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1.doc
《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设计1.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设计实施/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日 期:2011年04月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项目总体设计任务书编号: 总201101-80-02项目编号: 1212011120424编写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项目负责人:曾青石 喻孟良编 写 人:喻孟良 曾青石 张鸣之 薛跃民 马娟 周萌 黄 喆 单位负责人:侯金武总工程师:李文鹏提交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盖章)提交时间:2010年4月目 录第一章前 言1 1.1项目概况1 1.2目的任务1第二章项目研究现状2 2.1项目背景2 2.2以往工作程度3 2.2.1.地质环境信息标准化工作走向正轨
2、3 2.2.2.基础数据库建设全面开展,数据资源积累大幅提高4 2.2.3.各类应用系统在地质环境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6 2.2.4.网络建设基础框架已经形成7 2.2.5.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初具原型8 2.3存在的主要问题8 2.3.1海量数据积累缺乏完善数据组织体系8 2.3.2数据规范标准缺乏整体性,难以联合应用8 2.3.3数据采集手段各异,管理难度增加9 2.3.4应用系统缺乏信息支撑,重复性建设情况较重9 2.3.5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数据时效性滞后9 2.3.6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服务和发布平台,制约信息服务能力9第三章指导思想与技术路线10 3.1指导思想10 3
3、.2技术路线10 3.2.1.总体技术路线10 3.2.2.建设原则13 3.3.3.技术方法14第四章研究内容及工作部署15 4.1研究内容15 4.2工作部署16 4.2.1.地质环境数据集成16 4.2.2.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建设及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平台研发17 4.3.3.地质环境数据产品制作及地质环境信息服务平台研发17 4.3.2011年度工作内容及进度安排18 4.3.1主要工作内容18 4.3.2工作进度安排19第五章实物工作量19第六章预期成果21 6.1.最终成果21 6.2.2011年度成果21第七章组织机构及人员安排22第八章经费预算24 8.1.预算编制说明24 8
4、.2.预算表32第九章设备使用和购置计划52第一章 前 言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环境地质调查数据集成与服务系统建设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 计划项目名称:地质调查信息服务集群体系建设与服务产品开发 实施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 主管部门:总工办项目起止时间:2011年至2015年工作周期:2011年至2015年1.2目的任务依托我国地质环境领域调查、监测工作和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地质环境领域数据标准,集成整合地下水、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等专业的调查、监测信息成果和业务系统,实现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动态监测数据为重点的数据采集、存储、处理、服务和高性能网络发布为一体的数据共享服
5、务系统,支撑多目标的应用服务。建立数据更新与维护体系,支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的运行和服务。制作地质环境相关数据产品,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产品的公众化服务。2011年工作目标:完善地质环境领域数据标准,集成整合2011年度产生的地下水、地质灾害和矿产地质环境等专业领域的调查监测信息,开发地质环境综合信息发布系统、地质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基于现有地质环境综合数据库,制作地质环境综合数据产品,通过地质环境信息服务系统初步实现地质环境数据产品的网络化服务,建立数据更新与维护体系,支撑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的运行和服务。选取2个信息化程度较好的省级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开展省级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
6、试点工作。第二章 项目研究现状2.1项目背景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重大发展开创了技术创新和生产力发展的新局面,信息技术革命势头更加迅猛,计算技术向超高性能、网络化方向发展,信息获取处理、存储和传输能力持续攀升,通信和网络技术向宽带、移动、融合方向发展,模拟信息技术正全面向数字信息技术转变。信息技术与研究和生产等技术深度融合、相互促进,技术创新深刻影响国民经济发展模式,推动生产力发生质的飞跃。地质环境信息化正在成为促进地质环境科学发展的重要手段。信息化的全面渗透和深入应用,不断推动地质环境工作迈向新高度,显著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近年来,我国经济发展面临越来越严重的资源、能源和环境压力,迫切要求全面
7、转入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地质环境工作必须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提升服务能力,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社会更好地分享地质环境信息化成果。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是以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数据体系、标准化体系为支撑,以地质环境调查、监测、评价、服务和地质灾害应急等工作领域为依托,实现地质环境相关基础信息和监测信息的数字化、集成化、智能化、网络化,最终形成地质环境信息“一张图”的表达形式,有力支撑地质环境各类工作,服务于社会和国民经济建设。地质环境信息主要包括地质灾害、地下水、矿山环境等领域的调查和监测数据,来源于不同部门的环境地质调查、监测等工作的各个阶段,是
8、地质环境信息的高度集成和综合的循环过程。随着业务工作的不断深化和时间的推移,在大量的历史信息汇集的同时,又不断产生新的信息。因此,必须利用当今先进的信息技术,将地质环境动态信息进行有效的集成及合理的部署,实现地质环境信息的科学管理和合理应用。通过地质环境动态信息的集成、整合工作,建立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将充分发挥高性能计算机技术对信息综合处理的能力,为各类信息提供海量存储,为多源、异构信息的多目标综合分析和管理提供分布网络操作环境,最终为各级政府部门及广泛的专业单位的信息传输和共享提供高速有效的数据通道,为全社会提供信息社会化服务。环境地质调查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建设是整个地学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
