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doc
《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年)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告长江水运资源丰富,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沿线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条件;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客观要求,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选择。国务院已明确长江航道建设要加强。交通部会同国家发改委、水利部、财政部,制定了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根据有关精神及规划纲要,为加快长江航运发展,促进长江黄金水道全面现代化,做好“十二五”期长江航道建设,长江航道局组织编制了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年),同时委托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编制规划环境影响报告书。根据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条例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中有关规定,在规划期间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在环境保护工作中予以落实有关意见。(一)规划概要规划范围:上起云南水富,下至江苏浏河口,全长2718km。涉及云南、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七省二市。规划年限:规划基础年为2009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航道整治建设目标:更好地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以适应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在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长江航道的服务水平。巩固完善在“十一五”期已达到规划建设目标河段的建设成果
3、;提前实现宜昌至城陵矶、武汉至安庆河段的航道规划建设目标;加快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加强对三峡库区航道的观测,适时整治。航道建设规划标准:上游(水富至宜昌):采取整治和疏浚相结合的措施,使水富至重庆、重庆至宜昌分别达到规划的内河级、级航道标准。中游(宜昌至湖口):规划宜昌至城陵矶河段航道为内河级、水深为3.5米;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航道水深为3.7米;武汉至江西湖口河段的航道水深为4.5米,可通航由2000吨或5000吨级驳船组成的24万吨级船队,利用自然水深通航5000吨级海船。下游(湖口至长江口):湖口至安庆段航道为内河级、水深为4.5米;安庆至南京段航道内河级、水深为6.O米;南京至太仓段
4、航道逐步改善通航条件,适应大型海船运输需要,可通航由2000吨或5OOO吨级驳船组成的24万吨级船队和35万吨级海船;太仓至长江口段航道水深12.5米,实现5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双向通航,兼顾10万吨级散货船舶满载乘潮通航。(二)规划组织单位的名称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长江航道局联系地址: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解放公园16号邮编:430010联系人:尹家鼎联系电话:027-82727498电子信箱:zhghc(三)承担评价工作的环境影响评价机构名称和联系方式单位名称: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证书编号:国环评证甲字第2603号联系地址:武汉市武昌区民主路555号邮 编:430071联 系 人
5、:李向阳联系电话:027-87317491电子信箱:jeyhbs(四)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简本见附件(五)征求公众参与的范围及主要事项1、范围:规划涉及相关部门、单位及个人意见2、征求公众参与意见或建议的主要事项(1)规划内容和目标的合理性;(2)各省市规划相关敏感区域分布情况;(3)涉及自然保护区的影响和减缓影响的措施;(4)规划实施对水生生态和水环境的影响及应对措施;(5)开展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作用和要求。(6)公众参与的主要方式:可通过寄信、电话、电子邮件等方式提出部分、单位、个人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想进一步了解规划情况,请与规划组织单位或环评单位联系。(7)截止日期:2010年7月1
