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的景观环境设计说明.doc
《大学的景观环境设计说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的景观环境设计说明.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是立国之本”,而教育以师范为先,以师资培养为最重,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者也。培养培养人才之人,为国家之重任,师范学校之本体,更需要全方位的考虑。校园景观之所以重要,莫过于环境育人。保持校园环境的自然生态属性、增加校园环境的文化积淀是景观设计的核心,我们当竭尽努力之。景观设计随笔目 录第一章 背景及现状第二章 总体布局、分析第二章 总体布局、分析第四章 投资估算及经济技术指标厚德、笃学、砺志、创新重庆师范大学校训重庆师范大学景观环境设计方案说明书朴素生态园林与校园文化的现代景观重构第一章 背景及现状1.1重庆师范大学发展大事记1954年 学校建校,校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重庆师范专
2、科学校是建国后最早成立的师范专科学校之一。 1960年 四川省委将学校升为“重庆师范学院”,郭沫若同志为重庆师范学院题写了校牌。建院后,学校迅速发展。 1962年 为积极贯彻“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四川省对高等教育进行了大调整,又将学校更名为“重庆师范专科学校”,同时将成都师范专科学校并入重庆师范专科学校。 1978年 经四川省革命委员会批准,学校恢复为“重庆师范学院”。从此,学校步入了快速发展的轨道,在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对外交流、基本建设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目前 学校在党的十五大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的指引下,坚持“以人为根本、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以改革为动力
3、、以发展为目标”,深化改革,锐意进取,为创建适应21世纪发展要求的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4年 学校进行重庆大学城师范大学新校区工程建设,进行了学校总体规划,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完成学校详细规划。1.2 工程概况1.2.1项目名称: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工程1.2.2建设规模:新校区占地约160公顷(以最终测绘数据为准),设计规划为在校生27000人,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左右。1.2.3设计内容:新校区总体规划,道路规划,综合管线规划,竖向规划,绿化景观,水系规划等。1.2.4建设周期:全部工程分四期建设,2005年9月首期入住学生5000人,2020年全部工程竣工。13 区域现状
4、条件分析1.3.1区位新校区项目场址于重庆市沙坪坝区虎溪镇,位于重庆市大学城西北部。新校区西靠缙云山国家级森林公园,东临拟建中的木渔堡公园。1.3.2交通在对外连接上整个重庆市大学城目前有成渝高速公路和老成渝公路经过,区内有陈曾路(陈家桥镇曾家镇)通过,规划中的遂渝高速公路从规划区外的东侧穿过,城市绕城高速公路从规划范围的西侧穿过。建成后的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新校区在靠近缙云山脚西侧规划有二环高速公里穿过。新校区距现校区的直线距离越10公里,沙坪坝至大学城的梨树湾隧道贯通后,现校区到大学城约20分钟车程,而沙坪坝区井口隧道通车和212国道沙坪坝至井口道路改造完毕后,现校区与新校区的距离约30公里
5、,大约行车25分钟左右。1.3.3自然现状1.3.3.1 校园景观规划面临的是实际存在的原始基地和未来实现的总体规划双重现状;1.3.3.2 作为全国日照最少的地区之一。应该在小庭院设计中考虑到对日照的适宜性利用;1.3.3.3 年平均降雨量为1074.6毫米,其中大雨、暴雨多集中在78月。多年平均日最大降雨量约90毫米。考虑对雨水的回收和利用;1.3.3.4地形西高东低,西部为单斜丘陵,东部为浅丘平坎地形,相对高差最大26米,斑块状丘陵地形单元的重复出现,为多中心的校园布局打下基础;1.3.3.5现状植被的特点:大乔木少,以小灌木、地被和农田为主,尤其是地被植物种类丰富,呈现出细腻、匀质中富