9、分,是实现地质环境信息采集、传输、管理、处理、发布的重要的支撑。随着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不断推进,可以为国家发展战略提供可靠的、持续的信息保障,可以充分反映地质环境的动态性特征,可以大大增强对地质环境管理的科学决策和有效控制能力。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是我国开展地质环境工作的主要部门,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正处于从被动应对各种业务向自主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加紧实施地质环境信息化发展战略,强化信息技术创新和专业融合,已成为支撑地质环境工作现代化、增强实力的必然选择。“十二五”区间,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地质环境信息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就是完成环境地质调查、监测数据的有效集成,制作相关的数据产品,开发完善的地质环
10、境信息服务平台,实现环境地质信息产品的网络化服务。2.2以往工作程度2.2.1.地质环境信息标准化工作走向正轨为满足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已经新编或修订了相关的“信息化工作指南”和“数字化标准”,主要包括:地下水资源数据交换格式标准、水文地质钻孔数据交换格式标准、区域水文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区域环境地质调查空间数据库建设工作指南、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格式标准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格式标准、水工环空间数据库图例标准等。在项目数据库建设过程中亦制定了相关的项目标准和规范。这些文件的推出,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地质环境信息内容标准化进程。2.2.2.基础数据库
11、建设全面开展,数据资源积累大幅提高在“九五”、“十五”、“十一五”期间,我国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得到长足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的应用,建立了一批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性空间数据库、专业应用系统和信息管理系统。基础数据库包括全国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1:50万环境地质数据库、矿山环境调查数据库、地质灾害系列数据库、地下水动态监测数据库等,数量达到TB级。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和购买的遥感、测绘等数据达到4Tb左右,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其中:全国1:20万比例尺区域水文地质图空间数据库包括全要素综合水文地质图1017个标准图幅的空间数据库,各图幅包括内图框、地理部分、基础地质部分、水
12、文地质部分共四部分,全部数据量约200GB, 是我国覆盖面最大、信息最全面、数据最权威的全国性区域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矿山环境数据库中存储了全国11.3万个矿山的地质环境调查数据。主要内容包括矿山基本概况、矿山占用破坏土地及土地恢复治理、矿山废水废液排放、矿山尾矿固体废弃物排放、矿坑排水影响、矿山次生地质灾害等。地质灾害数据库以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为基础,纳入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以及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数据和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1600个山区丘陵县(市)20万余条地质灾害信息。地质灾害群测群防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30个省(区、市)(除上海、
13、香港、澳门和台湾)10余万条最新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点信息。灾情险情上报数据库汇总集成了全国2004-2008年地质灾害灾情险情速报数据。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数据库是基于“典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示范治理工程”项目,建立了84处典型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信息。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管理了全国4521个监测点1980年以来的363万条地下水水位数据、水质数据、水温数据、水量数据监测数据,同时形成了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年度入库机制。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数据库综合情况如下表:数据库名称现状整合改造要求信息服务要求1:2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全国所有图幅都以MAPGIS数据格式存储进行数据变换转成ARCGIS数据格式
14、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1:50万水文地质空间数据库除上海、台湾以外所有省份都已经建成,MAPGISARCGIS数据格式都有需按照要求在ARCGIS平台下进行编辑需进行数据整合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1300县,总共1600县。对空间数据进行数据整合改造,对属性数据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地质灾害灾情速报数据库已整合从2003年以来的数据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库已整合云南新平、四川雅安示范区地质灾害动态监测数据,山峡库区数据独立存储与管理,目标整合全国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示范的所有示范区。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
15、品制作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数据库已整合从2003年-2010年9月的数据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地质遗迹、地质公园调查数据库目前已经制定标准规范,尚未建库需进行数据验收、整理入库并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西气东输沿线地质灾害调查、评估、治理数据库正进行数据建库需进行数据验收、整理入库并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国家级地下水监测数据库已整合从1995年-2009年全国各省动态监测数据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地下水监测示范区动态监测数据库已整合目前开展的动态监测实时传输的监测点的监测数据需进行数据整合改造建库,并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
