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_图文.ppt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_图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_图文.ppt(7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吉林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刘 亢 丁,第一节 概 述(outline)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是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功能障碍。广义上,脑血管病变包括由于栓塞和血栓形成导致的血管腔闭塞,血管破裂,血管壁损伤或通透性发生改变,血黏度增加或血液成分的异常等。,脑卒中(stroke)是指急性脑局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导致的神经功能缺损综合征。脑卒中时能引起局灶的症状和体征,与受累脑血管的血供区域一致;但是当出现弥漫性的脑血管功能障碍时,如心搏骤停引起的全脑缺血,则不属于脑卒中范围。,一、脑血管病的分类(CVD classification)脑血管疾病的
2、分类方案是临床进行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标准,长期以来分类的方法较多。(1)按病程发展可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缺血性神经功能缺损,进展性卒中和完全性卒中;(2)按脑的病理改变可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前者包括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后者包括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1995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将我国脑血管疾病进行了分类,见表8-1。,表1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二、脑血管的解剖特点(trait of CVD)脑动脉壁较薄,中膜和外膜均较相同管径的颅外动脉薄。颈内动脉和椎动脉经颅底入颅,在颅底首先连成脑底动脉环(Willis环)由动脉环发出分支入
3、脑,脑各部分的血液供应均由外周向脑室方向分布。供应大脑皮质表面反复分支形成软膜小动脉丛,再由该丛发出皮质和髓质动脉深入脑实质;供应脑深部的穿动脉(中央支)从脑底的前穿质和脚间窝自下而上穿入脑内,穿动脉之间虽然存在丰富的血管吻合,但吻合支细小,对脑的调节和代偿能力较弱。脑灰质的毛细血管密度比白质丰富。,脑部动脉通过几组吻合支建立丰富的侧枝循环,其中Willis环最为重要。Willis环有双侧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前交通动脉(ant
4、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和后交通动脉(posterior communicating artery)组成,前交通动脉使两侧大脑前动脉互相沟通,后交通动脉使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沟通。该环对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之间,特别是两侧大脑半球的血液供应有重要的调节和代偿作用(图1)。,另外,颈内动脉与颈外动脉之间的侧支循环(如颈内动脉的眼动脉与颈外动脉的面动脉和颞浅动脉等分支,脑膜中动脉与颈内动脉或大脑中动脉之间的吻合),大脑前,中,后动脉的软脑膜分支之间的互相吻合等,在脑血供发生障碍时亦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与其他器官的血管系统相比,脑血管系统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
5、。一方面通过长时期的进化,脑部形成了十分有效的血液供应和代偿保障机制,有适当一侧颈内动脉完全闭塞时可以全无症状。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脑血管的先天变异或发育不良,侧枝循环开放的可能性和有效程度因人而异。在不同的患者中,同一支动脉闭塞可以引起不同的症状,因此仅凭借临床表现来判定病变的血管很困难的。,三、脑的血液循环(circulation of brain)(一)脑的血液供应(blood supply)脑的血液供应来自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动脉在脑实质中反复分支直至毛细血管,然后逐渐汇聚成静脉。脑的深,浅静脉先回流至硬膜窦,再经境内静脉等会流到右心房。(图2),1、脑的动脉系统(artery
6、 system)(1)颈内动脉系统(internal carotid artery system)颈内动脉约于甲状软骨上缘或平对第四颈椎起自颈总动脉,沿咽侧壁上升至颅底,经颈静脉至颅腔,通过海绵窦至蛛网膜下腔。颈内动脉的主要分支有眼动脉(主要供应眼部血液),脉络膜前动脉(主要供应苍白球大部和内囊后肢,大脑脚,海马,视束和外侧膝状体等处),后交通动脉(沟通颈内动脉和椎-基底动脉两大系统的主要动脉),大脑前动脉和大脑中动脉。颈内动脉主要供应眼部和大脑半球前3/5部分(额叶,颞叶,顶叶,和基底节)的血液。(图3),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是颈内动脉较小的终支,在
