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江高沙土地区庭院银杏立体种植模式、特点、效益及配套技术.doc
《沿江高沙土地区庭院银杏立体种植模式、特点、效益及配套技术.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沿江高沙土地区庭院银杏立体种植模式、特点、效益及配套技术.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沿 江 高 沙 土 地 区 庭院银杏立体种植模式、特点、效益及配套技术 张圣旺 刘裕岭 (江苏省姜堰市农业局 225529)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银杏的生物学及生长发育特性,较为系统地总结了江苏省沿江高沙土地区银杏与菜、果、林等经济作物、品种间套立体种植的五种主要模式、特点、效益及配套栽培技术。 关键词:银杏 模式 栽培 沿江高沙土地区位于苏中平原,属亚热带北缘、副热带湿润气候区,光、温、水高峰基本同季,日照充足,有效积温高,雨水充沛,无霜期长,该区历史上就有充分利用家前屋后庭院及四旁地栽植银杏树的传统习惯,特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种植业结构调整向多层次、多样化方面的不断发展和银杏核价格的
2、大幅度提高,家家户户扩大银杏的栽植,基本上实现了庭院银杏化;据初步统计该区庭院挂果银杏树已超过200万株,年产银杏核近4万吨,系全国银杏主要产地之一。在大力发展庭院银杏栽植的同时,广大农民又将农田集约化、高效间、套、复立体种植模式引向庭院银杏地,根据银杏的生长发育特点及行、株距大的优势,科学合理地间套蔬菜、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盆景、桃杏柿李葡萄果树或胡桑等经济作物,有效地挖掘出银杏地潜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十分显著。 一、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的主要模式 银杏是中国特有的树种,在中国当作“宝树”,也被形象地称为“摇钱树”,因其树的生长速度较慢和生命力特强,又被称为“子孙树”,具有极高的经济、
3、生态、观赏和科研价值,系典型的多年生落叶作物,树龄长、树冠大,根系发达入土深,栽植的行、株距一般为810米;树的叶片为扇形,顶部宽58厘米,有波状缺裂,叶基部呈楔形,叶柄长58厘米;叶片在长枝上为单叶互生,短枝上为414片叶簇生。本地栽植的银杏主要作采核用,其树形多为嫁接部位较低、没有明显中心主干的开心形;一年中又有明显的生长、休眠两个阶段,常年进入四月开始萌发新叶,自新叶萌发后陆续开花结果,九月中下旬果实成熟后叶片逐渐脱落。即春季四月到秋季九月为银杏的主要生长期,十月至来年四月为休眠期。为此,根据生态学原理和方法,经多年摸索总结出以银杏为主体,蔬菜、药材、食用菌、花卉苗木盆景、桃柿杏李葡萄及
4、胡桑等多种产业结合,多生物种群共存,空间上多层次,时间上多序列,物质多级循环利用的多维、高效、持续稳定的复合生产系统。主要模式有: 1、间套蔬菜。充分利用银杏树从晚秋到早春近半年无叶片遮光的优势,在其行株间秋冬季间套种植洋葱、大蒜、大葱、花菜、包菜、青菜、菠菜、香菜、萝卜、碗豆、蚕豆和草莓等葱蒜、叶菜、根茎、豆类和果类蔬菜;早春采用中、小棚和地膜覆盖间套种植地刀豆、早毛豆、西葫芦、苋菜、木耳菜、空心菜、茼蒿、青菜等豆、瓜、叶菜类蔬菜;初夏利用银杏树萌发新叶后各个时期不同的遮光率多茬次间套种植耐热小青菜、香菜、菠菜、生菜和夏大白菜、夏萝卜、夏药芹、宝塔菜、生姜、大葱等一些耐荫或需遮荫的叶菜、根茎
5、、葱蒜类蔬菜。 2、间套药材。根据市场需求和种植技术,经济条件一般的间套种植半枝莲、半夏、菊花、桔梗、丹参、板兰根、南星、牛膝、玄参等一年投资半年、一年或多年收益的品种;经济条件较好的间套党参、黄芪、柴胡、黄芩、丹皮、白术、远志、防风等二年生品种。 3、间套食用菌。秋冬季在树间搭棚种植平菇、香菇、蘑菇、金针菇、鸡腿菇、杏苞菇;春夏季利用银杏树下弱光、荫凉的特殊环境条件,种植草菇、耐高温平菇、蘑菇等食用菌品种。 4、间套花卉、苗木、盆景。根据市场需求,春夏利用银杏树下弱光、荫凉、保湿的特殊环境条件,播栽或扦插繁育菊花、郁金香、金边瑞香、蜡梅、杜鹃、桂花、山茶、月季等花卉;或扦插繁育葡萄、意杨、胡
6、桑、吕贞等多种苗木;或播种桃、柿、杏、李、银杏等多种果树种苗;或培育各类盆景。 5、间套桃柿杏李葡萄等果树或胡桑。针对银杏挂果迟、树龄长的特性,在银杏栽植后的早中期,分别在其行、株间套栽桃、柿、杏、李或在行间套栽葡萄、胡桑等经济林果,最先收获挂果早、树龄短的桃或产叶早的胡桑,桃树盛果后渐衰退时砍去,让进入盛果期的柿或杏或李或葡萄树生长挂果,柿或杏或李或葡萄树盛果后渐衰退时即砍去,正好让进入挂果期的银杏生长结果,通过科学合理的间套,实行短中长期有机结合,温光资源共享,使银杏各期均有较高的收益。 二、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的主要特点 1、小规模,多样化。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多以一家一户为主体,主要经
