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保险的未来.ppt
《银行保险的未来.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银行保险的未来.ppt(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退保方面,前三季度寿险业退保率为3.14%,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0.96个百分点。如果按老口径计算(将投资性保险计算在内),退保金额达到135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74%。为什么退保突然多起来了?山东省保险行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刘铭奎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近期退保的投保人一般是一两年前或两三年前通过银行渠道购买的保险,一些保险销售人员急功近利,故意隐瞒保险的特点,比如本来是10年期的保险,却告诉客户可以随时支取。更有甚者,不告诉客户买的是保险,只说是银行理财产品,或高息储蓄。如果客户提前退保,多数会损失本金。”据了解,为了防范银保营销人员误导客户,每家保险公司都会在10天犹豫期内对客户进行电话回访,
2、提醒相关的权利和义务。“很多人一听见是保险公司打的电话,马上就反感地挂断了,错过了了解产品、犹豫期退保的机会。”刘铭奎说,“除了误导问题,今年保险产品受到银行理财产品的冲击很大。大部分客户在购买银保产品时忽略了其风险保障功能,只是与理财产品比较收益率。记者发现,寿险的预定利率已经多年不变,只有2.5%,比目前一年期存款利率还低1个百分点。虽说很多保险产品有分红收益,但由于各家公司的经营管理能力不同,在资本市场长期低迷的情况下,一些保险产品的分红并不乐观。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日前也表示,退保主要原因是“保险产品的投资收益未能达到心理期望值”。刘铭奎说,从长期来看,寿险公司必须调整业务结构,从原
3、来的单纯依靠理财型保险积累保费,转向以保障为主导的传统个险,这也是回归保险的保障本义。而对于消费者来说,买保险的目的是为生命撑起保护伞,是对家庭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投资理财,这一点需谨记。,大众日报,“误导”惹祸,银行保险遭遇“退保”难题,王爽山东省城某事业单位职工李女士,今年10月份其银行账户突然被划走2万元,查询后才知,原来是两年前在银行网点购买的一款中国人寿银保产品在“作怪”。“之前还以为是高息储蓄产品,没想到是保险,而且5年内不能支取,否则不但没有利息,4万元本金都回不来。”说起这段经历,李女士一脸懊恼。在与保险公司几番交涉后,李女士最终损失3000多元,选择了退保。“近期在河南、湖北等
4、地发生了银行保险挤兑的情况,济南还没出现这种风险,但我们也经常遇到投保人要求提前退保的情况。有些人自称买保险时被误导,要求全额退款。但按照合同,提前退保只能兑付现金价值(又称“解约退还金”或“退保价值”,指被保险人要求退保时寿险公司应该发还的金额),大多数客户很难接受本金损失。”济南一家寿险公司负责人向记者反映。寿险业保费收入近年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状态,有些保险公司甚至连年翻番。但今年以来,资本市场不景气,寿险业也受到牵连。除了寿险保费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寿险业的另一难题退保也有所增加。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三大寿险巨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退保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第三季度退保明显高于
5、前两个季度。出现这一情况还有一个背景:继去年11月银监会发布规定整顿银保产品销售之后,保监会、银监会今年联合发布了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指引细则。指引重申保险公司人员不得派驻银行网点;投连险产品不得通过商业银行储蓄柜台销售。调整之处在于允许通过电话销售、网上销售等方式销售银保产品。在银监会去年颁布相应规定的时候,还有不少保险公司对于银保驻点模式的取消抱有观望情绪。指引发布后,这些保险公司不再有侥幸心理。而这样的规定将大幅降低销售误导,同时也有利于分清责任。保监会发布的最新保费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保险业实现总保费收入11254亿元,同比减少70亿元,其中,寿险业实现保费收入7779亿元,同比下滑
