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氨基酸发酵.ppt
《第十章氨基酸发酵.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氨基酸发酵.ppt(1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第十章 氨基酸发酵工艺学,第一节 氨基酸发酵生产概论,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由发酵所生成的产物氨基酸,都是微生物的中间代谢产物,它的积累是建立在对微生物正常代谢的抑制。在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分子水平上改变、控制微生物的代谢,使有用产物大量生成、积累。,1、氨基酸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分子单元。碳原子分别以共价键连接氢原子、羧基和氨基及侧链。侧链不同,氨基酸的性质不同。目前世界上可用发酵法生产氨基酸有20多种。,一、氨基酸简介,2、氨基酸的用途,(1)食品工业:强化食品:赖氨酸,苏氨酸,色氨酸于小麦中。增鲜剂:谷氨酸单钠和天冬氨酸。甜味剂:苯丙氨酸与天冬氨酸可用于制造低热量二肽甜味剂
2、(-天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是蔗糖的150-200倍),此产品1981年获FDA批准,现在每年产量已达数万吨。,(2)饲料工业:甲硫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可用于制造动物饲料,添加蛋氨酸、赖氨酸、精氨酸等必须氨基酸可促进动物生长发育、改善肉质、节省蛋白饲料、降低成本等。(3)医药工业:多种复合氨基酸制剂可通过输液治疗营养或代谢失调 氨基酸注射液由1985年的100万瓶增长到2003的1.5万瓶,每年以15-20%的速度递增,全行业的年产值预计能达到10亿元 苯丙氨酸与氮芥子气合成的苯丙氨酸氮芥子气对骨髓肿瘤治疗有效,且副作用低。,(4)化学工业:谷氨基钠作洗涤剂.丙氨酸制造丙氨酸纤维(合成高分子化合物
3、)能保持皮肤湿润的润肤剂焦谷氨酸钠和质量接近天然皮革的聚谷氨酸人造革,以及人造纤维和涂料。甘氨酸、半胱氨酸、丙氨酸可制表面活性剂、缓冲剂和抗氧剂等,表3-8 世界氨基酸主要生产厂家生产能力,3、氨基酸生产的历史,氨基酸生产首先从谷氨酸开始19l0年日本味之素公司采用提取法大量生产味精1936年美国从甜菜废液中提取谷氨酸1956年日本用糖质原料发酵谷氨酸成功,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水解法。1960年发酵法生产了赖氨酸,同年用合成法生产dl蛋氨酸。1962年谷氨酸的合成法生产成功1966年采用醋酸原料生产谷氨酸,此后石油发酵谷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等也获得成功目前氨基酸几乎都可应用发酵法生产。,我国味精生
4、产始于1923年,上海天厨味精厂最先用水解法生产1932年沈阳开始用脱脂豆粉水解生产味精1964年上海味精厂和有关科学研究单位协作,开始采用发酵法生产味精,现在全国已普遍采用 目前除味精外,还生产赖氨酸、蛋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苏氨酸等十多种氨基酸。,生产氨基酸的大国为日本和德国。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及德国的德固沙是世界氨基酸生产的三巨头。它们能生产高品质的氨基酸,可直接用于输液制剂的生产。,国内生产氨基酸的厂家主要是天津氨基酸公司,湖北八峰氨基酸公司,但目前无论生产规模及产品质量还难于与国外抗衡.在80年代中后期,我国从日本的味之素、协和发酵以技贸合作的方式引进输液制剂的制造技术和仿造产
