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寒潮天气过程 国家气象中心授课材料.ppt
《【经典】寒潮天气过程 国家气象中心授课材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寒潮天气过程 国家气象中心授课材料.ppt(1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2年3月21日,寒潮天气过程,杨贵名,天气发生发展的分析思路冷、暖空气及其交汇冷干、暖湿(系统、气团)及其交汇风云雨雪天气学原理动力学机制冷、暖气团及其交汇,一、概述二、寒潮天气系统三、寒潮天气过程四、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五、寒潮的预报,一、概述1 引言2 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一、概述1 引言寒潮天气过程是一种大规模的强冷空气活动过程。寒潮天气的主要特点是剧烈降温和大风,有时还伴有雨、雪、雨淞或霜冻。寒潮能导致河港封冻、交通中断、牲畜和早春、晚秋作物受冻,但它也有利于小麦灭虫越冬、盐业制卤等。,中央气象台的寒潮标准规定,以过程降温与温度距平相结合来划定冷空气活动强度。过程降温是指冷空气
2、影响过程的始末,日平均气温的最高值与最低值之差。而温度负距平是指冷空气影响过程中最低日平均气温与该日所在旬的多年旬平均气温之差。,全国范围内取30个代表站分为5个区(图6.1),一个区内有3/5的站有冷空气活动,则定为该区有冷空气活动。当一次冷空气影响25个区并达到相同等级,并且其中包括华北和长江2个区的,称为全国类;只影响北方2或3个区,称为北方类;只影响南方2个区的称为南方类。,从19511980年资料统计,平均每年有:各类寒潮4.5次,其中全国类2.1次,北方类1.1次,南方类1.3次;各类强冷空气6.3次,其中全国类3.8次,北方类2.1次,南方类0.4次。一年中出现各类寒潮最多可达9
3、次,如果加上强冷空气共有17次。而出现寒潮最少的一年只有2次,加上强冷空气活动也只有6次。,寒潮出现的时间,最早开始于9月下旬,结束最晚是第二年5月。春季的3月和秋天1011月是寒潮和强冷空气活动最频繁的季节,也是寒潮和强冷空气对生产活动可能造成危害最重的时期。,2 冷空气的源地和路径源地:新地岛以西洋面上(次数最多、达寒潮的最多);新地岛以东洋面上(次数虽少,但气温低、可达寒潮强度);冰岛以南的洋面上(次数较多,一般达不到寒潮,但与其他源地冷空气汇合后可达寒潮);,寒潮关键区和路径:关键区:95%的冷空气都要经过西伯利亚中部(7090E,4365N)。冷空气从关键区入侵我国有4条路径。(1)
4、西北路(中路):长江以北以偏北大风和降温为主;到江南后,因南支波动活跃可能有雨雪天气。(2)东路:渤海、黄海、黄河下游及长江下游出现东北大风,华北、华东出现回流,气温较低,并有连阴雨雪天气。(3)西路:影响西北、西南、江南。(4)东路加西路:大范围雨雪大风和明显降温。,二、寒潮天气系统1 极涡2 极地高压3 寒潮地面高压4 寒潮冷锋,冷空气从那里来?冷空气最终可追溯到北冰洋及其附近地区大规模极寒冷的空气团,其表现为:地面图上:很浅薄的冷高压;冬季这个浅薄的高压与西伯利亚和加拿大的冷高压连成一个统一的系统。700hPa上:已经为低压。500hPa上:为绕极区的气旋式涡旋,即极涡。,1 极涡极涡中
5、心(图6.3)出现频数最多且最集中的地区是以极地为中心向亚洲北部新地岛以东的喀拉海、泰米尔半岛和中西伯利亚伸展,另一端则伸向北美洲的加拿大东部。西半球的频数比东半球多。极涡活动平均持续天数超过5天,以北美大西洋和亚洲区活动最频繁且稳定,尤其在亚洲地区更为稳定,最长的活动过程达35天。,极涡频数中心,极涡移动路径:(1)经向性运动:从一个半球经极地移到另一个半球。由西半球经极地向西伯利亚移动的极涡主要集中在前冬;而向相反方向移动则大多发生在后冬。(2)纬向性运动:大多发生在欧亚大陆的高纬地区,西半球也有但移到格陵兰高原附近立即终止。(3)转游性运动:主要在极区的亚洲部分和喀拉海新地岛一带,转游的