6、5日以下内容为建设规划环评简本: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年)环 境 影 响 报 告 书(简本)委托单位:长江航道局评价单位:中交第二航务工程勘察设计院有限公司二一年六月目 录1规划背景和规划概况2区域资源环境概况和主要环境问题3规划的环境影响预测分析4规划协调性分析及布局、规模环境合理性论证5公众参与意见以及下阶段的注意问题6下阶段环保工作要求和减缓影响措施7不确定性分析及应对策略8近期建设项目的原则性要求9总结论1规划背景和规划概况1.1规划背景长江水运资源丰富,是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发展潜力,是长江流域各省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加强区域合作的重要资源。为实现长
7、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提出的总体规划目标,“十二五”期将是长江航道又一次快速发展机遇,也是长江黄金水道发展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发展期。长江航道局在航道治理研究工作的基础上,编制了长江干线航道建设规划(20112015)。1.2规划概况规划范围:上起云南水富,下至江苏浏河口,全长2718km。规划基础年为2009年,规划水平年为2015年。航道整治建设目标:更好地开发利用长江黄金水道的航运潜力,以适应沿江地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在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全面提升长江航道的服务水平。巩固完善在“十一五”期已达到规划建设目标河段的建设成果;提前实现宜
8、昌至城陵矶、武汉至安庆河段的航道规划建设目标;加快南京以下深水航道建设;加强对三峡库区航道的观测,适时整治。结合长江干线航道总体规划纲要,本次长江航道建设规划标准如下:上游(水富至宜昌):采取整治和疏浚相结合的措施,使水富至重庆、重庆至宜昌分别达到规划的内河级、级航道标准。中游(宜昌至湖口)。规划宜昌至城陵矶河段航道为内河级、水深为3.5米;城陵矶至武汉河段的航道水深为3.7米;武汉至江西湖口河段的航道水深为4.5米,可通航由2000吨或5000吨级驳船组成的24万吨级船队,利用自然水深通航5000吨级海船。下游(湖口至长江口)。湖口至安庆段航道为内河级、水深为4.5米;安庆至南京段航道内河级
9、、水深为6.O米;南京至太仓段航道逐步改善通航条件,适应大型海船运输需要,可通航由2000吨或5OOO吨级驳船组成的24万吨级船队和35万吨级海船;太仓至长江口段航道水深12.5米,实现5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双向通航,兼顾10万吨级散货船舶满载乘潮通航。1.4规划的必要性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要求长江水运与海洋运输相对接,充分发挥联接国际与国内两个市场的纽带作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长江水运必须在更高水平上满足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要求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沿江政府要求尽快提高长江航道保障能力。实施航道综合治理,稳定河势,改善主要碍航水道通航条件,适当提高通航标准,是支
10、撑中西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需求。与修编的流域综合规划协调,加快水资源综合利用进程。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求进一步发挥长江黄金水道作用;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也要航道建设切实加强生态保护。沿江各省市环保、农林、水利等部门都制定了相关的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利用的规划,本次规划需要在遵循环境保护政策时,结合规划所在区域的具体情况,分析航道的环境适宜性,提出规划阶段生态和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达到发展与保护同步。规划综合考虑社会经济、水利、水运基础设施现状和规划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考虑与相关规划的协调,才能更好地指导今后的航道建设。1.5规划的建设内容航道整治工程规划:上游4项,中游12
11、项,下游10项。1.5.1水富宜昌航道 水富至宜宾段航道 三峡库尾段航道实施九龙坡至朝天门段航道建设工程、朝天门至涪陵河段航道建设工程。 三峡至葛洲坝两坝间航道实施两坝间航道整治工程,结合建设安全保障设施、加强管理、优化水库调度等手段,保障船舶通航安全。上游航道涉及四川、重庆、湖北三省市。1.5.2宜昌武汉航道 宜昌至城陵矶段航道实施枝江至江口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推进宜昌至昌门溪河段(含芦家河水道)航道整治工程。以对沙市、郝穴至熊家洲等重点碍航水道的整治为重点,实施荆江河段航道整治工程,改善通航条件。 城陵矶至武汉段航道实施道人矶至杨林岩河段、界牌河段、赤壁至潘家湾河段等长河段系统整治工程,
