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市信息化大楼工程建设申请报告.doc
《南宁市信息化大楼工程建设申请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宁市信息化大楼工程建设申请报告.doc(5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第一章 总 论1.1 项目背景1.1.1 项目名称:南宁市信息化大楼。1.1.2项目承办单位:南宁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南宁市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以下简称南宁市信息办)是南宁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的常设办事机构和市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的主管部门,内设综合科、政策法规与标准管理科、发展规划科、信息化推进科、行业管理与产业发展科、信息安全与网络管理科及人事教育科等7个职能科室。主要负责研究拟订并组织实施信息化工作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和政策;负责编制并组织实施信息化建设固定资产投资年度计划;研究制定本市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信息化建设中长期规划并组织实施和监督、检查;指导、审核各部门、各区县、各行业的信息化发展
2、规划及实施计划,并督促实施;会同有关部门组织编制并监督实施有关信息行业的技术标准,并负责信息行业的执法监督;负责政府公共数据库建设的规划、协调工作;负责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的规划、推进、建设、协调工作;负责组织、协调市信息化重大建设项目的实施;负责电子政务及信息化应用项目的规划、设计、建设、验收和管理工作;负责本市电子信息与软件产业发展项目和信息化领域软课题的立项、管理、检查、验收工作;拟定有关本市信息技术的科研规划和计划;负责计算机网络的安全监管技术工作;负责信息网络安全技术、设备和产品的监督管理;负责信息服务市场的行业管理工作;负责互联网接入服务、互联网信
3、息服务以及应用服务的管理工作,参与制定有关信息服务的资费政策;组织、协调和指导信息化宣传、应用、培训和信息化专业人才管理的相关工作;牵头组织、协调全市软件园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牵头管理全市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协调解决信息化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等。南宁市信息办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建设“数字南宁”为总目标,进一步明确全市信息化工作思路和任务,加大信息化建设的监管力度,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努力做好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各种协调和组织等工作,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工程及其它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南宁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建立健全南宁市信息化政策法规体系,稳步推进“数字
4、南宁”的建设步伐,提高了城市信息化水平,近年来,信息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1.1.3项目法人代表:钱健1.1.4 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1.1.4.1有关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等法律、法规1.1.4.2 有关文件、函件1、南宁市发改委对项目建议书的批复意见2、环保部门对项目环境影响的审批意见3、南宁市规划管理局、南宁市国土资源局、南宁市财政局等部门对项目的审批意见5、周边用地环境条件6、供水、供电、网络协议书7、工程地质勘察报告8、相关的政府文件(见附件)9、相关的调研材料、图纸10、项目可行性研究报
5、告编制委托书1.1.4.3 有关设计规范1民用建筑设计通则JGJ37-872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67-893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4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5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6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7.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1.1.5 可行性研究报告包括范围本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范围包括:新建大楼土建、给排水、消防、电气、空调、电梯、建筑智能、二次装修、室外总平、绿化等,总投资含原中心机房系统迁移。1.2 项目概况1.2.1 拟建地点南宁市信息化大楼拟建地点位于南宁市双拥路
6、南宁市应急联动中心大楼东南侧,市政府置换出的广西电视台位于南湖区的职工住宅用地。1.2.2 建设规模与目标拟建南宁市信息化大楼项目总用地面积为5333.34m2(8亩),实际用地面积4340.11m2,占地面积1327.90m2,总建筑面积34490.53m2(经规划局审批同意的方案一),地下2层,地上2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建设考虑分期进行,其中:一期工程建设地下2层、地上15层,建筑面积25171m2(含夹层),二期工程建设地上1623层,建筑面积9515m2(将15层夹层改造为16层)。根据中共南宁市委、市政府关于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数字南宁”的决定精神,以及对南宁市信息化发展
7、条件的分析,为了立足于长远,更好地规划、指导南宁市信息化建设,以前瞻性、战略性、专业性的要求推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其建设目标是建设成全国省会城市信息化行政管理一流,集信息化行政管理、网络中心、服务器托管中心、数据中心、重大活动指挥平台、中国-东盟区域性信息化平台、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等于一体的信息化中心大楼。1.2.3 项目投入总资金及效益情况南宁市信息化大楼建设项目总投资为17312万元,其中一期建设投资为13733万元。新大楼建成后,将可满足南宁市信息化未来30年发展的需要,满足集信息化行政管理、网络中心、服务器托管中心、数据资源中心、重大活动指挥平台、中国
8、-东盟区域性信息化平台、培训中心、展示中心等所需建筑功能使用要求,将可加大南宁市信息化建设的监管力度,统一规划、整合资源、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进程,促进南宁市信息化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进步具有深远意义。1.2.4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下表1-1: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表1-1序号项 目 名 称单位数量备 注一建设规模1总用地面积m25333.348亩2实际用地面积m24340.113总占地面积m21327904总建筑面积m234490.534.1一期工程建筑面积m225171.404.2二期工程建筑面积m29515.13二项目总投资万元17312其中:一期工程投资万元137331.
