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道G209三江林溪(桂湘界)至古宜段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
《国道G209三江林溪(桂湘界)至古宜段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道G209三江林溪(桂湘界)至古宜段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本.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国环评证甲字第1005号 国道G209三江林溪(桂湘界)至古宜段公路环境影响报告书(简 本)建设单位:三江侗族自治县交通运输局评价单位: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二一二年十一月第一章 报告书主要内容1.建设项目概况1.1建设地点及背景项目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境内,该路段连接分属广西、湖南两省区的柳州市三江侗族自治县和怀化市通道侗族自治县,直接连接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乡和县城古宜镇。项目规划为二级公路,有利于提高本段普通干线公路的等级,改善行车条件,是适应交通发展的需要。1.2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名称:国道G209三江林溪(桂湘界)至古宜段公路项目性质:改扩建建设地点:柳州市三江县境内线
2、路走向:项目由主线及黄排连接线构成。主线起点位于三江县林溪乡北面的大伞山上、三江县林溪乡至通道县平坦乡旧路的湘桂两省交界处。路线由北往南经过林溪乡、冠洞、平铺、程阳、马湾、光辉、文村等乡村,终点位于三江县古宜镇洲坪口村附近,顺接三江至柳州二级公路(国道G209),同时与三江至桂林二级公路(国道G321)相交,形成十字形交叉。黄排连接线为本项目与设计中的桂林至三江高速公路及县城相接。建设规模:本项目建设总长度为38.335km。其中主线长32.435km,黄排连接线长5.900km。拟建公路采用二级公路标准,双向2车道,设计速度40km/h,路基宽度8.5m,水泥混凝土路面。拟建公路改扩建路段长
3、11.337km,改扩建路段为K0+000K11+550、K13+150K18+850、K25+250K31+600路段。新建路段长23.60km。拟建公路改扩建路段以中心线不变,两侧加宽的方式进行建设,局部路段采弯取直路段及过村镇路段,为避免拆迁,采取单侧加宽的方式。建设内容:路基工程、路面工程、桥涵工程、隧道工程、交叉工程、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工程征地拆迁:本工程共占用土地120.88hm2,其中永久性占地99.80hm2(其中利用原公路用地48.00hm2,新征51.80hm2),临时性占地21.08hm2。需拆迁房屋1100m2,220V电力线2.6km,光缆1.5km。估算投资:推荐方
4、案估算总投资29397.5562万元。工期安排:预计2012年12月开工,2016年11月施工完毕,工期共计4年。1.3主要技术标准(1) 道路等级:二级(2) 设计速度: 40km/h(3) 道路红线宽度:8.5m(4) 路面结构:水泥混凝土路面(5) 道路车道数:双向2车道1.4交通量预测本道路交通量预测结果见表1。表1 道路交通量预测结果 (单位:辆/天) 拟建公路近、中、远期日均交通量(辆/d)2017年2023年2031年主线230433114966黄排连接线197528064160注:道路车流量昼夜比为8:2。1.5主要工程量本项目推荐方案主要建筑内容及规模见表。 表2 工程主要建
5、筑内容及规模表序号指标名称单位拟建道路1设计范围主线K0+000K32+435、连接线LK0+000LK5+9002地形类别山岭重丘区3公路等级二级4设计速度km/h405车道数26停车视距m407一般最小圆曲线半径m1008极限最小圆曲线半径m609不设超高最小圆曲线半径m60010最大纵坡711最小坡长m12012凸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45013凹形竖曲线最小半径m45014路基宽度m8.515行车道宽度m23.516桥涵设计荷载公路-级1.6征地拆迁项目共占用土地120.88hm2,主要为林地及原旧路;拆迁1100m2。项目占地情况见表3。表3 项目占地拆迁情况名称单位公路全线拆迁类别砖瓦
6、房m21100220v电力线km2.6光缆km1.42.建设项目周围环境现状2.1 环境影响评价范围(1)社会环境调查与评价:以项目设计方案中提及的直接影响区为主,即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三江县境内。;(2)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的范围,对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进行重点评价;(3)声环境影响评价: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范围,对村庄、学校等敏感目标进行重点评价;(4)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公路中心线200m范围内的地表水体。一般SS在大河中经1000m后衰减到原背景值,中、小河经1500m后衰减到原背景值。本项目所跨寻江为大河,林溪河为中河。评价范围为跨寻江桥上游100m,下