5、品,1991年销售量为二千万瓶,1996年达六千万瓶,主要厂家有无锡华瑞,北京费森尤斯,昆明康普莱特,但生产原料都依赖进口。2000年,世界氨基酸产值可达45亿美元,占生物技术市场的7%,国内的氨基酸产值可达40亿元,占全国发酵产业总产值的12%。,4、氨基酸的生产方法,发酵法:直接发酵法:野生菌株发酵、营养缺陷型突变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发酵、抗氨基酸结构类似物突变株的营养缺陷型菌株发酵和营养缺陷型回复突变株发酵。添加前体发酵法:如用邻氨基苯甲酸,生产L-色氨酸;甘氨酸生产L-丝氨酸。酶法:利用微生物细胞或产生的酶来制造氨基酸。延胡索酸和铵盐为原料,经天冬氨酸酶催化生产L-天冬氨酸。
6、,提取法:常用毛发、血粉等蛋白质原料水解,从中提取。如胱氨酸、半胱氨酸和酪氨酸合成法:合成法获得DL-蛋氨酸、不对称合成法获得L-氨基酸。如丙氨酸、甘氨酸、苯丙氨酸。,传统的提取法、酶法和化学合成法由于前体物的成本高,工艺复杂,难以达到工业化生产的目的。,第二节 氨基酸发酵菌株的育种,是氨基酸代谢控制发酵的基本策略之一,发酵工程要求微生物大量地合成特定的代谢产物,这一目的只有当微生物的部分代谢调控机制遭到破坏时才能达到。氨基酸发酵是典型的代谢控制发酵 代谢控制发酵:是用遗传学或其他生物化学的方法,有目的在分子水平上改变微生物固有的调节机制,使合成产物的途径畅通无阻,最大限度地积累特定产物,这种
7、发酵称为代谢控制发酵。,1、用野生菌株的方法,分离的野生菌株具备积累产物的特性,可用于直接发酵(产率低)。如谷氨酸发酵。通过转换发酵,可延伸获得其它产物。主要采用改变培养条件。如谷氨酸发酵中改变铵离子浓度、磷酸浓度,使谷氨酸转向谷氨酰胺和缬氨酸发酵。,2.用营养缺陷变异株的方法,通过诱变出菌体内氨基酸生物合成某步反应阻遏的营养缺陷型变异体,使生物合成在中途停止,不让最终产物起调控作用。如用高丝氨酸缺陷株的赖氨酸发酵,谷氨酸缺陷株的鸟氨酸发酵,异亮氨酸缺陷菌株的脯氨酸发酵。,3.类似物抗性变异株的方法,用一种与自己想获得的氨基酸结构相类似的化合物加入培养基内,使其发生控制作用,从而抑制微生物的生
8、长。这样,就可以得到在这种培养基中能够生长的变异株,而这种变异株正是解除了调控机制的,能够生成过量的氨基酸。利用此方法发酵的有:苏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组氨酸和精氨酸。,高丝氨酸脱氢酶,例如,在黄色短杆菌的赖氨酸、苏氨酸和蛋氨酸生物合成中(图5-16所示),选育抗苏氨酸结构类似物2-氨基-3-羟基戊酸(AHVr)突变株,得到了具有反馈抑制抗性,高丝氨酸脱氢酶活性提高1300倍,能积累14g/L苏氨酸的突变株。,4.体内及体外基因重组的方法,基因工程包括细胞内基因重组方法和试管内的体外基因重组方法。体内基因重组在应用上又称为杂交育种,主要方法包括:转化、转染、接合转移、转导和细胞融合等,这都是
9、在细胞内暂时地产生染色体的局部二倍体,在两条DNA链之间引起两次以上的交叉,是遗传性重组现象。细胞内基因重组技术的缺点是,现在只在同种或有近缘关系的微生物之间进行并较难成功。,5、基因工程菌-,通过基因工程技术,构建理想的工程菌株,第三节 谷氨酸生物合成及其发酵生产调控,我国与国外谷氨酸发酵生产比较,菌种性能:我国产酸5-6,转化率45;日本10-12,转化率55,菌种产酸低1倍。菌种单纯,不能对付噬菌体污染,日本十多个不同种属上千株菌轮换使用。工艺和过程控制:我国低糖和中糖发酵,日本高糖发酵并流加、提高罐压,保证溶氧。对温度、压力、空气流量、蛋白质、溶氧采用计算机控制。计算机控制产酸提高10
10、-20,高糖和流加发酵提高产酸和设备利用率。发酵罐的大型化和控制自动化。成本与原料:我国发酵粮耗高,水、电、气消耗高。日本非粮研究如糖蜜、醋酸、正构烷烃、甲醇已实现产业化。,一、谷氨酸的生物合成途径及其代谢调节,异柠檬酸脱氢酶,1、糖酵解途径(EMP)2、磷酸已糖途径(HMP)3、三羧酸循环(TCA环)4、乙醛酸循环(DCA环),(一)谷氨酸生物合成中的几个途径(正常途径),5、二氧化碳固定反应,在GA产生菌菌体内CO2固定反应有以下两条途径:,6、-KGA的还原氨基化反应,苹果酸酶丙酮酸羧化酶磷酸烯醇丙酮 酸羧化酶,CO2固定反应(丙酮酸羧化支路),(二)谷氨酸生物合成的调节,谷氨酸脱氢酶-
