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邮人文景观(谭)序 言.doc
《高邮人文景观(谭)序 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邮人文景观(谭)序 言.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序 言高邮市位于江苏省中部,地处长江三角洲沿江经济带北侧,市境在北纬3238至3305、东经11913至11950之间。东邻兴化市,南连江都市、邗江区、仪征市,西接安徽省天长市、金湖县,北接宝应县。地势西南略高,东北偏低。即西南部天山镇、送桥镇、菱塘回族乡属低丘平岗地貌,最高处天山(又名神居山)海拔49.5米,相对高度约20米;运河以东属里下河浅洼平原地貌,河荡交叉、水网密布。全市,南至北50公里,东至西57.6公里,总面积1963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为1175平方公里,水域面积788平方公里。高邮依傍着全省第三大湖高邮湖,京杭大运河、京沪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并线)和拓宽了的淮江公路贯穿南
2、北,邮兴公路、邮仪公路、湖区漫水公路、运河两侧船闸以及入海的澄子河连接东西。 公元前223年,秦王嬴政在境内筑高台,置邮亭,所以就叫高邮,又称秦邮,后来别称高沙、珠湖、盂城。西汉武帝元狩5年(公元前118年)设高邮县,属广陵国。南北朝时高邮曾分为三个县:临泽、三归、竹塘,隋初,三县又合并为高邮县。宋太祖开宝4年(公元971年)始建高邮城,绍兴初(1131年)名将韩世宗在高邮抗击金兵,又命郡守再加营缮。宋、元时期,历置高邮军、承州、高邮路、高邮府,领辖过高邮、兴化、宝应三县,是淮扬之间繁华地带。明代撤县建州,辖兴化、宝应两县,清代乾隆年间,高邮州遂为散州。民国元年废州为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
3、高邮县,1991年2月撤县设市。高邮,是全国两千多个县(市)中以邮驿历史悠久著称的城市。“华夏一邮邑,神州无同类”。现全市辖19个镇,1个回族乡。高邮四季冬长夏次春秋短,气候属亚热带北纬湿润季风区,具有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霜期长、冰冻期短等特点,20世纪50年代以前高邮湖常会封冻的现象现已罕见。季风显著,冬季多偏北风,夏季多南风和东南风,常年主导风是东南风。年平均气温为14.6摄氏度。有记载以来,极端最低气温是1955年1月7日的零下18.5摄氏度,极端最高气温是1959年8月24日的38.5摄氏度。近年气温最低为零下6摄氏度,最高为38摄氏度。年平均降雨量为1022毫米
4、,年均日照为2207.92小时,无霜期为217日。全境尤其是运河东岸,标高一般在2米至3.3米之间,土质主要为粘土,土层较厚。运东最高水位3.6米,防洪标准采用百年一遇水位4米。高邮物产富足,资源丰富。现有耕地面积7.87万公顷,人均耕地0.094公顷(2000年底统计),有水域面积近6万公顷,荡滩1万公顷,是全国重点粮棉基地之一。美丽富饶的高邮湖与河汊水荡盛产鱼、虾、蟹、贝等水产品及莼菜、芦苇、河藕、菱角等水生植物。高邮麻鸭名闻天下,“双黄鸭蛋”更是享誉中外的蛋中珍品。现在高邮鸭蛋已列为全国原产地保护的产品之一。高邮地区的水禽中野鸭也久负盛名,它的肉细、味香,汪曾祺向世人介绍,“我一辈子没有
5、吃过比它更香的美味了”。高邮植被属于落叶阔叶与常绿阔叶混交林型,现林带为人工绿化,林业覆盖率15%。市境内探明的矿产资源比过去有大幅度增加。石油储量在3000万吨以上,为10多年前探明的储量15倍。近年年开采量30万吨。石油开采主要集中在卸甲、汉留、三垛、汤庄、郭集,以沙埝油田、马头庄油田规模较大。其他的矿产泥炭、矿泉水、建筑用玄武岩、砖瓦用粘土储量较丰,地热开发前景广阔。 史称古代高邮是“江左名区、广陵首邑”。全市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62处,馆藏文物2000余件。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两处:有新石器时代龙虬庄遗址,有明代洪武8年开设的盂城驿这重光后的古驿站修旧如故,是全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
