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十二五规划文本.doc
《海岸带十二五规划文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岸带十二五规划文本.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十二五”海岸带地质工作规划(征求意见稿)中国地质调查局海岸带地质和大陆架地质研究中心二一一年三月目 录前 言1一、现状与形势3(一)“十一五”海岸带地质工作3(二)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6二、指导思想、原则与目标任务15(一)指导思想15(二)基本原则17(三)规划目标18(四)主要任务18三、总体布局与重点工作区20(一)总体思路20(二)区域布局21(三)重点部署23(四)总体要求24四、工作部署与主要计划25(一)重点经济区工作部署25(二)先行领域项目设置28五、条件能力建设32(一)地质环境监测系统(站)32(二)海岸带地质模拟试验室33(三)海岸带环境地质信息服务系统33六
2、、计划实施34(一)第一阶段2011-2013年34(二)第二阶段2012-2014年35(三)第三阶段2013-2016年37(四)第四阶段2014-2017年38(五)第五阶段2015-2018年39(六)“十三五”期间40七、组织保障措施41(一)组织管理41(二)创新机制43(三)经费保障43(四)人才队伍43(五)相关措施43前 言海岸带是陆地和海洋的结合部,是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和大气圈在地球表层的交汇地带,是社会经济最发达地区,也是海陆相互作用和人类活动最为活跃的地区,同时也是自然生态环境相对脆弱、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对有限的地区。海岸带地区,既是一个自然环境体系,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区
3、域概念。海岸带地区历来都是世界各海洋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自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十年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据了举足轻重地位。2008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了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和北部湾等多个沿海重要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主导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动和帮助我国中西部地区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地区性发展差距的龙头。2009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山东时强调指出:“要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开发海洋资源,培育海洋优势产业,打造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将生产力最活跃的海洋经济板块纳入国家战略做出了重要部署。据2008年统计,长三角、珠三角
4、和京津冀三大经济圈以占全国约20.6%的人口,1.1%的土地面积,实现了全国GDP的38.2%,其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国比重2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36.9%,进出口贸易总额占全国的76.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占全国85.5%。研究预测,未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GDP贡献率将超过70%。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渤海湾京津冀城市群,已成为我国最主要的三个特大城市群,成为中国海岸带重大经济区的核心。特大城市群和海岸带重点经济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无疑消耗着巨大的资源,产生了众多的环境问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发展模式是海岸带地区必须面对的重大战略问题。海
5、岸带地质环境,是一个海陆相互作用和人类作用为突出特征的开放空间系统。关于海岸带的定义,一般是指它的上界应当是最大风暴潮的上界,即离零米水深线10公里左右范围的陆地;其下界则是水深-20米左右的风暴浪基面;我国海岸带在这个范围的面积约28万平方千米,滩涂面积近3.8万平方千米。但在经济发展规划中所涉及的范围还要更宽泛,包括一部分大陆架,因而,其面积会更大一些。本规划所涉及的陆地范围是沿海地级市的行政区划的面积,海域以50米等深线为界。为了加强对全国海岸带地质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海岸带地质工作合理布局和结构调整,全面增强海岸带地质工作的服务功能,特制定全国“十二五”海岸带地质调查规划。“十二五”海
6、岸带地质调查工作规划的指导思想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认真贯彻国民经济十二五发展计划和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按照国家海洋经济发展规划和全国地质勘查规划确定的海岸带地质工作的主要任务,立足我国海岸带地质、资源和地质环境现状,坚持“可持续发展,有所为,有所不为”原则,注重国家整体发展规划与东部地区向海洋空间拓展的需求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国家公益性和地方公益性地质工作相结合、区域性地质工作布局与重点经济区需求相结合、地质调查工作任务和技术能力建设相结合、滩涂开发利用与环境治理修复相结合、国家公益性队伍与地方公益性队伍相结合;选择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粤港澳)经济区及山东半岛
