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国道主干线工程地质勘察大纲.doc
《湖北国道主干线工程地质勘察大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国道主干线工程地质勘察大纲.doc(6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正本207国道荆门子陵至砖桥段一级公路工程勘察大纲北京寰球地科工程技术有限公司二一二年一月目 录1前言1.1工程概况1.2构造物结构及基础形式2勘察依据、执行标准及工作量布置总原则 2.1勘察方案编制依据2.2工程勘察执行的强制性标准、规范、规程2.3勘察工作量布置总原则3 区域地层与地质构造3.1区域地层3.2区域地质构造3.3地震及区域地壳稳定性3.4区域气象及水文条件4 线路工程地质条件4.1地形、地貌4.2地层岩性4.3地质构造4.4场地和地基的地震效应4.5地基岩土的工程地质特征4.6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土5初步勘察方案5.1初步勘察目的及主要技术要求5.2公路初步勘察5.3桥位初步勘察
2、5.4隧道初步勘察5.5筑路材料初步勘察5.6工程地质初步勘察报告6详细勘察方案6.1详细勘察目的及主要技术要求6.2公路详细勘察6.3桥位详细勘察 6.4隧道详细勘察6.5筑路材料详细勘察6.6不良地质勘察6.7工程地质详细勘察报告7勘察工作实施细则及具体技术要求7.1外业基本要求7.2 勘探点测量施放7.3勘察技术措施要求8质量保证措施和工期保证8.1 质量保证措施8.2工期保证8.3勘察工期控制要点8.4勘察工期保证措施9安全保证措施9.1安全文明管理制度9.2 安全文明勘察施工要素10施工组织10.1 施工组织机构10.2勘察人员安排计划10.3勘察设备安排计划11后续服务11.1后续
3、服务内容 11.2服务工作原则11.3后续服务工作措施1 前言1.1 工程概况推荐线A线起自现状207国道与安凤线平交口,向西从子陵石膏矿区和火焰冲水库南侧经过,绕过龙凤山生态观光园后在葛洲坝水泥厂和凯龙化工集团之间进山,接着设2.7km隧道穿越碑凹山,出山后从石林棚煤矿区西北角通过,然后折向南靠近城区西侧丘陵布线,依次与251省道、荆漳公路、焦柳铁路、311省道交叉,从车桥水库和乌盆冲水库之间穿过后继续向南靠丘陵布线,至袁家集村处上跨荆宜高速并设置互通,过高速后继续向南至团林铺规划镇区南侧折向东,跨越荆沙铁路接现状207国道,然后沿老路至荆州界,途中除绕避五里铺、十里铺两镇镇区外,均沿老路扩
4、建。推荐线A线全长77.64km,其中西外环路段为新建路段,路段里程33.225km,城区以南至终点段为老路改扩建路段,路段里程44.415km。图1-1 湖北省骨架公路网规划本项目推荐路线方案主要工程规模见下表:推荐线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表 表1-1指标名称单位A线备注路线长度km77.64新增永久占地亩3949.7拆迁建筑物m2177077路基土石方计价方数量m34391204桥梁m/座4535.6/31互通处1隧道m/座2698/1建安费万元148744.0平均每公里建安费万元1915.8总造价万元234555.0平均每公里造价万元3021.0项目资金来源由“省补资金、地方自筹资金、银行贷款
5、”三部分组成。1.2 构造物结构及基础形式根据现场调查全线路分为两个地貌单元,子陵至团林段为中低山丘陵地貌,团林至砖桥段为汉江平原地貌。在平原区可能存在软弱土层,其它地段除水稻田、湖、水塘表部有软土、局部可能有膨胀土外,地基土物理力学性质较好,可采用天然路基。若存在软弱土层地段需进行加固;沿线不存在危害线路稳定的不良地质现象,总体而言全路段路基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全路段共有桥梁31座及互通1处,拟采用桩基础;隧道长度2.7km。2 勘察依据、执行标准及工作布置总原则2.1 勘察方案编制依据1. 207国道子陵至砖桥段一级公路工可报告。2. 国家和交通部有关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规范、规程。2.2
6、工程勘察执行的强制性标准、规范、规程本次勘察的一切工作(主要为勘察工作量的布置、勘察手段的实施和勘察报告的编制)都是在现行规范、规程、标准对初步勘察、详细勘察的具体要求指导下进行。工程勘察执行的强制性标准、规范、规程如下:(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B 001-2003)(2)公路工程名词术语(JTJ 002-87)(3)公路自然区划标准(JTJ 003-86)(4)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JTJ 004-89)(5)公路环境保护设计规范(JTGB04-2010)(6)公路勘测规范(JTGC10-2007)(7)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8)公路桥位勘测设计规范(JTJ
