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
《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方案.doc(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洪灾害多媒体监测预警系统技 术 研 究 报 告目 录1 概述11.1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11.2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方法21.3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目标51.4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依据51.5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研究综述71.5.1 山洪灾害监测技术71.5.2 监测系统组成81.6 山洪预警系统现状91.6.1 山洪灾害防治规划91.6.2 洪水预警信息发布方式102 山洪灾害监测控制系统112.1 监测终端可靠性研究112.1.1 可靠性理论112.1.2 提高元件可靠性122.1.3 提高单元可靠性122.1.4 监测终端可靠性设计142.1.5 监测终端软件可靠性设计
2、172.2 信息采集控制172.2.1 传感器的适应性182.2.2 传感器的控制192.3 传输通信控制202.3.1 通信设备适应性202.3.2 通信体制兼容性212.3.3 信道侦听222.4 终端全兼容策略232.4.1 监测预警站作为中继站232.4.2 监测站之间传递信息232.4.3 远程通信设置242.5 固态存储技术242.6 电源管理242.6.1 终端节能设计242.6.2 太阳能充电控制252.6.3 监测预警站电源监测252.7 控制终端界面设计262.8 设备防雷保护272.8.1 限压防雷设计272.8.2 等电位防雷设计282.8.3 综合防雷措施283 监测
3、信息传输303.1信息传输途径303.1.1 超短波传输303.1.2 GSM短信传输303.1.3 GPRS实时在线传输323.1.4提高无线电路质量333.2 信息传输协议343.2.1 WDTP无线通信数据格式353.2.2 WDTP无线组网协议393.3 信号碰撞概率分析443.3.1 信号碰撞概率443.3.2 降低碰撞概率措施453.4 山洪灾害多媒体传输网络结构453.4.1 ADSL宽带网络结构453.4.2 GPRS传输网络结构463.4.3 IP地址与动态域名解析484 实时洪水预报系统504.1 概念性洪水预报系统504.1.1 流域洪水预报模型504.1.2 模型选择5
4、14.1.3 模型参数率定514.2 河道汇流演算524.3 系统结构与设计534.3.1 子系统组成534.3.2 系统流程544.3.3 系统设计目标554.3.4 关键技术研究564.4 洪水预报软件系统584.4.1 洪水预报模型结构设计584.4.2 洪水预报模型参数修正594.4.3 预报资料检查修正614.4.4 洪水预报624.4.5 洪水预报成果查询635 远程语音预警系统655.1 灾害预警系统通信方式655.2 超短波山洪灾害预警系统665.2.1 设备低温运行环境665.2.2 设备省电技术研究675.2.3 监测预警站拓扑结构图685.2.4 预警系统流程695.2.
5、5 山洪灾害预警方式706 系统综合评价736.1 技术特征736.1.1 集成化程度高736.1.2 智能化程度高736.1.3 预报预警相结合746.1.4 直观的多媒体监测746.1.5 多种警报方式746.1.6 低功耗设计746.2 总体性能指标756.2.1 监测系统性能指标756.2.2 预报系统性能指标766.2.3 预警系统性能指标766.3 技术成熟程度766.4 推广应用的条件和前景776.4.1 自然灾害频发,需要高科技监测预警系统776.4.2 政府重视,行政管理部门积极落实776.4.3 防御山洪灾害的成熟方法786.4.4 推广应用前景786.5 存在的问题796
6、.5.1 降低系统造价796.5.2 智能化的“傻瓜型”设备研制796.5.3 培养综合应用型人才791 概述1.1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的重要意义众所周知,我国是山洪灾害极其频繁严重的国家,每年汛期由降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滑坡都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仅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而且严重制约着广大山丘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脱贫致富,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据19501990年统计资料,我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共计22.5万人,其中山丘区死亡人数15.2万人,占总死亡人数的67.4%,年均死亡人数3707人。19921998年全国每年因山洪灾害死亡人数约为19003