7、游1000m,跨林溪河桥上游100m,下游1500m的水域;(5)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公路中心线两侧各200m以内区域;(6)生态影响评价:路生生态评价范围是主体工程区评价范围为路线中心线两侧各300m区域,水生生态评价范围与地表水评价范围一致;(7)景观环境影响评价:公路两侧可视范围以及取弃土场等受工程影响区域;2.2环境保护目标(1)大气、声环境保护目标:本项目主线推荐方案(K线方案)评价范围内有敏感点11处,其中包括1所小学,1所幼儿园;黄排连接线敏感点共6处,其中包括1所幼儿园。C比较线方案有敏感点1处。(2)地表水环境保护目标:拟建公路跨越的地表水体有寻江、林溪河。(3)地下水环境保
8、护目标:本项目评价范围内,不存在集中式地下水饮用水源地等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4)生态环境保护目标: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及野生重点保护动物。2.3生态环境现状(1)本工程拟建公路K13+230K20+190位于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范围内的环境协调区内,涉及长度6.96km。拟建项目评价区无特殊和重要生态敏感区分布,项目影响区为生态一般区域。(2)评价区主要植被类型为常绿针叶林、落叶阔叶灌丛、一年一熟作物组合。评价区无原生植被和发育良好的阔叶林分布。(3)评价区共有野生重点保护动物11种,其中国家II级野生重点保护动物1种,自治区级野生重点保护动物10种。(4)评价区水域不涉及重要或保护
9、鱼类的“三场”和洄游通道。(5)项目区属自治区级水土流失重点预防保护区,容许土壤流失量为500吨/(平方公里年)。2.4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根据现场踏勘,项目推荐方案所跨地表水体上游无排污工业企业,主要污染源为河流两侧居民的生活排污。项目监测的跨寻江洲坪寻江大桥上游100m,寻江洲坪寻江大桥下游1000m、跨林溪河黄排中桥上游100m,黄排中桥下游1500m及三江侗族自治县河西水厂取水口各监测指标均能达到GB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的类标准要求,水质现状良好。2.5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对马湾水井井水进行了监测。监测结果表明:马湾水井水质监测指标pH值、氨氮、总硬度、亚硝酸盐氮、挥
10、发酚、氟化物、镉均能达到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类水质标准要求。评价区地下水水质总体良好。2.6空气环境质量现状拟建公路沿线主要污染源为旧路汽车尾气及居民生活燃料燃烧面源污染。拟建公路主线及黄排连接线推荐线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共17个,其中包括1所小学,2所幼儿园。本次评价在广西三江合华侗族光彩小学、程阳、古宜镇第二小学、蓝天双语幼儿园设大气监测点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广西三江合华侗族光彩小学、古宜镇第二小学、蓝天双语幼儿园3个监测点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的TSP、NO2和CO日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11、中二级标准;各监测点的NO2和CO小时均值也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二级标准;达标率均为100%。程阳监测点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程阳监测点的TSP、NO2和CO日均值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各监测点的NO2和CO小时均值也均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一级标准;达标率均为100%。项目沿线均能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中的二级标准及一级标准。评价区内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良好。2.7声环境质量现状本项目为旧路改造项目,评价区内声环境污染源主要为现有公路交通噪声及