6、好、有代表性的古代邮驿文物,它与近几年修建的秦邮亭都表明“邮”是高邮的根,以秦邮亭为源的高邮邮驿制度在高邮延续了2000多年,高邮因邮而生,因邮而兴,与邮结下了不解之缘。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四处:有天山汉墓;有端庄的唐代镇国寺塔被专家称为“南方大雁塔”,俗称西门宝塔或西塔,为方形,仿楼阁式,现存七层,置身于大运河中的河心岛上;有雄伟的明代净土寺塔,俗称东塔;有宋代文游台宋代苏东坡、秦少游、孙觉、王巩四人聚会的地方,这里遗迹众多,以四贤祠、盍簪堂嵌建的秦邮帖石刻和画像石刻以及秦少游读书台更为使人留流忘返。文游台东南院区新建了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文学馆,也十分引人注目。高邮市文物保护单位有:商、周时
7、期的周邱墩遗址、唐平津堰、明州署仪门、明魁星楼和宋城墙、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故居等。1983年建成的王氏父子故居,陈列了他们的故物旧景、典籍资料和众多现代学者、作家、书画家的作品,二王之余韵,为后人景仰。1995年高邮市被省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目 录龙虬庄遗址1神居山汉墓2盂城驿3文游台4魁星楼6秦邮八景7第一节 龙虬庄遗址代表江淮地区东部史前文化的龙虬庄遗址,表明迄今7000年前高邮境内便有人类的璀璨文明。龙虬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区东北约9华里处,真高2.4米,地势低洼,四周环水,总面积43000平方米。经由南京博物院、扬州博物馆、高邮文管会派员组成的考古队于1993
8、年至1995年4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清理新石器时代的房址4处,灰坑35个,墓葬402座,出土了石器、玉器、陶器、骨角器等各类文化遗物2000余件,其中有斧、锛、刀、锄、纺轮、砺石等石器;有用麋鹿等动物的骨角制成的角锄、骨镞等生产工具和骨针、骨锥、骨坠、骨环等生活用具;有管、环、璜、坠、等玉器;有大批生活用品的陶器。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制作精良。完整的可修复的陶器100多件,其中有10只猪形陶罐,既酷似,又夸张,其制作水平和审美情趣令人折服。尤其是有4000余粒炭化稻在同一个地方的不同深度发现,将我国人工栽培水稻的历史提早到5500年前。同时,出土的陶片和鹿角上具有文字符号特征的刻划符号也是十分少见
9、的。龙虬庄遗址的发掘证实:在距今7000年至5000年前之间,江淮流域存在着一支文化面貌独特、文化系列完整的原始文化,填补了中国江淮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古文化遗址的空白,其发掘成果对进一步探索江淮地区的史前文化,研究这一地区的古生态环境、稻作农业的起源和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这也就是在“1997年龙虬庄遗址暨江淮地区古文化研讨会”上被专家确认的“龙虬庄文化”。如今,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龙虬庄遗址生态博物苑已经建成,它重现了龙虬部落的原始生活风貌。第二节 神居山汉墓神居山俗称为天山,神居山汉墓在高邮市湖西天山乡境内,它的东面是一个叫送驾桥的古镇,而送驾桥的东南面又是一个叫公道桥的大集镇。这两个