7、062-91)(9)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3)(10)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E40-2007)(11)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D60-2004)(12)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D63-2007)(1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 (14)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 50021-2001)(2009年版)(1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 50007-2002)(16)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GB 50330-2002)(17)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18)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19)工程岩体试
8、验方法标准(GB/T 150266-1999)(20)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编制标准(CECS99:98)(21)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04);(22)公路工程岩石试验规程(TG E41-2005)(23)公路水质操作规程(JTJ 056-84)(24)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25)公路勘测细则(JTG/T C10-2007)此外,尚有以下主要环境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主要职业健康和安全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道路交通安全法、食品卫生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
9、管理条例等。2.3 勘察工作量布置总原则本工程勘察阶段分初、详细勘察;该项目工程安全等级为一级;场地复杂程度为复杂场地。地基复杂程度为中等复杂地基。勘察等级为甲级。本工程勘察工作量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执行,对线路、路基、桥梁、隧道工程,根据建(构)筑物的特点,参照交通部有关规范执行。对于交通工程中服务设施等各种地面建筑物按照岩土工程勘察规范等有关强制性规范、标准执行。依据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C20-2011)初、详勘阶段勘探工作量布置基本原则如下:1. 初步勘察阶段主要以工程地质测绘为主,辅以物探、钻探、测试等手段,拟查明沿线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不良地质的
10、分布、特征及预估对工程的危害。对场地的稳定性和适宜性作出评价,为线路方案优化设计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2. 详细勘察阶段主要以工程地质钻探为主,以工程地质测绘、物探等手段为辅,拟查明建造物基础下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为施工图设计和施工方法的确定提供必需的地质资料。根据沿线的地形地貌特征,对隧道勘察主要采用工程地质测绘和高密度电测深法,辅以地质钻探。3 区域地层与区域地质构造3.1 区域地层荆门市境内为扬子准地台区,西北部属黄陵小区,东北部属宜城小区,南部为江汉西部小区,下古生界新生界地层出露较齐全。由于受区域地质构造控制,不同时代地层在平面展布上具明显的规律性,以漳河、荆门、黄家集线为界分为南