9、3 问题与建议1.3.1 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根据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需要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建议尽快与环保部门联系,认真做好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工作。1.3.2 项目需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根据国家有关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的要求,本项目属重大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建议尽快与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具有相应资质的单位联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以确定抗震设防要求,为项目的抗震设计提供准确的依据。1.3.3 项目建设资金需要落实本项目的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资金的落实与到位将直接影响工程实施的进度,需要切实落实好资金问题。1.3.4 建议工程项目主体建设及相关的水、电、
10、消防、暖通、电梯设备宜整体设计施工从建设大南宁,不断推进南宁市信息化发展及建设“数字南宁”的要求,和近期设计远期规划的需要,并可充分利用宝贵的土地资源,建设23层的信息化大楼很有必要。为减少分期建设所带来的技术不便和建安工程费用的浪费,建议工程项目的设计从基础部分到上部主体结构,水、电、暖通、电梯、消防设备按整体项目23层一次性设计完毕,主体建设及相关的配套设备宜尽可能整体施工。1.3.5 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为项目顺利开展,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鼎力支持。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 建设地区自然条件及经济概况2.1.1 自然条件南宁位于东经1074518051,北纬22122332
11、,地形平坦,地势自东北向西南倾斜,四面山丘环绕,地处亚热带,呈典型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阳光充足,雨量充沛,霜少无雪,夏湿冬干,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全市年平均气温为21,月平均降雨量为1300毫米,平均相对湿度为79%。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园林绿化环境优美,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绿化覆盖率居全国前列,以“中国绿城”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这种气候环境非常适合人们生活居住。南宁是广西省会城市,毗邻粤港澳,背靠大西南,面向东南亚,是连接东南沿海与西南内陆的重要枢纽,是西南各省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也是西部各省区唯一沿海的省会城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之际,具有承东启西,连南接北的区位优势,是中
12、国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区域和外商投资的新热点。2.1.2 总体经济实力南宁,作为广西政治、经济、文化、金融、信息中心,是全区经济最具活力及外向程度最高的城市。2005年,经国务院批准,南宁市行政区划调整为六个城区和六个县,分别是兴宁区、青秀区、江南区、西乡塘区、邕宁区和良庆区六个城区,武鸣、横县、马山、宾阳、隆安、上林六个县,总面积22295平方公里,总人口为634.43万人,其中,市区人口为244.1万人。南宁市依托资源和环境优势,加强城市建设,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政府办事效率,增强城市竞争能力和聚集力,努力把南宁建成为西南地区最具经济活力和开发潜能的中心城市。全市国民经济增长较快,综合实力
13、显著增强。2002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56亿元,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第一产50.9亿元,增长10.8%;第二产业101.9亿元,增长12.2%;第三产业203.2亿元,增长11.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突出科技进步和信息化的推动作用,一、二、三产业在融合渗透中共同发展,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14.30:28.62:57.0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12021元,比上年增长10.28%。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机械化程度提高,呈现全面发展态势,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全年粮食、甘蔗、蔬菜、水果等农产品产量有较大的提高;畜牧业水产品生产持续发展,积极发展地方优势品种和外来名特优品种,主要产
14、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林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817公顷,林业用地绿化率达97.78%;工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进行结构调整,工业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形成食品、化工、机械、纺织、造纸、建材、医药、电子等门类齐全具有一定规模的工业基础产业体系;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在经济总量中占有相当突出的地位,未来继续扩大利用外资和民营资本的领域。全市科研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全年组织实施创新计划项目242项,签订各类技术合同23项,获得授权专利143件,科研技术逐步成为南宁市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2.2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2.2.1 国际、国内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在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全球信息化呈现方兴
15、未艾趋势。从国际情况看,虽然近几年以信息产业为龙头的全球经济增长乏力,但世界主要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仍然高度重视实施信息化战略和发展信息产业,当前全球信息产业逐渐复苏,信息化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跑作用日益显现;从国内情况看,全国上下积极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国家战略,信息化已成为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动力,各地区、各部门、各领域都把信息化建设作为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相互追赶的势头日趋激烈。比如,上海抓住全球信息化机遇,把城市信息化作为覆盖全市现代化全局的战略举措优先发展。在19971999年重点解决信息传输瓶颈问题的基础上,经过20002002年实施以应用带动发展的策略
