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doc
《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doc(3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论中国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设计【论文关键词】:现代景观设计;中国古典园林;作用;传承发展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对现代景观设计与中国古典园林在形式、风格、文化内涵等方面的分析与对比,总结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发展与创新等多个层面意义和作用,使中国园林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并逐步完善中国现代景观规划。 现代景观设计的前身是园林设计,其最基本、最实质的内容还是以园林为核心。追根溯源,园林在先,景观在后。园林经过圃囿园三个阶段的形态演变,到现代有了新的发展,有了规模更大的环境,包括区域的、城市的、现代的,综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关注的景观。 在众多形式和风格殊异的园林设计中,中国的园林
2、以善于表现情景交融的自然景色在世界园林中独辟蹊径,对世界园林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直至今日,有增无减。欧美之园林,以刚制柔,以建筑物为中心,园林陪衬。布局亦受阿拉伯对称和硬直边的影响,使有机之体略显僵化;而日本园林以禅为主干,发展至今,渗入宗教哲学色彩甚浓,园用以助静思,多以静观,少为生活之用;独中国园林可思可用,可观可游,既可脱凡俗,又能使游人置身其中而不损园林之神貌。 各个国家和民族之间不同文化的交流是整个世界和各民族发展的一大动力,可以说,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同样不同文化背景形成的园林风格也可以互相借鉴,但是,没有经过消化吸收的“文化大搬移”在景观规划中必定会产生一些没有生命的景观垃圾,现阶
3、段对各种园林风格的拿来主义,使得我国现代景观设计没有自己的特色,模仿痕迹严重,而通过分析发现,这些外来园林风格带来一些副作用恰好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精粹中得到解决: 一、景观设计的过于平面化 人们往往惊叹于设计图纸平面图案的美妙绝伦,但事实上,亲身置身于施工完的景观现场,完全体会不到设计者的“独具匠心”。大尺度的平面布置,使景观设计成为纯粹的装饰品,和人产生了很大的距离。然中国园林注重空间变化,讲究竖向尺度,重视与人的交流与对话。不同境界的次要景象围绕着主要景象,形成一个主次分明,景色多变的园林景观。每种景象本身又是一幅立体式的空间画面,随着观赏方位和角度的改变,都会使画面变化。通过并对景象进行
4、详尽的分析比较和组合,设计出几条最佳的游览路线。这些路线把各种最佳动态观赏点和静态观赏点有机串联在一起,使所观赏的景象形成一幅有开合变化、虚实对比和节奏韵律的、统一的连续画面。现代景观设计者应该把握这其中的设计思想,在设计中把实际情况和平面图纸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从一开始就能从空间的角度、与人的交流方面考虑其设计,这样的设计才能散发出勃勃生机。 二、景观设计过于孤立 这里的孤立是指设计的东西没有与周围的环境和本身的地理条件联系起来。现在的一些建设者常用的方法:先整出一大片平地,然后把景观安排在视线最好,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位置上,原有的天然石块被推土机埋葬了,原有的涓涓细流泉水都填平了,水进入了地下
5、管道,肥沃的表土连着野花都用洗过的砂砾覆盖,引来一些外来的树木花草代替了原有的植物景观,这样的“人造的天堂”。实际上是破坏了自然面貌,造成与四周极不协调的“风景污点”。中国园林却崇尚“自然”。从老庄思想到以表现自然美为主旨的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水园林的出现、发展,都贯穿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哲学观念。这个观念深刻影响了中国园林艺术的创作,强调“法天贵真”、“天趣自然”,反对成法和违背自然的人工雕凿。计成在园冶中论及叠山时,提出“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是把“自然”作为园林景象创作的原则和艺术标准。 景观建设最理想的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地形,它是亿万年逐步形成的,具有自然界本身固有的协调,利用起来既省工
6、力又有丰富的自然情趣。景观设计师在设计规划中要借鉴一下前人的思想,注意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1.向自然风景学习。自然界创造的风景,在宏观方面要了解它的地质构造,了解地形和水系的依赖关系,了解它的形态表现。有一定的熟悉以后,再进一步纪录自然风景在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过程。如果是准备利用开发的自然风景,还要进一步详细调查,要以土地的自然属性来决定它的用途。如果不加调查就武断的决定,它的利用就会遭到失败。 2.要远近结合。自然地形在必要时可以容纳人为的设施,其中包括各种人文构景。在时间上要远近结合,为考虑将来的发展应留有余地。比如在道路景观设计中,如果设计者没有调查清楚地块的性质,将要拍卖出去的地块当作永