6、方向大部分是向西的,过一段时间(一般在2周以上)活动后,又转回原来的出现地附近。,极涡类型(按100hPa环流分为4类):(1)绕极型:一个极涡中心位于80N以北;10月占绝对优势,频率为50%;(2)偏心型:一个极涡中心位于80N以南,不对称单波型;西伯利亚东部到阿拉斯加为暖脊,欧亚大陆高纬为一个椭圆型冷涡;,(3)偶极型:极涡中心分为2个,位于亚洲北部和加拿大;北半球高纬环流呈双波绕极;1112月,偶极型频率占4050%;12月,偶极型频率接近60%;平均持续最长,可达11.8天;(4)多极型:三波绕极分布,波槽位置与冬季平均大槽的位置接近。,亚洲高纬上空稳定维持一个强大的极涡时,对我国的
7、寒潮天气过程有很好的指示意义。中央气象局科学研究所普查了19621971年的历史天气图,发现所有中等以上强度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都是出现在北半球对流层中、上部极涡发生一次断裂分为2个中心,即形成偶极型环流。,亚洲一侧的极涡中心南压到西伯利亚北部,冷空气从西伯利亚源源南下造成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如果欧亚大陆极涡是2个极涡中心,且靠近我国的较强,伴随我国大范围持续低温是强的;,若2个极涡中心强度相当接近,我国的持续低温是中等偏强;反之,若亚洲极涡中心是较弱者或极涡分裂为3个中心,则持续低温偏弱。,我国冷空气的强弱,与极涡离我国的距离远近、强度强弱有关。极涡为何会分裂?,2 极地高压导致极涡分裂呈偶极型
8、,常常是由中、高纬度的阻塞高压进入极地并维持所致,而当极地高压向南衰退与西风带上发展的长波脊叠加时,我国将有寒潮天气爆发。极地高压可导致极涡分裂;低涡可导致高压分裂。如台风在远海穿越副高北行;或梅雨期台风登陆使梅雨结束。,极地高压定义:(1)500hPa图上有完整的反气旋环流,能分析出不少于一根闭合等高线;(2)有相当范围的单独的暖中心与位势高度场配合;(3)暖性高压主体在70N以北;(4)高压维持在3天以上。,极地高压是深厚暖性高压,由于极地高压形成,使极圈的温度场变成南冷北暖。极地高压是中高纬度的阻塞高压进入极地而形成,所以它建立的过程与中、高纬阻塞形势的建立过程很类似。主要在两个大洋的中
9、高纬度地区有明显的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的斜压结构,特别是较低纬度温度脊向北的极区发展,导致高度场的脊经向发展(图6.4a、b);或是由于高纬地区经向环流发展,脊后的长波槽也同时向东南加深而切断形成一个闭合的冷低压,低压前部偏东气流增强,使脊向西北方向伸展,导致极地高压形成(图6.5a、b)。,图6.4a 经向发展型模式,暖平流区,图6.5a 低涡切断型模式,极地高压的衰退(图6.6)主要集中在新地岛、北欧沿岸和泰米尔半岛地区,以经新地岛向南衰退的次数最多。,3 寒潮地面高压以往,普遍把寒潮过程中冷锋后地面高压称为冷高压,把高压路径当做冷空气路径,近期研究表明寒潮地面高压多数属于热力不对称系统,高
10、压前部有强冷平流;后部则为暖平流,中心区温度平流趋近于零,它是热力和动力共同作用形成。但也有少数过程高压始终为冷性。,4 寒潮冷锋在寒潮地面高压的前缘都有一条强度较强的冷锋作为寒潮的前锋,冷锋随高度向冷空气一侧倾斜,在高空等压面上对应有很强的锋区,锋区结构上宽下窄,在300hPa及以下各等压面上均有明显的冷槽和锋区。,冷锋的移动方向:与寒潮地面高压的路径有密切关系;与锋前的气压系统和地形也有关;与引导冷空气南下寒潮冷锋后的垂直于锋的高空气流分量有关。这种气流常称为引导气流,引导气流的经向度又取决于与冷空气活动有关的高空槽(常称为引导槽)和该槽后的脊。引导槽后的脊也发展,引导槽加深,锋后气流经向
