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损检测Ⅱ级人员培训教材.ppt
《无损检测Ⅱ级人员培训教材.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无损检测Ⅱ级人员培训教材.ppt(10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损检测培训 渗 透 检 测,第一章 渗透检测概述,1.1 渗透探伤的概述,一、渗透探伤是一种无损检测方法1.概念:渗透检测(Penetrant Test)是一种以毛细管作用原理为基础的检查表面开口缺陷的无损检测方法。代号为PT。2.应用范围:渗透检测可用来检测延伸至表面的开口缺陷。主要用来致密性材料,可检查金属材料,也可用来检查其他非金属材料,前提是材料必须为非多孔性材料。二、渗透探伤的工作原理和操作步骤1.工作原理:零件表面被施涂含有荧光染料或着色染料的渗透液后,在毛细管的作用下,经一定的时间的渗透,渗透液可以渗进表面开口缺陷中;经去除零件表面多余的渗透液和干燥后;再在零件表面施涂吸附介质
2、显象剂;在毛细管作用下,显象剂将吸附缺陷中的渗透液,使渗透液回渗到显象剂中;在一定的光源下(黑光或白光),缺陷处非渗透液痕迹被显示出来(黄绿色荧光或鲜艳红色),从而探测缺陷的形貌和分布状态。,1.1 渗透探伤的概述,2.渗透探伤的基本操作步骤:预清洗、渗透、去除、干燥、显像、观察,1.1 渗透探伤的概述,预清洗,1.1 渗透探伤的概述,渗透,1.1 渗透探伤的概述,去除,1.1 渗透探伤的概述,显像,1.1 渗透探伤的概述,观察,1.1 渗透探伤的概述,记录,1.2 渗透检测的发展简史及现状,目前尚未确切查明渗透检测起源于何时;1930年以前,渗透检测发展较慢;利用铁锈检查裂纹,可以认为是它的
3、初始阶段。“油-白法”是公认的最早的一种渗透探伤方法。1930年以后,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非铁磁材料大量使用,促使渗透探伤的发展。二十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美国人斯威策(R.C.Switzer)进行了大量研究,使渗透探伤进入了新阶段。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灵敏度及超高灵敏度渗透液相继问世;渗透探伤材料形成系列,试验方法及手段趋于完善;在提高检验可靠性、检验速度及降低成本方面都取得了新成果。渗透探伤已经称为检查表面缺陷的三种无损检测方法(磁粉探伤、渗透探伤、涡流检测)之一。,铁锈检查裂纹户外存放的钢板,如果钢板表面存在裂纹,水渗入了裂纹,形成铁锈氧化物,裂纹上的铁锈比其它地方更多。因
4、此,利用铁锈的位置和分布状态,可以找出钢板上裂纹的位置和分布状态。,“油白法”将重滑油稀释在煤油中,得到一种混合体作为渗透液;将零件浸入渗透液中,一定时间后用浸有煤油的布把零件表面擦净,再涂上一种白色粉末加酒精的悬浮液,待酒精自然挥发后,如果零件表面存在有开口缺陷,则在零件表面均匀的白色背景上出现深黑色现实的缺陷痕迹。,无损检测以不损坏被检测对象的使用性能为前提,运用物理、化学、材料 科学及工程学理论为基础,对各种工程材料、零部件和产品进行有效的检验,借以评价它们的完整性、连续性及安全可靠性的方法。常规的无损检测方法有:射线检测、超声波检测、磁粉检测、渗透检测和涡流检测。,1.3 渗透探伤的基
5、础知识,一、渗透探伤的分类1.根据渗透液所含染料成份分类荧光渗透探伤法、着色渗透探伤法、荧光着色渗透探伤法2.根据渗透液去除方法分类水洗型、后乳化型、溶剂去除型3.根据渗透探伤灵敏度分类:低级、中级、高级4.根据检测的目的:表面渗透探伤、检漏渗透探伤二、影响检测有效性的因素这种方法的有效性取决于被检材料、检测试剂性质、表面处理情况、清洗程度、缺陷种类及检测过程。三、渗透检测的优点和局限性优点:材料适应性、缺陷种类、灵敏度、操作、速度、成本、直观性局限性:缺陷类型、表面影响、缺陷深度、操作者的因素,1.3 渗透探伤的基础知识,四、各种渗透探伤的操作程序,1.3 渗透探伤的基础知识,五、各种渗透探