7、视交叉上方折入大脑纵裂,与大脑半球内侧面延伸,主要分支有眶动脉,额极动脉,胼周动脉,和胼缘动脉等。左右大脑前动脉转入正中裂之前,在正中线处借前交通动脉相连。较为少见的情况是,双侧的大脑前动脉由一条主干发出。大脑前动脉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内侧面前3/4和额,顶叶背面上1/4部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深穿支主要供应内囊前肢,尾状核,豆状核前部和下丘脑。(图4),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是颈内动脉的延续,呈水平位向前外横越前穿质,进入外裂。主要分支有豆纹动脉,中央沟前动脉,中央沟动脉,中央沟后动脉,顶后动脉,角回动脉和颞后动脉等。大脑中动脉皮质支主要供应大脑半球背外侧面
8、的前2/3,包括额叶、顶叶、颞叶和岛叶,深穿支供应内囊膝部和后肢前2/3、壳核、苍白球及尾状核的血液。(图5),(2)椎-基底动脉系统(basilar-vertebral artery system)椎-基底动脉系统主要供应大脑半球后2/5部分、丘脑、脑干和小脑的血液。(图6),椎动脉(vertebral)在颈根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向上穿行5-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大孔入颅,至脑桥下缘,与对侧椎动脉汇合形成基底动脉。椎动脉的主要分支有脊髓后动脉、脊髓前动脉、延髓支和小脑下后动脉等。小脑下后动脉起自椎动脉或基底动脉下1/3段。主要分支有蚓支、扁桃支球支、脉络丛支和延髓支,供应延髓背外侧、小脑
9、蚓部和小脑下半球的血液。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主要分支有3组。旁正中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中线旁的楔行区域;短旋动脉,供应脑桥基底部的外侧区和小脑中、上脚;长旋动脉(如小脑下前动脉、小脑上动脉),供应脑干及小脑半球。,小脑下前动脉起自基底动脉的下1/3处,先行于外展神经的腹侧,再于面神经和前庭蜗神经的腹侧与之伴行直抵内耳附近,折向后下方形成一动脉袢、走向小脑,分布于小脑半球下面前外侧部。主要供应小脑、内耳、脑桥下部和延髓上部等处血液。小脑上动脉在近脑桥上缘处由基底动脉发出,横越脑桥的腹侧面,绕大脑脚侧面至小脑上面,分为内外两终支。内侧支分布于小脑上蚓部、前髓帆等处,外侧支分布于
10、小脑半球上面。还有分支到脑桥、中脑和第三脑室脉络丛组织。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双侧的大脑后动脉多起自基底动脉;也有一侧的大脑后动脉起自基底动脉,而另一侧起源于颈内动脉;更为少见的情况是双侧大脑后动脉均起自颈内动脉。其皮质支供应大脑后半部,包括枕叶和颞叶底部;深穿支供应脑干、丘脑、海马和膝状体等;脉络丛动脉供应第三脑室和侧脑室的脉络丛。,2、脑的静脉系统(cerebral veins system)脑的静脉包括大脑浅静脉和大脑深静脉。大脑浅静脉可分为3组:大脑上静脉、大脑中静脉和大脑下静,它们收集大脑半球的静脉血液后流入上矢状窦、海绵窦。,重要的大脑深静
11、脉有大脑内静脉、基底静脉和大脑大静脉,主要引流大脑半球深部结构、脑室脉络丛和间脑的静脉血。深、浅两组的血液最后经乙状窦由颈内静脉出颅,回流至右心房。颅内主要的静脉窦有:海绵窦、上矢状窦、下矢状窦、岩上窦、直窦、横窦和 乙状窦。(图7),第二节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病例1:患者男性,46岁因发作性左侧肢体活动不灵伴言语不清3天入院。入院前3天患者晨起时突觉左侧肢体活动不灵,言语不清,无头疼,恶心,呕吐,约10分钟自行缓解。此后该症状反复发作4次,时间持续10分钟到30分钟不等,缓解后恢复如常。为求明确诊治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数十年。查体无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
12、schemic attack,TIA)是指由于某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一过性供血不足,引起局灶型神经功能缺损,出现相应的症状体征。一般症状持续时间为数分钟到数小时,可反复发作,24h内完全恢复。目前临床研究结果对传统的TIA概念提出了挑战,据统计97%的TIA患者在3h内症状缓解,症状持续超过3小时的TIA患者中95%可有影像学及病理学改变,因此对TIA发作时间的限定尚存在争议。,(一)病因和发病机制(etiology and mechanism)大动脉近端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或其他来源的微栓子(microemboli),随血液进入脑中形成微栓塞,引起局部缺血症状。当微栓子崩解或向远端移动,
13、局部血流恢复,症状消失。脑动脉硬化导致血管腔狭窄,或脑血管受到各种刺激出现血管痉挛,引起脑缺血发作。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导致椎-基底动脉缺血发作。脑血管壁动脉粥样硬化或管腔狭窄的基础上,低血压或血压波动使病变血管血流减少,发生一过性缺血症状。血压回升后,局部血流恢复正常,TIA症状消失。4.其他 血液成分改变,如红细胞增多症,血小板增多,白血病等,血液中有形成分在脑微血管中淤积,阻塞血管。脑盗血综合症也会引起一过性脑缺血发作。,1.微栓塞,2.脑血管痉挛,狭窄或受压,3.血流动力学改变,(二)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TIA 好发于50-70岁,男多于女,患者多伴有高血压,动
