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与语文教学.ppt
《古典诗词与语文教学.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典诗词与语文教学.ppt(10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四讲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第一节曹操与曹丕,一、曹操1、建安文学 2、曹操的生平。,形式上主要用四言为主的乐府古题,抒写全新的时代感受。内容上主要有二:一是用乐府记时事,二是用乐府抒壮怀。风格:苍劲有力,慷慨悲凉,已完全脱出“三百篇”境,更非汉人四言可比。,3、曹操的诗歌创作。,蒿里行,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淮南弟称号,刻玺於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评赏,“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二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大幅度的勾画出战乱时代百姓悲惨的生活画面。明钟惺评此诗:“汉
2、末实录,真诗史也。”全诗充满着强烈的爱憎感情,言简意赅,悲慨深沉。,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讨论短歌行主题,总结,全篇由两个相互联系的主题组成:一是感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一是渴慕贤才,希望得到他们的帮助,实现统一天下的雄心。正因为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暂,所以才有时不我待的焦虑,大业未成的忧虑
3、,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诗人追求不朽的事业,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感,而且是为了使自己有限的生命获得崇高的价值。,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讨论:请将步出夏门行观沧海与毛泽东浪淘沙作对比分析,附:毛泽东浪淘沙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岛外打渔船。一片汪洋都不见,之向谁边?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步出夏门行神龟虽寿,神龟虽寿,尤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4、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前人评曹操诗文,钟嵘诗品卷下:“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睿不如丕,亦称三祖”敖陶孙诗评:“魏武帝如幽燕老将,气韵沉雄。”刘熙载艺概诗概:“曹公诗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建安诸子未有其匹也。”沈德潜古诗源:“借古乐写时事,始于曹公。”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的关系:“在曹操本身,也是一个改造文章的祖师。”,小结,曹操是一个叱咤风云的乱世英雄,又是建安文学的领袖,影响了一代诗风。曹操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表现其政治理想,抒发雄伟抱负。他的诗歌绝少华美辞藻,结构也不很精致,喜欢从大处落笔,语言古朴,气势宏伟,内涵厚
5、重,风格悲凉慷慨,沉郁雄健,显示出鲜明的个性色彩。乐府诗从他开始,走上了新的发展道路。,二、曹丕:曹丕在文学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他的典论论文是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专门性的论著。典论是一部学术性的著作,已逸,论文是其中唯一保存下来的一篇。涉及到文学的价值、作家评论、作家的气质、作品的风格、文体的区别等文学批评中几个很重要的问题,为此后的文学批评理论的繁荣开了先河。,(二)曹丕有一首乐府诗燕歌行,内容上仍脱不了古诗十九首“少妇闺怨”的题材,主要用情景交融的手法,风格清丽婉转,低徊哀怨;更重要的,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文人七言古诗。,刘勰论曹丕才气,魏文之才,洋洋清绮,旧谈抑之
6、,谓去植千里,然子建思捷而才儁,诗丽而表逸;子桓虑详而力缓,故不竞于先鸣。而乐府清越,典论辩要,迭用短长,亦无懵焉。但俗情抑扬,雷同一響,遂令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益价,未为笃论也。文心雕龙才略,小结,与曹操相比,曹丕的诗表现出新的变化:(1)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2)文人化艺术表现手法的使用 与艺术风格的形成,这主要表现在语言的工丽绮练和艺术形式的创造上。,一、曹植生平。,第二节曹植,陈思王植子建,年十余岁,诵读诗论及辞赋数十万言,善属文。太祖尝视其文,谓植曰:“汝倩(请)人邪?”植跪曰“言出为论,下笔成章,顾当面试,奈何倩人?”时邺铜雀台新成,太祖悉将诸子登台,使各为赋。植援笔立成,
