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doc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生态功能区划(文字).doc(2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二四年十月目 录目 录II前 言11 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31.1生态区划的目标31.2生态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31.3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42 山东省概况52.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52.1.1 地理位置52.1.2地质地貌52.1.3河流水系62.1.4气候72.1.5土壤类型72.1.6植被类型82.2 经济社会概况93 重要人类活动影响评价113.1土地利用现状及其动态变化113.1.1土地利用现状113.1.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133.2 城市化发展133.2.1 1990 年以来山东省城市化的特点143.2.2 山东省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173.2.3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的对
2、策204 环境质量现状224.1水环境234.1.1基本状况234.1.2主要水系231黄河流域232淮河流域233海河流域234小清河流域235湖泊、水库与饮用水水源地246近岸海域环境244.2城市空气环境244.2.1基本状况244.2.2酸雨254.3生态保护与建设255生态环境现状评价265.1水土流失现状与动态变化265.1.1水土流失区域差异明显,且以中、强度水力侵蚀为主265.1.2 水土流失面积明显减少285.2土地盐渍化现状与动态变化285.2.1盐渍化土分布相对集中,轻度和极重度盐渍土面积最大295.2.2 盐渍化土地面积总体上不断扩大,局部地区有所减少305.3土地沙化
3、现状与动态变化分析305.3.1 土地沙化区域分布相对集中305.3.2土地沙化总体上发展缓慢,局部地区有所改善315.4植被状况及其动态变化315.4.1 森林覆盖率较低,地区之间差异显著325.4.2 林种构成相对单一,林分面积下降325.4.3 林业用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经济林面积大幅增加335.4.4林龄结构中以幼、中龄林居多345.4.5 林木蓄积总量少,人工林蓄积量远大于天然林蓄积量345.4.6 林业生产稳步增长,经济林呈现区域化规模种植355.4.7 林业灾害情况355.5水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变化365.5.1地表水资源利用现状365.5.2地表水资源利用及其变化分析385.5.
4、3地表水资源污染现状及其变化405.5.4 地下水资源现状及其变化分析435.5.5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及其变化分析445.5.6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455.6湿地生态环境505.6.1湿地面积区域分布差异较大505.6.2湿地总面积减少,人工湿地面积增加525.7海岸带生态环境535.7.1海岸线现状及其变化535.7.2近岸海域水环境质量及其变化545.7.3海涂开发利用现状及其变化565.7.4海产养殖及其动态变化585.7.5赤潮及重大溢油事故发生状况615.8生物多样性保护635.8.1生物多样性现状与总体评价635.8.2国家重点保护动植物物种保护655.8.3自然保护区
5、建设与管理665.8.4森林公园建设与管理675.8.5风景名胜区建设与管理685.8.6外来物种入侵685.8.7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705.9矿产资源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与生态重建705.9.1矿产资源的开发现状705.9.1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造成的生态破坏715.10农村生态环境755.10.1农药使用及污染情况755.10.2化肥使用及污染情况765.10.3农膜使用及污染情况785.10.4秸秆利用、畜禽养殖及农村能源结构785.10.5畜禽养殖及环境污染状况806 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836.1土壤侵蚀敏感性评价836.1.1 山东省山丘区土壤侵蚀模型选择与分级标准846.1.2
6、土壤侵蚀模型的实现846.1.3 土壤侵蚀敏感性格局876.1.4土壤侵蚀敏感性与现状比较886.1.5 结论896.2土地沙漠化敏感性评价896.2.1 评价方法896.2.3 土地沙化敏感性分布格局936.2.4土地沙化敏感性与现状比较946.2.5结论946.3土壤盐渍化敏感性评价956.3.1土壤盐渍化程度评价方法956.3.2 盐渍化敏感区分布格局966.3.3 盐渍化敏感性与现状比较966.3.4 结论966.4酸雨敏感性评价966.4.1酸雨敏感性评价方法966.4.2酸雨敏感区分布格局986.5生态环境敏感性综合986.5.1评价方法986.5.2生态敏感性综合分析987生态服
7、务功能评价997.1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1007.1.1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的评价方法1007.1.2 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重要性分布格局1027.2 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1057.2.1 生态系统涵养水源的原理1057.2.2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指标1087.2.2水源涵养重要性评价结果1097.3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1257.3.1 土壤保持重要性分级指标1257.3.2 土壤保持重要性评价结果1267.4 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1267.4.1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分级方法1267.4.2沙漠化控制作用评价结果1267.5 营养物质保持1267.5.1营养物质保持评价分级指标1267.5.1营养物质
8、保持评价结果1277.6 生态服务功能综合评价1277.6.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指标1277.6.1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综合评价1288生态功能区划1288.1 分区原则1288.2 相关研究概况1298.3区划系统1318.4 分区概述133I辽东-山东丘陵落叶阔叶林生态区133II华北平原农业生态区144III近海海域海洋生态区152附表:山东省生态功能区划简表157I 2胶济平原农业生态亚区158I3鲁中南山地森林-农业-畜牧生态亚区160I4湖东平原农业-林业-渔业生态亚区161前 言随着全球经济发展以及人类活动的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退化现象日益严重,经济发展和环境间的矛盾日益突显,