10、地名出自什么典故不太清楚。当地的传说很多,但从没人去考证它。刘汉王朝是皇权至上的封建传统。汉初,刘邦杀异姓王,封同姓王,楚王韩信被废后叫冤说:“狡免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以定,我固当烹。”西汉王权在肮脏和琐碎中为了铸鼎历史而不把朋友当一回事,这是真实的。到了公元前140年汉武帝时期,西汉经过六、七十年的休戚养生,社会经济逐渐繁荣起来,繁荣的经济配合着武帝的才略,使得汉王朝的疆域得到了有力的拓展。这一次的疆域拓展,并不是不巩固的军事行政的暂时联合,而是将它们与中心地区黄河流域在经济和文化上有机地联合起来。汉武帝征战五十年,在北方击败了强敌匈奴,在西方取得了三十六属国,在
11、西南恢复了滇国的旧业,在南方消灭南越赵氏的割据。这是一次了不起的版图扩张。西汉将军霍去病、卫青,都有过不可磨灭的功劳,但他们只是一个将军,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也还远不如一个王。汉武帝之子刘胥,被封为广陵王,执政64年。广陵在当时是一个封国,封地范围大约包括现在江苏的东部和浙江北部一带。这种同姓王国官制与汉朝廷无异,西汉皇子可以封国称王,但不可拥兵割据,属于分土不治民的制度。刘胥年龄渐高,又久觑天子之位,屡用女巫作法,案发最终被究。临终之夜,显阳殿下,设宴作别群臣,悲歌自吟不幸,追悔不已。鸡鸣之时,以绶自毙,死后以皇族身份掩葬于神居山。这就是神居山汉墓的来历。1981年,扬州邗江甘泉乡农民陶秀华在
12、神居山偶然发现一枚纯金铸成的金印,重122.87克,制作精细,光灿如新,印面阴刻篆文“广陵王玺”四字(此印现藏于南京博物馆,为馆藏国宝)。印台上立龟纽。但经考证,金印的主人竟是东汉开国皇帝刘秀的第九子广陵王刘荆而非汉武帝之子广陵王刘胥。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的一枚汉代诸侯王金印。神居山葬了天子后裔,被称为天山也是顺理成章的事。墓葬在中国古代是一种待遇,它的第一种意义是“封存”,如果没有封存,那么不难设想,古迹将会随着历史的进程逐一改变自己的身份。而封存的意义反过来又是以墓葬的形式作为表现。天山墓葬曾经受到盗墓者的洗劫,从后来挖掘现场所拍照片看来,盗坑打得很准,可以想象盗墓者一定是造墓者的后
13、代,准确的地坑一直挖到木枕做的隔断上,一根独龙棍做的脚手架正好伸在棺椁的前面,将里面的值钱的东西洗劫一空。刘胥的棺木被动过了,套棺被打开了,“金镂玉衣”被扯碎了,后来汉墓博物馆的工作人员为了恢复它,做了很多复制工作,用很多铜丝才把它串上,现在看来与这套玉衣的等级可能有些不适,该玉衣的历史价值决不亚于河北满城陵山西汉中山靖王刘胜、窦绾夫妇的金镂玉衣。据统计,中山靖王刘胜的玉衣,长约188厘米,共用软玉片2498片,金丝约1100克;其妻窦绾的玉衣长约172厘米,共用软玉2160片,金丝约700克。玉衣与真人的形体相似,按人体部位设计:其分为头罩、身躯罩、袖套、手套、裤筒与鞋套,共计六个部分,专为
14、用来护罩尸体之用。玉衣采用金线、银丝或铜丝,按死者的身份等级不同而定。自1946年河南邯郸郎村汉刘安意墓中发现穿孔玉片开始,至1978年止,相继发现玉衣22套以上,其中属西汉的有11套,属东汉的有11套半。玉衣中有五套保存比较完整,天山汉墓出土的这一套是残件,虽经过修复,但毕竟打了折扣。已经没人知道天山汉墓被盗的真正实情况了,据估计,进去的时候盗贼嘴里各衔着一盏青油灯,偷盗结束,丢下的青油灯引发了一场大火,那个独龙棍被火烧成了两段,同时盗坑被堵上了。直到1979年,这个墓被打开,这个独龙棍才被挖掘出来,传给人们一种独特的信息。早在1972年,天山采石场开山时就发现了这个墓葬,只到1979年才整