11、酮戊二酸脱氢酶磷酸烯醇丙酮酸羧化酶柠檬酸合成酶,1、优先合成,在微生物的代谢中,Glu比Asp优先合成;合成过量时则抑制谷氨酸脱氢酶,使代谢转向合成Asp;Asp过量时反馈抑制PEP羧化酶的活力,停止合成草酰乙酸。,所以,正常代谢不积累Glu,2、谷氨酸脱氢酶(GDH)的调节,3、柠檬酸合成酶的调节,柠檬酸合成酶,TCA的关键酶,受能荷调节,谷aa反馈阻遏,乌头酸反馈抑制,细胞内-酮戊二酸的量与异柠檬酸的量需维持平衡。当-酮戊二酸过量时,将对异柠檬酸脱氢酶发生反馈抑制作用,停止合成-酮戊二酸。,4、异柠檬酸脱氢酶的调节,6、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PEP受天冬aa反馈抑制,受谷aa和天冬 aa
12、反馈阻遏,5、-酮戊二酸脱氢酶:,谷氨酸产生菌中先天性的丧失或微弱。,(三)谷氨酸生产的代谢调控-(理想途径具备的条件),1、GA产生菌具备以下条件(内在的调控因素),琥珀酸辅酶A,GA产生菌体内有乙醛酸循环(DCA)的关键酶,通过该酶酶活性调节实现DCA循环的封闭,GA发酵积累,异柠檬酸裂解酶,3/2Glucose EMP 丙酮酸+丙酮酸+丙酮酸,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乙酰辅酶A,柠檬酸,则有:3/2 C6H12O6+NH4+=C5H9O4N+4 CO2 产率:147/(180*3/2)=54.4%,CO2,谷氨酸,在前述GA 合成所必需的条件的基础上,体系不存在CO2固定反应,则有:,体
13、系存在CO2的固定反应-对比说明,结论,通过DCA环提供C4二羧酸时谷氨酸对糖的转化率仅为54.4%,在谷氨酸发酵中,DCA环可以作为TCA循环有缺陷时C4二羧酸的补充,.在前述GA 合成所必需的条件的基础上(封闭乙醛酸循环)存在CO2固定反应,则有:,Glucose 丙酮酸+丙酮酸,CO2,则有:C6H12O6+NH4+=C5H9O4 N+CO2(来自何方)产率:147/180=81.7%,乙酰辅酶A+C4二羧酸,CO2,草酰乙酸(草酰乙酸羧化酶),苹果酸(苹果酸激酶),柠檬酸(DCA循环封闭),谷氨酸,EMP,四碳二羧酸的来源-总结,在生产菌中检出CO2固定反应酶活性,磷酸烯醇丙酮酸(PE
14、F)羧化酶和苹果酸酶,谷氨酸对糖的转化率达到81.7%,C6H12O6+NH3+1.5O2 C5H9O4N+CO2+3H2O,需要Mn+做催化剂,所以,在GA发酵过程中需要向培养基中补充Mn+实际上,发酵过程中不可能控制柠檬酸合成所需的C4二羧酸完全来自于CO2固定反应,体系也不可能完全不存在CO2固定反应,因此,GA 发酵的糖酸转化率应在:54.4%81.7%。目前,国内的GA生产企业的糖酸转化率通常都在50%以内:,氨的导入,合成谷氨酸的反应有3种:,2、影响谷氨酸合成的外在因素(外在调控因素),生物素供氧浓度NH4+浓度磷酸盐含量,a、生物素对糖代谢的影响,生物素参与糖代谢作用:增加糖代
15、谢的速度(对TCA有促进作用),乳酸积累,碳源利用率降低,发酵液的pH值下降。,而丙酮酸氧化脱羧的速度未改变,丙酮酸积累,(1)生物素对GA发酵的影响,控制生物素?,主要影响糖降解速度,不影响EMP与HMP途径的比率。生物素充足的条件下,丙酮酸以后的氧化活性虽然也得到提高,但由于糖降解速度显著提高,打破了糖降解速度与丙酮酸氧化速度之间的平衡,丙酮酸趋于生成乳酸的反应,引起乳酸的溢出。,b、控制VH的浓度,以实现对于乙醛酸循环的封闭,丙酮酸的有氧氧化就会减弱?则:乙酰辅酶A的生成量就会少,醋酸浓度降低,它的诱导作用降低;通过控制生物素亚适量,几乎看不到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VH对TCA循环的促进作