16、,城市信息化的整体水平处于全国领先,部分领域以及一些重要指标开始接近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平均水平。 信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互联网国际出口带宽由1996年的8兆提高到2002年的4000兆,占全国40%以上;固定电话、移动电话、互联网用户数分别从1996年的182万、36万、2万增加到2002年的672万、912万、420万,家庭计算机普及率超过50%,家庭宽带接入用户数达35万,基本满足信息化应用需求,成为国内重要的信息通信枢纽之一。 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增加值从1997年的178亿元快速提高到2002年的489亿元,占全市GDP比重从5.3%攀升到9.0%;2002年出口额超过全市的15,吸引
17、外资占全市的13,成为全市主导型支柱产业之一。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电子政务启动建设,社保卡、交通卡、银行卡使市民生活更为便捷,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电子口岸建设极大提高了通关效率,全市统一的“电子地图”加快推广,各行各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大为增强,成为全国信息技术应用面广、应用效果明显的城市之一。 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与信息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体制、机制加快建立和健全,政策、法规不断完善,安全、标准、知识产权等管理规范逐步确立,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初见成效,市民信息化意识普遍增强,初步形成了全社会共同推进信息化的良好氛围。 实践表明,经过1997年以来两个三年的持续推进,上海信
18、息化各方面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主要经验是:初步建立信息化组织领导体制,市区两级基本形成一个领导小组、一个职能部门、一批功能性服务机构、各部门形成合力、社会广泛参与的信息化工作格局;逐步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与市场的资源配置作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信息产业发展、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开发、信息化环境营造互动发展;不断加强信息化法治建设,以制度创新突破发展瓶颈和难点问题,加强建章立制,深化改革和管理,巩固和扩大信息化建设发展成果。目前总投资达亿元的上海信息大楼于7月1日在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中心落成。上海信息大楼位于陆家嘴金融中心区内的世纪大道边,与保险大厦、证券大厦、浦发
19、大厦等相邻,是上海信息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大楼高米,地下4 层,地上层,总建筑面积超过万平方米。上海信息大楼于年月日奠基,月日正式开工,建设工期近年。这是一个集通信、信息和高智能化为一体的标志性建筑,上海信息大楼在国内超高层建筑中首次采用了国际上先进的劲性钢骨混凝土筒体和巨型钢结构行架技术,有高达米的无柱开放型大堂空间。大堂内直径米的球体博览区、外墙面富有节奏感的铝板造型和半镜面玻璃幕墙,与大楼顶部的整流板、通信铁塔及大堂内悬浮的球体等构成“宇宙空间站”的造型。 上海信息大楼拥有先进的通信、信息、智能化设施,实现无线通信的全覆盖,移动电话和无线寻呼在楼内无通信盲点;结构化综合布线系统按每
20、个平方米一个信息点标准配置,高于一般的智能化大楼按每平方米一个信息点的配置,整个大楼的信息点达万个;大楼还配备先进的光缆以及同步数字系列传输系统、宽带交换系统等。专家称,这座信息大楼是集最先进的智能办公用房、通信设施用房及最新的IT技术展览空间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超高层建筑。2.2.2 南宁市信息化发展状况与趋势2002年经信息产业部批准南宁市成为国家信息化试点城市以来,围绕试点城市的建设内容,大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市信息化建设快速、持续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日趋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宁市经济和社会率先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建设信息化城市奠定了良好基础。在2002年12月公布的2001年全国城市信息化水
21、平测评报告中,南宁市的总得分为83.15分(参与本次测评分析的三大类14个指标,38个城市总得分的平均值为92分),城市信息化总体发展处于中等水平。测评报告中省会城市综合评分,南宁市排在第二位(在参与本次测评的18个省会城市中,广州排名第一,南宁位居第二,海口名列第三)。近年来,南宁市委、市政府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大力推行电子政务,提出了建设“数字南宁”的目标。按照“数字南宁”的总体规划,以系统和信息资源整合为纽带,以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普及为核心,以推进信息化重点建设项目为突破口,积极推进电子政务、政府
22、公共服务、电子商务、重点行业信息化和中国-东盟博览会信息化服务应用系统等项目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一)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南宁市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稳步发展,到2003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新的突破,电子政务一期骨干网络平台、电信宽带城域网、城市光纤接入网、有线电视宽带网等网络基础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全市城域网带宽达2.3107千比特,实现了对全市大部分范围的覆盖,可为用户提供“千兆到楼、百兆到层、十兆到桌面”的高速网络通信环境。全市(含县区)互联网用户数、电话普及率、移动电话拥有率等都有显著提高,国际互联网用户380437户,家庭宽带接入用户45874户,有线电视网络用户22万户,城
23、乡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94万门,固定电话1415956部,小灵通40万户,实现城镇固定电话普及率达45,移动电话总容量349万门,移动电话205万部,人均电话(含移动和固定电话)拥有量约0.5部,信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4.65,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6.71,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网络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信息化水平逐步提高。(二)南宁市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目前南宁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服务平台、数据共享与交换平台、政务短信平台、安全与认证平台、市长信箱管理系统、邮件系统、政务信息发布系统、OA系统、视频会议系统、决策支持与分析系统、文件中心和人事资源中心及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南宁市 信息化 大楼 工程 建设 申请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52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