7、可观,太祖甚异之。性简易,不治威严,與马服饰,不尚华丽。每进见难问,应声而对,特见宠爱。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传),曹植墓:位于东阿县城西南10公里鱼山西麓,依山而建。墓室分甬道、前室、后室部分。,谢灵运尝云:天下才共有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我得一斗,自古及今共用一斗,奇才敏捷,安有继之?(李瀚蒙求集注)汉、魏以来,二千余年,以诗名其家者众矣。顾所号为众仙才者,唯曹子建、李太白、苏子瞻三人而已。(清王士祯带经堂诗话),二、曹植的创作。,曹植的创作,以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诗歌的内容,一是反映战争和动乱,如送应氏,情调悲凉,如同他父亲的诗一样。二
8、是抒发理想和抱负,呈现出一种豪迈气概,洋溢着乐观和浪漫的情调。富于进取精神和自负自信的少年意气。,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胡虏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后期因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甚至迫害,心情忧愤悲伤,作品的内容和风格发生显著变化,早期的那种豪迈气概和开朗的情调消失了,代之出现的是反映个人命运的失望和对
9、曹丕政治集团的不满和怨恨。在他的后期诗文中,主要表达由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充满着受压迫的苦闷与痛苦,和预感到生命即将在屈辱与碌碌无为中消耗,失去其应有价值而产生的悲哀,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他的前后期的诗歌创作,内容和风格明显不同。他的诗歌是政治悲剧与诗歌才华的展现。他的后期诗歌,又开启了正始诗风。,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赠白马王彪,全诗共七章,感情丰富复杂:旅途的艰辛,骨肉分离的悲伤,对人生的失望,对曹丕不敢明言的怨恨,对监视者的诅咒,兄弟之间强作
10、达观的慰勉等等,层见错出,真切感人。而且诗中还出现了一种从根本上对人生表示怀疑、否定的倾向。这是因为,曹植既不能放弃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又看不到现实矛盾有任何解决的可能。天命可疑,神仙虚妄,人生无常,现实世界一片黑暗。本来建安文学具有一种慷慨激昂的基调,但这种基调是建立在对人生价值追求的自信自负的基础之上的。当严酷的政治现实粉碎了这种自信自负之后,诗歌的格调就随之改变。由此开启了“正始诗风”。但从根本上说,曹植早期诗歌的激昂之气与后期诗歌的悲哀情调有相通之处。正是由于建安文人对于人生自由和生命价值有着强烈的追求,当这一追求受到打击时,他们的悲哀才如此强烈。,写法上:1、“愤而成篇”为一篇之警策,
11、无论写景、叙事,都渗透了作者强烈的悲愤感情。2、章章蝉联,层层顶针,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由眼前遭遇到人生遭际,层层加深感情抒发,其感情迂徐曲折,反复深入。,小结,曹植是第一位大力创作五言诗的文人,五言诗在他的手中完成了乐府民歌向文人诗的转变。他的诗骨气奇高,辞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风格兼有父兄之长,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钟嵘诗品评曹植诗,其源出于国风。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嗟乎!陈思之于文章也,譬人伦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凤,音乐之有琴笙,女工之有黼黻。俾尔怀铅吮墨者,抱篇章而景慕,映馀辉以自烛。故孔氏之门如用诗,
12、则公干升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曹植赠白马王彪结构,全诗分七章,诗前有小序,交代写作缘由。第一章,离开京师的依恋与感伤。第二章,归藩途中的艰难与孤苦。第三章,谗巧离间激起的胸中悲愤。第四章,秋日暮景触动的内心凄凉。第五章,由曹彰之死引发的人生感喟。第六章,与白马王彪的惜别之情。第七章,与曹彪的绝望之别。,第三节王粲、刘桢和蔡琰,曹丕典论论文论“七子”文风,王粲长于辞赋,徐干时有齐气(舒缓之气),然粲之匹也。琳、瑀之章表书记,今之隽也。应瑒和而不壮,刘桢壮而不密。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以至乎杂以潮戏。及其所善,扬、班之俦也。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人
13、体,不可力强而致。,第四节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亦即“建安风骨”。所谓“建安风骨”,即建安文学(“三曹”、“七子”的诗歌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气骨。其内涵是:1、政治理想的高扬。造成悲凉慷慨的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2、人生短暂的哀叹。表现为三种不同的态度(见教材41页)。,3、强烈的个性表现。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气韵沉雄;曹丕诗便娟婉约,有文士气;曹植诗“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钟嵘诗品)。4、浓郁的悲剧色彩。以曹植诗最有代表性。这些时代特征也正构成了“建安风骨”美学范畴的内涵。,补充,刘师培把“建安风骨”总结为四个方面(见中古文学史):1、清峻。