6、伤方法的优缺点着色、荧光探伤法水洗型着色探伤法后乳化型着色探伤法溶剂去除型着色探伤法水洗型荧光渗透探伤法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探伤法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探伤法,着色渗透探伤法只需在白光或日光下进行,在没有电源的场合也能工作。荧光渗透探伤法需要配备黑光灯和暗室,无法在没有电源及暗室的场合下工作。,水洗型着色法渗透探伤适合于检查表面较粗糙的工件,操作简单,成本较低。灵敏度较低,不易发现细微缺陷。水基渗透液适用于检查不能接触油类的特殊零件,但灵敏度很低。,后乳化型着色渗透探伤法应用较广,具有中等灵敏度,适宜检查较精密工件。,溶剂去除型着色渗透探伤法应用较广,特别是使用喷罐,可简化操作,适宜于大型工件的局部检
7、查。成本较高,手工操作不易掌握,不适用于大批量工件的检查。,水洗型荧光渗透探伤法成本较低,有明亮的荧光,易于水洗,检查速度快,适用于表面较粗糙的零件,带有螺纹、键槽的工件及大批量小工件的检查。灵敏度较低,宽而浅的缺陷容易漏检,光洁度高的零件重复检查效果差,水洗操作时容易过洗,荧光渗透液容易被水污染。,后乳化型荧光渗透探伤法具有极明亮的荧光,对细小缺陷检验灵敏度高,能检验宽而浅的缺陷,重复效果好,成本较高,不适用于检查带有螺纹、键槽及盲孔的零件,也不适用于表面粗糙工件的检查,清洗困难。,溶剂去除型荧光渗透探伤法轻便,适于局部检查,重复性好,可用于无水源场所,成本较高,所用物质易燃易挥发,不适用于
8、粗糙表面零件的检查,去除操作失误时,灵敏度下降明显。,1.4 渗透探伤与磁粉探伤、涡流探伤比较,无损检测培训 渗 透 检 测,第二章 渗透检测的表面化学基础,2.1 表面张力及产生原因,一、表面张力1.在自然界中,体积一定的几何体中球体的面积最小。液体由其它形状变为球形,如露珠、水银珠等,其面积就减小,如无外力影响或影响不大时,液体总是自由收缩成球状,这是因为液体表面张力的存在。这种存在于液体表面,使液体表面收缩的力,称为液体的表面张力。相邻分子间,分子作用力所能达到的最大距离叫做分子作用半径,约10-10 m;所谓的液体表面厚度等于分子作用半径。2.表面张力系数表面张力一般用表面张力系数来表
9、示。表面张力系数是任一单位长度上的收缩表面力,法定单位为牛顿/米(N/m),它的作用方向与该液体表面相切。当液体表面张力系数小时,该液体的表面能就小,这时液体就容易挥发。,2.1 表面张力及产生原因,3.影响表面张力的因素表面张力系数的大小与液体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对于一定成份的液体,在一定的压力和温度下具有一定的值。不同的液体其值也不同。一般液体的值随温度的升高而下降,但也有一些金属熔融液体的值随温度的升高而升高,如铜、镉等金属熔融液体。此外,易挥发液体的值要比不易挥发液体的更小;含有杂质的液体比纯净液体的值要小。4.部分常用液体在20时的表面张力系数,2.1 表面张力及产生原因,二、表面张力
10、产生的机理1.物质的三态物质是以气态、液态、固态三种形式存在于自然界中。其中气体的分子间距离很大,因此极易扩散;而固体中每个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其相互间吸引力很大,因此不易扩散;液体分子排列比气体密,分子间相互作用较大,但分子热运动的平均动能不足以克服分子间的内聚力,因而液体具有一定的体积,同时由于液体内部存在分子可移动的“空位”,因此液体可根据容器的不同而改变外形。,2.1 表面张力及产生原因,2.分子压强的产生分子力:在液体内部的分子之间,彼此互相吸引力。图1 中,分子M1 处于液体内部,其它液体分子对分子M1 的作用力合力为零,而在液面的分子M2、M3则受到一个向下的作用力。,由表面