12、巩固完善现有航道尺度。1.5.3武汉长江口航道 武汉至安庆段航道重点实施天兴洲河段、湖广至罗湖洲河段、新洲至九江河段以及马南水道航道整治工程、戴家洲河段、牯牛沙水道、东流水道等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实现航道规划标准。 安庆至南京段航道通过实施江心洲水道航道整治工程,进一步稳固洲滩,巩固完善6.02001050米航道尺度。 南京至浏河口段航道加快福姜沙、通州沙、白茆沙等重点航段航道治理项目前期工作,实施南京至镇江、口岸直、福姜沙、通州沙、白茆沙水道等河段的航道治理关键控制工程, 2区域资源环境概况和主要环境问题2.1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和资源与航道关系长江流域沿江主要省市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
13、水平有较大差异。我国东、中、西部的经济发展水平仍然具体一定的差距,下游地区明显高于中上游地区,中游地区略高于上游地区,在对外贸易方面,下游地区占有绝对的优势,国家提出发展中部崛起、西部开发的战略,缩小中西部与东部的差异势在必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与长江航道建设相对滞后的矛盾突出,长江航道建设发展还不平衡,维护管理手段及配套设施较为落后,信息化水平低,与航道维护需求不配套。三峡工程对长江航道有影响,长江航道整治周期长,需要一段适应调整期。长江水系航运发展潜力很大,目前主要存在通航等级偏低,结构不合理,内河通航区间缺乏高等级航道衔接,上下游通航标准差距较大等问题。总体呈现航道规模等级较低,港口规模
14、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的局面。长江沿江地区经济的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人口、资源、环境、基础设施等约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能源供求、土地资源和环境容量约束问题更为趋紧。航道建设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交通发展、工农业、环境保护规划和区划要求相关,规划环评重点关注以下规划相关内容:长江流域和各个省市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交通运输规划、流域综合发展规划、有关环境功能区划和规划。本规划要与这些规划总体相符、相容和协调。2.2环境和生态及与航道关系水生生态质量概况规划涉及的长江江段包括长江上游山区河流生态系统、三峡建设后形成的湖库河流生态系统,以及中下游的平原河流湿地生态系统、长江入海口处的河口
15、湿地生态系统。长江流域水生国家级保护动物9种,其中白暨豚和江豚属于水生哺乳动物,另外7种为鱼类,一级保护鱼类有达氏鲟、中华鲟和白鲟3种;二级保护鱼类有四川哲罗鱼、胭脂鱼、松江鲈和花鳗鲡4种。列入中国物种红色名录近危等级以上的鱼类有69种,占整个长江流域物种数的18.25。上游:上游的航道包括水富宜宾,九龙坡朝天门江段,其中水富宜宾段30km位于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此段保护区内有多处胭脂鱼、白鲟和达氏鲟等鱼类产卵场。上游向家坝枢纽的实施对此河段生境、鱼类产卵场产生影响。重庆至三斗坪江段,分布有11个产卵场。三峡工程建成蓄水后,涪陵以下位于库内的8个产卵场因水文条件显著改变而消
16、失。规划江段九龙坡朝天门段下游3km即有四大家鱼产卵场。中游:宜昌至城陵矶江段,有11个产卵场;城陵矶至武穴江段有产卵场8处。三峡水库蓄水后,坝下宜都、枝江、石首、调关和监利均采集到了四大家鱼卵,此外,富池口、九江、湖口、彭泽4处也分布有规模较小的产卵场。下游:长江下游是很多重要经济鱼类的生存场所,也是鱼类洄游的必经通道。在下游产卵的主要是一些凤鲚、前颌间银鱼等鱼类;河蟹主要集中至咸淡水交界处的长江口产卵;鳗鱼的产卵场是在深海中。鲥鱼已濒危,其它鱼类资源量也呈下降趋势。鱼类资源现状特点及演变趋势:长江鱼类资源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特别是上游水文情势的重大变化和河流的污染,大部分河流的鱼类生境和资
17、源种类已经发生较大变化,资源和多样性有所下降。各省市航道规划涉及的生态功能区划中的生态功能区:四川省1个,重庆市5个,湖北省7个,湖南省3个,江西省3个,安徽省4个,江苏省1个。长江干流从水富浏河口涉及水生生态的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处(不包括石首麋鹿自然保护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4处,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9处,国家级鱼类原种场1处。环境质量调查长江干流类水占评价河流长度的73.4%;劣于类水河长占26.6%。长江干流水质为优,支流水质良好。长江干流32 个国控断面中类水质占100。主要支流的71 个国控断面中,类水质占87.1。自2006-2008年,长江干流水质差别不大,总体上处于稳定状