14、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或高血脂症等危险因素。1.颈内动脉系统TIA 最常见的症状为发作性单瘫或偏瘫。可有同侧单眼一过性黑朦或失明,对侧偏瘫及感觉障碍;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瘫;对侧同向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以有失语。2.椎-基底动脉系统TIA 最常见症状为眩晕,恶心和呕吐,多不伴有耳鸣为脑干前庭系统缺血表现。脑干网状结构缺血引起跌倒发作(drop attack),突然出现双下肢无力而倒底,但可随即自行站起,整个过程意识清楚。脑干和小脑缺血可引发下列症状,如复视,眼震,交叉瘫,吞咽困难,构音障碍,共济失调等。大脑后动脉缺血可出现一侧或两侧视力障碍或视野缺损。,除上述常见症状外,还可表现为精神症
15、状,意识障碍,半侧舞蹈,短暂性全面遗忘症(transient global amnesia,TGA)等。(三)辅助检查(assistance examination)头部 CT和 MRI检查无异常。在TIA发作时MRI 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灌注加权像(PWI)可显示局部缺血性改变。常规化验对TIA诊断意义不大,但对查找病因十分必要,如血常规,血脂,血流变等。TCD可对颅内血管情况进行监测。颈椎 X线片可识别颈椎骨质是否压迫椎动脉。DSA可明确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四)诊断(diagnosis)诊断主要靠病史。症状符合颈内动脉系统与椎-基底动脉系统缺血表现,24小时完全恢复,可排除其他疾病,
16、结合辅助检查,可诊断TIA.。,(五)鉴别诊断(identification diagnosis)1.部分性癫痫:常为局部肢体抽动,自局部向周围扩展,可有癫痫病史。多有脑局造性病变,因此头部 CT和 MRI检查可发现相应脑损害,EEG 可有异常。2.梅尼埃病(Meniere disease):年龄较轻,发作性眩晕伴恶心呕吐(植物神经症状重),持续时间长,多超过24小时。常伴耳鸣,眼震明显,发作多次后听力减退。3.偏头痛:多有家族史,青年或成年早期首发。头痛前可有视觉先兆,如亮点,闪光等,先兆消退后出现头痛。神经系统无阳性体征。麦角胺制剂止痛有效。4.其他:多发硬化,颅内占位等。,(五)治疗(T
17、reatment)1、药物治疗(1)抗凝治疗:使动脉管壁栓子脱落处的溃疡面在抗凝的基础上得到恢复,防止为血栓再形成。有出血倾向,严重高血压,溃疡病及肝肾疾病的患者禁用。肝素(heparin)100mg+5%葡萄糖或0.9%生理盐水500ml,10-20滴/min 静脉滴注,同时监测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使其监控在正常范围1.5倍内。肝素静点24小时后,改为口、服华法林 2-4mg,1次/d。也可用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LMWH)4000IU,腹壁皮下注射,1-2次/d,连用7-10天,同时监测凝血状态,LMWH的生物利用度较好,使用安全。
18、,第三节 脑梗死 病例2、患者,女,68岁,因左侧肢体活动不灵2天入院。入院2天前,无明显诱因看电视时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无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视物旋转,急来我院。病程中无发热,无饮水反呛,无抽搐及意识障,无尿便障碍。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查体,BP:135/95mmHg,神清语明,双瞳孔等大同圆,对光反射灵敏,双侧额纹对称等深,左侧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侧上下肢肌力3级,肌张力低,腱反射减低,左侧 Babinskis征阳性,左侧偏身痛觉减退,无项强,克氏征阴性。,病例3、患者,男,65岁。因右侧肢体活动不灵10小时加重伴意识障碍2小时入院。该患缘于入院前10小时,晨起上
19、厕所时发现右侧肢体活动不灵,当时尚能自行行走,自行在家休息,未予诊治。但肢体瘫痪却逐渐加重,渐不能行走,急来我院,途中曾呕吐1次,为胃内容物,无咖啡样物,病程中有尿失禁,无头痛,无视物旋转,无发热,无抽搐。既往否认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入院时查体:Bp,140/95mmHg,浅昏迷状态,双瞳孔等大同圆,直径约3mm,对光反射迟钝,右上肢肠鞭征阳性,下肢Kennedy征阳性,双侧Babinskis征阳性。,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cerebral ischemic stroke),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脑部血液供应障碍,使局部脑组织发生不可逆性损害,导致脑组织
20、缺血、缺氧性坏死。一、动脉血栓性脑梗死 动脉血栓性脑梗死(thrombotic 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脑血栓形成(thronbosis),是脑梗死中最常见的类型,其中以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最常见。在脑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引起的血管壁病变的基础上,管腔狭窄、闭塞或有血栓形成,造成局部脑组织因血液供应中断而发生缺血、缺氧性坏死,引起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一)病因(etiology)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其次为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等。较少见的病因有脑动脉炎,如巨细胞动脉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多结性动脉炎、梅毒性动脉炎及AIDS等引起的血管炎性病变、moy