6、7%。,关键词:提前退保 寿险业 银保 保险产品 指引提要 山东省城某事业单位职工李女士,今年10月份其银行账户突然被划走2万元,查询后才知,原来是两年前在银行网点购买的一款中国人寿银保产品在“作怪”。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太平洋三大寿险巨头三季报显示,前三季度退保金额比去年同期增长50%,其中第三季度退保明显高于前两个季度。,强制搭售“诱饵”第三名:另一款理财产品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搭售其它银行理财产品现象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为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占比分别为16.7%、16.7%和15.5%。专家表示,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通过一款热销理财产品来搭售一款较难销售的产品,从而提高
7、较难销售产品的销量。通常,银行搭售的理财产品为客户鲜有申购的基金;或是要求客户购买银行理财产品必须办信用卡,借此提高客户和银行之间的粘性。根据银率网数据,招商银行和工商银行在搭售客户基金现象中排名前两位;邮储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建设银行则多次将办理信用卡设为购买理财产品的“门槛”,其中,邮储银行该现象占比高达5.0%,远超其他银行。,理财产品成银行强制搭售诱饵 邮储银行成重灾区银行服务系列调查2012年03月15日 08:56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编者按:315将至,银行理财产品在销售过程中遭强制搭售现象却似乎愈演愈烈,当下,银行理财产品已成为投资者投诉的重灾区。由于理财产品受到
8、投资者的热捧,在强制搭售现象中难免沦为诱饵。根据银率网的统计数据,在强制搭售现象中排在首位的问题为购买理财产品搭售存款,其次是搭售保险,排名第三位的是搭售另一款银行理财产品。,数据来源:银率网 强制搭售“诱饵”第一名:搭售存款 银率网数据显示,购买理财产品强制存款排名前三的银行分别为工商银行、光大银行、深圳发展银行,占比分别为25.35%、24.89%和22.22%。事实上,随着货币政策收紧,各家银行特别是大型银行存款流失严重,负债压力加大,存款挂钩理财产品也成为吸存的重要手段。有业内人士指出,这一现象发生的主要原因为部分银行为了完成存贷比考核指标。通过发行较高预期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吸引投资者,
9、让投资者在购买此产品之前先将资金存入银行,在购买这款高预期收益产品之前的这段时间覆盖时点考核时间,资金充当了存款。强制搭售“诱饵”第二名:搭售保险 一些保险公司为了招揽顾客,与银行联合,把保险理财产品通过银行搭车销售、捆绑销售。不少消费者被银行窗口的保险广告误导,或被储蓄员及保险业务员诱导,误把保险当储蓄。而保险理财合同复杂的格式条款,让普通消费者根本无法明晰自己的权利与义务。很多银保产品的纠纷也正是缘于此。据统计,在顾客购买理财产品时搭售保险现象中,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排名第一,占比高达16.7%,兴业银行等亦榜上有名。而银保产品在销售中,高达55%的客户属于非本意购买。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有
10、两点:第一,代销保险可以为银行以及业务人员带来不菲的利润分成,市场上的提成比例为0.8%-1.5%左右。第二,保险不容易被投资者接受,强制搭售利于保险的销售。,各色产品搭车银行理财 保险销售误导首当其冲银行服务系列调查2012年03月15日 14:05 来源:中国经济网,中国经济网北京3月15日讯 随着3.15的临近,人们又越来越多的关注起服务质量了,尤其是对于一直以来乱收费、高收费现象严重的中国银行业来说。近日由银率网编写的315银行服务调查正式出炉,调查对银行在服务过程中出现的一些不规范现象进行了详细说明。银行由于网点众多的原因,一直以来都是销售金融产品的重要渠道,随着银行代销产品种类的增
11、多,在本次315调查中出现了新的误导现象:券商理财、集合信托产品、私募股权基金当银行理财产品进行误导销售。这反映出目前银行对于代销产品的销售还缺乏严格的代销规范。而某些银行业务人员为了完成考核目标或者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在销售过程采取了一些不规范的销售行为,导致误导情况的发生屡禁不止。调查显示,在银行误导现象中,把保险当成银行理财产品销售的情况位居榜首,占比达29.56%。其次是把基金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占比达20.13%。把券商集合理财以及集合信托产品当银行理财产品销售并列第三,占比均为8.18%。,误导现象排名 银保产品,其实是指在银行销售的保险产品。由于银保产品与其他银行产品相比具有一定
