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NXPowerLite)(精品).ppt
《第七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NXPowerLite)(精品).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七章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NXPowerLite)(精品).ppt(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章 农田土壤保护与培肥,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农田保护农田培肥节水抗旱技术农田建设,本章的内容,耕作学的两个主要内容:种植制度:养地制度:与种植制度相适应的以养地为中心的一系列技术体系.其中心任务是提高土地综合生产能力.土壤耕作 农田土壤培肥 农田土壤保护 农田基本建设 等,2,第一节 耕地土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一、耕地现状,3,二、农田土壤存在的问题,1、水土流失2、土壤沙化3、土壤盐碱化4、土壤贫瘠化5、土壤污染,1、水土流失 我国水土流失面积达183万平方公里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为50亿吨,相当于全国耕地被刮去1厘米厚的土层流失的氮、磷、钾相当于4000万吨化肥后果:作物减产、灾害
2、频发 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缺少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破坏。,5,6,2、土壤沙化 2005年,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达174.3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8%,涉及全国30个省(区、市)841个县(旗)。70年代,我国土地沙化扩展速度每年1560平方公里,80年代为2100平方公里,90年代达2460平方公里,21世纪初达到3436平方公里,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7,草原植被破坏是直接原因。,8,9,沙尘暴,沙尘来源及其路径从全球范围来看,沙尘天气多发生在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主要有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北美中西部和澳大利亚也是沙尘暴天气的源地之一。亚洲沙尘暴活动中心主要在约旦沙漠、巴格
3、达与海湾北部沿岸之间的下美索不达米亚、阿巴斯附近的伊朗南部海滨,稗路支到阿富汗北部的平原地带。前苏联的中亚地区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及土库曼斯坦都是沙尘暴频繁(15/年)影响区,但其中心在里海与咸海之间沙质平原及阿姆河一带。我国西北地区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也是沙尘暴频繁发生的地区,主要源地有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乌兰布和沙漠和毛乌素沙漠等。,10,经统计,60年代特大沙尘暴在我国发生过8次,70年代发生过13次,80年代发生过14次,而90年代至今已发生过20多次,并且波及的范围愈来愈广,造成的损失愈来愈重。1993:4月至5月上旬,北方多次出现大风天气
4、。4月19日至5月8日,甘肃、宁夏、内蒙古相继遭大风和沙尘暴袭击。其中5月5日至6日,一场特大沙尘暴袭击了新疆东部、甘肃、宁夏大部、内蒙古西部地区,造成严重损失。1994:4月6日开始,从蒙古国和我国内蒙古西部刮起大风,北部沙漠戈壁的沙尘随风而起,飘浮到河西走廊上空,漫天黄土持续数日。1995年:11月7日,山东40多个县(市)遭受暴风袭击,35人死亡,121人失踪,320人受伤,直接经济损失10亿多元。1996年:5月29日至30日,自1965年以来最严重的强沙尘暴袭掠河西走廊西部,黑风骤起,天地闭合,沙尘弥漫,树木轰然倒下,人们呼吸困难,遭受破坏最严重的酒泉地区直接经济损失达两亿多元。19