7、700人,约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62%69%;19992002年山洪灾害死亡人数下降为11001400人,但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比例提高到65%75%;2003、2004年山洪灾害分别造成767人和815人死亡,占全国洪涝灾害死亡人数的49%和的76%。由此可见,山洪灾害造成的死亡人数占全国洪灾死亡人数的比例呈逐年递增趋势,山洪灾害造成的危害愈来愈大,损失愈来愈重,已经成为当前防洪减灾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山洪灾害点多面广,具有明显的多发性、无序的突发性和强烈的破坏性,防御难度很大。而中国的暴雨区、山洪灾害易发区和人口居住区相互重叠,更使山洪造成的损失层层加码。统计表明,中国210
8、0多个县级行政区中,有1500多个分布在山丘区,受到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威胁的人口达7400万人。2004年9月4日,温家宝批示:“山洪灾害频发,造成损失巨大,已成为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把防治山洪灾害摆在重要位置,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研究山洪发生的特点和规律,采取综合防治对策,最大限度地减少灾害损失。”2004年,由水利部牵头,会同国土资源部、中国气象局等有关部门,成立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领导小组,开始编制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006年10月,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报告通过审查,旨在研究和探讨山洪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地谋划防治对策和防治方案,逐步建立和完善防灾减灾体
9、系,为中国日趋危殆的山洪灾害现状确定了防治规范。按照规划目标,到2010年,中国将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成“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减灾体系。1.2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研究方法1.2.1 山洪灾害主要特点1、突发性强山洪灾害多由暴雨所致,由于暴雨强度大,加上特定的地质、地貌等下垫面条件,导致山洪来势凶猛。河南省山丘区以变质岩、严重风化的石灰岩和花岗岩等组成的山体居多,易冲蚀,有利于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的形成;山丘区坡陡谷深、高程起伏大,产汇流快。由于河南省境内河流众多,比降大,因此,汇流迅速,洪水涨势猛,极易产生山洪灾害。从降雨到山洪形成一般只几
10、个小时,甚至在一个小时以内,较难进行准确的预报和防治。2、来势凶猛、破坏性强由于山区河流底坡陡,流程短,流速快,冲击力强,破坏性大,对工矿、交通及居民生命财产的危害都十分严重。其破坏性强的突出表现是造成人员伤亡和基础设施损坏严重,恢复难度很大,有的甚至具有毁灭性。2003年7月上旬淮河南部山区普降暴雨,商城县长竹圆乡北战村,在7月10日突发泥石流,流速12.3 m/s,冲毁房屋一间,一家三口全部死亡。3、季节性强、频率高降水是诱发山洪、滑坡、泥石流的主要原因,在降雨较多的年份地质灾害发生的频次也明显偏高。汛期49月,特别是主汛期68月,是山洪灾害多发期。在同一流域,甚至同一年内有可能发生多次山
11、洪灾害。据湖南省统计,湖南全省汛期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95%,其中68月份发生的山洪灾害约占全年山洪灾害的80%以上。4、区域性明显,易发性强山洪主要发生于山区、丘陵区及岗地,特别是位于暴雨中心的上述地区,暴雨时极易形成具有冲击力的地表径流,导致山洪暴发,形成山洪灾害。1.2.2 山洪灾害成因山溪洪水灾害的发生主要与气象、地形地貌和人为因素等有关。突发性的暴雨洪水是造成山洪灾害的主要因素,暴雨形成原因也就是洪水灾害形成的主要原因,再加之人为因素、地形地貌的影响,更促成了山洪灾害的形成。1、降水是引发山洪灾害的最直接原因降雨年内分配不均、年际变化大等特点,由于产生降雨的条件不同,汛期
12、具有强度大、极易造成山洪灾害。从山洪灾害的分类统计看,长历时高强度降雨及暴雨会使山洪暴涨、山坡土层含水量饱和,土体软化、强度减弱,加之雨水沿断裂或岩石裂隙渗入地下,导致溜塌、蠕动、浅层滑坡及泥石流大量发生,强大的水动力条件和河谷中不良地质发育,成为山洪灾害产生的环境条件。2、地形是导致山洪灾害的基础因素陡峭的地形地貌为洪水、泥石流、滑坡提供了强大的势能,使降雨产生的径流顺坡而下,向沟谷汇集,快速形成强大的洪峰流量,进而诱发泥石流和滑坡的发生。3、人类活动是加剧山洪灾害发生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地面植被可以起到固土保水的作用,对于山洪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植被能够防止流水对地面的冲蚀、能够减缓地表