11、北两部分,南部为白垩第三系分布区,而且多被第四系覆盖,北部又以荆门大断裂为界分为东西两片,断裂以西为震旦系三叠系碳酸岩建造(ZT)及侏罗系碎屑岩建造(J),前者集中分布于此片东部和北部,后者集中分布于此片的西南部;断裂以东以白垩系红层为主,仅于马良、跪礼山、八角庙等地有三叠系地层分布。第四系地层主要分布于南部广大地区以及北部的山间,山前沟谷和江汉平原地带。地层岩性特征见表2-2。 荆 门 地区 地 层 岩 性 一 览 表 表3-1界系统组代号厚度(m)岩性特征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Qhal1156上部为黄褐色粉砂、粉质砂土及淤泥质亚粘土,下部为黄褐色及灰褐色粉细砂。更新统Qpesl5-20棕黄色、
12、棕红色粘土夹碎石QpPal1464棕黄色、棕红色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及砂砾石。第三系上第三系掇刀石组Nd59-100灰白色厚层块状泥灰岩为主,与灰白、棕红色泥岩互层,间夹半胶结泥质粉砂岩、细砂岩。下第三系牌楼口组E2p400上部为红色中厚层状粉细砂岩夹灰绿色钙质砂岩;中部为灰白色中厚层状泥灰岩夹灰紫色砾岩; 下部为红色粉砂岩,含钙质结核粉砂岩。洋溪组E2y龚家冲组E1g古中生界白垩系上统跑马岗组K2p656.15-805上部为棕红色薄层钙质粉砂岩及厚层块状细砂岩夹夹钙质细砂岩;中部为棕红色砂质泥岩夹薄层细砂岩及石膏;下部为紫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粉砂岩及灰紫色厚层状砾岩。红花套组K2h278.69
13、上部为砖红色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砂岩;中部为棕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粉砂岩夹薄层钙质砂岩及页岩;下部为次红色中厚层状含砾砂岩。罗镜滩组K2l273-813上部为棕红色砾岩;中部为棕红色块状粉砂岩,夹砾岩透镜体;下部为灰红色砾岩及砂岩。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426上部灰绿色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下部为灰黄色中厚层状长石石英砂岩及粗砂岩。千佛崖组J2q180-450黄绿、绿灰色细、粉砂岩、页岩为主,夹介壳灰岩条带及透镜体,底部具细砾岩及含砾砂岩。下统香溪群J1-2xn857灰绿色厚层状泥质粉砂岩、黄色砂岩、碳质泥质粉砂岩、夹碳质页岩及薄层煤层或煤线。三叠系上统晓坪组T3x4603.85上部为黑色炭质页岩
14、、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夹页岩;中部为中厚层状石英砂岩夹含角砾岩屑砂岩;下部为厚层状石英砂岩,底部含煤屑。九里岗组T3j540.38上部细砂岩、炭质页岩、粉砂质泥岩、页岩、夹煤线及少量石英砂岩;中部粉砂质泥岩、含炭粉砂质泥岩;下部为钙质泥岩,底部为砾岩。中统巴东组T2b3552.3紫红色厚层粉砂岩、泥岩夹灰绿色页岩。T2b2102.85灰色中厚层状灰岩、泥灰岩夹页岩、泥岩。T2b1501.97紫红色、灰绿色中厚层状粉砂岩、泥岩夹页岩。下统嘉陵江组T1j152.94上部为灰色厚层状白云岩、白云质灰岩夹页岩;中部为厚巨厚层角砾状白云质灰岩、白云岩;下部为薄中厚层状白云岩及白云质灰岩。大冶组T1d350
15、-650以灰色、浅灰色薄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为主,夹中-厚层状灰岩、泥质灰岩或黄绿色页岩。上古生界二叠系上统大隆组P2d131黑色炭质硅质页岩间夹钙质泥岩。吴家坪组P2w 251灰色中厚层厚层状、块状含燧石燧石结核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夹少许页岩。下统茅口组P1m251.41深灰、灰、浅灰色白云岩斑块灰岩、灰岩及深灰色含燧石结核灰岩夹少量白云岩。栖霞组P1q150-200深灰、灰黑色中厚层厚层状含燧石结核微晶灰岩、生物碎屑灰岩,具沥青气味。梁山组P1l10-40黑色叶岩、粉砂岩夹煤层。石炭系上统黄龙组C2h0-33灰、浅灰色、肉红色厚层微晶灰岩、生物屑灰岩;底为粗晶灰岩,含灰质白云岩角砾、团块。
16、泥盆系上统云台观组D2y8-58灰白色中厚层至厚层或块状石英砂岩状细粒石英砂岩,夹少许灰绿色泥质砂岩志留系中统纱帽组S1-2s118-178薄层状泥质粉砂岩夹薄层状细粒石英砂岩。下统罗惹坪组S1lr534-900泥岩、页岩夹生物灰岩、泥灰岩或透镜体新滩组S1x45-820页岩、砂质页岩、薄层粉砂岩夹少量薄层砂岩。奥奥陶系上统龙马溪组O3s1l180-579页岩、碳质页岩、硅质岩夹泥灰岩。中统宝塔组O2-3b32-58灰绿色泥岩瘤状灰岩为主,中厚层、厚层状紫红、灰绿色龟裂灰岩夹薄层状泥质灰岩。庙坡组O2m32-58钙质泥岩和页岩夹灰岩或灰岩透镜体。牯牛潭组O2g32-58青灰、灰色及紫灰色薄至中