5、98年:4月19日,新疆北部和东部吐鄯托盆地遭瞬间风力达12级,有6人死亡、44人失踪、256人受伤,11,1999年:4月3日至4日,呼和浩特地区接连两天发生持续大风及沙尘暴天气。这次沙尘暴的范围从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地区一直到东部的通辽市南部,瞬时风速为每秒16米。伊克昭盟达拉特旗风力最高达到10级。2000年:3月22日至23日,内蒙古自治区出现大面积沙尘暴天气,部分沙尘被大风携至北京上空,加重了扬沙的程度。3月27日,沙尘暴又一次袭击北京城,局部地区瞬时风力达到8至9级。正在安翔里小区一座两层楼楼顶施工的7名工人被大风刮下,两人当场死亡。一些广告牌被大风刮倒,砸伤行人,砸坏车辆。2002
6、年:3月18日到21日,20世纪90年代以来范围最大、强度最强、影响最严重、持续时间最长的沙尘天气过程袭击了我国北方14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影响人口达1.3亿。,12,13,3、土壤盐碱化 资料统计表明:我国土壤盐碱地耕地面积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原因: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农田面积扩大,灌溉水不足,而蒸发量大,盐分向上移动大于向下淋洗的数量.灌溉不合理,局部过量灌溉,地下水位上升,地下水上升到地表,水分蒸发后盐留在土壤中。水利工程老化土壤耕作、培肥不当,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恶劣,肥力下降导致盐碱化危害加重。,14,15,5、土壤污染 我国土壤污染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约占全
7、国耕地的1/10以上,每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工业污染生活污染化学药剂 过量使用,16,4、土壤贫瘠化,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生产力下降原因:重用缺养,不合理施肥,土壤侵蚀等,一、农田土壤水蚀与治理二、农田土壤风蚀与治理三、农田土壤盐碱化治理四、土壤污染治理,第二节 农田保护,农田保护:是农田不受自然与人为的破坏,防止跑土跑水跑肥,保护作物正常生育。在自然系统中,土壤的消失与更新速度相同,土壤处于一种平衡状态。农业生态系统受人为影响,人们不合理的开发利用,使土地受到侵蚀,成为逆境土壤。逆境土壤:是指对植物生长存在着各种限制因素的土壤。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沙漠及沙漠
8、化土地、受侵蚀的土壤、盐碱土、受各种污染的土壤及养分严重缺乏的土壤。P216,(一)、土壤侵蚀概念 美国土壤保持学会:土壤侵蚀是水、风、冰或重力等营力对陆地表面的磨损,或者造成土壤、岩屑的分散与移动。英国N.W.哈德逊:土壤侵蚀是使土壤和岩石颗粒在重力的作用下发生转移、滚动或流失的过程,风和水是使颗粒变松和破坏的主要营力。,土壤侵蚀:分为水蚀和风蚀。,一、农田土壤水蚀与治理,水蚀:是土壤微粒在水的作用下可产生垂直或沿地表的横向运动。在多雨地区,土壤颗粒在水力的作用下,被冲积到江河、湖泊和海洋中去。危害:土壤肥力下降、耕地减少、堵塞河道、灾害频繁,作物产量低而不稳。坡地农田“三跑”是低产的主要原
9、因。“跑水、跑土、跑肥”的主要方面是“跑水”。,(二)农田土壤水蚀,水土流失与坡度的关系,(三)、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 气候:降水、风、温度 地形:坡度、坡长、坡形 土壤:透水性、抗蚀性、抗冲性 植被 植被在水土保持中的功能:拦截雨水;调节地面径流;固结土体;改良土壤性状;减低风速,防止风蚀。,水土流失严重区在西北黄土高原和南方丘陵山地,22,(四)水土流失的治理,1、保护性种植2、保护性耕作3、梯田种植法4、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23,1、保护性种植、保护性作物布局中耕作物(水土流失型):棉花、玉米、高粱、烟草等密植作物(水土保持中等型):麦类、大豆、花生、水稻等多年生作物(水土保持最