7、蓝色经济区为重点区,以服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为目标,开展海陆结合的中大比例尺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海岸带环境承载力评价和海岸带灾害监测体系建设。同步开展海陆地质作用及其演化规律与强烈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保障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与海陆相互作用及海岸带地质环境响应等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工作,为我国海岸带地区区域功能规划、资源有序开发利用、重大工程建设科学布局、环境保护与减灾防灾、政府决策与综合管理提供科学资料和依据。本规划编制以2010年为基准年,近期目标期为2015年,部分内容展望到2025年。一、现状与形势(一)“十一五”海岸带地质工作1、海岸带基础地质调查工作陆续展开,研究程度不断提高,为国家区域
8、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提供了地学依据和基础支撑。围绕我国海岸带地区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区、重要经济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开展并完成了以海陆联测为特色的不同比例尺的区域地质、城市地质、环境地质、海洋地质调查及填图。其中包括“1:100”万上海幅、大连幅、海南岛幅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25”万青岛幅海洋综合地质调查示范;使海洋基础地质研究进一步加强。以陆域为主,重点开展了“1:5万-1:10万”上海、天津、杭州、南京等“6”个大城市的三维地质调查试点工作,取得了应用转化性较强的成果,同时相继完成了沿海地区的1:25万生态环境地质调查及相关修测工作,针对对海岸带(涉及部分海岛及浅海海域),变迁(侵蚀、崩塌、
9、淤积)、海水入侵、地下水污染、地质灾害、地方病等生态地质环境进行调查和评价,为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城市规划调整与重大工程建设可行性论证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数据。国务院批准的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对海岸带基础地质工作提出了高目标要求。调查工作取得的经验、技术总结以及编制的1:100万海洋区域地质调查、1:25万海岸带综合地质调查等相关规范或技术要求,为今后全面开展海岸带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和技术支持。2、滨海砂矿及相关资源调查取得重要进展,获得的成果资料更好地为政府加强海砂资源勘探开发的矿政管理服务。自2003年以来,围绕沿海经济开发区及重大工程建设对滨海砂矿的重大需求和政府加强矿政管理的迫切要求
10、,相继开展了南海珠江口、东海舟山、黄海成山头、辽东湾、台湾海峡及海南岛等部分海区近海海砂及相关资源潜力调查与评价工作,基本查明了调查区海域的浅地层结构及沉积物类型与分布,海砂的赋存部位、成因类型、粒度组成和海砂质量状况,估算了调查区海砂资源量,评价了开采活动对海底环境影响,初步摸清了调查区海砂资源潜力“家底”及开采现状和问题。针对不同海区、不同类型的海砂资源开采和科学管理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调查工作促进了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的互动和有机结合。3、海岸带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工作初显成效,为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预防和减轻工程地质灾害提供了技术保证。着力加强沿海地区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
11、围绕经济区建设对水资源保障的需求,继续开展了滨海平原盆地地下水资源潜力及环境问题调查评价,重点地区地下水动态调查评价试点,初步建立了相关动态评价平台。选择东部沿海典型地区进行地下水人工调蓄条件调查评价与浅层水开发示范及地热资源现状评价与区划。对建立地下水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管理机制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力推进沿海环境地质调查。重点围绕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三大经济区主要城市群,继续开展了1:5万城市环境地质调查评价,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系统综合地质调查与评价,长江口以北沙泥质海岸带地区环境地质调查与评价,开展了环渤海湾、珠江三角洲等重点地区影响程度加剧的重大生态环境地质问题综合调查,曹妃甸地区地质环境
12、保障调查评价,环渤海地区地下水资源与环境地质调查评价,珠海深圳近岸海洋地质环境及地质灾害防治的调查研究,北部湾广西沿海海洋地质环境与地质灾害调查。以城市及人口密集区和重要经济区带为重点,系统开展了地下水污染调查。对重点经济区和城市地质工作的推进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入做好地质灾害调查、监测与预警。完成了全国沿海部分县市及重点工程区的地质灾害调查,继续开展了上海、天津、苏杭等全国重点地区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与监测,初步建成了国家级监测网络,开展了区域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风险区划,开展重大突发性地质灾害隐患点(区)危险性评估,研究制定了相应的监测预防方案,为政府减灾防灾工作规划与管理决策提供了应急服务
