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doc
《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doc(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作文素材 扶贫路上,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串联起人民领袖同扶贫事业的不解之缘。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素材,欢迎大家前来参阅。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1】川蜀大地干群“战贫”轨迹扫描在世人眼中,千年都江堰造就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其实,在都江堰滋养着的成都平原之外,四川还有广袤的高原地区、凉山彝区、秦巴山区、乌蒙山区四大连片贫困地区,千百年来与贫困抗争。幸福来自奋斗,实干成就梦想。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川蜀大地上,广大贫困群众在党员干部带领下不懈奋斗,正在绘就全面小康的“新天府”画卷,创造美好幸福生活。初心:“战贫”之役尽锐出战清晨,大凉山,通
2、往“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钢梯闪着银光。驻村第一书记帕查有格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5月,村里的84户贫困户搬下山,住进了县城边的安置小区,但山上还有一些村民,还有农田、果园、牛羊,产业发展、旅游开发还有很多事要做。”20XX年,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昭觉县政府工作的帕查有格,被选派到阿土列尔村任第一书记。那一年,他29岁,女儿才两岁,而妻子正怀着二胎。“那时到村上还没有钢梯,只有17段简易藤梯,最陡的地方接近90度,背后就是万丈深渊”第一次到“悬崖村”,帕查有格爬了3个多小时。艰险之余,更令帕查有格心酸的是村庄的困窘。“村民住在低矮的土坯房中,没手机网络、没自来水,光伏电仅能供照明,地里就种些玉米
3、、土豆,广种薄收。”“组织信任我、派我来,我就要干出个样子。”驻村第一书记任期一般为两年,帕查有格和其他帮扶队员在阿土列尔村至今已工作4年多。组织村民成立合作社种脐橙、花椒、核桃,养羊;改建藤梯为钢梯,发展旅游;开办幼教点;搬迁贫困户驻村干部和村民在各方的支持下,事情一件接着一件干,阿土列尔村一年一变样。“现在悬崖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帕查有格说,“但是,脱贫攻坚这场仗还没打完,我还得继续坚守。”帕查有格是四川5.9万名驻村帮扶干部中的一员。作为全国扶贫任务最重的省份之一,四川省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集结各方力量,调动各方资源,下足“绣花”功夫,向
4、全面消除绝对贫困发起最强总攻。打硬仗,要配备最能打仗的人。为集中力量攻克位列“三区三州”的凉山州贫困“堡垒”,2018年,四川对凉山州11个深度贫困县组建11支专门工作队,在全省选派5700余名干部常驻开展综合帮扶,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扶贫一线的党员干部付出的,除了心血、汗水,甚至还有生命。“你走出穷山沟,又来到穷山沟,百姓的冷暖忧愁,总放在心头。你把村民当亲人,付出了所有”一名网友的留言,道出对党员干部马伍萨的深情怀念。出生在大凉山的马伍萨,生前是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农机推广服务中心的一名彝族干部。在甘孜州甘孜县夏拉卡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期间,他因过度劳累突发疾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5月13日
