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毕业论文.doc
《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毕业论文.doc(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 录第一章 绪论11.1近几年来我国隧道施工安全的形势11.2课题的重要性及意义2第二章 岩石地质的裂隙、断层、岩体的基础知识与研究进展32.1裂隙32.1.1裂隙的基本知识32.1.2裂隙的研究进展32.2断层62.2.1断层的基本知识62.2.2断层的研究进展72.3岩体92.3.1岩石的性质92.3.2岩石的成因及其特征102.3.3岩石物理的研究进展11第三章 岩石坍塌的机理原因、类型分类123.1坍塌原因分析及分类123.2地层岩性123.3地质构造123.4地下水12第四章 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144.1管理措施144.2技术措施14第五章 175.1175.217谢
2、辞18参考文献19第一章 绪论1.1近几年来我国隧道施工安全的形势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75%左右的国土是山地或重丘。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地面交通增长十分迅速,而修建水平满足不了发展的需要,造成各种交通设施超负荷运转,交通事故、交通阻塞和交通公害等成为一大社会问题,阻碍了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据统计资料汽车翻越山岭平均时速不足30km不到经济时速的一半,汽车的机械损坏和轮胎磨损极为严重低等级道路的汽油耗量比高等级公路多20%50%而且劈山筑路会造成许多高边坡,在南方雨量充沛地区它严重破坏自然景观造成塌方滑坡和水土流失。因此,为了根除道路病害保护自然环境并且针对交通需求的高涨,解决好路面
3、交通的规划和修建,在山区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必须重视隧道方案并努力提高公路隧道工程科学技术水平。我国的隧道施工安全形势并不乐观。据最近一份调研报告表明,全国公路隧道设计与施工按新奥法实施者不到70%,隧道易发生渗水等事故。新奥法是在利用围岩本身所具有的承载效能的前提下,采用毫秒爆破和光面爆破技术,进行全断面开挖施工,并以形成复合式内外两层衬砌来修建隧道的洞身,即以喷混凝土、锚杆、钢筋网、钢支撑等为外层支护形式,称为初次柔性支护,系在洞身开挖之后必须立即进行的支护工作。因为蕴藏在山体中的地应力由于开挖成洞而产生再分配,隧道空间靠空洞效应而得以保持稳定,也就是说,承载地应力的主要是围岩体本身,而采用初
4、次喷锚柔性支护的作用,是使围岩体自身的承载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第二次衬砌主要是起安全储备和装饰美化作用。隧道既是道路构造物又是地下工程。它涉及结构、岩土、地下水、空气、动力、光学、消防、交通工程、自动控制和工程机械等多种学科,其技术属复合技术。目前隧道存在的主要工程技术问题有:设计中,由于荷载不明且围岩参数不清,喷锚支护和二次衬砌设计参数采取工程类比或套用规范。对于每一座隧道来讲,这样做具有很大的主观性,与实际山体情况不符合。防排水技术落后。对地下水探测手段差,隧道渗漏水严重。施工中围岩动态信息反馈技术差,预报准确率低,喷射混凝土回弹率高(严重时达65%)。营运通风、照明、防灾等设施工程设
5、计水平较低,缺乏综合性考虑。长度4000m以上的公路隧道通风中尚有亟待解决的问题,有待研制静电吸尘装置,为今后修建特长隧道作技术准备。隧道内交通监测与控制水平落后,目前几座隧道的交通监控设备均为进口,这方面影响了我国公路隧道的发展。1.2研究内容及目的隧道安全问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一个比较严峻的问题。由于隧道建设经常处于的地理位置是在岩体内部,所以隧道施工安全密切相关与岩石的性质、地质构造等因素。研究此课题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对岩石坍塌原因分析来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用于实际建设项目中。第二章 岩石地质的裂隙、断层、岩体的基础知识与研究进展岩体断裂后两侧岩块相对位移的情况,将其分为裂隙和断层两类。下面