6、有变化的肌理1.3.3.6 总体规划平面布局在使用功能上合理便捷,但对现状基地的地形水体呼应和照顾不周,大部分建筑都是规整的南北、东西向的平原式布局,与丘陵地形冲突较大,尤其是建筑对现状溪流的切割阻断,使完整的自然水系很难在校园形成1.3.3.7 人为建设不同程度上对自然环境的介入,使原来完整的地貌出现碎片和断裂,是山体环境建设中不可避免的,景观设计应在最小程度影响总规的基础上,保持山体林地的完整性,从而削弱和改善这些负面影响;1.3.3.8 山地校园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地域特色,但同时校园中开敞、平坦、大型的公共活动空间稀缺,景观设计应经可能挖掘开敞空间的潜力,满足校园户外交往功能;1.3.3
7、.9 总规中建筑多依山而建,人为建设对自然的介入产生许多特异的、介于建筑空间和户外空间的模糊空间,提交同时满足生态、使用功能以及心理需求的环境方案,是此次景观设计的重点。1.3.4 人文现状1.3.4.1 学校历史重庆师范大学(原重庆师范学院)创办于1954年,是建国后最早设立的高等师范院校之一,经过50年的建设和发展,现已成为一所以教师教育为主的多科性高等师范院校。学校占地3300余亩,坐落在歌乐山麓,嘉陵江畔,地处重庆市沙坪坝区中心,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绿荫环抱,是重庆市政府命名的“园林式单位”。学校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学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986年批准的第三批硕士学位授权单位,是国务
8、院侨务办公室在西部设立的唯一的“华文教育基地”和教育部设立的全国重点建设“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图书馆藏书120余万册,有中外报刊和电子期刊8000余种,藏书量居重庆市高校第三位。 1.3.4.2 学科设置学校设有经济与政治学院、文学与新闻学院、外国语学院、影视传媒学院、美术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院、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物理学与信息技术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地理科学学院、旅游学院、管理学院、社会工作系、音乐系、体育系、初等教育学院、学前教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涉外商贸学院等22个院系,28个硕士学位授权点,40个全日制本科专业,4个省级重点学科,3个省级重点实验
9、室,2个省级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1.3.4.3重庆师范大学特征文化教学研究型大学文理综合的师大特征和教书育人的文化氛围校训“厚德、笃学、励志、创新”1.3.5 人文理解1.3.5.1 师之演变文字的历史似乎表明,人类文明自孔子、释伽、苏格拉底以来,每个时代每个社会无不按照自己的方式及自己的世界观开启蒙昧和施行教育。教育最初也许是大树下的坐而论道或是周游列国式的传道,随着学校的出现,教育不断的社会化和职业化。1.3.5.2 关于师范大学大学是先进科学技术的发生之地,而师范类大学是更为特殊的学校,这里几乎涵盖了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传播,传播与传承是其显著特征,学科专业的覆盖性和普遍性及普通型
10、是师范大学的特点之一。1.3.5.3 关于教育教育和受教育是校园永恒的内容之一,教育是参与者群体的“社会交往行为(communicative action)”,从这一角度讲,教育对于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展开的对话和不断阐释的过程以及一种获得和充盈的过程。因此,校园环境要解决的实质功能是交往空间的设计。1.3.5.4关于景观及其自然一切时代一切社会的教育都贯穿了人类所分享着的精神积淀,即对自然的尊敬和对自由的追求。自然是人类文明发生的源泉,校园内的自然环境也是校园文化和大学精神孕育的载体,因此,景观设计应对现状的自然资源给予足够的尊重1.4设计依据:1.4.1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11、1.4.2重庆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1.4.3地形红线图1.4.4国家教育委员会普通高等学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19921.4.5重庆市大学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资料1.4.6(95)建标字第333号文件有关修建性详细规划的要求1.4.7重庆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要点,2004年3月,重庆师范大学提供。1.4.8重庆师范大学修建性详细规划设计(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4年10月) 第二章 景观总体规划布局2.各项总体布局规划前期规划对校园提出了7大原则性定位既1现代化校园2人性化校园3多中心校园4生态化校园5园林化校园6可持续发展的校园7高起点高目标的校园景观规划中对在此7点原则的基础上