17、厚层状灰岩与瘤状泥质灰岩互层。下统大湾组O1d98-397灰色薄至中厚层状泥质瘤状生物灰岩夹泥岩。红花园组O1h98-397灰岩夹生物碎屑岩。南津关组O1n98-397深灰色厚层块状白云质灰岩。下古生界寒武系上统娄山关组3O1l212-624灰至浅灰色厚层块状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角砾状白云岩,含燧石结核。中统覃家庙组2q159-630薄至中厚层状白云岩夹白云质页岩及砂岩。下统石龙洞组1sl189.65上部为灰色中厚厚层状含硅质条带的白云岩、泥质白云岩夹页岩;中部为灰深灰色薄中厚层状细粒白云岩、藻类白云岩;下部为灰黄灰色薄中厚层状泥质条带白云岩、细粒白云岩、厚层鲕状白云岩及白云质页岩。天河板组1
18、t石牌组1sp刘家坡组1l上元古界震旦系上统灯影组Z21d198-1380厚层白云质灰岩夹灰岩。3.2区域地质构造根据区域地质资料,项目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扬子准地台的鄂中褶断区。构造体系上为新华夏第二沉降带的江汉盆地西北部边缘与淮阳山字型构造前弧两翼(即第三隆起带荆山弧形扭动构造带)的交接地带。控制性断裂主要为北北西向与北东东向(隐伏)大断裂,并形成一系列的白垩系第三系盆地或槽地,将荆门市分成:荆当盆地,荆门断凹,乐乡关断凸,汉水断凹等四个四级构造单元。在荆门西北部,荆当盆地东部边缘发育着一组北西北北西南北向及北北东向构造形迹;而在盆地中部发育着一组南北向及北北东向断裂构造;荆门东北部两个中生
19、代槽地之间夹持着的地块(乐乡关断凸),以古生界地层为主,发育着一组北北西向与北北东向褶皱及断裂。这些被互相隔离的构造单元发育的构造形迹,按其成生联系,分别可划入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新华夏系,南北向构造及体系不明构造(见构造纲要图3-2),现将区内主要构造形迹概述如下: 图32 工作区构造纲要图一、淮阳山字型构造 1、压性断裂 2、张性断裂 3、压扭性断裂4、张扭性断裂 5、向斜轴 6、背斜轴二、新华夏系构造 7、压扭性断裂 8、张扭性断裂 9、隐伏断裂三、南北向构造 10、张性断裂(1)淮阳山字型构造体系荆山弧形扭动构造带发育于荆当盆地的东北部边缘,主要由古生界与中生界地层组成,东部以荆门大断
20、裂为界而与荆门断凹相接,它的构造特点是:从南而北发育一组北西北北西南北北北西北西向的褶皱和压性断裂构造,伴生有北东向张扭断裂。其中褶皱多为次级短轴背、向斜,但边缘地带与向斜盆地内部,它们的发育强度及规模都有较大的差异性;东部边缘地带以古生界地层为主,次级褶皱发育,且较为紧密,背斜核部多由志留系栖霞组组成,向外槽部多由大冶及嘉陵江组组成,普遍向南西倒转,除仙居向斜较为宽缓而完整,其他多被断裂破坏。天台观褶皱带:在荆门东北侧八角庙跪礼山以东,即乐乡关断凸上,发育一组弧形扭动构造,八角庙东数条次级的断裂,为北北西及南北向,属压扭性断裂,其两端均被红层覆盖。 (2)新华夏系荆门断裂带:荆门断裂带又称南
21、漳荆门断裂,断裂是一组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带,北段横截扬子台缘褶皱带。呈北北西向,大致沿古生代和三叠纪地层与红层接触带延展,是南漳断陷盆地西侧边缘的控制性断裂。可南延至五里铺、拾回桥附近,长约170km,断层面倾向东。断裂性质较为复杂。当断裂发育于古生代地层中时表现为强烈的挤压,形成宽阔的破碎带,并发育糜棱岩、挤压透镜体、压扭面等。局部见志留系斜冲于石炭系之上,显示左行扭动的压剪性质。断裂通过古生界与红层间时亦形成较宽阔的破碎带,破碎带表现为古生带地层和白垩第三系的角砾混杂分布,具明显张性特点。此外,破碎带后期有受挤压现象存在,红层中发育小型斜冲断裂,荆门虎牙关见白垩系逆冲于三叠系嘉陵江组之上,
22、这一时期具右行扭动的压剪性。总之,该断裂系多期复合断裂,白垩纪前具压剪性质,白垩第三纪经历断裂张性陷落的同沉积发展阶段,后期转右行压扭性。(3)南北向构造在烟墩铁坪带,发育一组南北向张性断裂,它们与荆当向斜轴斜交,该组断裂呈直线波状,展布方向为N20W到N10E之间,大致为南北向,断裂的一侧或两侧往往分布北东及北北西向扭性断裂,为共轭扭面,南北向断裂追踪这两组断裂展布。此组断裂如:匡家沟断裂,肖家湾断裂,罗家坡断裂,黄土梗断裂,罗家河断裂,尖山垭断裂,唐家榜断裂等,延伸长度2030余公里,断裂倾向东,为张性正断裂,组成阶梯状断块,断裂破碎带中角砾岩普遍发育,角砾大小悬殊,从几毫米至几十厘米,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湖北 国道 主干线 工程地质 勘察 大纲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3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