11、度加大,有利于寒潮冷锋南下。台风、西南涡等的运动,都与引导气流有关,或靠引导气流运动。,三、寒潮天气过程1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2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的作用3 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1 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寒潮是大范围的强冷空气在一定环流形势下向南爆发的现象,是一种大型天气过程。在其整个生命史中,往往与半球范围的超长波、长波活动有密切关系。它又在这些不同尺度系统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构成了寒潮的中期天气过程。,根据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研究认为,寒潮中期过程有3大类:倒流型类:是主要的一类;全国性寒潮7080%属于此类;极涡偏心类:大型槽脊东移类。寒潮:倒流型;两个大洋高压脊夹
12、一低涡。暴雨:流型;两个冷低槽夹一暖高压脊。多么有意思的现象!,倒流型的演变特点可分为3个阶段:(1)初始阶段:2个大洋北部有脊向极地发展,作为整个过程的开始。阿拉斯加暖脊已存在大西洋暖脊向西欧、极地发展,阿拉斯加暖脊也向西欧、极地发展(有时2个脊在极地打通)极涡分裂为二,分别移到东、西半球(或极涡偏于东半球)。从东半球天气形势看,两个大洋的脊挟持一个大极涡,形成倒“”流型。,(2)酝酿阶段:大倒流型向亚洲地区收缩,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建立暖性高压脊,亚洲极涡加强并南压,形成了东亚地区的倒流型。极涡底部有一支强西风,伴随着一支强锋区,锋区上常有长波发展或横槽缓慢南压,形成了强冷空气酝酿形势。,
13、(3)爆发阶段:中纬度长波急速发展,或横槽转竖,或横槽南压,引导冷空气侵袭我国。最后东亚大槽加深并重建,过程结束。,在寒潮爆发过程中,当有南支槽配合时,寒潮冷锋在长江流域或以南锋生,将会造成严重的天气过程和持续低温阴雨天气。,整个寒潮中期天气过程,由两个大洋暖高压脊发展寒潮爆发东亚大槽重建,一般为期23周。这恰恰是我们预报的难点,如何能预报出1520天的过程呢?,以上所述是全国性寒潮中倒流型的典型模式,畸变的情况也常见。如东半球极涡位置、强度不是固定不变的,挟持极涡的暖高压脊也不一定非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不可,有时可能是欧洲暖脊,甚至是西伯利亚脊和北太平洋中部暖脊。极涡有时也可能有23个
14、低压中心,酿成寒潮的只是其中之一。演变情况也很复杂,常有极涡更替,但从整体来看是很相似的。“演变复杂,整体相似。”很有哲学味道,可是预报起来很难啊。,极涡偏心类型,初始阶段表现为大洋北部暖脊已发展,极涡已偏心于东半球。酝酿阶段则表现为两个大洋暖脊再次强烈发展,并迅速向东亚收缩,乌拉尔山的暖脊已移到西西伯利亚上空,亚洲极涡强度较强。爆发阶段则表现为西西伯利亚上空暖脊发展东移,脊前偏北气流加强引导强冷空气向南大举爆发。,2 两个大洋中暖脊在中期天气过程中的作用东亚倒流型的建立主要是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两个地区有高压脊向极区发展,并在北冰洋形成反气旋打通而形成。预报员常把乌拉尔山的高压脊作为预报寒潮
15、和强冷空气的关键系统。它的发展过程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补充型(图6.9):大西洋暖脊在高纬东伸,与其配合有正变高东移,使乌拉尔山地区的浅脊加强发展。,(2)叠加型:由较低纬度黑海地区有高压脊发展东移,与乌拉尔山弱脊叠加而成。,(3)结合型:由阿拉斯加暖脊切断出极地高压,沿西伯利亚北部、北冰洋向西移到泰米尔半岛并南下,与原在乌拉尔山的弱脊合并而称为强大的乌拉尔山高压脊(图6.10)。,同理,鄂霍次克海高压脊的发展,追溯其源都同阿拉斯加的高压脊有关,可以分为阿拉斯加高压脊西退到鄂霍次克海发展而成和由阿拉斯加脊分裂出闭合高压(极地高压),极地高压西移到东西伯利亚、鄂霍次克海与该地区的弱脊合并