5、不幸去世,年仅38岁。据四川省扶贫开发局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在脱贫攻坚中因公献出生命的人员已达77名。在和平年代,这些英雄们以生命赴使命,在没有硝烟的“战贫战场”将为民初心淬炼成钢。奋斗: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秦巴山深处,重峦叠嶂,沟壑纵横。身高仅1.5米的四川巴中市南江县小田村村民秦发章,走路一瘸一拐,但他黝黑的脸上写满了不屈与自豪。今年51岁的秦发章儿时患上小儿麻痹症,因家里穷没钱治病,落下了终身残疾。从14岁开始,他到外地学手艺、打零工,又回乡种地,百般辛苦,却始终无法摆脱贫困的“魔咒”。20XX年精准扶贫启动,秦发章家被确定为贫困户。在干部帮扶和扶贫政策支持下,他内心“不认命”的倔强被充分激
6、发。“每天公鸡打第一声鸣我就起床,比任何人出门都早;坡陡路不平,我就坐在山坡上溜着走;背不起满背篼粮食,我就背半背篼、多跑两趟。”秦发章说,想脱贫,要靠奋斗。如今,秦发章通过发展种养业,年收入超过10万元,不仅甩掉“穷帽子”,还住进新房子,过上了富足的幸福生活。左手缠绕着红毛线,右手握住一根织针,手指交错翻飞之间,一只婴儿毛线鞋逐渐成形。在四川阆中市王家嘴社区残疾人编织基地,双下肢瘫痪的李荣华是业务骨干。李荣华今年36岁,是阆中市得阳村建档立卡贫困户,曾经想脱贫却苦于没有技能。2018年,当地残联建立手工编织基地,面向贫困残疾人开展技能培训。“开始我不好意思出来,怕学不会被别人笑话。”李荣华说
7、,残联的工作人员多次上门开导,既扶贫又扶志,坚定了她参加培训的信心。培训之余,她还上网找视频自学。如今,李荣华通过一针一线的编织,不仅收入稳定、顺利脱了贫,家庭生活也经营得很温馨。“作为一个残疾人,能自食其力挣钱养家,我觉得很幸福。”李荣华说。地处大凉山深处的凉山州昭觉县谷莫村平均海拔2300米,是脱贫攻坚的难中之难。由于丈夫长期患病,村民俄地曲西曾是村里最困难的贫困户,也是干部帮扶的重点。打猪草、拌饲料靠着养殖生态猪和土鸡,俄地曲西逐渐脱了贫,从土坯房搬进了新居,还开办了彝家风情民宿,年收入超过5万元。昔日“最困难的人”变成了谷莫村的“致富带头人”。“要想过上好日子,就要努力干、加油干。我还
8、要带动更多妇女努力脱贫奔小康。”俄地曲西说。“宁愿苦干,不愿苦熬”,20世纪90年代闻名全国的巴中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充分体现。他们用自己的不懈奋斗,生动诠释了“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圆梦:走小康路绘“新天府”一片片白色大棚里,一串串各色葡萄,果实累累。在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果园村的“好运来”家庭农场内,种着阳光玫瑰、夏黑、美人指等8种葡萄,33岁的农场主张雄在藤蔓叠生的葡萄架下忙着采摘。“种上了好果子,娶来了好妻子,生了个好儿子,买了个好车子,住进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对于张雄来说,小康生活就是这六个“子”。十多年前,果园村却名不副实。全村7000多亩土地,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村民普遍不富裕。
9、“我们四处考察,最后敲定葡萄种植作为村里的主导产业。”果园村党总支书记李永伟说,从最初试种2亩,到如今的5200亩,小葡萄成了增收奔小康的大产业,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3.1万元。如今,行走在川蜀大地上,不论是成都平原、川中丘陵,还是西部山区,各地在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全面小康过程中,各有创新、各有特色,相同的是村民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川中丘区的乐至县金鼓村,倡导乡风文明有实招。村民在环境卫生、邻里关系、尊老爱幼等方面履行村规民约,即可获得“幸福积分”,并能在“幸福超市”里兑换生活物品。记者在村里采访时,67岁的村民王显荣和老伴用“幸福积分”兑换了一桶菜籽油、五包挂面、两提抽纸,笑呵
