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总论中药学概述教学培训PPT(2).ppt
《中药总论中药学概述教学培训PPT(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药总论中药学概述教学培训PPT(2).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 药 学,中药学是一门专业基础学科,和方剂学一起,在中医基础学科与中医临床学科之间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理、法、方、药成为有机的整体。一方面向临床中医师提供安全、有效、合理的用药知识,同时又对临床用药信息加以分析研究,进行创新或为中药学科提出新的研究课题,随着中医药学自身的迅速发展,以及其他科学技术如药理学、化学、植物学、动物学等相关知识的相互渗透,中药学研究领域不断扩大,分支学科日渐成熟,不断分化。目前这本教材,仅在于重点介绍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对中药的来源、炮制等只要求常识性了解。因此属于临床中药学性质,本课程主要分为总论和各论两大部分,总论主要介绍功效、性
2、能等中药基本理论以及中药采收、配伍、炮制等影响中药临床效应的因素;各论介绍多种临床常用和有代表性的中药的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清代本草学家汪昂曾经风趣地说:“最能使人如寐如睡者,莫过于读本草”。在中药学的学习中,反映最强烈的是“中药难记”每一味药物性能功能各异,配伍应用变化较多;性能功用相似的同一类药物,主治范围、作用强度、用量用法、毒性和禁忌往往也各有其特征。此外,中药学还会涉及中医其他一些学科的内容,因此学习起来会存在一定困难 几点方法参考:,学习中药学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学习中药学要处理好中药学与其他课程的关系,抓住重点,循序渐进 学好章(节)概述、小结,是掌握各类药物共性和要点的
3、关键 学习具体药物,需以功效为核心,将性味、归经、主治、应用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全面理解记忆 药物的毒性、特殊用量、用法和使用注意,必须专门记忆,总 论 中药:以中医药理论指导认识和使用的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清代中后期出现 本草:又称本草学,是我国传统药学(中药学)的古代称谓,也指记载中药的书籍 中药学: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和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第一章中药知识的初步积累和中药学的发展,先秦时期:酒,诗经,山海经100余种动植物药,五十二病方秦汉时期:药学初具规模。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药学专著)按有毒无毒、养身延年、祛邪治病分上中下三品,共载365种药物。总结
4、汉前药学成就魏晋南北朝:本草经集注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方法。炮炙论第一部炮制专著,标志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隋唐时期:新修本草第一部药典性本草,图文对照开创世界药学先例。本草拾遗分十类(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宋金元时期:开宝本草、国家药局设定、证类本草、金元四大家明朝:本草纲目:16世纪中国的百科全书清朝:本草纲目拾遗:鉴定药材、研究草药单方具很大文献价值民国时期:中国药学大辞典:第一部重要的大型中药辞书现代: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8部)、中华本草,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和采集与贮藏,中药除部分人工制品以外,大部分来源于天然的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
5、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地采收野生动、植物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物质量,中医用药十分重视药材产地。由于我国幅员辽阔,有平原、高山、江河湖海,从而构成了各种不同的水土、气候、日照、生物分布的生态环境,为多种药用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有利条件,形成了种类繁多,安全有效的各种药材。通过长期使用、观察和比较,有人发现产地不同的药材质量也有所不同。这些从品种、产量、质量上都有一定的区域性的药材被称为“道地药材”,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道地药材:“道”曾是古代行政区划,“地”是指地域或地区。所谓“道地药材”,是指具有明显地域性,因其品种优良,生长环境适宜,栽培(或养殖)及加工合理,生产相对集中而产量较大,
6、其质量优于其他产地的药材。质量 临床疗效确定依据: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疗效是关键因素。如江西的枳壳、栀子、香薷;江苏的薄荷、苍术;广东的砂仁;东北的人参、细辛、五味子;云南的茯苓等,道地药材是在长期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不是一成不变的。自然环境条件的改变、过度采挖、栽培技术的进步、产区经济结构变化等多种因素皆可导致药材道地的变迁,具有多道地性和可变性。如三七,原产广西,后云南产者居上,成为新的道地产区 药材的品质和临床疗效始终是确定道地药材的主要标准。但是道地药材生长周期长,产量有限,满足不了人们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所以现在对很多名贵或短缺植物药进行了异地引种、药用动物
7、驯养,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部分短缺药材的需求,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药用动物、植物在其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其药用部分的有效成分和有害成分的含量各不相同,药物的质量、疗效和毒副作用都可能会有很大差异。合理采收对保证药材质量、医疗效果以及扩大和保护资源十分重要 如“当季是药,过季是草”;“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砍来当柴烧,九月中旬采麻黄,十月山区五味找,知母黄芩全年采,唯独春秋质量高”,中药采收季节、时间和方法 中药有效成分 临床疗效 药物采收的一般原则为:在药用部分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季节采收。根、茎、叶、花、果实生长成熟有明显季节性,根据药用部位确定采收时节 一、植物类药物采收:,全草类:多在枝叶茂盛