13、。促进了海岸带水工环地质工作向多学科、多领域、多专业、多手段、多兵种、多目标的趋势发展。4、沿海经济带生态地球化学调查与评价工作全面铺开,基本掌握了海岸带地球化学背景及其异常分布,为江河元素物质迁移与汇源追溯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价、污染治理提供了基础资料。部署并完成了以中比例尺为主的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和遥感综合调查工作。完成了辽东湾北部、天津市、河北省、黄河三角洲、江苏中南部、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珠江三角洲经济区、海南琼海海洋约57000平方千米的近岸海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及评价工作,评价了环渤海、胶州湾、浙江沿岸、珠江三角洲等入海河口地带重金属元素不同程度的异常分布区,分析研究了
14、其富集机理和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对海岸带功能区划调整和渔业养殖产品质量改善提出了建设性意见。5、海岸带地质科学研究、实验技术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和突破不断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开展基础地质调查综合与成果集成研究,形成整装的系列综合性基础图件。编制了1:100万黄东海及邻域地质和地球物理系列图(中英文版)和1:200万中国沿海海域沉积物元素及生态地球化学分布图。开展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地质演化与评价和边缘海沉积物类型及物源的研究等。研制了河口三角洲及大陆架沉积物标准物质。丰富了基础地质理论和集成成果的创新。6、海岸带地质信息化与服务体系初步建立加快实施地质调查信息化建设与服务。继续按照“以地质调查主流程
15、信息化为主线,以基础地学数据库建设和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为支撑,以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为目的”的总体思路,继续推进标准化建设,与加快建设国家基础地质数据库相配套,不断完善海洋地质数据库的建设。作为海洋地质数据库的组成部分,海岸带地质信息化与服务体系也在同步推进地质调查主流程信息化建设,完善与升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建立海量数据的信息管理、加工处理、分发服务的地质调查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总体框架,建立维护体系和服务体系。为经济发展服务,为政府职能服务,为社会公众服务发挥了很好的作用。(二)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形势1、沿海经济规划发展战略新格局对海岸带地质工作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
16、决定(2006年1月),明确了地质工作的基本定位充分肯定了地质工作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为新时期地质工作的长期发展指明了方向,地质工作迎来了难得发展契机。地质工作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各个方面。加强地质工作,是缓解资源约束、保障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推进城乡建设、开展国土整治的重要基础,是防治地质灾害、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手段。2009年始,继关于推进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有关问题的意见(国发200620号)、河北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08年2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2006-2020)(2008年1月)、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
17、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2008年1月)之后,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9年1月)、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5月)、横琴总体发展规划(2009年6月)、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2009年6月)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2009年7月)、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2009年11月)、国务院关于推进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44号)(2009年12月)、国务院关于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批复(国函201038号)(2010年5月)、京津冀都市圈区域发展规划(待批)(2010年8月)、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函20
18、111号)(2011年1月)和浙江沿海经济发展示范区规划(2011年2月)等一系列发展规划接连获国务院批准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从珠三角、长三角、北部湾经济区、海西经济区、江苏沿海地区,到包括辽宁沿海区域和滨海新区在内的环渤海区域,黄三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及海南国际旅游岛,我国沿海地区已形成了大开发大开放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建设好海洋经济示范区,关系到我国实施海洋发展战略和完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全局。沿海经济发展的新格局建设,必然需要更多和更高水平的地质工作为基础支撑和前期服务。中国发展报告2010认为,环渤海地区(包括京津冀、辽中南和胶东半岛)、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今后将成为优先开发的“