10、呵地满载而归,“我们老两口赶上了好时代。”在德阳市旌阳区高槐村,咖啡屋、扎染工作室、非遗“潮扇”等十余个新商户散布在青山绿水间,昔日贫困村成为网红打卡地,去年村民人均收入超过2.3万元。“小康对我来说就是诗和远方,在我的咖啡店里都实现了。”返乡创业的“芳华旧时光”咖啡店主人刘雪梅说。截至2019年底,四川贫困县从20XX年底的88个减少到7个,贫困人口从625万人减少到20.3万人,贫困发生率从9.6%下降到0.3%。当前,攻克最后“堡垒”的反贫困决战,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全新的“天府之国”定会呈现在世人面前。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2】石头缝里“种太阳”骤雨初歇,冀北山区
11、的天空放晴。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牌楼乡东岔村内,一排排海蓝色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沿着山坡绵延近千米。早饭过后,村民刘万财总喜欢到光伏板装置区走走看看,自发当起巡查员。东岔村地处围场西部山区,山多沟深,全村500多亩地一半位于半山坡上,土地贫瘠,不少地常年撂荒。虽然刘万财名中带“财”,但与大多数村民一样,手里没钱。过去,他和妻子种地、养猪、养鸡,拉扯儿女。好不容易儿子结婚、女儿出嫁,家中却突遭不幸,儿子早逝,儿媳改嫁,留下小孙子和老两口相依为命。小孙子渐渐长大,刘万财慢慢变老,体力活干不动了,贫困压得老两口喘不过气来。直到有一天,光伏扶贫要进村了!20XX年,在东西部结对帮扶中
12、,天津市武清区与河北省围场县“结缘”。武清区扶贫干部、围场县挂职副县长刘继群说,在深入研究围场产业特色后,双方决定把村级光伏扶贫电站作为长远高效的增收产业,重点进行支持。据刘继群介绍,截至目前,围场县共建成村级光伏扶贫电站155个,覆盖159个贫困村,总装机规模为4.89万千瓦。电站由政府监管,产权归村集体所有,除去地租和运营维护费用外,其余发电收益用于扶贫。东岔村因有大片闲置山坡地,被选为附近13个村的联建电站所在地。2019年6月开工建设,当年12月全部并网发电。“围场山区光照时间长,每块光伏板每天能发电1度多;这个联建电站共有13440块光伏板,就是1万多度电。”负责当地村级光伏扶贫电站
13、建设的木兰围场发展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经理丁凯千告诉记者,今年上半年,东岔村电站已累计发电272万千瓦时,售电收益204万元。光伏板占用村民的土地,每亩每年租金500元。被占4亩多地的刘万财已在去年拿到了头一笔租金2200元。“山坡地里全是石头,种啥赔啥,每亩地一年100块钱也没人愿意租,这一下高价出租20年,还能说啥呢。”谈起被光伏板占用的土地,刘万财咧嘴笑着说。光伏产业,被当地群众形象地称为“种太阳”,它“照亮”了当地贫困户的脱贫路。“做梦也没想到,山坡地里装上光伏发电板,晒着太阳就能挣到钱。”东岔村贫困户戴春生经历了光伏电站建设的全过程。从建设期参与施工,到建成后的日常维护,再到令人期待的集
14、体分红,“光伏板把咱们的荒山铺成了金山。”戴春生说。东岔村驻村第一书记宋克勤介绍,光伏电站的收益60%用于贫困户收益分配,40%用于发展村级公益事业。刘万财算了算账,光伏板占地租金每年2200元,光伏发电分红每年3000多元,他孙子担任生态护林员每年工资8000元、在光伏电站打工每月2000多元,再加上老两口的低保和养老金,全家年收入近5万元,顺利脱贫。今年2月,围场县实现整县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由20XX年底的14.73%降至2019年底的0.28%。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3】山沟里的店主养成记沟岭川不宜发展产业,是不少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拦路虎”。记者近日在河南伏牛山区、太行山区等多个村庄