11、与近表面分子组成的液体表面层,都受到垂直于液面且指向液体内部的力的作用,这个力使液体向内收缩。该压力在单位面积上的平均值叫压强,也叫分子压强。,3.分子压强是表面张力产生的原因。,2.2 润湿作用,物质的相与相之间的分界面称为界面。物质分气、液、固三相,因此可组成气-液、液-液、气-固、液-固等四种界面。一般把气相组成的界面称为液体表面及固体表面。液-固界面经过液体内部到液-气界面之间的夹角称为接触角,以表示,见图2。,2.2 润湿作用,当液滴停留在固体表面并达到平衡状态时,三种液面张力也达到平衡,这时各界面的张力与接触角的关系如下:rS-rSL=rLcos式中:rS固体与气体的界面张力;rL
12、液体与气体的界面张力,即液体的表面张力;rSL固体与液体体的界面张力;接触角。上述公式可变化为:,2.2 润湿作用,润湿作用是一种表面及界面的过程。一般而言,表面上的一种流体被另一种流体所取代的过程就是润湿,而将增强该流体取代另一种流体的物质称为润湿剂。润湿根据不同界面的不同取代形式有三种方式为:沾湿润湿、浸湿润湿、辅展润湿。当180时,发生沾湿润湿;当90时,可发生浸湿润湿;当0(或不存在)时,发生铺展润湿。在工程上,又常用完全润湿、润湿、不润湿、完全不润湿等四个等级来表示不同的润湿性能。,2.2 润湿作用,当为0,即cos=1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呈薄膜状,称为完全润湿;当在0至90之间,即
13、0cos1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呈小于半球形的球冠,称为润湿;当在90至180之间,即-1cos0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呈大于半球形的球冠,称为不润湿。当为180,即cos=-1 时,液滴在固体表面呈球形,它与固体之间仅有一个接触点,称为完全不润湿。当接触角越小,说明其润湿性能就越好。,2.2 润湿作用,2.3 液体的毛细现象,1.毛细管现象把一根很细的玻璃管一端插入水中,由于湿润作用,可见到水在玻璃中上升,水面凹形,且高出容器中的水面。管子的内径越小,管中的水面越高,如图4。如把玻璃管插入水银中,由于水银不能润湿管壁,可见玻璃管中的水银比容器中的低,且水银面呈凸形。管子的内径越小,管中的水银面就
14、越低。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呈凹面且上升,不润湿液体在毛细管中呈凸面且下降的现象,称为毛细现象。能够发生毛细现象的管子叫毛细管。,2.3 液体的毛细现象,2.毛细管现象的成因毛细管现象实际上就是表面张力作用的结果。液体靠近器壁的液面分子,同时受有内聚力和附著力的作用,其合力垂直于液面。使得液体表面张紧,产生表面张力。液体表面张力所产生的作用力沿著液面的切线方向,作用于液体器壁的交界线。因此它的反作用力F即为提升管内液柱的力源。,2.3 液体的毛细现象,3.管内液柱的上升高度由于液柱所受表面张力的总合与液柱的重量静力平衡。,式中:F表面张力 接触角表面张力系数 d液体密度r毛细管半径 h管内液柱的上
15、升高度 g重力加速度从上面公式可以看出:毛细管曲率半径越小,管子越细,则上升高度越高,即润湿液体在很细的管子里上升特别显著。若毛细管曲率半径一定,则表面张力越大,润湿作用越强,液体密度越小,液体上升高度越高。注意:表面张力大的液体,润湿作用弱。,2.3 液体的毛细现象,4.渗透探伤中的毛细现象渗透过程中,渗透液对受检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作用;显象过程中,渗透液从缺陷中回渗到显象剂中形成缺陷显示痕迹等,实质上都是毛细作用。,当渗透液施加于有表面开口裂纹的零件表面时,渗透液将湿润裂纹内表面,并在裂纹内形成凹陷的弯月面,并在弯月面上产生指向裂纹的附加压强P。裂纹宽度越小,附加压强值越大。渗透液向裂纹内