7、久地块进行系统的高造价设计,而不是以临时绿化代替,那么无疑造成了人力和财力上的浪费。在空间上也要远近结合,因为任何一个人文构景既用来观赏风景,又被远处的游人观赏,这也正是中国园林中所说的“借景”的艺术手法。“得景无拘远近”,“嘉则收之,俗则屏之”。借景借得巧妙,就能形成美丽的画面。 三、景观设计内容与思想的苍白 这一点有两层意思:一是设计者本身为建景观而景观,根本就没有想到能结合文化来做点文章;另一是设计者在设计前了解了很多历史文化的东西,在设计说明中也很好的把这些运用进去,并给了它一个响亮的主题,但在最终施工结束后,人们根本不能感受到一点文化的气息,甚至与设计意图大相径庭。换句话说,就是不能
8、把实际的设计与设计思想融为一体。我们自己在学习西方园林的过程中把它的本质和精神丢掉了,只是模仿了一点形式,没有文化底蕴的设计未免显得单薄没有生命力,而且也不利于整个城市,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这一点在中国园林中又被诠释的淋漓尽致。 中国园林区别于世界上其他园林体系的最大特点就在于它不以创造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具体园林形象为最终目的。它追求的是表现形外之意,象外之象,也就是所谓意境。意境,实质上是园主所向往的,从中寄托着情感、观念和哲理的一种理想审美境界。它通过园主对自然景物的典型概括和提炼,赋予景象以某种精神情感的寄托,然后加以引导和深化,使观赏者(包括园主本人在内)在游览观赏这些具体的景象时,触景生
9、情,产生共鸣,激发联想,对眼前景象进行不断的补充与拓展,感悟到景象所蕴藏的情感、观念,甚至直觉体验到某种人生哲理,从而获得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由,享受到审美的愉悦。 现代人生活节奏快,不可能像古人一般整日赏花饮酒,闲情雅致,也不会产生那么多丰富的情感。但作为社会整体的一员,必定时刻与周围的一切产生联系。好的设计能洞察人的情感,体会文化与哲理的审美,其必将与社会单体产生更多的共鸣。 综上所述,中国园林仍然具有的强大的生命力,并应该在现代景观规划中得到新的补充和发展。可以相信,一门新的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景观设计学将在社会主义现代景观建设的发展中逐渐充实、完善和成熟。 参考文献 1周维权.中国古
10、典园林史.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郦芷若,朱建宁.西方园林.河南科技出版社,1999. 4刘滨谊.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东南大学出版社,1996.试论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启伴随着21世纪的钟声和经济社会全球化的趋势,人类的生存空间面临着严峻的生态危机。全球变暖、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时刻萦绕着我们。21世纪是人类从非生态时代向生态时代的转变;是从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时代。因此,生态景观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尤为重要。而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完美的融入了自然美、人工美、静观美和动观美。中国古典园林可居、可游
11、、可观、可赏,它以山水园林著称于世,是世界园林之母,是生态艺术的典范,其“天人合一”思想、“风水说”、季相生成等体现了中华先人的生态智慧。在这些思想的引领下中国古典园林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尤其是在生态环境方面,是当今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范式和资源,对现代景观有着重大的生态启示。本文着重从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季相美和动物在古典园林中的运用三个方面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启示。一、将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生态准则 “步入新的生态文明时代,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绿色启示,探究中国古典园林美的发展历程和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建构、意境、规律以及审美文化心理,
12、决不能离开天人合一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的、生态学的、美学的思想渊源。” 所谓“天人合一”,指的就是人和自然的和谐统一。它是中国山水园林的哲学和美学基础,体现了深厚、浓重的人文精神;它是中国古典园林营造的最高准则。“天人合一”思想成就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辉煌。被称着“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山起西北,水流东海,与中国的地势完全契合,是自然风韵和艺术加工完美融合的典范。圆明园的设计思路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模仿中国南方迷人的自然风景;二是再现中国诗歌和绘画中的意境。可见圆明园依托于自然,寄情于山水,将“天人合一”思想运用得淋漓尽致。中国古典园林本于自然,高于自然,被国外生态学研究者称为“通过对最佳空间和