13、径流的汇流速度,减少山洪的发生与危害。人类生产、生活、工程建设等活动对环境的破坏,使自然植被损毁,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环境的持续恶化,为降暴雨转换成山洪灾害提供了有利条件,成为山洪灾害形成与发生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2.3 山洪灾害的防治对策对山洪灾害的防治可采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进行防治。工程措施包括:山洪沟、泥石流、滑坡治理;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山洪灾害威胁区水土保持治理等。非工程措施包括:气象、水文监测系统,预警预报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等。本项目主要研究山洪灾害的非工程防治措施。1、建立气象、水文监测系统根据山洪突发性、区域性的特点,在小流域上,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降雨和水文观测站
14、点,重点地区布设雨量自动监测预警站,实时监测降雨过程,分散的居民区则可安装人工观测的简易雨量桶,收集降雨资料,分析降雨强度对山体滑坡、泥石流的影响程度。2、建立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系统因为图片和视频多媒体的直观可视性,给人身临其境的效果,在泥石流和滑坡重点地区,增加图片、视频多媒体监测项目,平时按一定的间隔时间传输静态图片,在发生灾情时启动摄像功能,实时动态传输现场灾情的发生变化过程,为防汛抢险和灾情评估收集第一手资料。3、建立预警预报系统建立准确的采集、传输系统和预警预报系统,实时收集流域内的降水、水位和流量等信息,建立多模型的水文、地质预报系统。其主要构成包括:数据分析、处理系统;水雨情查
15、询、监控系统;山洪灾害强降雨预警系统;洪水预报及泥石流、滑坡灾害预警预报系统等。4、建立山洪灾害决策支持系统建立山洪及地质灾害数据库,编制山洪灾害的预防预案,组建山洪灾害的通讯系统,山洪灾害的防治指挥系统以及灾害评估系统等。5、建立山洪灾害防治的法规政策体系通过法律和政策的手段强制性进行山洪灾害风险区控制和管理,规范、约束人类各种无序活动造成灾害加剧的行为,从根本上防止已遭破坏的生态环境继续恶化。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特别要使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内退耕还林和移民搬迁、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得到严格执行。6、提高公众的防御山洪灾害意识在山洪易发区活动,人们思想上时刻绷紧防御山洪这根
16、弦。在平时应做好宣传训练,使群众了解熟悉报警信号和转移路线;一旦险情来临或山洪初发,监测责任人或第一个发现的村民,就要采取急骤鸣锣、放铳、打电话、拉警报器等预先设定的群众知道的信号,责无旁贷地迅速向下游村组、农户报警,同时向当地政府及防汛部门报告,以便政府和防汛部门立即向下游更大范围施放警报、广播通知或通讯报警,组织抢险救援。1.3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建设目标按照“安全、先进、高效、可靠”的建设目标,水文监测及远程预警系统为山洪灾害防御系统工程的核心,其建设的总体目标为:应用稳定可靠的信息采集设备和成熟先进的通信手段,收集防汛基础资料,将流域内的实时雨情和水情快速准确地发送到防汛指挥中心;在当前
17、计算机软、硬件基础上,建设完善、合理的防汛信息综合数据库,实现水情信息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和有序存储,使水情信息在局域网上共享;利用WWW技术,选用B/S模式,建立实用、可靠、高效、先进的信息查询显示系统;研制流域洪水预报预警系统,对洪水大小和发生时间作出准确的预测,并通过专用网络、公用网络和广播电视媒体对灾区群众发布;建立快速实用的灾情评估系统和灾后建设管理系统。1.4 山洪灾害预警系统设计依据1.4.1 水文测报系统设计依据1. 2005年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2. SL61-2003水文自动测报系统规范3. SL34-92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4. SL/T102-1995水文监测系统设备基