16、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数据库目前已经完成全国31省数据库建库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矿山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目前刚开展这项工作,正制定相关标准和规范,尚未建库需进行数据验收、整理入库并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水土地质环境调查监测数据库已建库,并在示范去开展数据集成及整合工作需进行数据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其它综合图件及数据分散于不同部门及课题负责人需进行数据调研、处理、综合需进行数据成果、数据产品制作2.2.3.各类应用系统在地质环境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各类地质环境工作项目的开展,与之配套的信息化工作也在逐步进行。已经建成的专业信息系统
17、包括:全国县(市)地质灾害调查数据库系统,全国区域环境地质调查数据库系统,地质环境监测数据库系统,全国矿山环境地质调查信息系统,全国地下水监测数据库管理系统、全国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信息系统、地面沉降监测信息系统等,实现了对数据库的快速查询、浏览、统计、数据更新、图库互查。在专业应用系统开发方面,利用各类基础软件和工具开发了适用于不同目的的各类系统,例如全国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网络发布系统、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预警分析系统,区域地质环境评价系统。专项系统包括环境地质调查野外采集系统,地下水监测信息采集与处理服务系统,地下水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首都地区地下水环境调查评价信息
18、系统,长江三角洲地区地下水资源和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数据库与信息系统等。这些系统的开发和建立,大大提高了信息技术在地质环境专业领域的应用水平,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平台建设奠定了基础。2.2.4.网络建设基础框架已经形成在网络系统建设方面,建成了与国际互联网直接连接的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络;初步建立了与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三峡库区网络以及国家气象局等专用网络连接;建立了基于卫星通信的地质灾害会商和应急及地质调查远程数据传输网络框架,有力支撑了地质灾害应急会商与指挥工作的开展,基本实现了基于视音频数据的实时传输和基础数据的远程通信;建立基于GSM/GPRS/CDMA的监测数据通信环境,实现了动态监测
19、数据的实时传输和管理。初步形成了地质环境数据网络环境的总体框架,对地质环境领域的信息化工作,起到了有力的基础支撑作用。在内部网络建设方面已初步完成物理隔离内网的布局和楼内建设。初步具备了办公楼内部网络的迁移条件。在基于网络的信息处理能力方面建立了具有80余台服务器群组和高性能数据处理硬件和存储环境,分别为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气象预警、网站运行等业务部门和行政部门服务。在网络信息服务方面,构建了中国地质环境信息网站,面向社会和专业部门发布地质环境信息、地质灾害气象预警、地下水和地质灾害动态监测信息发布平台等专业服务,建立了电子邮件、文件传输、视频会议等网络服务系统,并对不同的用户提供服务。2.
20、2.5.基础数据统一管理,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初具原型“十一五”后期,在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信息化平台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以大调查项目“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系统”为支撑,开展了基础性地质环境信息集成及服务平台开发建设工作,并就现有地质环境信息数据进行集中存储和管理,拟在数据集成和服务集成方面对地质环境信息进行深入整合,形成跨专业的综合性基础服务平台,为地质环境信息化工作打下良好扎实基础。2.3存在的主要问题目前地质环境领域积累的大量数据在我国各行业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缺陷,严重制约了地质环境工作的信息化进程。2.3.1海量数据积累缺乏完善数
21、据组织体系目前,中国地质环境监测院在地质环境领域积累了大量成果数据和电子图件。尽管这些数据在不同项目中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推广应用,但多局限于某个项目之中,尚未建立整体数据组织和服务机制,难以联合应用、协同工作和动态更新。2.3.2数据规范标准缺乏整体性,难以联合应用数据的标准、规范化不一致,存在同样的地质实体在多个项目中有着不同的描述现象,难以联合使用和应用。在支撑数据处理应用系统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等,需要大量的人工干预和数据转换。需要统筹考虑和整合,实现地质环境数据库之间的关联和共享。2.3.3数据采集手段各异,管理难度增加地质环境信息的第一手数据主要来源调查和监测工作,大量的调查和监测工作
22、随着工作手段的提高,引入了大量新型设备和采集手段,为工作开展和项目水平的提升带来了极大的效益。但是随着工作方式的改变和设备的应用,在极大提升了技术手段的同时,但也带来了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一种仪器一种管理模型,严重制约了后期的信息处理和分析,大量的应用系统不能发挥作用,严重制约了信息的利用。2.3.4应用系统缺乏信息支撑,重复性建设情况较重地质环境应用系统建设是地质环境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地质环境已开发了大量的应用系统,但多数系统开发是专门为某个项目开发,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强有力的推广应用措施,导致各个项目之间的关联度较差,软件功能交叉,系统性不强,没有很好地互相借鉴、共享,造成人力和财力
23、的浪费。2.3.5动态更新机制不健全,数据时效性滞后地质环境数据是时效性很强的数据,在环境变化或灾害发生后,地质环境往往会发生重大变化,相关数据也随之改变。逐步建立数据更新和维护机制,研制基于数据传输和交换技术的地质环境监测数据传输和交换系统,实现地质环境监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动态更新,也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2.3.6缺乏统一信息管理、服务和发布平台,制约信息服务能力在地质环境领域已经形成了大量的数据积累,但由于缺乏统一组织和需求的不清晰,造成了各种数据的不规范,难以互通。缺少功能强大的数据处理工具,难以组织成有效的应用系统,提供全方位的信息集成应用和数据交换。由于不能有效实现不同来源数据之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环境 地质 调查 数据 集成 服务 系统 建设项目 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37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