一些简明,可操做,节省机时的算法。依据微地震波的到时,我们可以确定微地震震源。提高微地震波到时精度,就可以提高微地震源定位精度。,1.2监测技术,监测使用自行研制的微地震实时监测系统,该系统地面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
17、实时分析、显示。监测依据微地震震源特征,地震波传播理论和微地震信号识别理论,用监测得到的微地震点的空间分布及其三视图描述人工裂缝轮廓,实时给出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噪音水平随深度的变化,监测结果应用,1.压裂裂缝监测:给出裂缝方位、形态,指导布井2.注水监测:给出注水前缘,注水诱发裂缝,指导油田井网调整3.静态监测:在施工前预估井邻区裂缝,静态监测,空间、时间重复性检验,第一次静态监测,第二次静态监测,高压注液监测,压后闭合监测,煤层气监测一.特点二.监测结果,一.特点,1.裂缝形态复杂2.垂直缝、水平缝并存3.带、簇同时存在,1.裂缝形态复杂煤层中原生裂缝发育、规模较大,影响到压裂裂缝形态。使
18、人工裂缝形态复杂。,2.垂直缝、水平缝并存,深色区是高模量区、浅色是低模量区,在压实过程中,二区同时受到压缩。长深色线是没有受到低模量区影响的压缩后长度;短浅色线是没有受到高模量区影响的压缩后长度;在交接面附近:深色线相对变短,受到压缩,裂缝转向与交接面平行;浅色线相对变长,受到拉张,裂缝转向与交接面垂直;从而在交接面附近形成T形缝。,3.带、簇同时存在煤层中存在较多的裂缝群,压裂时,可能出现带、簇并存、带、簇相连的现象。,二.监测结果,1.SHx-156井压裂监测结果2.SHx-171井人工压裂裂缝监测3.SHx-179井人工压裂裂缝监测,1.SHx-156井压裂监测结果,根据相关合同的要求
19、,北京科若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监测队伍于2007年3月26日,在晋城煤田,对SHx-156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该井位于山西晋城,压裂一层,深度为279.5米。监测结果表明,SHx-156井的人工裂缝方向是北东东向。SHx-156井压裂监测结果监测使用平面微地震台网,该台网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分析。可以实时显示记录、分析结果,从主站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人工裂缝发育趋势。整个记录时间持续100分钟。由于压裂深度较小,采取了较小的台网尺度(表1-1)。表1-1的坐标是以压裂点在地面的投影为坐标原点,x轴沿东西向,向东为正;y轴沿南北向,向北为正。,表1-1.SHx-156井压裂监测台站
20、坐标,监测结果平面图,图1-1、图1-2中,每个格的尺寸为100米;水平轴东西向,向东为正;竖直轴沿南北向,向北为正。可以看到,现场监测结果与后处理结果大体一致,后者增加了一些信息。人工裂缝除了一条北东走向的主干裂缝外,东翼前缘有一组展开的裂缝分布,西翼前缘有一支裂缝北西向分布。,表1-2.SHx-156井人工裂缝监测结果参数表,表1-2是依据现场数据的后分析结果。尺度是最大尺度;方位是所有微地震点的统计方位。高度数据的上侧是裂缝面上沿深度,下侧是裂缝面下沿深度。,图1-3.SHx-156井监测结果的人工裂缝高度,图1-4.SHx-156井压裂的人工裂缝倾向,图1-4是沿人工裂缝走向,从东向西
21、看的投影图,表示裂缝面倾向,应该和后面的统计倾角图对比来看,如果倾角图不为零,此图才有意义。此次监测,倾角为0度,由此图可以看出整体裂缝面直立;主干裂缝倾向西北。图1-3、图1-4表明,底部存在水平分布的裂缝。,图1-5.SHx-156井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半高度,图1-6.SHx-156井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半长度,图1-7.SHx-156井第一层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倾角,此图应该和前面的倾向图对比来看,如果此图不为零,前面的倾向图才有意义。此次监测,倾角为0度,由图1-3可以看出裂缝面直立。,图1-8.SHx-156井压裂近井裂隙分布图,图1-8绘出了可能存在的裂隙
22、(绿)、回归线(蓝色粗线)。近井裂隙北东、北西、北北西,裂隙发育。,图1-9.SHx-156井时间频度图,SHx-156井的时间频度图的横轴是监测时间,纵轴是单位时间微地震点个数。可以看到,在时间进程上,微地震分布可以分为四簇,压裂过程大体正常。,图1-10.SHx-156井人工裂缝立体俯视图,由图1-10可以看出,主缝(蓝色)北东东向,有四个支缝,分别为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主缝、东西向裂缝的底部显示出水平裂缝的趋势。,2.SHx-156井压裂监测小结,SHx-156井压裂监测的人工裂缝方向为北东东向;近井原生裂缝中等发育,北东、北西、北北西;主缝(蓝色)北东东向,有四个支缝,分别为北东向
23、、北西向、东西向。主缝、东西向裂缝的底部显示出水平裂缝的趋势。裂缝面高度平稳。没有可见的倾斜,倾角0度,倾向直立。实际进水裂缝尺度是监测尺度的三分之二。表2-1列出了裂缝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表2-1.SHx-156井压裂参数及进水裂缝尺度,2.SHx-171井人工压裂裂缝监测,根据相关合同的要求,北京科若思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监测队伍于2007年4月2日,在山西晋城,对SHx-171井的压裂过程进行了监测,该井深度为354.95361.00米。监测结果表明,SHx-171井的人工裂缝方向是北东向。1.SHx-171井压裂监测结果监测使用平面微地震台网,该台网6分站,无线传输,主站记录分析。可以
24、实时显示记录、分析结果,从主站计算机屏幕上可以实时看到人工裂缝发育趋势。整个记录时间持续79分钟。由于压裂深度较浅,采取了较小的台网尺度(表1-1)。表1-1的坐标是以压裂点在地面的投影为坐标原点,x轴沿东西向,向东为正;y轴沿南北向,向北为正。,表1-1.SHx-171井压裂监测台站坐标,表1-2是依据现场数据的后分析结果。尺度是最大尺度;方位是所有微地震点的统计方位。高度数据的上侧是裂缝面上沿深度,下侧是裂缝面下沿深度。,图1-2.SHx-171井监测结果的人工裂缝高度,图1-2表示裂缝高度随长度的变化,由图可见高度不平稳,有凸起。二翼裂缝长度不对称,西翼裂缝偏长。从高度图可以看出,裂缝面
25、在顶部转为水平。,图1-3.SHx-171井压裂的人工裂缝倾向,图1-3是沿人工裂缝走向,从东向西看的投影图,表示裂缝面倾向,应该和后面的统计倾角图对比来看,如果倾角图不为零,此图才有意义。此次监测,倾角为1度,由此图可以看出裂缝面倾向西北。,图1-4.SHx-171井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半高度,图1-5.SHx-171井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半长度,图1-6.SHx-171井第一层压裂置信度75%时的裂缝监测倾角,此图应该和前面的倾向图对比来看,如果此图不为零,前面的倾向图才有意义。此次监测,倾角为1度,由图1-3可以看出裂缝面倾向西北。,图1-7.SHx-171井压裂近井裂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地震 监测 技术 油田 开发 中的 应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76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