16、,而形成强大的鄂霍次克海的高压脊。,综上所述,寒潮中期预报的关键系统应是两个大洋上的暖性高压脊。,3 寒潮的短中期天气过程早在20世纪50年代初,就对寒潮类型进行了研究,通过各型寒潮的基本特征介绍,可以加深对寒潮天气过程中环流演变特征和短期影响系统活动规律的认识。,(1)小槽发展型(脊前不稳定小槽东移发展型),小槽能否发展,是不是不稳定,从高度场上分析并不十分明显,但是在温度场上却较明显,表现为一个从极地伸向北欧的冷舌,且冷舌落后于高度槽1/4波长,如图6.11中位于新地岛西南方的小槽,该槽线上有冷平流,等高线也稍有疏散,即槽线上有正涡度平流,有利于小槽发展。在这个小槽两边的小脊也是暖舌落后于
17、脊,脊线附近的等高线也呈疏散,脊线上有暖平流和负涡度平流,也有利于脊发展,从而使小槽后的偏北风加大,在冷舌落后于小槽的条件下,偏北风加大意味着冷平流加强,将更促进小槽发展。,小槽发展向南加深,小脊向北发展加强,它们边发展边随着基本气流向东移动。21日20时高压脊已到达乌拉尔山以东地区,小槽也发展为位于巴尔喀什湖的较大的槽(图6.12)。这里的基本气流是指长波、超长波基本气流,我们可进一步理解引导气流的含意。,必须指出,这时于65N、120E附近有一片暖平流区向西移动,有与乌拉尔山以东地区的高压后部暖平流叠加的趋势。,1963年12月22日20时500hPa图上(图6.13)东移发展的小槽越过萨
18、彦岭处于下坡地形的贝加尔湖地区,小槽后的脊在东移过程中与东部迎面移来的暖平流正变高叠加后发展很强。脊前的西北气流加强,冷平流也大大加强。脊前的地面冷高压中心增强到1052hPa,冷高压前沿的冷锋移到中蒙边境至新疆一线(图6.14)。,应当指出图6.11、6.12中停留在日本海的东亚大槽逐渐减弱并于22日20时明显减弱且向东移去。根据上下游效应原理看来,小槽将要发展成大槽。25日20时小槽已发展为大槽并移到我国东部,地面冷锋大部分已移到海上,东亚大槽完成了一次更替,寒潮对我国的影响也告结束。,对比图6.11和图6.12,从小槽发展过程可以看出,实质是通过不稳定的小槽小脊的发展,把从大西洋到东西伯
19、利亚的大倒流型,演变为东亚倒流型的过程,这个过程约56天。从预报角度看,当大流型出现之后,要注意分析小脊小槽的温压场结构是否能获得发展,有时小脊的发展比小槽更显著,所以也有预报员把这种演变过程称为里海中亚长脊脊前不稳定小槽发展。该类寒潮的强冷空气取西北东南路径侵袭我国。,(2)低槽东移(西来槽)型欧亚大陆基本气流为纬向气流,在纬向的基本气流中槽、脊自西向东移动稍有发展,脊槽的振幅较大,冷空气源地在欧洲(图6.15)(-40的冷中心),它长途跋涉来我国由于气团变性冷空气强度较弱,有时难以达到寒潮强度,但是在以下三种情况下亦可能达到寒潮程度。,低槽东移过程中,有新鲜冷空气合并,使冷空气加强,如图6
20、.16。,低槽东移到乌拉尔山以东时,从黑海到里海有暖平流(图6.17),高压脊发展,脊前西北气流加强,促使新鲜冷空气南下,与原槽中的冷空气合并。,此型寒潮发生,大多与地面气旋的发展有关,蒙古气旋、东北低压强烈发展又向东北移去,有利冷空气主力向偏北移去。黄河气旋及江淮气旋发展将导致冷空气南下而爆发寒潮。,(3)横槽型东亚倒流型建立时,极涡向西伸出一个东西走向槽,槽前后是偏北风(340-20)与偏西风(300-250)的切变。如图6.20所示,极涡中的冷中心为-44,温度平流不明显。冷空气向南爆发的过程主要有以下三种不同情况:,横槽转竖横槽转竖,冷空气一泻千里,快者一天横扫全国,非常迅速猛烈。预报