6、分别介绍裂隙和断层的基础知识与研究进展。2.1裂隙2.1.1裂隙的基本知识裂隙裂隙,也称为节理,是存在于岩体中的裂缝,一般用裂隙率(岩石中裂隙的面积与岩石总面积的百分比)表示。构造裂隙它在空间分布上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可将构造裂隙分为张性裂隙和扭(剪)性裂隙。有时两组裂隙在不同的方向上同时出现,交叉成“X”形,将岩体切割成菱形块体。张性裂隙主要发育在背斜和向斜的轴部,裂隙张开较宽,断裂面粗糙,一般很少有擦痕,裂隙间距较大且分布不匀,沿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扭(剪)性裂隙,一般多是平直闭合的裂隙,分布较密、走向稳定,延伸较深、较远,裂隙面光滑,常有擦痕,一般出现在褶曲的翼部和断层附近。扭性裂隙常沿
7、剪切面成群平行分布,形成扭裂带,将岩体切割成板状。非构造裂隙具有普遍意义的是风化裂隙,其主要发育在岩体靠近地面的部分,一般很少达到地面下1015m的深度。裂隙分布零乱,没有规律性,使岩石多成碎块,沿裂隙面岩石的结构和矿物成分也有明显变化。岩体中的裂隙,在工程上除有利于开挖外,对岩体的强度和稳定性均有不利的影响。当裂隙主要发育方向与路线走向平行,倾向与边坡一致时,不论岩体的产状如何,路堑边坡都容易发生崩塌等不稳定现象。在路基施工中,如果岩体存在裂隙,还会影响爆破作业的效果。2.1.2裂隙的研究进展连续裂隙研究进展静载作用下石膏、水泥砂浆模拟试验表明,连续节理裂隙断裂随裂隙面倾角不同主要产生两种破
8、坏方式:种是沿原有裂隙面破坏;一种是产生新的破裂面,新破裂面法向与最大主应力方向约成60度夹角。两种破坏方式都夔本遵从Mohr-Coulomb准则;而断续节理裂隙断裂的扩展则要复杂得多。断续节理裂隙岩体中岩桥的存在使得岩体破坏机制不同于普通节理裂隙岩体,其强度规律亦因此而独具特色。断续裂隙研究进展断续节理裂隙岩体中岩桥的贯通破坏模式及其变形和强度特性在很大程度上受断续节理面的规模、密度和空间分布特征的控制,岩桥的倾角和长度将直接影响其变形和破坏机制。然而,自从人们将Criffith提出的理论性的强度准则运用到裂隙岩体的破坏机制研究中以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的研究都集中于对裂隙起裂、传播及相互作用方
9、面,而相对较少的试验对裂隙在岩桥中的搭接方式进行了研究。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节理裂隙材料的破坏失效,通常是由裂隙间相互的搭接(coalescence)所控制,裂隙搭接机制的研究在对裂隙化材料(如岩体)强度的研究中以及边坡、隧道及地基岩石工程开挖的稳定性分析中更为重要。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者开始采用不同的模型材料对断续裂隙试样中的裂隙在岩桥中的扩展、搭接过程进行试验研究。Lajtai,Savilahti,Stephansson等人(1969,1990)通过直接剪切盒试验又对模型材料和岩石中两条平行狭缝间的破坏模式进行研究。朱维申等人(1993)进行了单排非贯通节理岩体抗剪强度的模型试验,并描述了岩
10、桥的破坏过程。沈婷、李世伟、任伟中等人(1999)对不同节理连通率、节理排列方式石膏模型试样进行直剪试骏,并进行了对比分析、然而,在剪切盒中并不容易观察到整个搭接过程的发展且这些试验重点反映剪切荷载的作用效应,对于裂纹长度、裂纹方向、排列方式,以及裂纹状态(闭合或张开)对压剪断裂及其裂纹尖端应力场的影响没有深人揭示。Horris和Nernat-Nasser对内部有大量小裂隙的树脂材料单轴、双轴压缩加载条件下裂隙间相互作用机制及其最终破坏模式进行了试验研究。在这些试样中,包含着一系列不同长度和方位的裂隙,他们指出,裂隙长度是控制试样破坏方式的参数之一,通常较大裂缝控制单轴压缩条件下轴向劈裂的搭接
11、机制,而较小裂缝处只有很少或无裂隙增长;双轴压缩条件下较大预存裂隙的增长伴随有较小裂隙的增长,并且最终失效是通过较小预存裂隙在剪切区的搭接实现,他们的研究提供了对由于裂隙分布而导致试样宏观破坏的基本的了解然而,该试验对两条裂隙间的裂隙增长及其相互作用并未涉及。国内周维垣等人(1990)为了验证节理岩体损伤力学模型及其演化方程的正确性,用石青硅藻土混合料制成一批倾角下同的裂纹体,对此模拟试件进行了常轴三轴及单轴试验范景伟、何江达饥(1992);通过单轴和低围压石衡模型试验,着重分析了含定向闭合断续节理脆性岩体的强度特性和破坏机理,发现在所研究的断续节理岩体中破坏机理是由裂隙端部的应力集中而引起的