16、用的降低,使得其中间产物琥珀酸的氧化速度降低,其浓度得到积累,这样它的阻遏和抑制作用加强;乙醛酸循环基本上是封闭的,代谢流向异柠檬酸-酮戊二酸谷氨酸的方向高效率地移动两者综合的作用使得,异柠檬酸裂解酶的活性丧失,DCA循环得到封闭。,当VH缺乏时:,c、生物素对氮代谢的影响,VH丰富时,出现“只长菌,不产酸”的现象,GA发酵过程中,前期,菌体的增殖期,一定的量的生物素是菌体增殖所必需的;而在产物合成期,则要限制生物素的浓度,以保证产物的正常合成。,结论,氨的导入时,生物素缺乏,NH4+影响糖代谢速度:提高糖代谢速度,高效合成谷氨酸,生物素充足时,NH4+不影响糖代谢速度,防止,控制谷氨酸发酵的
17、关键之一就是降低蛋白质合成能力,使合成的谷氨酸不能转化成其他氨基酸或参与蛋白质合成。在生物素亚适量的情况下,几乎没有异柠檬酸裂解酶,琥珀酸氧化能力弱,苹果酸和草酰乙酸脱羧反应停滞,在铵离子适量存在下,生成积累谷氨酸。生成的谷氨酸也不通过转氨作用生成其他氨基酸和合成蛋白质。在生物素充足的条件下,异柠檬酸裂解酶活性增强,琥珀酸氧化能力增强,丙酮酸氧化力加强,乙醛酸循环的比例增加,草酰乙酸、苹果酸脱羧反应增强,蛋白质合成增强,谷氨酸减少,合成的谷氨酸通过转氨作用生成的其他氨基酸量增加。,关于氮代谢的调节:,d、VH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通常谷氨酸发酵采用的菌种都是VH-,而VH又是菌体细胞膜合成
18、的必须物质,因此,可以通过控制VH的浓度(干扰磷脂中的脂肪酸的生物合成)来实现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调节。,谷氨酸发酵的关键在于发酵培养期间谷氨酸生产菌细胞膜结构与功能发生特异性变化,使细胞膜转变成有利于谷氨酸向膜外渗透的形态,使终产物不断排出细胞外,胞内谷氨酸不能积累到引起反馈调节的浓度,胞内谷氨酸源源不断被优先合成,分泌到发酵培养基中积累。,Glu生产菌大多是生物素缺陷型,发酵时控制生物素亚适 量,使细胞变形拉长,改变了细胞膜的通透性引起代谢失调使Glu得以积累。,生物素贫乏时,细胞内的Glu含量少而且容易析出,而培 养基中积累大量的Glu;生物素丰富时,培养基中几乎不 积累Glu,而细胞内
19、却含有大量的Glu,且不易被析出。这说明生物素对细胞膜通透性有重要影响。,细胞透性的调节方法:细胞透性的调节,一般通过向培养基中添加化学成分(如生物素、油酸、甘油、表面活性剂、青霉素等),达到抑制磷脂、细胞膜的形成或阻碍细胞壁的正常生物合成,使谷氨酸生产菌处于异常生理状态,解除细胞对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障碍。,细菌细胞Glu排出控制机制,生物素: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的完整性。油酸:直接影响磷脂的合成及细胞膜甘油:甘油缺陷型菌株丧失-磷酸甘油脱氢酶,不能合成-磷酸甘油和磷脂。限量供应,控制了细胞膜中与渗透性直接关系的磷脂含量,使谷氨酸排出胞外而积累。表面活性剂:对生物素有拮抗作用,拮抗不饱和
20、脂肪酸的合成,导致磷脂合成不足,影响细胞膜的完整性,提供细胞膜对谷氨酸的渗透性。青霉素: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后期合成,形成不完整的细胞壁,使细胞膜失去保护,使胞内外的渗透压差导致细胞膜的物理损伤,增大谷氨酸向胞外漏出的渗透性、,B、供氧浓度,过量:NADPH的再氧化能力会加强,使-KGA的还原氨基化受到影响,不利于GA 的生成。供氧不足:积累大量的乳酸,使发酵液的pH值下降,不利于GA的产生,同时,一部分葡萄糖转成了乳酸,影响了糖酸转化率,降低了产物的提出率。,C、NH4+浓度,影响到发酵液的pH值.与产物的形成有关:过低,不利于-KGA的还原氨基化;过高,产生谷氨酰胺。NH4+的供给方式:液氨流