12、的复杂性,使得普通消费者很难一下子弄清楚。由于普通消费者普遍对银行比较信任,所以如果银行在银保产品销售的过程中存在不规范行为,就很容易导致误导的发生。银行保险销售中一半以上客户属于非本意购买 调查显示,在银行办理保险业务的客户中,除45%的客户是出于自己本意购买的保险产品以外,高达55%的客户并非出于自己的本意购买银行保险产品。大多数情况下是在银行办理其他业务时,被银行人员“推销”的。非出于本意购买保险的客户中,有将近90.48%的客户是由于各种原因被误导购买,另外有9.52%的客户是在办理其他银行业务时,因为银行的捆绑销售问题,被强制购买了银保产品。在办理银行业务时,有31.58%的客户是因
13、为没分清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银行理财产品之间的差别,而误买了银保产品;而有26.32%的客户是由于听信了销售人员变相夸大保险收益或保障功能的宣传而购买了银保产品;而同样有26.32%的客户,则是因为受到获奖、赠送、停售等方式的诱惑而购买的产品;还有15.79%的客户购买产品是碍于面子问题。误购银保产品后 53.84%的用户选择被动持有 记者了解到,消费者在银行大厅通过保险推销员购买的保险产品一旦出现问题,维权难度较大。曾有市民向记者表示,自己之前在银行的保险推销员那里购买过一份保险,由于某些问题想退掉保单。找到银行时,银行让他直接去找保险公司,找到保险公司又被告知去找银行。如此推脱,让他疲于奔
14、命,问题也没得到解决。,用户被误导购买银行保险后的处理方式 总结发现,客户在银行被误导或者被强制购买保险产品后,高达54%的客户没有采取任何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或者选择将错就错,或者等待合同到期,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银保产品台下骂声一片,台上却依然销售火爆的原因。正是客户的这种默许的态度,从某种程度上助长了银行保险误导销售行为的继续发生;仅有 23.08%的客户在被误导购买银保产品后,利用犹豫期和电话回访时,成功退保;23.08%的客户会进行投诉,保护自己的合法利益,但是投诉的结果又是如何呢?超过六成用户投诉无果,误购保险产品后投诉的结果 根据图表的数据可以看出,在选择投诉的客户当中,69.23%
15、的客户都表示投诉无果,没有成功,只有15.38%的客户投诉成功,还有15.38%的客户表示想投诉却不知道如何投诉。下图是针对客户投诉渠道的调查。投诉渠道的选择情况 从图中可以看出,有57.14%客户选择找银行投诉,有14.29%的客户直接找保监会投诉;有14.29%客户选择找保险公司投诉,有14.29%的客户选择其他渠道投诉。客户在被误导或者被强制购买保险后,很大比例的客户会选择到购买行进行投诉,在哪里买就投诉哪里。其实,大部分银行销售保险产品的工作人员是保险公司的驻点人员,对于驻点人员的销售误导行为,银行通常是不承担责任的,所以如果要投诉的话,应该找保险公司投诉销售人员的误导行为;如果有银行
16、工作人员存在误导销售行为,可以先找银行投诉,但是根据近几年的投诉情况统计,银行受理的很少,常用的理由是保险问题应该找保险公司投诉;所以最好的方法还是直接找保险产品所属的保险公司投诉。如果保险公司不受理投诉,或者投诉不成功的,可以直接到保监会投诉。保监会对于银行保险产品的误导、欺骗等销售行为,监管严格,保监会可以直接要求银行和保险公司返还通过不正常行为销售产品获得的款项,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有媒体援引业内理财专家的观点,对各种忽悠客户的花招进行了总结:忽悠计:在银行内推荐理财产品,会给大家一种错觉,以为这是银行的业务,出于对银行的信任,市民往往没多加询问就办理了。颠倒计:哄骗顾客保险是赠送的,
17、引诱顾客将存款变成保险。混淆计:保险公司人员身着与银行工作人员一样的服装,让顾客误以为他们就是银行的工作人员。诱惑计:一旦有人对此感兴趣,保险人员就许以高息概念诱惑顾客,例如号称比银行利息高,按一定的比例分红等等。落锤计:一些人第一次存款,不清楚程序,保险人员就利用这一点,帮助其填写资料,以哄骗的方式让这些人稀里糊涂上当。所以,当客户到银行办理业务时,一定要慎之又慎,除了自己需要办理的业务外,尽量不要在短时间内因为其他人员的介绍就决定办理其他业务。其次,在误办了不需要的业务后,也要找到对应的渠道,通过合理的要求来停止相关业务。,到中国银行存款“意外”买了新华保险 老人遭遇退保难,投诉的银行:中
18、国银行投诉的保险公司:新华保险投诉反应的问题:银行保险误导销售的问题原本是到银行存款的,可大厅的“好心同志”劝其买了一份保险。一年前,老下陆团结社区老人万胡清到中国银行“存”了3000元钱,如今却遭遇退保难。60岁的万胡清显得身体很差,行动也不便。据其介绍,去年7月15日,他将在外打工积攒的3000元钱,拿到老下陆的中国银行存起来。走进大厅,几位“好心同志”劝他不如买份保险划算。一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人员拿出一份“红双喜”险种宣传单称:每年存3000元,5年后连本带息16000元,每年还有分红。没有多少文化的老人,虽不太懂保险,但很相信银行工作人员,觉得这种“存钱方式”既可以获得利息又可以理
19、赔,于是在大厅办理了购买“红双喜”的相关手续。“天有不测风云。”去年底,老人在四川北川打工时,一块50多公斤重的彩色钢瓦从2楼掉下,刚好砸到老人身上,造成7根肋骨骨折、肩胛骨粉碎性骨折。令老人没想到的是,打工的老板害怕承担责任,居然逃跑了。他住院开刀花光了银行存款不说,还借了亲朋好友两万多元。出院后,老人回到黄石找保险公司理赔,却被告知红双喜没有这方面的赔付条款,令老人十分沮丧和痛苦。快到今年7月15日续交3000元保险费的日子,老人来到银行称自己身体不行,只有一个女儿但没有工作,自己受伤在家已经是债台高筑,没有经济能力续交保费,要求退保,但工作人员称不能退,要到10年以后才可以。随后,记者来