15、个发现这个巨大的“黄肠题凑”规格的墓葬。“黄肠”是这个墓葬棺椁的用材,即金丝楠木。这种树木现在只有岭南地区的深山才有少量,考古人员说,当时使用这么大量的金丝楠木,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扬州的地域在当时也生长着大遍的楠木林。造墓者匠心独运地用这种树木拼成一个巨大的地下木结构宫殿。而“题凑”则是墓葬的规格,“题”就是颈脖的前端,“题凑”就是用木方横截面拼起来的墓墙。汉代规定,天子和皇亲贵族凡用“题凑”非柏木不行,但这个汉墓,“题凑”用料却是全部金丝楠木,与柏木截然不同,因此称为“黄肠”,为汉皇室墓葬最高等级,它与玉衣、梓宫、便房、外椁同属帝王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形成于战国,止于东汉。天山汉墓这个“
16、题凑”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大的“题凑”规格墓葬,考古界后来在河北大葆台也发现了一个,但是规模比它小得多,也不是一个等级。北京的老山汉墓虽说是属于这种规格,但“题凑”的所用之材多已腐朽而未能成形,因此扬州的“黄肠题凑”才显得弥足珍贵。出土的金银器到是没有什么,但全套铜制沐浴器具、漆器和一些古钱币及陶器陶俑却是珍品,特别是一些陶俑器具。西汉时期的陶器无论是简单的赤陶还是施釉的器物,不仅以其浮雕形成雕刻的附属品,并在殉葬陶器上实际成为一种圆雕。这种殉葬陶器,当时被称为“明器”或者是被叫为“冥神”,是受原始社会中所流行的迷信的启发,为了使死者在墓中仍能够发现他生前生活环境的所有事物,汉代墓葬陶器生产了构
17、成当时生活的大量小型复制品:房屋、谷仓、牛棚、羊圈、带吊桶的井和猪、羊、牛、雄鸡、守门犬和护法神像等。尤其是墓葬中发现的这种随葬陶俑和木雕小像,表现的格外出众,它们既作为冢外生活模糊仿佛的模样,无需多饰以繁复的润色,只需其结构和轮廓及一般动态能够让死者忆起生前活动的世界即已足够。在这座墓葬群中出土的随葬陶器当时表达的意思也就是这些。被打开的广陵王墓葬,是一座巨大的宫殿,行廊、寝室、书房、澡堂一应俱全,凡是一个王爷应该享受的,这里都给他安排了。刘胥的墓深埋地下24米,以斜坡墓道与地面相通,耗费楠木1000多立方米,足见工程浩繁,规模巨大。每块题凑的尺寸大小有别,四面企口高低错落有序,块块紧扣,层
18、层相叠,坚固细密,宛如魔方,放错一块,即无法复原,其用料之多,结构之严,保存之完好,确为惊世之作,堪称世界第一。出土文物有近千件,其中棺椁是两件套棺,共有大小两个叠在一起,是诸侯王的规格。站在这座墓前,你是无法想象它的庞大和宏伟。尤其是那些巨大的金丝楠木,古人是按照记号进行拼搭的,现代人又按照原有的符号进行拆除,然后再按原始符号再次恢复它。那些粗壮的楠木在那个年代是怎么运过来的,让人匪夷所思。70年代,由于天山的采石场没有一天不在放炮,松动的岩石从根本上动摇了汉墓的基础。为了保存这座汉墓,省政府决定把它从高邮湖西搬到扬州,选址在蜀岗风景区的象鼻山旁。汉墓博物馆建成后,那些金丝楠木又一块一块地被
19、拼合了。陵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文物和丰富的文字,黄肠题凑结构细密,俨如方城,生动地反映了当地当时的经济、建筑、工艺和生活水平。为研究汉代广陵国的丧葬礼仪、职官制度、木作工艺、书法艺术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第三节 盂城驿在江苏高邮南门外馆驿巷内,有一座我国保存最好的古代驿站盂城驿。它占地面积1.6万多平方米,由门、鼓楼、库房、送礼房、驿丞宅、驿卒舍、马神庙等建筑组成,整个建筑群古风依旧。鼓楼是整座建筑的制高点,上面仅陈设一面大鼓,为古驿站报时之用。登临鼓楼,浩渺的高邮湖、繁华的高邮城尽收眼底。 中国2000多个城市中,高邮是唯一以“邮”命名的城市。翻开高邮县志,早在公元前223 年,秦国即在这里筑