21、加尿素,D、磷酸盐,促进EMP途径,打破EMP与TCA之间的平衡,积累丙酮酸,产生乳酸等,可以抑制葡萄糖 丙酮酸,使GA的生物合成受到阻止消耗了丙酮酸,降低了糖酸转化率发酵液中的Val存在,严重的影响GA 的结晶、提出,产生并积累Val,过量:,研究证明:,谷氨酸生产菌种存在EMP途径的全部酶和HMP途径有关 的酶,TCA循环中的柠檬酸、顺乌头酸、异柠檬酸能定量地生 成谷氨酸,其相应的酶与谷氨酸合成有关,以醋酸和乙醇为原料进行谷氨酸发酵时,DCA循环是C4 二羧酸的唯一补充来源;但是以葡萄糖为原料时,在谷 氨酸生成期此循环应关闭,谷氨酸菌存在CO2固定生成草酰乙酸的PEP羧化酶和苹果 酸酶,与
22、谷氨酸得率正相关,57,丧失或有微弱的-酮戊二酸脱氢酶活力,使-酮戊二酸不能继续氧化;CO2固定能力强,使四碳二羧酸全部由CO2固定反应提供,而不走乙醛酸循环;谷氨酸脱氢酶的活力很强,并丧失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反馈抑制和反馈阻遏,同时,NADPH2再氧化能力弱,这会使-酮戊二酸到琥珀酸的过程受阻;有过量的NH4+存在,-酮戊二酸经氧化还原共轭氨基化反应而生成谷氨酸却不形成蛋白质,从而分泌泄漏于菌体外;同时,谷氨酸生产菌应不利用体外的谷氨酸,使谷氨酸成为最终产物。生产菌株还应该具有生物素合成缺陷、油酸合成缺陷和甘油合成缺陷等特点。,二、谷氨酸高产菌模型特征,第五节 谷氨酸的生产工艺,我国与国外
23、谷氨酸生产的现状及存在问题菌种的性能:我国产酸8.610,转化率55;日本1012,转化率55。工艺和过程控制:我国低糖和中糖发酵,日本高糖发酵并流加、提高罐压,保证溶氧。对温度、压力、空气流量、蛋白质、溶氧采用计算机控制。,一、谷氨酸生产菌及其特征,(一)谷氨酸生产菌的主要特征与菌学性质,现有谷氨酸生产菌主要是棒状杆菌属、短杆菌属、小杆菌属及节杆菌属中的细菌。1.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谷氨酸棒杆核菌Cornebateium gho-tamlkns)2.短杆菌属(Brevibacterium):黄色短杆菌(Bteuibaterun flavum)、乳糖发酵短杆菌(Bra
24、.lactofementum)3.小杆菌属(Microbacterium):嗜氨小杆菌(Micrbaterium ammoniaphilmn)4.节杆菌属(Arthrobacterium),表1 谷氨酸发酵微生物特征及菌学比较,细胞形态为球形、棒形以至短杆形。革兰氏染色阳性,无芽孢、无鞭毛、不运动都是需氧微生物,在通气条件下才能产生谷氨酸。都是生物素缺陷型,需要生物素作为生长因子脲酶强阳性不分解淀粉、纤维素、油脂、酪蛋白及明胶发酵中菌体发生明显形态变化和细胞渗透性的变化CO2固定反应酶系活力强,异柠檬酸裂解酶活力欠缺或微弱、乙醛酸循环弱,-酮戊二酸氧化能力缺失或微弱;柠檬酸合成酶、乌头酸酶、异
25、柠檬酸脱氢酶以及谷氨酸脱氢酶活力强,还原性辅酶进入呼吸链具有向环境中泄漏谷氨酸的能力不分解利用谷氨酸,能耐受高浓度的谷氨酸,产量在5以上。,(二)谷氨酸生产菌形态与生理的共同特征,(三)国内谷氨酸生产菌及其比较,1、北京棒杆菌(AS1299)的形态和生理特征2、钝齿棒杆菌(AS1542)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3、天津短杆菌(T6-13)的形态和生理特征 4、北京棒杆菌(7338)与钝齿棒杆菌(B9)的比较 5、天津短杆菌(T6-13)与钝齿杆菌(B9)的比较 6、目前味精行业采用的主要菌株 S9114 华南理工大学 FD415 上海复旦大学 TG961 天津科技大学,二、谷氨酸生产菌在发酵过程中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十章 氨基酸发酵 第十 氨基酸 发酵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62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