12、撕裂破坏,并提出了估算这种岩体强度的准则。但该准则只适用于计算断续节理的起裂强度,而不是峰值强度。刘东燕、朱可善(1994)户别通过含中心斜裂纹(同时考虑了裂纹面的爬坡角)砂浆试件的单轴压缩模型试验,发现初裂强度受裂纹倾角影响明显,当裂纹面法向与加载方向成45夹角时,初裂强度最低;并借助断裂力学理论,建立了表征初裂的新的断裂准则。徐靖南、朱维申(1995)观察众多共线裂纹压剪模型试验现象的基础上,时压剪共线裂纹的破坏机制进行了分析,并由此提出了相应的强度判定方法。朱维申等人(1995,2001)采用砂、重晶石粉和石青混合配制成棋型材料,用云母片来模拟不同倾角的闭合裂纹,对雁型裂纹的扩展模式进行
13、了研究,发现当岩桥倾角在3060时,其剪切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当岩桥倾角在6090之间时,拉剪复合破坏的可能性较大;当岩桥倾角大于90时,冀裂纹扩展引起岩桥贯通的可能性较大。白世伟、任伟中等人(1999)利用激光散斑照相技术及应变片测试试技术所测得的石膏模型试样位移场和应力场,对双轴加载条件下闭合非贯通节理的变形和破坏特征进行了分析,揭示了裂纹的扩展规律和破坏机理。车法星、黎立云等人(2000)对不同倾角多裂纹水泥试件进行了单轴和双轴加载试验,并借助有限元方法得出的试件的全场应力计算出试件中裂纹尖端的应力强度因子对下同裂纹角度对试件破裂强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解释。李宁、陈文玲等人(2001)通过
14、石青模型试验系统分析了循环动荷载作用下单组非贯通裂隙岩体的变形和强度特性,研究了荷载频率、裂隙倾角、裂隙密度对岩体变形和强度性质的影响;发现裂隙倾角为45时裂隙岩体强度最低,随加载频率的逐渐增加,残余强度也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国外近年来的研究主要侧重于两条或三条预制裂隙间的相互搭接过程。Reyes和Einstein(1991)对内部含有两条倾斜裂隙的石青试样进行了单轴压缩加载试验,在这些试验中裂隙通过切缝或预制裂隙的方式进行了模拟,同时,裂隙的搭接过程通过连接到录像机上的显微镜记录了下来他们发现,单轴压缩条件下可能产生翼裂纹和次裂纹,并且由它们最终导致裂纹间的搭接,但是这些裂隙面之间没有考虑表面
15、接触和摩擦。为了考虑裂隙面间摩擦的影响,Shen等人(1993)对包含张开和闭合裂隙的石青试样进行了一系列的单轴压缩试验。他们所观察到的裂隙搭接方式与Reyes和Einstein研究中所报道的相似。同时,他们还对不同岩桥倾角条件下的裂隙搭接模式进行了研究,发现当岩桥倾角在4560时,常发生剪切破坏;当岩桥倾角在7590之间时,常发生拉剪复合破坏;当岩桥倾角大于90时,常发生由冀裂纹扩展引起的拉伸破坏。这一结论与国内朱维申等人试验观察的结果基本一致然而,Shen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没考虑模型材料的相似条件,裂隙几何位置参数及裂隙面间章擦系数的变化对裂隙间相互搭接的影响也没有充分考虑。基于Reyes和
16、Einstein、Shen等人的试验工作,Wong和Chau(1998)通过选用与砂岩和页岩满足相似条件的模型材料,重新对包含两条预制倾斜的石膏混合料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裂隙搭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根据所得试验结果,他们将裂隙搭接类型归纳为九种方式,二种模式(剪切模式、拉伸剪切棍合模式、拉伸模式),并按照裂隙倾角、岩桥倾角和裂隙面之间的摩擦系数而将裂隙的搭接模式进行了分类。同时,Wong和Chau(2001)还对包含三条预制倾斜的石膏混合料在轴压缩条件下的裂隙搭接问题进行了大量的试验,试验结果的搭接模式也能满足上述三种分类要求。此外,通过比较三条裂隙试样的破坏模式与两条裂隙试样的破坏模式,提出
17、了裂隙发生搭接的两个准则:裂隙搭接总是发生在搭接应力较小的一对裂隙之间;当某两对裂隙间的搭接应力道非常接近(5%以内)时,裂隙搭接常由混合模式和拉伸模式所控制此外,他们还发现,一旦预制裂隙密度超出了某临界值,裂隙化固体的强度并不与预存裂隙数目(裂隙密度)线性相关,而仅与破坏发生时实际涉及的裂隙数目有关。在同一时期,Robet和Einstein(1998,2000)针对单轴和双轴压缩条件下张开和闭合裂隙的搭接方式也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裂隙搭接方式不仅依赖于预存裂隙的空间位置,而且依赖于应力条件:单轴或低侧限双轴压缩条件下,翼裂纹从裂隙端部起裂,随着侧限压力的增加,翼裂纹产生的位置侈向预制裂隙中