7、营场所是家前屋后的庭院地、四旁地,家庭人口多、面积大的一亩地左右,人口少、面积小的只有几分地,经营内容根据农户各自优势、地理位置、种植习惯、技术水平等,因户而宜,多种多样,如靠近小城镇的,采用小弓棚、地膜覆盖等设施,种植多茬中、高档名特优新精细蔬菜品种,就近上市,增加时新产品,满足市场需求。 2、立体型,集约化。农产品都是作物利用太阳能进行光合作用而获得的,同一土地面积上,要想达到高产高效,必须通过扩大绿色叶面积,延长光合时间,增加光合强度等措施来实现;利用庭院银杏空间进行科学合理的间套立体种植,由几种协调互利的作物组成复合群体,有效地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增加了产出率。在高杆与矮杆、宽叶与窄叶等
8、不同作物间套立体栽培情况下,叶片层次多,绿色叶面积大,绿色覆盖期长及叶片交叉采光和中下部叶片反射光的吸收,把绿色的平面布局转变成立体布局。因而能深度利用光能,一般间套的模式光能利用率都能提高7080%,有些多茬次间套的特殊模式可提高150200%。而且实现了高度的集约经营,首先是劳动力的密集投入,从事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的一年四季天天有种植、管理、采收等各种农活可做,加之位于家前屋后,看得见、摸得着,便于在饭前茶后及时从事各种各样的管理,使剩余劳动力和农闲时间都能得到充分利用,其劳动量的投入一般是同面积大田的34倍。其次是资金密集投入,银杏间套由于多茬种植,产出率高,农户对其投入也是较高的,一
9、般投入高出大田的23倍,基本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再次是技术密集投入,银杏间套的作物多,栽培的形式多,各作物的播栽、收获期衔接紧,对温光水肥的条件不尽一致,所以技术要求高,农户特别注重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推广应用,通过科学技术来提高生产率。 3、积温多,高产化。庭院银杏实行间套立体种植,加之冬春多采用设施栽培,能充分利用有效积温。以间套蔬菜为例,除银杏正常生长外,间套蔬菜每年一般都是3茬,利用活动积温约8500左右,比纯作银杏活动积温约5000多利用3500,提高利用率70%。人增地减的态势难以逆转,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物质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加,庭院银杏通过间套立体种植,加之采取育苗移栽、
10、冬春设施栽培等措施,使间套作物生长发育的时间提前或延后,把作物有效的生长季节充分利用起来,一般都是三种三收,多的达五种五收,使一亩土地经多次间套后相当于23亩,有效地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和持续生产率,广大农民形象地称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是“小小巴掌地,赛如聚宝盆”。 4、环境佳,优美化。庭院银杏通过间套立体种植,田间小气候发生了变化,如盛夏在银杏树下套种药芹、香菜、生菜或生姜、宝塔菜,由于有高杆和密叶银杏树遮荫,气温比一般大田降低1.51.8,日最高气温降低2.22.5,地面温度降低3.33.8,同时由于光照强度减少2.5万米烛光,水分蒸发量也减少,改善了蔬菜生长条件,利于药芹、香菜、生菜
11、或生姜、宝塔菜的出苗和健壮生长,商品率大幅度提高;同时也为银杏起到了护地保墒作用,以及间套作物的追肥、中耕除草,使地表疏松,促进根系透气和下扎生长,还有地面反射光的减弱,也使银杏树间气候凉爽,减少果实脱落,提高坐果率和果实产量。特别银杏本身是一种绿色观赏树木,基本上无病虫,抗污染,再通过间套蔬菜、食用菌、药材、花卉苗木盆景和经济林果等作物,极大地改善了生态条件,美化了环境;使劳动者在这样的庭院中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就象有些农民形象地比喻为“住在花果园,行在林荫道”。 5、适应广,产业化。庭院银杏间套的蔬菜、食用菌、药材、花卉苗木盆景和经济林果等作物一般对土壤的要求不高,只要具备较好的灌排水和
12、交通条件的地区均可推广应用;同时间套的多种作物播、栽(扦)期弹性大,如早春可采用温床育苗,地膜或地膜加小弓棚移栽,从而使播期提前,蔬菜、食用菌或药材等作物也可在晚秋初冬采用小弓棚延后栽培;加之除间套的少数苗木、药材和部分经济林果的生育期相对长些外,其它的作物生长期均较短、商品率高,适合在城郊结合部发展。庭院银杏间套立体种植的发展,将传统单一的林果结构向菜、经、花木多元结构转移,即在稳定提高银杏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了蔬菜、食用菌、药材、花卉苗木盆景和其它经济林果的产量,丰富了市场供应,有效地缓解了农村种植业结构调整、发展经济作物对土地的需求,避免了与粮棉油大田作物争地的现象;同时也促进了银杏面积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沿江 沙土 地区 庭院 银杏 立体 种植 模式 特点 效益 配套 技术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73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