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
《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应对环境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方忠敬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主要内容。 近二十多年来,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危机凸显,已严重影响人类的生存发展。 正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思想观念和发展方式,完善政策法律制度,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环保产业,构建生态文明环境安全体系,努力建成全国重要生态屏障,全面改善城乡生态环境,实行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更好地促进改革开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建
2、设生态文明,强调要“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把生态建设上升到文明的高度,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文明趋势认识的不断深化。建设生态文明,不仅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 把握生态文明的科学含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后的新型文明形态。它的崛起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世界性革命,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牢牢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内涵。 生态文明的内涵及其丰富。从广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以人
3、与自然协调发展作为行为准则,建立健康有序的生态机制,实现经济、社会、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种文明形态表现在物质、精神、政治等各个领域,是体现人类取得的物质、精神、制度成果的总和。从狭义来看,生态文明是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并列的现实文明形式之一,它着重强调人类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 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它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自然共同生息,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共赢,关键在于人的主动性。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即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
4、要目标: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这既符合当今世界的发展潮流,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将对我国转变发展方式和保护生态环境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要把生态文明同其他“三大文明”相并列。人类自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主体,必须将生态文明的内容和要求内在地体现在人类的法律制度、思想意识、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中,并以此作为衡量人类文明程度的一个基本标尺。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离不开社会主义的
5、生态文明。没有良好的生态条件,人类既不可能有高度的物质享受,也不可能有高度的政治享受和精神享受。没有生态安全,人类自身就会陷入最深重的生存危机。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和前提,没有生态文明,就不可能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在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生态文明具有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正视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近20多年来,由于我国企业大多采取了传统的粗放性生产方式,污染物排放总量和排放强度很大,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环境容量,致使环境不断恶化,形势空前严峻。其特点是:污染物成分日趋复杂,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在增加
6、,生态系统功能在退化。 1、土地荒漠化面积呈扩大趋势 中国是世界上荒漠面积较大、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总面积为262.2万 km2,占国土总面积的27.2%,其中风蚀荒漠化160.7万km2,水蚀荒漠化20.5万km2,冰融荒漠化36.3万km2,土壤盐渍化23.3万km2,超过全国现有耕地面积的总和,有近4亿人口受到荒漠化的威胁,全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540亿元。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华北、西北地区,涉及18个省(区、市)470个县(旗、市),形成万里风沙线。中国荒漠化不但影响范围大,类型多,而且程度严重。据综合评价,中国轻度荒漠化为95.1万km2,中度64.1万
7、km2,重度103.0万km2,分别占荒漠化总面积的36.3,24.4和39.3。该程度类型构成比例与全球相应的41.3、56.5和2.2的构成比例相比,重度荒漠化治理虽然取得一定成就,但荒漠化的发生、发展并未得到有效控制,总体面积仍在扩大,且呈愈演愈劣的趋势,荒漠化扩展速度由50年代的每年1560 km2,增至70年代的2100 km2和80年代的2460 km2,相当于每年损失一个中等县的土地面积。据神州6号卫星遥感监测我国的国土的沙滩、荒漠和戈壁滩面积呈增加趋势。这对于地球村的村民而言,必须面对它,正视它,保护环境,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近50年中,我国森林面积已减少了30,森林
8、覆盖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森林覆盖面积的三分之一。森林的减少导致了水土流失,洪灾频繁,物种减少,气候变化等多种严重恶果。 近10年来,我国耕地已减少了9000多万亩,全国不少省份到2010年的非农建设规划用地指标早已提前用完。 2、水环境污染依然严重 2008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显示,我国地表水污染依然严重。长江、黄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和辽河七大水系总体水质与上年持平。200条河流409个断面中,一类至三类、四类至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55.0、24.2和20.8。珠江、长江总体水质良好,松花江为轻度污染,黄河、淮河、辽河为中度污染,海河为重度污染。在监测营养状态的26个湖泊及水库中
9、,呈富营养状态的占46.2。全国地表水中高锰酸盐指数年平均浓度为5.7毫克升,为三类水质标准。公报还指出,我国农村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生活污染加剧,面源污染加重,工矿污染凸显,饮水安全存在隐患,呈现出污染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态势。 据有关部门初步估计,我国受到有机物污染的饮用水人口约1.6亿。目前全国有3亿多农民饮用不合格的水,农村饮用水符合饮水卫生标准的比例约为66%,有34%的农村人口饮用水存在水质污染或者污染隐患。 3、大气环境的污染此起彼伏 在我国的大气环境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a,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约为2000万吨。2008年全国城市519个,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
10、城市21个、二级标准的城市378个、三级标准的城市113个、劣于三级的7个。首要污染物仍为可吸入颗粒物,主要来自燃煤、工业粉尘、地面扬尘、建筑工地尘、土壤风蚀尘等。目前我国燃煤量约1.5亿吨/a,大约有 2/3的工厂能源还在主要靠燃煤。这些二氧化硫和颗粒物是形成酸雨和沙尘暴的主要污染物。 最普遍的大气污染是燃煤过程中产生的粉尘造成的,吸附着大量化学物质的细小悬浮颗粒被吸入人体,十分容易引起呼吸道疾病;现代都市还存在光化学烟雾,这是由于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中夹带大量化学物质,如碳氢化合物、氢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它们在阳光作用下,会形成一种刺激性的烟雾,能引起眼病、头痛、呼吸困难等。 我国SO2排放
11、量至今仍较高升,2008年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平均浓度为0.048毫克立方米,酸雨影响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040,已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我国沙尘暴从1998年起,沙尘天气明显回升,2008年出现19次,接近60年代水平。为近50年之最,这些现象可能预示着新一轮沙尘暴活跃期已经开始。 据UNEP最新报告指出,北京、上海和深圳等地区的上空已经被棕色云团所笼罩。它不仅能使大气能见度下降,还会造成居民健康受损等一系列问题。报告还指出,如果PM2.5的浓度上升20g/m3,中国和印度每年就会有约34万人死亡。我国这三个城市,均被纳入到全球13个棕色云团热点城市行列,并已被认为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黑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应对 环境 危机 建设 生态 文明 doc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98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