18、部、最后当侧限压力达到某一量值时、翼裂纹完全消同时,当岩桥长度大于三倍裂隙半长度,预制裂隙之间的相互作用很小。2.2断层2.2.断层的基础知识断层了解四个断层名称;三个基本类型;理解2个影响即可。(1)断层要素断层面和破碎带。其产状可以通过断层面的走向、倾向和倾角来表示。规模大的断层,一般不是沿着一个简单的面发生,而往往是沿着一个错动带发生,称之为断层破碎带。断层的规模越大,破碎带也就越宽,越复杂断层线。是断层面与地面的交线,表示断层的延伸方向,其形状决定于断层面的形状和地面的起伏情况。断盘。是断层面两侧相对位移的岩体。当断层面倾斜时,位于断层面上部的称为上盘,位于断层面下部的称为下盘。若断层
19、面直立则无上下盘之分。断距。是断层两盘相对错开的距离。岩层原来相连的两点,沿断层面错开的距离称为总断距,其水平分量称为水平断距,垂直分量称为垂直断距。(2)断层基本类型正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下降,下盘相对上升的断层。倾角一般较陡,多在5060。逆断层。是上盘沿断层面相对上升,下盘相对下降的断层。根据断层面的倾角大小,可将逆断层分为三种类型:冲断层,其断层面倾角大于45;逆掩断层,其断层面倾角介于2545之间;辗掩断层,其断层面倾角小于25。平推断层。是由于岩体受水平扭应力作用,使两盘沿断层面发生相对水平位移的断层。其倾角一般是近于直立的。(3)断层对工程建设的影响公路工程路线布局,应尽量避
20、开大的断层破碎带。特别在安排河谷路线时,要注意河谷地貌与断层构造的关系。当路线与断层走向平行,路基靠近断层破碎带时,开挖路基容易引起边坡发生大规模坍塌,直接影响施工和公路的正常使用。在断层发育地带修建隧道, 当隧道轴线与断层走向平行时,应尽量避免与断层破碎带接触。隧道横穿断层时,虽然只是个别段落受断 层影响,但因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必须预先考虑措施,保证施工安全。特别当岩层 破碎带规模很大,或者穿越断层带时,会使施工十分困难,在确定隧道平面布置时间,应 尽量设法避开。2.2.2断层的研究进展断层转折褶皱作用断层转折褶皱作用的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上盘岩石在下伏断层转折部位发生运动时就会形成断层
21、转折褶皱。上盘岩石以形成膝折带式褶皱来调节沿断层面的滑动。膝折褶皱是自然界常见的褶皱形式。断层转折褶皱作用沿固定在断层转折处的活动轴面发生,当地层在活动轴面处发生褶皱以后,将沿上部断层段发生平移。不活动轴面表示断层滑动刚刚发生时沿活动轴面的质点颗粒的位置。它与活动轴面界定的膝折带的宽度与断层滑动量成正比。上凹式断层转折形成向斜型断层转折褶皱,上凸式断层转折形成背斜型断层转折褶皱。假定褶皱过程中地层厚度与层长守恒,则断层形态与褶皱形态之间存在如下的关系:=tan-sin(C-H)sin(2C-H)-sinH / cos(C-H)sin(2C-H)-sinH-sinC =H-+(180-2C)其中
22、,H是断层转折之前上盘地层的切截角; 是断层转折之后上盘地层的切截角;C是褶皱翼间角的半角; 是断层倾角的变化量(即断层转折角)。该公式首次定量地表述了褶皱形态与断层形态之间的定量关系。据此可以对褶皱与断层的几何形态进行定量计算或预测。剪切断层转折褶皱20年后,JohnSuppe教授提出了剪切断层转折褶皱作用理论。剪切断层转折褶皱在变形时具有较大的非弯滑分量,形成一类特征鲜明的断坡背斜。表现在:背斜后翼倾角较断坡角要小,在很多情况下远远小于断坡角;后翼的生长构造具有翼旋转的特点;背斜前翼短、后翼长,后翼的宽度不等于断层滑动量。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由于受到了额外的剪切而与前文讨论的传统的断层转折褶皱
23、有别。由于剪切通常集中在一些软弱层(例如页岩或蒸发岩)中,因而表现出层平行简单剪切的特点。剪切断层转折褶皱有两个端员类型。简单剪切型:滑脱层遭受外部施加的层平行简单剪切,无底部断层;纯剪型:滑脱层在底部断层上滑动,在断坡之上发生缩短与加厚,而无外加的层平行单剪。单剪和纯剪断层转折褶皱与传统非剪切断层转折褶皱相比,其特点是后翼倾角小于断坡角。两种剪切端员都与断坡底部具有限厚度的软弱滑脱层(图中用灰色表示)内分布式变形有关。在单剪断层转折褶皱作用中,滑脱层遭受外部施加的层平行单剪,但无底部断层滑动;在纯剪断层转折褶皱作用中,底部层在底部断层上滑动,在断坡上缩短与增厚,而没有遭受外部作用的单剪。生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预防岩石坍塌的管理措施与技术措施 毕业论文 预防 岩石 坍塌 管理 措施 技术措施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2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