20、高台、置邮亭,供飞报军情、传递文书之用,高邮因此得名。因宋代文人秦少游有描写故乡的诗:“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背;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又名盂城。1985年的文物普查中,高邮城南发现了盂城驿。它的发现,为研究我国古代邮驿制度和灿烂邮驿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见证。如今,盂城驿已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远近闻名的旅游名胜。高邮驿站为隋唐年代86个水陆相兼的大驿站之一。盂城驿为高邮知州黄克明于1375 年所建。明成祖迁都北京后,南北两京并设,两地联系频繁,明运河沿线成为明代最繁忙的驿段之一。运河沿线46处驿站,盂城驿南有直通广陵、南京的邵伯驿,北有直向北京必经的界首驿、安平驿。因而,处于京杭大运河
21、岸边的盂城驿非常重要。在高邮历代邮驿机构中,盂城驿的规模最大。当时仅厅房就有200多间,驿马130 匹,驿船18条,水马夫200 多人,集邮驿、公馆、交通、漕运等功能于一身。明嘉靖三十六年,盂城驿大部毁于倭火,此后重修。清代初年,军费支出浩大,不得不压缩驿站经费。清代著名小说家、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于康熙七年奉命查询高邮盂城驿,为他人代拟了一份呈折上报,其文后名之高邮驿站,收集于聊斋文集。文曰:“为站粮毫厘莫办,差使斯须难支,下吏穷于吁请,倒疲重于呼吸,谨沥血呕心,仰求宪鉴,伏祈早画长策,以救一线危驿事”,可见当年盂城驿的窘境。1896 年3月正式成立大清邮政。1912 年,盂城驿废置不用。1
22、913 年1月,北洋政府宣布裁撤驿站,盂城驿完成了传邮使命。我国邮驿发轫于殷商,终结于1913年。明朝鼎盛时期,全国共有驿站1357处。但由于战争、年代久远等多种因素,驿站保存极少。难怪人们称盂城驿为“稀世之珍”。1993 年,盂城驿一期修复工程开始实施。1997 年,盂城驿二期工程再度开工,修复了南门大街明清一条街,兴建了邮票交易中心、集邮爱好者活动中心等仿古建筑群。10月上旬,邮电部、江苏省政府、国家文物局在高邮隆重举行“97 中国邮文化节”,万余中外邮迷涌入邮城,使盂城驿的游客总数突破10万人次。第四节 古文游台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原为东岳庙(即泰山庙),因苏轼过高邮与本地乡贤
23、孙觉、秦观、王巩会集于此,饮酒论文而得名,从此,这座本来依附东岳大帝神韵的庙台便独领风骚,历朝历代名人雅士纷纷登台,一瞻风采,并留下千古不朽的诗文。历史上,文游台多次兴废。南宋淳熙年间王诇、嘉泰年间吴铸、开禧年间张革,明代正德年间胡尧元,清代顺治年间吴之俊,康熙年间曾懋蔚,嘉庆年间师亮采,光绪年间洪磐以及民国年间王宜仲等曾先后主持过文游台及台前盍簪堂的修缮。1980年以来,逐年抢救修复了文游台、盍簪堂、四贤祠、秦观读书台等古建筑,并兴建重光亭、映翠园、门厅、牌坊、展厅、碑廊等仿古建筑,使之逐步形成文游台风景区。1996年至1997年,对文游台主体楼落架大修,发现了20米长、近1米宽,最高达3.
24、5米的宋代墙体和几个排水孔、印证了文游台始建于北宋年间的史实。入口处耸立着一座仿古三间四柱无楼火焰式牌坊,牌坊横额上镌刻的“古文游台”,是清代著名学者、诗人王士祯所题。牌坊后是玉带河石拱桥,门前广场银杏挺立,花草点缀。门厅为仿清式五檩举架单檐悬山屋顶结构,简朴、典雅、壮观,门厅上方横匾“淮堧名胜“是中国著名女书法家萧娴的手笔。进入门厅后,游人偶然回首,门厅后檐”遗风千载“的横匾,会使人们的视线自然而然地落在伫立于花坛中间的秦少游塑像上。秦观出仕前,在高邮生活多年,亦曾在文游台留下读书的遗痕。相传,他留连忘返和读书研习的文游台,曾作为秦观灵枢返回故里的临时停放地。出盍簪堂再拾级而上,就到了文游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邮人文景观谭 高邮 人文景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7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