21、关键是横槽何时转竖?横槽转竖前常有以下几点特征:,温压场结构方面:如果横槽的温压场配置使槽线或槽后有冷平流或无平流,则横槽稳定。,如果冷舌或冷中心超前于横槽(注意有时可能在500hPa上表现不明显,而在700hPa或850hPa上更清楚些),负变高也移到槽前,横槽后面转为暖平流并有明显正变高,变高梯度指向东南或南,则横槽转竖或南压。图6.21,风场转变方面:如横槽后面的东北风逆转为北风或西北风,横槽将转竖,偏西北风越大对横槽转竖或南压越有利。,阻塞高压是否崩溃或不连续后退方面:崩溃、不连续后退,则横槽均转竖或南压。长波调整方面:上下游长波调整,可使横槽转竖或南压。,低层变形场作用当东亚出现倒流
22、型后,极涡被乌拉尔山高压脊和鄂霍次克海暖高所挟持并缓慢南压到贝加尔湖地区,极涡的南边锋区位于45N附近,且比较平直,在平直的西风带中不断有小波动东传(图6.25)小波动快速东传时引导小股冷空气南下,使锋区南压,造成持续时间比较长的持续降温,但每日降温幅度小,与横槽转竖型截然不同。,但是,如果北支槽与南支槽或高原槽同位相叠加,低空变形场有锋生,也会使冷空气加速向南爆发,形成寒潮。变形场利于锋生的流场;等温线与膨胀轴交角小于45时对锋生更有利。寒潮预报中,对低空变形场的新生要足够重视。但应指出,若虽有低层变形场锋生,但冷空气厚度薄,则由于南下容易变性,不易造成南方寒潮天气。这次过程能造成大范围冰凌
23、天气,与南支长波槽(大槽)密切相关。,概括地说,这类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中纬度锋区中低槽一个个东移并引导小股冷空气南下,而且由东西两路汇合锋生,冷空气加速南下。,横槽旋转南下一般,横槽旋转南下,仅影响北方地区;一旦有南支槽或高原槽接应,才能造成全国性寒潮。亚洲北部旋转南下的低槽与高原槽叠加寒潮爆发。,(4)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特点比较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共同点:寒潮过程的实质:强冷空气向南侵袭我国的过程。冷空气集聚是寒潮爆发的必要条件。,冷空气在高空图上的表现为一个冷中心:500hPa:-40或更低;700hPa:-36或更低;1011月、35月为-28-32。地面图:隆冬季节,蒙古高压中心在10
24、60hPa以上。温度剧降、气压急升、偏北大风。,各类寒潮天气过程的不同点:冷空气源地不同(欧亚大陆北部寒冷海洋、欧亚大陆)、路径不同(西北路径、北方路径、西方路径、东北路径)、冷高压南下形式不同(完整冷高压东移、冷高压分裂南下、冷高压补充南下、冷空气扩散南下)、促使寒潮爆发的流场不同。,促使寒潮爆发的不同流场:小槽发展型: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横槽转竖型:阻塞高压崩溃;低槽东移型:暖脊东移发展;,上述三类都与北半球长波调整,东亚大槽破坏重建联系在一起。,变形场锋生型和低槽旋转型:一个个小槽快速东移使锋区缓慢南压,旋转的低槽与南支槽同位相叠加。,四、寒潮天气过程的成因分析1 寒潮天气过程的能量研究
25、2 寒潮的冷空气堆增强原因分析,寒潮的中期过程,是以两个大洋脊的发展为开始,以东亚大槽重建为结束。,1 寒潮天气过程的能量研究Saltzman波数域能量方程,近似地写成如下形式:,n=1,2,为波数。K:动能;“o”指纬向平均;P:位能;C:有效位能向动能的转换率(斜压转换);D:摩擦耗散;G:非绝热制造率;M(n):n波动能向平均动能的转换率;F(n):n波对平均动能的净边界通量;L(n):为其他波向n波的动能输送率,又称为波与波相互作用;S(n):为其他波向n波的有效位能输送率,也属于波与波相互作用;R(n):为n波有效位能向平均有效位能的转换率;BFP(n):为n波对平均有效位能的净边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经典 【经典】寒潮天气过程 国家气象中心授课材料 寒潮 天气 过程 国家 气象 中心 授课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73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