12、社会生活噪声。拟建公路主线及黄排连接线推荐线评价范围内敏感点共17个,其中包括1所小学,2所幼儿园。本项目选择8个敏感点进行现状监测。监测结果表明。5个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有3个敏感点出现超标。其中昼间超标0.82.2dB(A)。夜间超标量在0.11.0dB(A),其余2个敏感点昼夜均达标;3个敏感点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均出现超标。其中昼间超标4.39.1dB(A)。夜间超标量在4.48.2dB(A),最大超标出现在古宜镇第二小学。古宜镇第二小学超标主要原因是受现状国道G321交通噪声影响,其余敏感点主要是受现有旧路交通
13、噪声影响。3.环境影响预测及拟采取的主要措施与效果3.1社会环境影响及措施3.1.1 环境影响(1)拟建公路与广西公路省道网规划(20112015)规划相符。(2)建公路桩号K27+000K31+827位于三江侗族自治县规划范围内,部分路段与三江侗族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不相符,目前拟建公路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规划范围内的走向已经得到柳州市人民政府的同意。(3)拟建公路为旧路改扩建工程,沿线共拆迁建筑物1100m2,涉及的拆迁户约9户,受影响人口约30人,房屋拆迁和居民的重新安置将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一定影响。3.1.2 主要环保措施(1)考虑路线所经地区的乡镇规划以及河流、路线交叉的位置,尽可能减少
14、拆迁、少占用耕地,公路已尽可能避让易产生地质灾害路段、人文景观、古树名木路段以及环境敏感路段。对重要的基础设施,应综合考虑路线的走向问题,做到与被交叉公路、水利、电力设施的协调,尽量减少相互干扰和对正常运营的影响。(2)工程建设不可避免将涉及到居民的搬迁和安置问题,设计单位在制定路线方案时,应尽量避让居民住宅、学校和重要的基础设施,尤其是集中的居民居住区和较大的学校。对人口较多的集镇,应根据其分布情况确定合理的路线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搬迁和安置的人口数量。3.2 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保措施3.2.1 生态影响评价(1)拟建项目评价区无特殊和重要的生态敏感区分布,影响评价区为生态一般区域。(
15、2)拟建公路永久占地本项目永久占地99.6hm2。受影响物种主要为当地常见物种。项目占地导致植被生物量有一定的量的损失。(3)施工期对野生动物的影响主要是对野生动物产生惊吓,驱赶,对其生境的占用,猎杀等。两栖类动物将躲避到附近生境,对其影响不大。爬行类保护动物主要栖息于丘陵、林地及近水处,此类生境在区域内有广泛的分布,公路实际占用生境数量有限,受影响的物种可以通过主动移动在区域内找到合适的替代生境,继续生存,生境占用对此影响很小。鸟类在施工期受到惊吓,会迁移到其它合适生境营巢;而评价区外,类似生境较多,可为这些外迁的鸟类提供适合的生境。施工期人为活动频繁、施工噪声等会惊吓干扰上述保护鸟类,鸟类
16、会通过迁移和飞翔来避免项目施工所造成的影响。本项目为改扩建项目,鸟类已基本适应公路的存在,因此项目对鸟类栖息环境虽可能造成一定影响,但影响程度不大。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数鸟类将逐渐适应栖息地的环境变化,从而使不利影响趋于减小。(4)拟建公路主线局部路段(K13+230K20+190)位于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环境协调区)内,以路基和隧道的形式穿越风景区。涉及路线长度约6.96km。施工期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主要为施工期路基、路面、隧道的修筑及预制场、拌和场、料场、生活基地等施工作业、车辆、人员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项目施工过程土地进行平整,破坏表面的植被系统,施工期对农地整体景观影响无法避免。项目所
17、处地段均为林溪八江风景名胜区的一般区域,且距离各旅游景点较远,对景观资源造成的影响较小。因此,建议加快施工进程,施工结束后,应及时恢复地表植被,加快景观环境建设。本工程建成营运后对景观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小。但应加强项目沿线的绿化工作,使沿线绿化与景区相协调。拟建公路在风景名胜区路段走向已征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同意。(5)评价区水域不涉及重要或保护的鱼类“三场”和“洄游通道”,无国家级重点保护鱼类、广西保护鱼类和广西特有之类。3.2.2 主要环保措施(1)隧道施工废水应设沉淀池处理,沉淀后的上清液循环利用,沉淀池弃渣集中堆存处理。施工废水不得排入基本农田灌溉系统。(2)施工期最好沿线