12、着重对生态化、园林化校原则了深化设计。生态化体现在整体校园的山地林间的景观及植物群落的设计方面,而园林化则细微的体现在各个楼群庭院之间与各个集中绿地当中。鉴于师范大学的特殊性,整体校园的风格定位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地域景观与朴素现代生态景观的融合文化个性与文化共性的统一2.校园环境的传统景观意义提示传统文化氛围的构建主体、传统巴渝园林山林空间设置。大学文化延续精神的体现3.校园环境的现代景观主题设计生态性、自然性、趣味性空间与极简空间的融合、大学创新精神的体现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文明形式巨变的伟大时代,经济和文化全球化态势是的我们更深的思考我们的传统文化和科技文明带来的新一轮文化建构的关系,传
13、统依然要传承,而更重要的是传统文化怎样发展,校园的景观环境的设计必须面对信息时代大学校园的变化,并对这些变化作出很好的融合与创新设计,真正能够做到环境陶冶人、环境与人。不发展传统文化是对传统文化的最大亵渎!21景观总体构思新时代大学校园的环境景观理应是自然属性与人文属性高度合一,自然生态景观是基质,而人文景观则是恰当的提示与点缀。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首先是保持或者是恢复具有地域环境特色的植被景观系统,在此基础之上结合地形、水系建筑、道路、场地、以及不同人群文化传承创造具有浓郁校园特色的氛围的环境空间欣赏与参与体系。本方案系统而综合的对重庆师范大学的校园景观从功能、景区、景点、到竖向、植被、文化提
14、斯、类型空间作出了系统的设计。创造了以入口中轴线景观为核心,以山地现代巴渝园林为羽翼,以图书馆、院系楼、学生宿舍区以及主体道路、产业园区、运动场地为基础的复合、多中心的景观空间类型体系。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丰富特色鲜明的重庆师范大学景观园林环境。大学校园环境的精神文化氛围创造是整体景观的灵魂,如何有效的在每个景区形成具有校园精神文化内涵的空间景观,是整体设计中一直关注的内容,从入口纯粹的竹林到中央水系的杉树林景观;从轴线两侧丘陵的树林竹亭再到林中、水边栈道、图书馆文化广场的钟塔、校徽,以及院系楼间的纪念和创意环境雕塑,无不表达着大学校园的文化气息。而宿舍区的现代功能设施与植被景观的完美结合则体
15、现这现代信息时代条件下的大学校园与社会接轨、与国际开放大学接轨的现代意识。2.2 景观场地竖向规划竖向规划延续前期详细规划所形成的基本规划标高,与建筑相关的场地则严格遵循规划场地的标高要求,而在纯粹景观绿地当中队规划地形作了一定范围内的调整,调整的原则是力求与现状测绘地形进行更加良好的结合。本方案在图书馆文化广场区域对原规划场地标高作了调整,在不改变功能的条件下对原地形山头作了保留,并结合场地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广成设计。2.3 景观植被规划2.3.1植被结构设计2.3.1.1总的来说,山体林地植被上应多种植落叶树,通过对不同树种形体、叶片质地、色彩、花期、落叶期的搭配,使环境在时间和空间上更显多
16、样性,从而丰富人对自然的感受。2.3.1. 2林地外围种植复合林带,乔、灌、地被、草结合,常绿、落叶结合,对于山林外部的人,可以塑造郁闭的山林效果,同时对于山林内的使用者,提供对建筑空间有益的缓冲。2.3.1.3 山体内部空间采取“大的落叶乔木地被”的两层结构,丰富的地被植物是现状可贵的特点之一,在山体内部空间尽可能多地保留基地的地被肌理,选择分枝点高的落叶乔木,可以形成有趣多变的光影变化,与地被质地形成好的景观联系,有利于对自然和光阴流逝的感受2.3.1 种植规划的原则及总体控制植被景观是校园景观环境的真正主体,重庆师范大学地处亚热带大陆腹地,气候炎热,雨量丰沛,植物品种丰富,景观规划从植被
17、的自然生态景观属性、植物与地形的关系、植被与建筑的关系、植物与道路场地的关系、以及植物与市政管线的关系入手对植物进行了系统而细致的配置。植被的规划遵循了以下原则1地域乡土树种原则主调树种严格按照地方乡土树种来配置。2植物的生物学属性原则种植符合植被的生物学属性,以提高成活率,构筑理想生态环境3校园文脉延续性与植物种植文化性原则在与自然共生的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植物文化;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园应充分反映我国传统植物文化的精髓。纵观世界历史名校的校园环境都拥有数量不等的古树名木,既作为学校悠久历史的见证,又具有形象表征的意义。在绿化树种选择上应遵循长生树种(百年以上树龄物种)与速生树结