10、强型):草木樨、苜蓿等 措施:中耕型作物与水土保持型作物相结合。丘陵坡地:坡上造林、中下部种果树、坡底种一年生农作物。,、间、混、套作 可增加地面覆盖度,延长覆盖时间,减轻水土流失,是山区丘陵保持水土的重要措施。如建立农田防护林、果农间作、乔灌草结合、农林草结合、粮肥间作等。、带状种植,条带种植:沿着坡地等高线划分成若干条带,在各条带上交互和轮流种植密植植物与中耕作物或牧草。坡度为12-15度时,可设置10-20米宽的条带,坡度为15-20度时,条带宽度宜5-10米。,2、保护性耕作等高耕作:在坡耕地上,耕作播种沿等高线进行,所形成的等高小垄与作物作为减缓水向下流动的障碍物,可以减少径流,减小
11、水蚀,增加土壤水分,起到保土保水的作用,在缓坡上应用效果显著 沟垄耕作:通过耕作在地面上形成较大的沟和垄,能更有效地控制土壤侵蚀的一类耕作法。它一般也是按等高线进行,适于在较大坡度的耕地采用 地面覆盖:在地表保留足够数量的作物残茬或秸杆,以保护土壤,减少大量的土壤损失。植物残留物缓和了雨滴冲击地面的力量,减少了地面板结的可能性。残留物吸收大量地面水,延迟了地表水流,使水分有更多的时间渗入地下。免耕:由于留有作物残茬保护地面,可降低地表风速,防止土壤迅速干燥,又不翻动土层,土壤受风蚀影响较少。防蚀耕作:垂直主风向耕翻、留高茬,26,27,等高耕作,梯田 在山区、丘陵坡耕地上沿等高线修筑而成的平坦
12、地块,因在坡地上呈阶梯状分布而得名。是最基本的水土保持工程措施 梯田历史悠久。,隔坡梯田,竹节水平沟,在坡面上沿等高线开挖水平蓄水沟,沟内每隔一定距离培筑横向挡水堤,水平沟被截成竹节样的长方形蓄水坑,分段拦截坡面径流。,鱼鳞坑,沟垄耕作,地面覆盖耕作,地膜覆盖,冬小麦地膜覆盖、玉米地膜覆盖、全程两元覆盖技术 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下墒 黄土高原实验表明:覆膜穴播和垄膜沟播较露地条播分别增产12.922.3%和36.340.1%,黄土高原地膜覆盖栽培,小麦地膜和秸秆二元覆盖栽培,砂石覆盖,免耕 增渗、减蒸,提高降水利用效率 增温、保温,活化土壤潜在肥力 抗蚀、减尘,生态防护效果明显,老化砂田的残存生
13、态功能 老化砂田的残存生态功能仍好于原生荒地,3、梯田种植法 梯田种植法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坡度的影响,因而有较高的水土保持能力,据牛文元(1981)报道,黄土高原坡耕地上的水土流失量为梯田的7.7倍。修筑梯田应根据地形进行规划,一般以25以上的陡坡地,原则上应退耕还林还牧,但在人多地少的地区,也可修筑梯田。水平梯田是沿等高线,把坡地修成台阶式的水平地。4、农林结合,建立农田防护林,49,森林对近农田的主要有益作用:在山区坡地上保护水土。减低风速,抗御风沙灾害 改变了农田小气候。不利影响:胁地作用 小气候变化。林带的结构以通风结构较紧密结构为好。,纵横交错的农田林网,53,农田林网,杨树,1、增
14、加覆盖度:残茬覆盖、地膜覆盖等2、改变地形:如梯田、水平沟、垄作种植等3、改良土壤性状:可提高土壤的抗风性和抗冲性,57,二、农田土壤风蚀与治理,风蚀:指在气流的冲击下,细土粒、细沙粒脱离地表被搬运和堆积的过程。它受风力强弱、地表状况、粒径大小等影响 当地表30cm高度的风速达到5.8m/s时,风可将土粒带走。直径小于0.1mm的土粒常以悬浮状被带走,直径0.10.5的土粒呈“跳跃”状态移动,直径1mm以上的颗粒则在土面呈现蠕动状态慢慢变动位置。当土壤没有植物保护时,风蚀影响将会加剧。,三、农田土壤盐碱化治理,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东北地区。1、防止地下水位抬高2、农林结合:既可降地下水位,又