19、三个特大城市群”。到2020年我国全面进入小康社会时,沿海的整体经济框架将逐步形成完善。围绕新经济新版块,海岸带地质工作进入了发展速度和质量全面提升的时代,为经济区做好区域地质环境承载力调查评价、为重点城市群和重大工程做好环境地质安全保障工作提供了明确目标和服务对象。海岸带地质工作任重而道远。2、我国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的主要问题沿海重点经济区的打造和特大城市群的构建,充分显示了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提速与国家综合实力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无疑也对集约发展的海岸带地区也带来了空前的资源与环境压力,面临着众多重大而紧迫的地质环境保障问题。(1)地质工作严重滞后于沿海经济发展规划的需求主要表现为全国
20、性海岸带地质工作整体调查程度低、区域工作存在明显差异性,特别是超前性综合地质工作针对性差,地质工作先导性未得到体现,大比例尺的调查图幅和监测工作投入不足致使多地区处于空白,无法满足工作部署和项目运行方式的需求。(2)海岸带地质资料服务能力明显不足对已有成果地质资料未进行系统整合和开发,信息集群化和利用水平较低。主要表现为海岸带地质调查成果转化应用性、二次开发不够,各专业数据缺乏融合,地质信息服务形式单一、机制不利、渠道不畅,行业之间、部门之间资料交换不畅甚至存在相互封锁的现象,地质工作基础性功能未得以体现。难以为沿海发展和详细规划提供确切使用的图件和地质信息。(3) 海岸带地质工作薄弱问题海陆
21、同时存在海岸带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的地质地貌单元,其特殊地理环境与地质地貌条件,以及剧烈的为人地质作用的影响使地质工作更加复杂化,加之监测技术装备和技术手段落后、灾害评价预警水平低,就进一步加大了海岸带关键地质问题与海岸带地区经济发展对地质工作的强烈需求之间的差距。而一些重大的关键地质问题如海陆交互作用与海岸带环境效应响应、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以及海岸带地区特大城市化与环境承载力适宜性等是应当在建设之初就要给予科学回答的。而目前由于海洋地质工作基础薄弱,技术能力有限,难以提供确切的科学依据,成为海岸带开发和保护合理规划和推进其发展进程的制约。3、海岸带地质工作需求分析国务院关于加强地
22、质工作的决定的贯彻,沿海重点经济区与城市群战略发展规划的接连启动,使海岸带地质工作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重大需求形势。沿海新经济格局各经济板块彰显自身区位优势互动发展越大,对地质工作不同专业领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1)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领跑中国北方现代化建设,传承老工业基地的复苏崛起,老工业与城市基地的改造和环渤海半圈闭的自然地理条件与空间,区域地质资源与空间潜力科学规划以及环境承载力适宜性,将成为实现其战略目标的重大制约因素。(2)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城市群,是我国综合实力最强的经济中心,引领东部沿海地区高速发展的龙头,辐射中西部兴起的巨大动力源,在其力争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经济
23、发展和城市建设对基础地质特别是区域水工环地质动态监测与海岸带地质安全保障的需求将成为东部率先实现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3)珠江三角洲经济区和城市群,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经济中心区域,在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突出的辐射带动作用、先行示范作用和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形成粤港澳三地分工合作、优势互补、全球最具核心竞争力的大都市圈之一,区域环境地质信息服务及生态地质环境保护修复工作将成为其目标达到的重要支撑。(4)省部联动,海陆统筹,公益性地质工作与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衔接,推进海岸带工作进程势在必行。通过调查分析,海岸带地质工作需
24、求的区域共性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为资源保障服务,为生态环境保护、改善民生、防灾减灾服务,为城市群发展安全服务,为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为重大工程建设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服务,为海洋渔业区建设,为国土资源管理服务。对海岸带地质工作的共同需求,成为海陆、部门、行业及其领域间产生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因素和实时条件。4、挑战与机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的实施对地质工作的更大需求,为海岸带地质工作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1)“十二五”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强调要发展蓝色经济,促使我国东部经济建设向海洋扩展空间。国家发展战略的实施,必将有力的促进海洋经济的发展;使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第一要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海岸 十二 规划 文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36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