14、曹操以刑名法术治理天下,于鞍马间为诗为文,用语简洁,词气峭厉,不傍经典,直抒胸臆,故文风清峻。2、通脱。即随便之意。诗文的随便由思想的随便而来。这跟汉末儒学衰微,玄学兴起有关。故这一时期的文学,既有直面现实人生,积极建功立业的乐观精神,也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感叹。但总的看来,建安文人对生命短暂的感叹,最终导向及时建功立业、追求人生的不朽的精神。所以,慷慨悲壮,乃成为建安文学的又一风格特征。,3、骋词。即气盛词壮。建安文人思想束缚较少,精神比较自由,故其议论时事,抒写情志,无不畅所欲言,力求充分地表现自我,由此形成“骋词”的艺术风格。4、华靡。即华丽。曹操尚质朴为文,而注重诗文华靡的,首推七子
15、和曹丕、曹植兄弟。建安文学之渐趋华靡,表明文学已摆脱经学的附庸地位,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开始受到文人的自觉重视。这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文学的基本特点是:真实地反映现实的动乱和人民的苦难,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和积极进取的精神,同时也流露出人生短暂、壮志难酬的悲凉幽怨的情感,在艺术精神上继承汉乐府的现实主义传统,形式上亦带有鲜明的民歌风调。作品内容充实,意境宏大,笔调朗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个性特征,形成了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艺术风格,文学史上称之为“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第五节阮籍、嵇康与正始文学,一、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正始”是魏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
16、49),文学史上所说的正始文学,还包括正始以后直到西晋立国(265)这一时期的文学。正始时期,魏国内部发生了残酷血腥的权力斗争,司马氏擅权,大肆屠杀异己。政治的黑暗和恐怖之中,文人少有全其身者,所谓“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晋书阮籍传)。活着的人,或放浪形骸,或寄情山水,借以逃避祸端;或曲折为文,借以发泄不满。文人政治理想落潮,普遍出现危机感和幻灭感,诗风由建安时的慷慨悲壮变为词旨渊永、寄托遥深,诗歌表现了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体现出正始诗风的独特面貌。,二、“竹林七贤”魏晋之际文学的代表作家是“竹林七贤”。其名称始见于世说新语任诞:陈留阮籍、谯郡嵇康、河内山涛、三人年皆相比,康年
17、少亚之。预此契者,沛国刘伶、陈留阮咸、河内向秀、琅琊王戎。七人常集于竹林之下,肆意酣畅,故世谓“竹林七贤”参颜延之五君咏、世说新语刘伶病酒,见作品选。,“竹林七贤”,实际上是个名士集团。山涛、王戎后来投靠司马氏,其余五人都崇尚老庄,任性嗜酒,寄情山水,反对礼法名教,对司马氏的篡权夺位不满。文学成就上,向秀的思旧赋为悼念好友嵇康和吕安所作,十分感人,但无诗流传;刘伶只有一首五言诗传世;山涛、王戎、阮咸没有诗歌传世。因此,七贤中真正能代表正始文学最高成就的只有阮籍和嵇康。,三、阮籍1、生平、性格 籍容貌环杰,志气宕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经日忘归。
18、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当其得意,忘其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晋书阮籍传),籍早有济世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焉。籍由是不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文帝(司马昭)初欲为武帝(司马炎)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晋书阮籍传)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备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晋书阮籍传),2、创作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这些诗非一时一地而作,是总计平生所作诗,总题为“咏怀”。是诗抒感慨,发议论,写理想,充满苦闷和孤独的情绪。,咏怀其一,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
19、,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咏怀其三:,佳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繁华有憔悴,堂上生荆杞。驱马舍之去,去上西山址。一身不自保,何况怜妻子!凝霜被野草,岁暮亦云已。,3、阮籍诗小结:(1)、阮籍的咏怀诗体现了正始文学最基本的特点,即深刻的理性思考和尖锐的人生悲哀。过去还从未有人把人生描述的如此孤独、悲凉。他的诗重在写心,从自己的心理感受揭露封建社会压迫人性、人权的本质。是另一种形式的愤世疾俗之情的发泄。,2、阮籍的咏怀诗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政治抒情诗的先河,它摆脱了对乐府民歌的模仿,把深刻的哲理引入诗中,同时与一系列的艺术形象相结合,表现手法多用象征寓意,形成曲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典 诗词 语文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69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