18、本技术条件5. SL199-97水文监测系统通信电路设计规范6. SL/T149-95水文数据固态收集系统通用技条7. SL/T180-96水文监测系统设备监测终端机8. SL224-98水库洪水调度考评规定9. SL1089水文仪器术语的规定。10. GBJ9586水文测验术语和符号标准的规定。11. GBJ9586水文情报预报规范的规定。1.4.2 计算机软件设计依据1. GB/T 15261989 信息处理、数据流处理、程序流程图、系统流程图、程序网络图和系统资源图的文件编制符号及约定2. GB/T 85661995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期过程3. GB/T 85671988 计算机软件产
19、品开发文件编制指南4. GB/T 93851988 计算机软件需求编制指南5. GB/T 93861988 计算机软件测试文件编制指南6. GB/T 114571995 软件工程术语7. GB/T 125041990 计算机软件质量保证计划规范8. GB/T 125051990 计算机软件配置管理计划规范9. GB/T 134231992 工业控制用软件评定准则10. GB/T 135021992 信息处理、程序构造及其表示约定11. GB/T 137021992 计算机软件分类与代码12. GB/T 140791993 软件维护指南13. GB/T 140851993 信息处理系统、计算机系
20、统配置图符号及约定14. GB/T 143941993 计算机软件可靠性和可维护性管理15. GB/T 155321995 计算机软件单元测试16. GB/T 155381995 软件工程标准分类法17. GB/T 156971995 信息处理、按记录组处理顺序文卷的程序流程18. GB/T 158531995 软件支撑环境19. GB/T 162601996 信息技术、软件产品评价、质量特性及其使用指南20. GB/T 166801996 软件文挡管理指南21. GB/T 175541998 信息技术、软件包、质量要求和测试1.4.3 防汛综合数据库设计依据1. NFCSDSSOD12 国家
21、防汛指挥系统工程中央决策支持系统总体设计2. NFCSDSSOD01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实时水雨情库表结构3. NFCSDSSOD0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情信息数据库表结构设计4. NFCSDSSOD03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社会经济信息库逻辑设计5. NFCSDSSOD04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工程图形库逻辑设计6. NFCSDSSOD06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历史大洪水数据库逻辑设计7. NFCSDSSOD08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超文本库总体设计8. NFCSCMSST02 国家防汛指挥系统工程总体设计实施纲要1.5 山洪灾害监测系统研究综述大量研究表明,要想有效防治山洪灾害,首先
22、要加强监测预报。为此,研究集中在分析山洪灾害的成因及揭示灾害形成的机理上,并把山洪预报作为研究重点。在预报模型构建上,由传统的统计回归、自回归模型,逐步向采用统计预测模型、神经网络预测、智能预测模型、数值模拟计算方向发展;由单纯预报临界降雨量或可能性预报,逐步变为能预报临界降雨、警戒避难雨量以及危害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多功能模型;由过去只采用历史统计资料和实测资料,向采用高精度定点的气象预报数据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在监测预报上,由过去的人员观测和仪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发展为监测仪器和计算机相结合进行自动监测预报;监测仪器和传感器由过去通过别的仪器移用改进,逐渐向专用高精度方向发展。在研究手段上,
23、由传统的对典型沟道的实地勘察,对某一范围区预报,逐步变为采用“3S” 技术和计算机建档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手段,对具体的每条沟道任何地方进行定点定时预测预报。在预警系统上,结合各国国情和山区实际资源情况,采用先进的数据传递方式和手段,形成集气象预报、雷达技术、预测模型、仪器监测、网络和卫星数据传输等高新技术为一体,向建立高效定位的预报预警系统方向发展(周金星等,2001)。1.5.1 山洪灾害监测技术监测系统运用的先进技术有:(1)可靠的传感技术。各种类型的传感技术,声学、光学、力学和化学的传感技术。系统可自动监测的参数不断丰富。(2)所有可利用的通信技术。有线和无线通信技术,自建和公共通信网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洪 灾害 多媒体 监测 预警系统 技术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3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