15、走访发现,昔日穷山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城里人度假休闲,山区群众当起农家宾馆、民宿的店主,吃上了“旅游饭”,奔向了小康路。弄潮儿:拔掉思想的穷根“这两天订房的特别多。山里凉快,空气又好,城里人来一住就是小半月。”盘算起避暑旺季的农家宾馆生意,西峡县东坪村村民王小华喜笑颜开。东坪村位于老界岭脚下,森林覆盖率在90%以上。几年前,得知村里要发展旅游的王小华心里并不踏实,“建农家宾馆要投钱,万一赔了日子可咋过。”拓荒沟岭川,先拓群众思想上的“荒”。为此,当地政府出资,村干部组织村民们包车到河南重渡沟、陕西袁家村等乡村旅游地,学经营本领。各地去了好几趟,王小华有了信心。不久后,王小华的农家宾馆开业,当年暑
16、假两个月收入近6万元。随着东坪村逐步发展成为全国乡村旅游示范村,源源不断的客源拉动当地400多人就业。记者走进另一家农家宾馆,店主王国峰熟练地掏出自家名片,上面写着“城里人的口味 农家人的特色”。“前一阵客人少,我把大厨送到城里去学习,现在西餐也难不倒咱。”王国峰说。“祖祖辈辈靠上山砍柴、挖药材的群众,不拔掉穷根怎么能发展。”在东坪村党支部书记吕振华看来,群众思想素质的变化是发展内生动力。创客们:走在市场的前沿开发于上世纪90年代的栾川县重渡沟,被业内人士称为“中国农家宾馆第一村”。近两年,多家店主谋求民宿转型,创意十足。打开手机微信,通过小程序,未到房间前就可以调控房间内的空调、窗帘、灯光等
17、登记入住完毕,住客先开始的就是场科技感十足的智慧之旅。据这家名叫“溪上鹊鸣”的民宿店主刘亮介绍,2018年底,他将农家宾馆改建为“全电”民宿,“供暖、灶具等设施也实现了电能替代,一楼设有洛阳市图书馆馆外阅览点,藏书3000余册,民宿风与科技感相融合,成为卖点。”在民宿“栖上原舍”,私家泳池成了深山里的网红打卡地。“我们设计了浴缸阳台房、观山大床房等各种房型,床品等均是国内一线品牌。”店主赵玉波说,居住品质上来了,营业额就翻了几倍。重渡沟变了。曾经为了看山看水来到重渡沟的游客,现在自驾来此却是为了“住民宿”。“我和闺蜜带着孩子来的,也不打算逛景区,就想换个环境住住,放空心情。”住客薛阳洁说。燕归
18、巢:铺筑乡村振兴之路在焦作云台山脚下的岸上村,23岁的村民张杰退伍回乡后没有像哥哥一样外出工作,而是留在村里协助父亲打理自家民宿。不同于父辈们经营农家乐时的简单粗放,张杰更加注重互联网流量的利用。“我们请了专业设计师设计民宿,并把客房挂在旅游网站上,游客在网上订房间、晒居住体验,不少新客就被照片和评论吸引来了。”张杰说。石头房子,木质楼梯,青石板路,与民宿的名字“朴居”浑然天成;傍山的房间里,落地窗外群山环绕,有网友赠诗,“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你若住这里,犹如活神仙!”“去年才开业,下半年收入就有近300万元。”在张杰眼中,父亲当年包下的这片荒山头是“金银川”,也承载着自己建设家乡的梦。截
19、至目前,河南已培育旅游扶贫示范县13个、乡村旅游特色村300个,吸引了越来越多的90后、00后归来。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旅游扶贫在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也助力了乡村振兴。河南将全面激活美丽乡村资源,让更多百姓在家门口吃上“旅游饭”。扶贫人物事迹作文素材【4】长白山下,海兰江畔。蔚蓝的天空下,涌动着绿色的生机。一望无际的巨幅原生态“彩色水稻画”铺陈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和龙市东城镇光东村的田野之间。20XX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考察调研。来到光东村,总书记留下了三点期望:要打出粮食品牌、新农村要进行“厕所革命”、全面小康哪个少数民族也不能少。5年后,“大道康庄人民网全媒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扶贫 故事 脱贫 作文 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4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