13、时间的选择,使人与大地和谐相处,并可获得最大效益,取得安宁与繁荣的艺术。” “天人合一”思想源于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宣扬人与自然的统一与和谐,提出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命题,以人和自然和谐统一为最高理想,让自然和人契合无间。但以现代唯物主义辩证法来看,“天人合一”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但它作为中国山水园林的思想渊源,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沉淀下来的生态智慧。中国古典园林优越的自然生态与富饶的精神文化生态都值得我们探究和借鉴。“天人合一”思想,即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不单是中国古典园林的最高准则,也是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基础。无论是在现代的景观设计中,还是在未来的景观规划中都有十分重要的生态价值。阅过中国园林
14、的发展历程,挖掘其理论根源,再看现代景观设计的“以人为本”思想,值得我们反思。 “以人为本”景观设计即人性化的景观设计,它以人为轴心,注重提升人的价值,它的主要目的是满足各种功能上的需求,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然而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提高人类的生存质量,仅以人为轴心是不行的。因为人类不是孤立的,人类是自然界的人类,是生存在一定环境中的人类,是属于自然和环境中的一部分。人和环境是对立统一的。环境有其自身的规律,它的发展变化不会因为人类的主观需要而改变。人类必须认识环境,必须遵循环境的发展变化规律来从事生产和活动。如与其相悖,则必将受到环境的报复和惩罚。近代工业革命以来,由于科技的进步、人口的集聚、城
15、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了大量的环境问题,而这些环境问题严重威胁了人类的生存空间。现在保护环境,促进生态平衡已成为全世界人民的共识。生态景观设计也势在必行。 现代景观设计在“以人为本”思想的指导下,有时候为了满足人视觉上的美感,为了满足某种功能,或者开发商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价值,就不惜以牺牲自然为代价,设计单单为了满足形式和功能。摩天大楼、水泥铺装、水泥堤岸等使得现代城市居民离自然越来越远,自然元素和自然过程日趋隐形。儿童只知道水从铁管里流出,又从水槽或抽水马桶里消失,却不知从何处来又流往何处去;在全空调的办公室中工作的人们,就连呼吸一下带有自然温度和湿度的空气都是一件难得的事,更不用说他对脚下的土
16、地的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植物种类有所了解。 鉴于古典园林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在现代景观设计中不妨将其作为一种生态典范。现代景观设计不能为满足人的精神、物质、审美等需求而忽视自然,扼杀自然。现代景观设计不能只兼程“以人为本”的思想,还应注重自然和环境,对自然和社会负责,实行自然优先、环境优先原则。现代景观设计在营构布局,配置山、水、植物等景观元素时应竭力追求顺应自然,着力显示纯自然的天成之美,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使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生生不息。二、将中国古典园林的季相美运用于对现代景观设计之中 人有喜怒哀乐,月有阴晴圆缺,景也应该有春夏秋冬,只有将景与时相互交融,充分利用和把握自然的天
17、成之美,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才能营造出丰富,宜人的景观,才能营造出自然的、生态的景观。 中国古典园林无疑是运用季相美最成功的典范,且看:其四傍耳目杖履可及者,春有“锦绣谷”,夏有“石门涧”,秋有“虎溪”月,冬有“炉峰”雪,阴晴显晦,昏旦含吐,千变万状(白居易草堂记);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日出者,山间之四时也。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欧阳修醉翁亭记);春则花柳争研,夏则荷榴竞放,秋则桂子飘香,冬则梅花破玉四时之景不同,而赏心乐事者与之无穷也(吴自牧梦梁录)。这些千古流传的诗句,都充分的体现了中国古典
18、园林所呈现的季相美。季节不同,呈现的景不同,给我们的感受不同,营造的空间意境不同。让景贯穿在时间流程中,受时间的支配,受季节的支配,让景观在空间和时间中交织,这样会让景观产生一中动感,会让景观在自然的变化中体态万千、丰富多变。 “天地有一种无言的美,它在时间的流程中默默地显现出春、夏、秋、冬四时周而复始的有序运行,而一年四季除了显现为气候炎凉等等变化之外,更鲜明地显现为山水花木的种种具体形象的先后交替和变化,这都可以称之为季相美。”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山、水、花木等景观元素都体现了季相美,都很明显的融入了时间的维度。山有春夏秋冬,如:“春山如笑,夏山如怒,秋山如妆,冬山如睡”(清恽格瓯香馆画跋);