16、渗透的同时将压缩裂纹内被封闭的气体。随着渗透液的不断渗透,裂纹内气体体积越来越小,而气体的反压强P气将越来越大,直到气体的反压强和附加压强完全平衡位置。如果考虑大气压强P0,则平衡关系为:附加压强P+大气压强P0=裂纹内气体反压强P气 要使渗透液完全占有裂纹空间,必须将裂纹内气体完全排除。,2.4 液体的乳化作用,1.分散体系在日常生活和工业生产中,我们常遇到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里,而形成所谓分散体系。我们把被分散的物质称为分散相,也称为内相、不连续相;分散其它物质的物质称为分散介质,也称为外相、连续相。2.乳化现象和乳化剂当衣服被油污弄脏后,如直接用水清洗很难洗净,但如用肥皂或洗衣
17、粉对衣服浸泡后再进行清洗,就可很快把油污洗掉。这是由于肥皂或洗衣粉溶液与衣服上的油污产生乳化作用所致。肥皂或洗衣粉属于一种表面活性剂。乳化剂属于表面活性剂,它具有亲水基和亲油基的两亲分子,亲水基对水和极性分子有亲和作用,而亲油基则对油和非极性分子有亲和作用。由于表面活性剂的作用使本来不能混合到一起的两种液体能够混合在一起的现象称为乳化现象。具有乳化作用的表面活性剂称为乳化剂。,表面活性凡能使溶剂的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称为表面活性。表面活性剂是指具有固定的亲水亲油基团,在溶液的表面能定向排列,并能使表面张力显著下降的物质。它可以改变液体体系表面状态,产生润湿、乳化、起泡及加溶等一系列作用。,2.4
18、 液体的乳化作用,3.乳化剂的作用当乳化剂加到油水混合液中时,乳化剂易在油水界面上吸附并富集,亲油基与油层相连,亲水基与水层相连,从而起到搭桥作用,使两种原本不相溶的液体连在一起,形成均匀的乳浊液。乳化剂的作用有两个:一是当乳化剂在油水界面吸附并富集时,改变了界面的性质和状态,降低界面张力,使油滴表面能不因表面积的增加而急剧增加,从而使体系始终保持表面能较低的稳定状态;二是能在分散的液滴表面形成一种具有一定强度的保护膜,阻止液滴因碰撞而又重新聚集,而且当保护膜受损时,自动弥补受损处。,2.4 液体的乳化作用,4.乳化形式乳化剂的乳化形式一般分为两种类型。通常按照其亲水亲油平衡值(H.L.B)的
19、范围进行划分。亲水性表面活性剂有较高的HLB值,HLB 值为818 的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形式为水包油型(O/W),其能将与水不相混溶的油状液体呈细小的油滴分散在水中,形成的乳状液称为水包油型乳状液(如牛奶),因而这种乳化剂也称为亲水性乳化剂。亲油性表面活性剂有较低的HLB值,HLB 值为3.66 的表面活性剂的乳化形式为油包水型(W/O),其能将水以很细小的水滴分散在油中(如原油),故称为亲油性乳化剂。后乳化型渗透剂的去除多采用水包油型(O/W)乳化剂。HLB 值在1115 间的乳化剂,既具有乳化作用,又具有洗涤作用,所形成的乳化液可以直接用水冲洗。是理想的去除剂。后乳化型渗透剂有时也采用油包水
20、型(W/O)乳化剂去除。,2.5 吸附现象,1.吸附现象物质自一相内部富集于界面的现象称为吸附现象。当固体和液体或气体接触时,凡是能把液体或气体中的某些成分聚集到固体表面上来的现象,就是固体表面发生的吸附现象。当一种液体和另一种或气体接触时,凡能把被接触的另一种液体或气体中的某些成分吸附到这种液体上来的现象就是液体表面的吸附现象。起吸附作用的物质是吸附剂,被吸附的液体或气体是吸附质。2.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按吸附现象的本质,可将吸附分为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物理吸附多在低温上发生,随温度的升高,吸附量下降。它的特点是:吸附热小,吸附速度快。,2.5 吸附现象,3.渗透探伤中的吸附现象渗透探伤全过程