18、态,均能满足所属水域功能要求。长江中游干流8个江段底泥中的重金属、总磷、总氮以及有机质的含量沿程变化较为显著,但基本上属于清洁河段,下游部分河段属于污染河段,底泥中的Cd、Cr、Cu、TP含量沿程分布变化小,与长江干流的分级标准的一级含量接近,江段受这些污染物的影响干扰小,对于Hg、Pb、Zn、As、TN以及有机质则沿程变化较大,底泥受到沿江城市和工业污染。规划区域各省市环境空气质量较好,影响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颗粒物,其次是二氧化硫。15个沿江城市中,有11个达到环境空气二级标准,有4个达到三级标准。沿江声环境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4类标准。主要敏感区汇总
19、其中,规划涉及国家级和省市级自然保护区共6处,规划涉及或者邻近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5处,鱼类原种场1处。规划评价对沿江6个省1市航道整治区域的取水口、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进行了识别。其中四川2处,重庆市4处,湖北25处,湖南7处,江西4处,安徽7处(含规划),江苏19处。2.3 航道建设回顾性评价主要环境制约因素集中体现在自然保护区。航道等级水平的提高改善了水运状况,为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和保障,产生积极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对于区域经济增长、调整产业布局、促进商贸流通、优化发展环境都发挥了积极和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土地、资源、环境保护等约束性矛盾凸显,航道低
20、能耗优点尚未充分发挥。部分航道位于水生生物保护区内,对生境有一定影响,但尚未构成生态格局重大变化。事故风险统计表明专业船舶水运风险事故较低,事故风险和危害相对较小。2.4既有区域主要环境问题伴随着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长江局部病变已经日益暴露资源和环境问题。初步分析长江流域发展趋势,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三峡建成后中下游河势总体稳定,但局部河势变化较大,处于长期冲淤变化之中。水环境状况总体良好,但局部地区水污染有不断加重趋势。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显著提高,但局部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依然存在,防洪能力有一定提高,但洪涝灾害的发生频率和造成的损失日益明显。上游水能资源的开发对水生态系统的累积影响研究
21、不够。河口地区咸水上溯、生物多样性破坏等新的环境问题。流域水土流失未能得到根本遏制。航道所在水系的港口船舶污染物接收和处置的能力亟待加强。生态方面:由于水体污染、水利枢纽的建设、湖泊围垦及航道整治等原因造成鱼类资源量下降。水利枢纽的建设改变了原有河道的流量、流速、水温和流态,阻隔了洄游性或半洄游性鱼类的洄游通道,改变了部分鱼类的生存环境,使鱼类迁移或种群数量减少,鱼类区系发生改变,洄游性鱼类和喜流水生活的鱼类资源下降。水体污染破坏了鱼类正常的栖息环境,鱼类繁殖受到影响,是造成规划江段鱼类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航道整治和船舶运行也对鱼类资源产生不利影响。2.5零方案分析 在零方案条件下,现有航道规
22、模偏小,与现代港口的要求不相适应,腹地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将会受到限制。 区域污染防治措施和节能减排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环境空气质量将得到一定程度改善。随着货运量的进一步发展,水运规模将随之增大,如不加以控制,污染影响范围及程度将有所扩大。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沿江城镇的扩大和工矿企业的增多,城市生活污水增加,使部分区域水质呈现一定污染状态。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以过度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开发活动已逐步得到遏制和调整,城市环保基础设施的逐步实施,水质将逐步改善。零方案情况下,由于船舶环保设施及制度不够健全,污水尚未完全得到有效处理,虽污染物总量不大,但应防止对水质的累积效应。流域工农业生产的
23、发展,区域开发程度提高,水电枢纽影响鱼类洄游,对水生生物及鱼类的生境产生了不利影响,加之过渡捕捞,使长江鱼类资源呈下降趋势。渔业捕捞加大,使湿地的功能、质量呈退化趋势。部分航道由于设施陈旧,缺乏有效的环境风险事故防范措施和体系,限制了环境风险防范措施建设的能力,增加了管理的难度,不能满足运输形式发展而带来的的环境风险事故防范需要,会加大环境风险事故的发生机率。2.6规划实施所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2.6.1主要环境问题识别 资源类建设占用岸线资源,对水资源利用有一定的影响。 生态类在现有的水利条件和流域水利枢纽设施共同作用下,区域的水生生态系统已经产生较大的变化。航道建设重要影响对象是水生生态系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长江 干线 航道 建设 规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54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