20、到老下陆的中国银行。一位负责人称,他们跟新华人寿保险公司联合开展了“银保通”,至于老人的具体情况要问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在大厅里,一位新华人寿保险公司工作人员称:“我们会和万师傅沟通,主要是退款划不来。”“到底能不能退、何时能退?”她没有正面回答,并提出让记者去总部问。记者来到沈家营的新华人寿保险公司黄石中心支公司银贷部,一位姓陆的负责人说:“我们不主张退款,因为那样万师傅很划不来。”她算了算,如果一定要退保,万师傅只能拿到2100元。,中国网,时间:2011-11-01,中国人寿、中国平安、中国太保三大保险巨头近日的三季报显示,三大保险公司的前三季度退保金均出现大幅上涨,其中太保前三季度的退保
21、金同比增幅更是高达117%。南都记者了解到,上市保险公司的退保情况基本是整个行业的缩影。太保寿险人士对南都记者表示,退保率上升主要是加息后,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下降,退保率上升主要也是银保渠道退保率的上升。银保产品不敌其他理财产品收益三季报显示,今年以来三巨头的退保金均出现上涨势头。中国人寿前三季度退保率为2.19%,退保金2 76.49亿元,同比增幅高达43.9%.其中第三季度退保率进一步扩大,退保金达100.19亿元,同比上升56.3%.对此,该公司认为是受市场环境变化及公司业务规模增长的影响。而中国太保前三季度的退保金达70.6亿元,相比去年同期的32.54亿元,翻了一倍多,同比增幅高
22、达117%,仅是第三季度退保金便达30.34亿元;中国平安前三季度的退保金达31.9亿元,而该公司去年同期的退保金为26.59亿元,增幅近20%,第三季度退保率进一步扩大。太保寿险人士表示,今年退保率的上升主要集中在银保渠道,个险渠道的退保率没有发生多大变化。这个现象在业内已经普遍存在。退保率上升主要是加息后,寿险产品的收益率吸引力下降。银保新规实施后,由银行销售人员销售银保产品,因解释不清导致客户退保,甚至银行销售人员劝说客户投资“搬家”的现象也有发生。另外有一个跟退保率相似的指标,契约撤销数(客户在保单犹豫期内解除保险合同)今年以来增加也较多。而近日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公共场合亦表示,今年
23、前9个月寿险业退保率为3.14%,较去年同期上升了0.96个百分点,虽然仍处于正常的范围内,但退保金额增长较快,特别是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与储蓄和理财产品直接对比的三年期、五年期趸交产品退保较多。相对于保险产品,银行理财产品期限多数在3个月以下,年化收益率多数在3%-5%,在流动性短期收益率等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在银行理财产品爆发式的冲击下,在银行渠道销售的保险产品的发展空间受到了一定的挤压。今年寿险业增速的回调主要集中在银保渠道。目前其它渠道基本保持了较快增长,而该渠道基本上是负增长。,文章来源:南方网 责任编辑:孙朋浩,来源:北京晨报,2011-11-21,遭遇银行忽悠退保难 一年保险收益只有
24、1%,为贷款被迫买保险俩月资金损失近70%“我感觉像是借了高利贷”“等着贷款的人这么多,如果选择购买一份保险,会有优先权。”作为一个小工厂的老板,王女士正等钱急用,面对银行贷款的现状,她只得无奈地说,“虽然银行并没有强制要求贷款人必须购买保险,但为了能够顺利贷到钱,几乎所有的客户都选择了投保。不过我已经有一份商业寿险了,所以贷款办下来我就选择了退保。”今年5月,王女士为了从银行获得50万元的贷款,被迫先行购买某保险公司的一份分红保险,每年缴费1万元,需缴5年。“我们一家三口都有寿险,是两年前一位从事保险营销的朋友推荐投保的,不过具体内容和条款到现在也不是很清楚。”王女士说道,“所以这份保险对于
25、我来说是多余的,而且我现在正需要资金,哪有精力再支付保费,所以今年8月我就选择了退保,但是没有想到1万元的保费,短短两个多月就变成了3000多元,损失了7000元,这让我感觉像是借了高利贷。”延伸要贷款先买保险成行业“潜规则”保单质押贷款激增四成王女士的经历并不是个案,因为从数据上看,仅仅中国人寿、中国平安和中国太保这三家公司的保单质押贷款额在今年前9个月就增加了133.6亿元,高达480.8亿元的贷款规模同比增长近四成,其中,中国太保保单质押贷款净增加额达到51.4亿元,同比增幅高达2.22倍。在信贷趋紧的背景下,中小企业贷款愈加困难,想贷款先买保险成为今年许多保险公司的“潜规则”银行在开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银行 保险 未来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72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