19、“春山如美人,夏山如猛将,秋山如高士,冬山如老衲。(清戴熙习苦斋画絮)”因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水呈现出不同的体态,春暖、夏凉、秋霜、冬雪;春兰、夏荷、秋菊、冬梅是中国古典园林中最典型的花木景观,让时间的逻辑在园林空间中淋漓尽致的转化为绚丽夺人的景观。中国古典园林在四季分明的气候里,展现了春之花艳,夏之绿荫,秋之萧瑟,冬之银装。 探究中国古典园林之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现代景观设计中的一些现象:为单纯追求观赏效果,而忽视植物的生长季节和环境;各种奇花异木飘洋过海;大树移栽之风屡禁不止;城市绿化盛行盲目跟风,“草坪热”让很多的景观营造中“有绿无荫”。武汉市常青花园第三社区,以“以人为本,崇尚自然”为规
20、划主题,达到了“四季常绿,三季花香”的景观效果。试问你觉得它自然吗?回答是肯定的说:“不!”。是自然的话就应该有自然的变化,而不是刻意的追求。自然可以模仿而不能创造,所谓“良辰美景”,“美景”还得以“良辰”为衬托,有“美景”而无“良辰”岂不别扭? 中国古典园林呈现的季相美给我们现代景观设计很大的生态启示:在景观营造中遵循自然,充分利用和把握季节的交替变化,让抽象的时间逻辑融入到具象的景观空间之中,使“良辰”配上“美景”,在时间的流程中作到“时移景异”。 让城市居民重新感到雨后溪流的暴涨、地表径流汇于池塘;通过枝叶的摇动,感到自然风的存在;从花开花落,看到四季的变化;从自然的叶枯叶荣,看到自然的
21、腐烂和降解过程。三、将动物作为现代景观设计的必要元素 “秦、汉菀囿是汇合着宫馆、禽兽、林木、山水四要素的古帝王园林,它基本上体现了天然和人工的统一。”可见禽兽在中国古典园林的雏形“菀”、“囿”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组成要素之一。在秦汉时期山水、林木等不是作为主要的观赏对象而存在的,而是为了给禽兽作为生存条件而存在的,是为了给帝王提供狩猎的环境而存在的。汉武帝修建的上林菀中有兽圈、犬台、鱼鸟观、走马观、虎圈观等都充分的说明了汉代园林对畜养禽兽的重视。当然,禽兽作为园林的要素最原始的动机仅仅是作为狩猎的对象。直到魏、晋时期,禽兽在园林中的地位和价值才开始发生变化,园林中的动物开始从打击、猎取的对象
22、转化为了审美和亲和的对象。在往后的朝代里,虽然禽兽的地位减弱,不及园林中的花木等元素重要,但是动物成为一种可亲、可赏的对象而存在于中国古典园林当中是不可否认的。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动物由猎取的对象转变为欣赏和审美的对象,不但是古典园林审美意识的提高,而且体现了一种生态智慧,也是生态文明的一大进步。而现今社会走向都市化,大多数人生活在步调快和高楼耸立的城市空间中,自然空间越来越小,致使动物的生存环境也受到了极大的威胁,越来越多的动物已濒临灭绝。在现代景观设计当中把动物作为必要的景观元素势在必行,这是拯救动物生存空间的一种手段,是生态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是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
23、一个重要前提。可见,如何将动物引入到景观设计当中,是现在乃至未来景观设计领域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话早已耳熟能详,但是我们在与动物相处的过程中,有没有以朋友的宽容对待它们?有没有以朋友的责任去呵护它们?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反思。试问连动物的栖身之处也逐渐被人类的高楼大厦取而代之,人类还当动物是朋友吗?人类和动物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和人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那么伤害动物,破坏动物的生存环境,就会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到整个地球。人类也意识到了动物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动物园成了许多动物的栖身之所。但是仅仅是动物园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动物真正需要的是自然,在现代景观设计中遵循自然,以
24、自然优先也可以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现代景观设计不单要营造适合人类居住的景观空间,也要为动物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让人和动物平等相处、融洽共存于一个艺术天地之中。“在池塘上面修建一个蓄水池,从一条横跨堤坝的木桥可以看到鸟类、麝鼠和其他野生动物。在游泳池的另一端,有一条横跨瀑布和泻洪道的桥,桥下的鳟鱼在水中快乐的翻腾跳跃。”置身于这样的景观环境中,你会觉得自己就好像是一条在水中快乐翻腾的鱼。“鸟似有情依客语,鹿知无害向人亲。”(清承德避暑山庄乾隆山中诗碑)如果能生活在这样的景观环境中,你会不会觉得倍感惬意呢? 自然界是一个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世界,鹰击长空、乌鸦鸣啼、鱼翔浅底、燕鸥戏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古典 园林 现代 景观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74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