8、,花朵初开或花前期时采集。割取地上部分或连根拔起。也有在幼苗时采集 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盛开的时候采收。桑叶需在深秋经霜后才能采收 花类:花蕾在含苞待放时采摘;花序(多以花序入药,花正开放时采摘,采花最好在晴天早晨);花朵盛开时采收,如蒲黄;红花在花冠由黄变红时采集 果实:大多都在果实成熟时或成熟后采摘 根和根茎类:一般以初春或秋末即阴历二月、八月采收为佳 树皮和根皮类:清明至夏至(46月),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动物类药材为保证药效必须根据生长活动季节捕捉采集。以保证药效和容易获得为原则 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大多可随时采收,第三节 中药的贮藏,中药材经采集以后,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品外,一
9、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工,然后才能贮存。首先去除泥土杂质和非药用部位,按照不同品种进行清洗、去皮、修整、热处理、浸漂等处理 如果贮存不当,不仅药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响疗效,而且还会危害人体,一、中药贮藏常见的变质现象 虫蛀:由于入库的药材附着有害虫或虫卵,或放置药材的房屋、容器及包装用品藏匿或进入害虫,均可引起害虫繁殖。害虫对植物和动物药材的破坏性很大,或形成蛀洞,或毁为蛀粉。药材质量严重降低,甚至丧失药性。害虫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还会造成药材污染 霉变: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非常容易造成药材感染,一旦温度和湿度适宜,即萌发菌丝,分泌酵素,侵蚀药材组织,引起霉烂变质,失去药效,
10、如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肝脏还有极强的毒害性,变色:各种药材都有自身的天然颜色,如贮存不当,或存放过久,其中所含的成分因发生化学变化,致使其原来的颜色改变,这往往是药材变质的一种征兆 走油:一些药材因存放过久,温度过高,日光暴晒等原因,会出现变质的“走油”现象。所谓“走油”,一是指含脂肪油及挥发油药材的油类变质并向外溢出,如柏子仁、核桃肉等;二是含糖等成分高的药材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如天门冬、牛膝等 此外,因药物贮藏不当引起其化学成分分解或改变,亦可能发生变质,二、中药贮藏的时间与药效 绝大多数药材随着贮藏时间延长,所含有效化学成分会降低,因而影响其质量。有关研究表明:益母草的主要有效成
11、分是其所含的生物碱,贮藏1年后总生物碱含量明显下降,可由1以上,降至0.4以下。石菖蒲中的挥发油,存放1年会降低约20%,2年后降低约35%,3年后降低约5.0%。所以一般药物不宜贮存太久,用药宜“新”一些植物药或动物药鲜用与干后用,其作用的强弱会有差异。如鲜地黄的寒润之性优于干地黄,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尤佳,但是,前人的经验认为,有少数药物“用药宜陈”。李杲认为:“陶隐居本草言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皆须陈久者,其余须精新也。然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之类,亦宜陈久,不独六陈也。新陈之不同,精粗之不等,倘不择而用之,其不效者医之过也。”此外,临床还习用陈棕炭、陈艾叶等,
12、上述药物为什么“宜陈”,其贮存多久才为“陈”,至今尚无定论。现代曾有报道:陈棕皮煅炭后的止血作用较新棕皮好。芫花、狼毒等,可通过贮存起减毒作用。的有效分是常温下不易挥发的高沸点挥发油及陈皮甙,久贮之后,不是有效成分的低沸点挥发油散失,其有效成分含量可相对增加。槐花的止血作用,与其所含鞣质有关,久贮之后,其中的芸香甙在鼠李糖转化酶作用下,可转化为鞣质;并认为槐花止血宜陈,而用以清肝火,降血压则宜新,因为芸香甙是降血压的主要有效成分。这些研究,为“用药宜陈”提供了部分初步的依据,但不能将其理解为贮存越久越好,三、中药贮藏的注意事项 凡易虫蛀或受潮霉变、变色、走油的药材,应合理加工处理后,才入库贮存
13、。存药的库房,应保持清洁、干燥、通风、避免害虫或有害之物进入。贮存期间,应经常检查,注意调节库房内的温度和湿度,注意翻晒或烘烤,必要时进行安全而有效的灭虫处理。容易“走油”的药材,须合理采购,避免积压,并尽可能贮放于密闭容器中。毒药和贵重药品,应专人专柜保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在具体贮药方面,前人总结了不少简单易行的经验,如人参及动物药材等,与花椒、或细辛同放,则不易虫蛀。牡丹皮与泽泻共存,则前者不易变色,后者不易生虫。将药置于石灰缸或谷物中,可防受潮等等。现代先进的贮藏技术,更应积极采用 近年来,在中药材及中成药贮藏中采用的新技术主要有:气调贮藏技术:采用控制氧气浓度的办法,减轻或防止药材变
14、异,以保证所贮藏药材的质量。如填充二氧化碳或氮气,可降氧杀虫。或使用无毒材料制成的除氧剂封存技术,在密封塑料袋中直接吸收其空气中的氧气,达到药材除氧封存,能防止药材霉变、虫蛀或氧化变质等,控制药材含水量及贮药环境的湿度、温度的贮藏技术:如应用微波干燥技术、远红外线幅射干燥技术、太阳能集热器干燥技术及低温冷藏技术等 直接杀灭霉菌、杂菌和害虫:如采用蒸气加热技术、气体灭菌技术(使用环氧乙烷灭菌杀虫剂等)、60Co-射线幅射技术、丁香等中药挥发油熏蒸防霉杀菌等,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炮制:药物在应用制成各种剂型以前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古代称炮炙、修治、
15、修事等“炮”代表各种与火有关的加工处理技术“制”则更广泛代表了各种加工制作技术,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增加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 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合病情需要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矫味矫臭,利于服用 引药入经,第二节 常用的炮制方法,一、修制法1、纯净处理:采用挑、选、捡、筛等方法,去掉杂质和非药用部分,使药物纯净2、粉碎处理:以捣、碾、研、磨、锉等方法,使药材粉碎,便于制成各种剂型3、切制处理:用刀具将药材切、铡成段、片、块、丝等规格的饮片使药物的有效成分易于煎出,并便于制剂,二、水制1、洗:将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药 总论 中药学 概述 教学 培训 PPT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96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