9、人们担心生态环境的恶化将导致社会经济的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从而最终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如何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极其重要。自70年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提出和理论形成以来,就受到世界组织和各国政府的关注,核心问题就是如何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环境间的关系,使资源达到永续利用。因此,生态学的观点和原理已逐渐得到广泛的运用。自80年代开始,我国自然科学工作者在区划研究与实践中引进一些生态系统的观点,并应用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生态区划的原则和指标进行了一般性讨论,并把它们应用到区域农业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生态功能区划的对象是区域生态环境。区域内的各种生态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多样的
10、结构,进行着各种生态过程,为人类提供多种多样的服务功能,构成区域生态环境综合体。按照区域不同等级级别生态环境的整体联系性、空间连续性及相似性和相异性,探讨其生态过程的特征和服务功能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影响强度,并以此为依据进行空间区域的划分或合并,就是生态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是实施区域生态环境分区管理的基础和前提。其要点是以正确认识区域生态环境特征,生态问题性质及产生的根源为基础,以保护和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目的,依据区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不同,生态敏感性的差异和人类活动影响程度,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它是研究和编制区域环境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地方上的差异性,
11、使得不同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不同,导致的结果也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别。由于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的不同,一些区域生态功能比较单一,可能受某个环境问题的困扰,而另一些区域具多种生态功能,人类干扰频繁,可能同时受两个或几个以上环境问题的影响;一些区域可能因为区域内自身的条件较好,从而对环境破坏所带来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缓冲能力,能够很好地抵抗这种外来的影响或及时地进行自我修复,因此其对环境变化的承受能力更大;而另一些区域,由于其本身比较脆弱,对外来的破坏较为敏感,即使一些轻微的变化也可能导致更为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生态环境的评价、环境保护和环境整治的对策以及区域经济的发展方向和目标等都应随着区域
12、的不同而有所差别。这就要求我们在充分认识客观自然条件的基础上,依据区域生态环境主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特点和人类活动规律进行区域的划分和合并,最终确定不同的区域单元,明确其对人类的生态服务功能和生态敏感性大小,有针对性地进行区域生态建设政策的制订和合理地环境整治。而这些正是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可见,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极其重要而又十分迫切的。环境功能生态区划的结果以区域的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生态环境敏感性和分区、生态服务功能重要性分布与分区、生态功能区划图等一系列图件来表示。其主要作用是为区域生态环境管理和生态资源信息的配置提供一个地理空间上的框架。为管理者、决策者和科学家提供以下服务:(1)对比区
13、域间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各区域生态环境保护与管理的主要内容。(2)以生态敏感性评价为基础,建立切合实际的环境评价标准,以反映区域尺度上生态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阈值或恢复能力。不同的生态区域因其生态环境的敏感程度有较大的区别,导致其对人类影响所能承受的阈值以及遭到破坏后的恢复能力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在制订生态环境评价标准和生态环境管理条例时应根据各区域的情况,区别对待。(3)预测未来人类活动对区域生态环境影响的演变规律。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当前人类活动的规律以及生态环境的演变过程和恢复技术的发展,预测区域内未来生态环境的演变趋势。(4)根据各生态功能区内的资源和环境特点,对工
14、农业的生产布局进行合理规划,既使区域内的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又不至于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持续地发挥区域生态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服务支持功能。总之,进行生态功能区划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需求,是对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客观分析的结果。通过生态功能区划不仅可以合理地把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生态保护的矛盾统一起来,同时还可以因地制宜地进行产业结构的布局,扬长避短,发挥区域优势,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同时,提高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保护生物多样性。为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生态保障与支撑能力。1 区划的目标、指导思想与原则1.1生态区划的目标明确区
15、域生态系统类型的结构与过程特征;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成因及其空间分布特征;评价不同生态系统类型的生态服务功能及其重要性;明确生态环境敏感区;提出生态功能区划方案。1.2生态区划指导思想与原则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保障社会经济发展;为环境管理和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服务。根据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与生态环境问题形成机制与区域分异规律,生态功能区划应遵循以下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生态功能区划的目的是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避免盲目的资源开发和生态环境破坏,增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生态环境支撑能力,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发生学原则:根据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敏感性、生态服务功能与生