21、所发生的吸附现象主要是物理吸附。显象过程中显象剂粉末吸附从缺陷中回渗的渗透液,从而形成缺陷显示。显象剂粉末是吸附剂,回渗的渗透液是吸附质。显象剂粉末越细,吸附量越多,缺陷显示越清晰。由于吸附是放热过程,如果显象剂中含有常温下易挥发的溶剂,当溶剂在显象表面迅速挥发时,能大量吸热,从而促进显象剂粉末对缺陷中回渗的渗透液的吸附,加快并且加剧吸附显象,可提高显象灵敏度。自乳化渗透探伤法或后乳化渗透探伤法中,吸附显象发生在在渗透液水表面。渗透过程中受检零件表面及缺陷与渗透液接触时,也发生吸附显象。,2.6 渗透液的渗透特性,1.毛细作用渗透过程中,渗透液对受检零件表面开口缺陷的渗透,实质是渗透液的毛细作
22、用。毛细作用是渗透液渗透到细小而清洁的裂纹中的速度比它渗透到宽裂纹中速度要快。裂纹中如果含有某些污染物,则会使毛细作用减弱。2.静态渗透参量静态渗透参量定义为:SPP=cos。静态渗透参量表征渗透液渗入开口缺陷的能力,它与渗透液的表面张力(一般用表面张力系数表示)和接触角有关。3.动态渗透参量动态渗透参量定义为:KPP=cos/粘度动态渗透参量表征渗透液的渗透速率。粘度越大,渗透速度越慢。,无损检测培训 渗 透 检 测,第三章 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3 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一、光的本质1.光是一种电磁波,按照电磁波的频率(或波长)的大小排列起来形成电磁波谱。2.着色渗透检测采用白光(可见光)来观
23、察,其波长范围为400760nm,可由日光、白炽灯或高压水银灯等得到。3.荧光渗透检测时,只有借助紫外线照射下进行观察,才能发现显像后缺陷显示的影像。紫外线的波长比可见光更短,是不可见的,又称为黑光灯。4.紫外线一般分成如下三种范围:1)波长为320nm400nm 称为UV-A,适用于荧光渗透检测,其中心波长为365nm;2)波长为280nm320nm 称为UV-B,具有使皮肤变红的作用,还可引起晒斑和雪盲,不能用于荧光渗透检测;3)波长为100nm280nm 称为UV-C,具有杀菌作用,能引起猛烈燃烧,还会伤害眼睛,也不能用于荧光渗透检测。,3.1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可见光和紫外线在电磁波谱
24、中的位置,3 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二、光子说和光的波粒二象性三、物质的发光许多物质原来在白光下不发光,在紫外线等外辐射源的作用下能够发光,这种现象称为光致发光。能产生光致发光现象的物质,称为光致发光物质。光致发光物质通常分为磷光物质和荧光物质两类。当外界光源停止照射后仍能持续发光的物质称为磷光物质;当停止光照后立刻停止发光的物质称为荧光物质。荧光渗透剂中的荧光染料就属于荧光物质,它能吸收紫外线的能量并发出荧光,其波长一般在510550nm 之间。由于人眼对黄绿角光较敏感,故在荧光渗透检测中常使用能发出波长为550nm 左右的黄绿色荧光的荧光物质。,3 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四、光度学在渗透检测中
25、通常涉及发光强度、光通量、照度等光度学概念。发光强度是指光源向某方向单位立体角发射的光通量,国际单位为坎德拉(cd)。光通量是指能引起眼睛视觉强度的辐射通量,单位为流明(lm)。照度是指被照射的物体在单位面积上所接受的光通量,单位为勒克司(lx)。对于一定面积的表面,当照射到其表面的光通量越大,表面的照度也越大,当光通量的大小一定时,则被均匀照射的表面积也越大,表面的照度就越小。,3 渗透探伤的光学基础,五、着色(荧光)强度、对比度在渗透检测时,当被显像剂吸附上来的渗透剂厚度达到一定值时,再增加其厚度,则渗透剂的着色(荧光)强度也不再增大,我们把此时的液层厚度称为渗透剂的临界厚度。由此可见渗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无损 检测 人员培训 教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711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