18、保护区动植物的保护工作。(3)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设置取、弃土场、施工便道、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加强风景名胜区路段的绿化恢复工作。(4)做好主体工程区、取、弃土场,临时堆土场等临时用地的水土保持措施。3.3水土保持方案及措施3.3.1 水土流失预测结果据计算,本项目建设扰动原地貌的面积为120.88hm2,施工建设期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20.88hm2,将损坏水土保持设施的面积为67.97hm2,工程建设所产生的永久弃方总量为32.035万m3,临时堆土总量为5.644万m3。在不采取任何防护措施情况下项目建设可能造成的水土流失总量为13998t,新增的水土流失量为13291t,其中施工准备期和施
19、工期新增的水土流失量12813t。3.3.2 水土保持措施(1)在路基工程施工时设置临时沉淀池施工中遇强降雨前对尚未采取防护措施的边坡铺彩条布进行临时覆盖。(2)取土场取土前先进行表土剥离堆放,并在周边修建排水沟和配套沉沙池。取土完毕后,及时进行迹地整治,以便绿化恢复。(3)弃渣场弃渣前先建好挡渣墙和周边的截水沟等排洪工程。堆渣过程中,应分层碾压。弃渣完后,对弃渣面进行土地平整、覆土,根据原土地性质种植水保林草。(4)临时堆土区设置临时排水沟,堆土使用袋土草袋拦墙拦护。堆土区使用结束后进行土地平整。临时堆土区主要占用的是旱地,使用结束后,恢复为耕地。(5)施工生产生活区使用结束后的场地清理、土
20、地平整。施工生产生活区主要占用的是旱地,使用结束后,恢复为耕地。3.4空气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保措施3.4.1 施工期拟建公路施工期对环境空气产生影响的主要是扬尘以及施工机械排放的尾气。施工期对环境的污染是短期的随着公路的竣工,这些污染情况将减轻甚至消失。3.4.2 营运期通过预测知,拟建项目运营远期环境空气评价范围的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均可满足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及一级标准。3.4.3 主要环保措施(1)在易扬尘的作业时段、作业环节采用洒水的方法减轻扬尘污染;施工散料运输车辆采用加盖蓬布和湿法相结合的方式,物料堆放时加盖蓬布。 (2)原则上,设置有混凝土拌和站、储料场的施工营地,下风向
21、300m 范围内不应有敏感点分布;混凝土拌和设备本身应配备除尘装置,并注意对拌和站周边进行洒水降尘作业。3.5声环境影响评价结论及环保措施3.5.1 施工期在土石方施工阶段,单机施工机械噪声昼间最大在距声源50m处可符合建筑施工场界噪声限值70dB(A)限值,夜间在300m以外可满足55dB(A)标准限值。如施工机械靠近场界进行施工,则其场界噪声将出现最大的超标量,昼间超标17dB(A),夜间超标32dB(A)。项目目周边的所有敏感点由于都在300m范围内,将受到施工期噪声的影响,昼间超标最大超标34dB(A),夜间超标范围在最大超标44dB(A)。从以上预测结果可以看出,施工期施工机械在场界
22、进行施工作业时,其对各敏感点的影响较大。在上述区域施工应严格控制施工时间,禁止夜间和中午进行施工作业。施工期噪声超标人口约7300人。3.5.2 营运期(1)本项目共分2段进行噪声预测,至营运远期,主线及黄排连接线夜间交通噪声贡献值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标准距离如下:主线段为中线外48m、黄排连接线距离中线外40m。主线达到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标准距离如下:主线段为中线外71m。(2)拟建公路沿线17个敏感点中,其中包括1所小学、2所幼儿园,其中1所幼儿园在项目建设中完全拆迁,故不对该幼儿园进行噪声预测。按4a类区标准评价的有6个,按2类区标准
23、评价的有13个;其中6个同时按4a类、2类区标准评价。按1类评价的敏感点共3个。(3)执行2类标准进行评价:全线执行2类区标准的13个敏感点。有5个敏感点只有营运远期夜间超标,超标量为0.21.1dB(A),最大超标出现在大坪及木棉。有4个敏感点至营运远期昼间均达标,夜间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超标,超标量在0.62.5dB(A),最大超标出现在冠小。其余敏感点至营运远期昼夜均达标。执行4a类标准进行评价:全线执行4a类区标准的6个敏感点中,所有敏感点昼间均达标,夜间华夏及大坪近期达标,中期及远期均超标,其余敏感点夜间均出现超标,超标量为0.44.8dB(A),夜间最大超标出现在光辉大寨。执行1类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道 G209 三江 桂湘界 至古宜段 公路 环境 影响 报告书 简本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89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