18、合的原则,适当栽植一定数量的大树,既可在近期达到一定的景观要求,又能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形成自身的植物景观特色与历史文化积淀。4种植设计的功能性原则作为景观生态综合体的校园环境,首先考虑的是其生态原则。尽可能多地运用复层混交植物群落提高单位面积的绿量,使之最大限度地改善环境,发挥生态效益。根据重庆多山,多雾,降雨丰沛,日照时数短等特点,适地适树,突出重庆校园的种植特色。重点考虑师范大学特殊环境对科学教育和素质培养的户外教学功能的需求原则。考虑教学科研环境的特殊需求原则,在特定场所不能选用对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的植物种类,诸如飞絮等毛状物,以免影响一些精密仪器的使用寿命和精度。5. 植物种植的内容和
19、控制指标根据重庆的气候特点,地区植物群落是以常绿阔叶树为主与落叶阔叶混交林相出现,但作为校园植物景观与环境,我们认为应充分考虑其在雨季与冬日对阳光的需求,在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园环境设计中大量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应具有以下的层次结构:上层大乔木:应以落叶阔叶树为主(最好达到60%以上),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杆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下层是耐荫的低矮花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6. 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园总体植被规划比例绿地中乔木与灌木的树冠垂直投影面积比值为3:1绿地中乔灌木覆盖面积不得低于绿地总面积的7
20、0%常绿树与落叶树的植株数量比值规划为6:4速生与慢生树种的比例为1:1整体校园的树种品种将达到800种2.3.2具体的植物种植设计2.3.2.1主门区的种植设计: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园大门环境应体现出现代、大气、简洁、高雅的特点。种植设计采用纯竹林的形式,既能烘托重庆师范大学新校园大门的特点,又能体现竹的“有节骨乃坚,无心品自端。几经狂风骤雨,宁折不易弯。依旧四季翠绿,不与群芳争艳。”高洁品格。同时也与缙云山的天然竹林融为一体。毛竹+斑竹蝴蝶花(扁竹根)+麦冬+蕨类2.3.2.2 中央共享生态带:这是整个校园园林植物景观的中心,规划设计为生态湿地。在湖区的周围配植宿根、球根花卉,辅以上层开花木本
21、花卉做到四季开花,四时花香的效果。春季:玉兰、黄兰、水仙、黄花菜、鸢尾类、芍药、马蹄莲等;夏季:白兰、蝴蝶花、萱草、美人蕉、石竹、石蒜、忽地笑、鹿葱、长筒石蒜、花叶艳三姜等;秋季:枫香、吉祥草、葱兰、一枝黄花、荷兰菊、地被菊、孔雀草等;冬季:梅花、南方红豆杉、日本五针松、南洋杉、蜡梅、葱兰、银心吊兰等。此外,再配植些重庆当地特有的蕨类,如:凤尾蕨、狗脊、石松、紫萁、肾蕨等更显自然。湖边浅水区:菖蒲、马蹄莲、水生鸢尾、黄菖蒲、燕子花、花菖蒲、芦苇、落新妇、蓼属、慈姑等。靠近大门的绿地以桃李为主景,具有“尊师重教、桃李满天下”的景观寓意。配置8-9月开花的树种,使新生入学时就感受新校区的花园式环境
22、。上层乔木:樱花、樱桃、东京樱桃、日本晚樱、稠李、黄花槐等。中层乔木:红碧桃、绛桃、白碧桃、洒金碧桃、菊花桃、寿星桃、红叶桃、垂枝桃、蟠桃、油桃、紫叶李、李树、茶梅、紫薇、小桂花。靠近图书馆的绿地以秋色为主景,大量种植色彩鲜艳,可供鸟食的浆果植物,以及便于栖息的树林、灌丛。基调树为水杉、枫香、复羽叶栾树、重阳木、银杏,既便于鸟类筑巢栖息,又可观秋色红叶,形成“霜叶秋色”的植物景观,使中央生态景观带得到充分的体现。山上广植可供鸟食果的乔木:川楝、海棠果、油柿、南方红豆杉、柑橘、枇杷、李等。山上灌木:十大功劳、火棘、枸杞、构骨、天目琼花、木本绣球、果梅等。2.3.2.3 主环路:从重庆市的骨干树种
23、中选用重阳木和复羽叶栾树2种植物作行道树,形成重庆师范学院主环路的特色。 第二层次行道树为天竺桂、蓝花楹、及香樟。2.3.2.4学生公寓和后勤区:以专类园的形式配置植物群落,使庭院空间形成各具特色的趣味空间。桂花园:乔木:金桂、银桂、丹桂、四季桂灌木及地被:小桂花、金叶含笑、洒金东瀛珊瑚、菊花梅园:乔木:红梅、罗汉松、日本五针松、斑竹、凤尾竹、芭蕉筠石园:乔木:慈竹、斑竹、孝顺竹、琴丝竹、凤尾竹、黑松、罗汉松灌木及地被:阔叶箬竹、南迎春、蜡梅、麦冬 芙蓉园:乔木:木芙蓉、重瓣木芙蓉、黄花槐灌木及地被:玫瑰木槿、扶桑、八角金盘、细叶萼距花(满天星)木兰山茶园:乔木:常春二乔玉兰、白玉兰、乐昌含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 景观 环境设计 说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6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