15、可改善农田小气候3、水利改良:洗盐和排水等措施来改良和利用盐碱土4、种水稻:通过排、退水洗脱土壤盐;根系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及有机质在厌氧条件下分解产生的有机酸可中和土壤碱。5、其它农业改良措施:平整土地、种植绿肥、草田轮作、抗盐保苗、营造农田防护林网等,1、工程措施客土、换土、翻土隔离法清洗法热处理电化学方法,59,四、土壤污染治理,2、生物措施:蚯蚓分解农药、伴矿景天、南景天、皖景天,蜈蚣草都是修复镉、砷等重金属污染的好手,将它们种植在轻度污染的土壤中,大约需要一年多的时间,就能将镉污染控制在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内。此外,菠菜对重金属有很强的吸收作用。,3、化学措施:如用石灰等碱性物质提高土壤
16、PH能降低作物对重金属的吸收;利用元素的拮抗作用,如铁对镉与锌有拮抗作用。,60,4、农业措施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环境容量控制土壤水分可改变土壤的还原状况,在还原条件下,有些金属元素与硫结合形成硫化物沉淀。选择合适形态的化肥选种抗污染作物品种:如小麦、菠菜、大豆吸镉多,不宜在含镉高的土壤种植。改变种植方式或改为非农业用地。如在污染严重的地可改种非食用植物。,第三节 农田土壤培肥,61,一、土壤有机质下降的原因分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作物残体、秸秆还田、厩肥土壤有机质下降原因:大量有机物不还田绿肥播种面积不大化学氮肥大量使用,C/N比降低,有机质矿化雨水淋溶,农业生态系统养分循环一般模型,二、养分平
17、衡,(一)农田养分物质的循环与平衡,养分输入输出平衡表,如果连年输出大于输入,也就会越种地越瘦若能通过各种途径将收获物带走的归还给土壤,使输入大于输出,那么地就越种越肥若输出等于输入,地力则呈相对稳定状态,1、农田物质循环是开放型的,2、几种重要的物质循环,碳循环,65,66,67,光合作用,收获,移出土壤,移入土壤(塘泥等),呼吸、燃烧,秸秆、粪肥,农田碳循环,分解挥发,农田生态系统中碳的循环属于气态型循环,它是由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固定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一小部分土壤放出的二氧化碳,形成有机质,然后又通过动植物残体与排泄物再施入土壤,经微生物分解,放出CO2,再回到大气。“以大气CO2动植物(包
18、括残体与排泄物)分解者”途径进行循环 农田土壤中碳的输入和输出决定有机质的消长:输入:秸秆、根茬、落叶及各种有机肥输出: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 高产多熟土壤有机质一定会减少?!,农田应保持碳和有机质消长平衡华北每亩农田玉米消耗30公斤,小麦消耗15公斤碳需投入150170公斤秸秆,还田50可保持平衡全球应保持二氧化碳和有机质合成之间的动态平衡开矿、燃烧、生物生理消耗=植被固定、碳酸盐沉积碳素不平衡对农业的影响二氧化碳浓度的升高,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种植面积向高纬度扩展季节延长生长加快光合作用加强增产。,69,(2).氮循环,70,化肥,农田氮循环物流图,输入:施入的化肥,生物固氮,自然固氮有机
19、质残茬(土壤 生物遗体、排泄物、秸秆还田、绿肥等随灌水进入农田的氮输出:随水流出淋溶进入地下水反硝化、氨的挥发随产品带走谷物的籽粒一般含氮占全部植物的60%-70%,一旦籽粒移走,土壤中N的消耗就很大。故必须加强生物固氮和人工施氮。,农田氮循环与平衡,农田氮素的平衡,例:输入(每公顷):降雨约7.5kg、自生固氮约7.5kg、共生固氮且进入土壤的约3kg输出:每公顷水稻产量为10200kg,稻谷含氮约1.5%,合153kg,占植株的50%。稻草还田时应补充氮素1537.57.53135kg。稻草不还田时应补充氮素153 27.57.53288kg。,73,(3).磷循环,74,农田的P循环与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七 农田 土壤 保护 NXPowerLite 精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79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