16、态系统结构、过程、格局的关系,确定区划中的主导因子及区划依据。区域相关原则:在空间尺度上,任一类生态服务功能都与该区域,甚至更大范围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因素相关,在评价与区划中,要从全省、流域、全国甚至全球尺度考虑。相似性原则:自然环境是生态系统形成和分异的物质基础,虽然在特定区域内生态环境状况趋于一致,但由于自然因素的差别和人类活动影响,使得区域内生态系统结构、过程和服务功能存在某些相似性和差异性。生态功能区划是根据区划指标的一致性与差异性进行分区的。但必须注意这种特征的一致性是相对一致性。不同等级的区划单位各有一致性标准。区域共轭性原则:区域所划分对象的必须是具有独特性,空间上完整的生态功
17、能区域。即任何一个生态功能区必须是完整的个体,不存在彼此分离的部分。1.3生态功能区划的工作流程图1-1 山东生态功能区划工作流程图2 山东省概况2.1 自然环境基本特征2.1.1 地理位置山东省地处中国东部、黄河下游,东临渤海与黄海,介于北纬3422.93824.01、东经11447.512242.3之间,东与朝鲜半岛、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北与辽东半岛相对,西北与河北省接壤,西南与河南省、安徽省、江苏省毗邻。全省南北最长约420 km,东西最宽约700 km,全省国土面积15.67万km2,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自然环境差异东西比南北明显。海岸线长度为3121km,海岛岸线长度670km,
18、海域面积近15万km2。山东省位置图见图2-1。图2-1 山东省在中国的位置全省现辖17个设区市,据全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3年末全省总人口9125.0万人。山东省行政区划图见图2-2。图2-2 山东省行政区划图2.1.2地质地貌山东的地质基础为断块构造,鲁西断块、鲁东断块和鲁北断块经过多次构造运动,奠定了山东省地貌发育的基础。山东的地势特征是中部高,四周低,以泰、鲁、沂、蒙等海拔500km以上的中山构成鲁中南山地的主体,向四周经海拔200500m的低山地丘陵过渡到海拔40m以下的山前平原和黄淮海平原,渤海湾地区地势最低,仅高出海平面23m。山东的地貌类型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
19、盆地、山前(间)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泛平原和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中山有6座,以泰山、鲁山、沂山、蒙山、崂山为代表,总面积为2822 km2;低山有33座,以徂徕山、大泽山、艾山、牙山、昆嵛山为代表,总面积为14544 km2;丘陵共计58座,总面积为36845 km2,山地丘陵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5.3%;台地有6座,面积为4492 km2;盆地有8座,面积为2736 km2;山间(前)平原22座,总面积为42800 km2。台地、盆地和山间(前)平原面积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2.8%,黄河冲积扇面积为15682 km2,黄泛平原面积为285802 km2,黄河三角洲面积为4800 km
20、2,三者约占全省总面积的31.9%。图2-3为山东省地势图。图2-3山东省地势图2.1.3河流水系山东省地表水系比较发育,全省平均河网密度为0.24km/ km2,长度在5km以上的河流有5000多条,其中长度在10km以上的河流有1552条,有70多条干流和一级支流,分属黄河、淮河及海河三大水系。受地貌格局的影响,鲁中及鲁东地区的水系结构以山地为中心,呈放射状水系,鲁西地区的水系结构以南四湖为中心呈向心状水系,鲁北地区的水系则呈平行状水系结构的特点。黄河水系主要由黄河干流山东段、大汶河、金堤河、浪溪河等河流组成,流域面积为13531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1.6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
21、59.6mm。淮河水系主要由沂沭河水系、南四湖水系及山东沿海诸河水系组成,流域面积为110056 km2,其中沂沭河水系流域面积为21318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47.6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278.8mm;南四湖水系流域面积为26255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8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375.8mm;山东沿海诸河水系流域面积为6248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05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168.0mm。海河水系主要由徒骇河、马颊河等河流组成,流域面积为29713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14.0亿m3,多年平均径流深为47.1mm。图2-4 山东省河流水系图山东省现存主要湖
22、泊有南四湖、东平湖、稻屯洼、白云湖、麻大湖、锦秋湖及大芦湖等7个湖泊,其中以南四湖和东平湖面积最大,是山东省的主要湖泊。南四湖南北长126km,东西宽525km,平均深度1.6m,面积为1266 km2,多年平均径流量为37.4亿m3。东平湖南北长约30km,东西宽约20km,在水位为40m时,湖泊面积为43 km2,容积为4.35亿m3。全省有大、中型水库184座、小型水库5405座,总库容155.06亿m3,汇水面积为2.8万km2。2.1.4气候山东省暖温带季风气候特征十分明显。夏季受东南海洋性季风影响,高温多雨。冬季受偏北大陆性季风控制,寒冷干燥。全省各地大陆度均在50%以上。全省年平
23、均气温1114,1月份平均气温为-41,7月份平均气温为2427。极端最低气温在零下1120之间,极端最高气温3643。气温分布规律是南部高于北部,西部高于东部。山东半岛、黄河三角洲年平均气温在12以下,鲁西南在14以上。全省年平均降水量在550950mm之间变化,其分布规律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鲁东南降水量一般在800900mm以上,鲁西北和黄河三角洲则在600mm以下。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6070%以上集中于6、7、8三个月,且多暴雨。911月份降水量一般在100200mm, 122月降水仅1550mm,35月也在100mm以下。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 生态 功能 区划 文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484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