21、amoya病及偏头痛等。血液学异常如血小板增多症、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液高凝状态和镰状细胞贫血症等也可是少见的原因。(二)临床表现(clinical feature)本病中老年患者多见,病前有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高脂血症等。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起病,约1/3患者的前驱症状表现为反复出现TIA。根据脑动脉血栓形成部位的不同,相应地出现神经系统局灶性症状和体征。患者一般意识清楚,在发生基底动脉血栓或大面积脑梗死时,病情严重,可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有脑疝形成,最终导致死亡。,下面对不同部位脑梗死的临床表现作以介绍。1、颈内动脉系统(前循环)脑梗死(1)颈内动脉血栓形成颈内动脉
22、闭塞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如果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以全无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TIA,也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和/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死(位于大脑前、中动脉或大脑中、后动脉之间)。临床表现可有同侧Horner综合征,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双眼对侧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当眼动脉受累时,可有单眼一过性失明,偶尔成为永久性视力丧失。颈部触诊发现颈内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2、椎-其底动脉系统(后循环)脑梗死(1)大脑后动脉血栓形成 大脑后动脉闭塞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异很大,动脉的闭塞位置和Willis环的构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脑梗死的范围和严重程度。主干闭塞
23、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及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伴有失读。皮质支闭塞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黄斑回避),偶为象限盲,可伴有视幻觉、视物变形和视觉失认等,优势半球受累可表现为失读及命名性失语等到症状,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像障碍。基底动脉上端闭塞,尤其是双侧后交通动脉异常细小进,会引起双侧大脑后动脉皮质支闭塞,表现为双眼全盲,光反射存在,在时可伴有不成形的幻视发作;累及颞叶的下内侧时,会出现严重的记忆力损害。,深穿支闭塞的表现有: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表现为对侧偏身感觉障碍,以深感觉障碍为主,自发性疼痛,感觉过度,对侧轻偏瘫,可伴有偏盲。丘脑穿动脉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
24、表现为病灶侧舞蹈样不自主运动、意向性震颤、小脑性共济失调,对侧身感觉障碍。中脑脚间支闭塞出现Weber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偏瘫;或Benedikt综合征,表现为同侧动眼神经麻痹,对侧投掷样不自主运动。(2)椎动脉血栓形成 当一侧闭塞时,通过对侧椎动脉的代偿作用,可以无明显的症状。约10%的患者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仅由另一侧椎动脉供血,此时供血动脉闭塞引起的病变范围,等同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塞后的梗死区域,症状较为严重。如延髓背外侧综合征(Wallenberg syndrome)。,(3)基底动脉血栓形成 基底动脉主干闭塞,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及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
25、咽困难及共济失调等,病情进展迅速而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并导致死亡。基底动脉分支闭塞会引起脑干和小脑的梗死,表现为各种临床综合征,下面介绍几种常见的类型。,脑桥腹下部综合征(Millard-Gubler symdrone)病变侧外展神经麻痹及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对侧中枢性偏瘫。对侧偏身感觉障碍。,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脑桥基底部双侧梗死,表现为双侧面瘫、四肢瘫、不能讲话,但因脑干网状结构未受累,患者意识清楚,能随意睁、闭眼,可通过睁、闭眼及眼球垂直运动来表达自已的意愿。,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p of the basilar syndrome)基底动脉尖端分出两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章 脑血管疾病_图文 第八 脑血管 疾病 图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97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