塘坊水库水生态修复初步设计.doc
《塘坊水库水生态修复初步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塘坊水库水生态修复初步设计.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目录1 综合说明11.1 背景11.2 气象水文11.3 地质11.4 施工组织设计21.6 环境评价31.7 劳动安全31.8 工程管理31.9 投资估算31.10 效益评价32 概况42.1 水库概况42.2 工程建设必要性42.2.1城乡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42.2.2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水源地建设的需要42.2.3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52.3 设计依据52.3.1 法律、法规52.3.2 技术规范和技术标准62.3.3 参阅资料63 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解析63.1 水库水质现状63.1.1 概述63.1.2 水质现状监测73.1.3 污染源调查73.1.4 水库周边水土资源情况83
2、.2 区域污染源解析83.2.1 生活污水83.2.2 农业面源污染83.2.3 水土流失94 工程设计94.1 沉沙沟设计104.2 水库清淤104.3 水源涵养林的设计104.4 生态养殖124.5 隔离带135 施工组织设计135.1 施工条件分析135.1.1 工程条件135.1.2 水文气象条件135.1.3 对外交通运输条件145.1.4 施工场地条件145.1.5 施工期供电供水145.2 施工主要材料供应145.3 主要工程项目施工145.4 施工总体布置155.5 施工组织155.6 施工总进度156 环境评价166.1 环境保护目标166.2 施工期环境影响166.2.1
3、工程施工占地对环境的影响166.2.2 水环境影响分析176.2.3 大气及声环境影响分析176.2.4 固体废弃物影响分析176.2.5 人群健康影响分析176.3 建成运行期环境影响176.3.1 对水环境的影响176.3.2 对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186.4 环境保护对策措施186.4.1 污(废)水处理措施186.4.2 粉尘防治措施186.4.4 固体废弃物处理措施186.4.5 噪声及振动防治措施196.4.6 人群健康保护措施197 劳动安全198 工程管理198.1 建设管理198.2 财务管理208.3 工程运行管护209 工程投资概算219.1 投资概算依据219.2 编制说
4、明219.3 投资概算结果229.4 资金筹措2310 效益评价2310.1 生态效益2310.2 社会效益2410.3 经济效益24附表:1 综合说明1.1 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保护日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为保证重庆市创建环保模范城市目标的实现,按照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的通知(渝委办(2011)49号)要求,必须加强水库水资源保护。塘坊水库位于巫溪县西部,属塘坊乡双塘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于一体的小(二)型水利工程。它是周边地区五千多人的主要不可替代供水水源(其中包括塘坊中学一千多人),同时,周边农田产生面源污染直排入水库,对水库水质产生危害。为了保持水库水
5、质在较好的水平,有必要在主要污染源处建立生态湿地,并种植涵养林,隔绝面源污染。1.2 气象水文塘坊水库气候总体温和,降水丰富,立体气候明显,四季分明,灾害性天气频繁,属北亚热带暖湿季风气候区。因地势高差极其悬殊,又具有“一山兼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春季气候回升快,夏热多伏旱,秋凉、绵雨多,冬季干、寒冷。据气象资料统计:巫溪县全县降水丰富,多年平均降雨量降水量在低山河谷为1057.6mm,中山为1349.3mm,高山一般为1875.3mm;由低山到高山,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增加76mm,由中山到高山海拔每升高100m,年均降水量增加40mm左右。据统计25mm的大雨和暴雨日
6、数222(城厢)356天(万古),年均11.1-17.8天,其中50mm的暴雨日数为47(城厢)128(万古),年均2.46.9天,最大一日暴雨量曾达151.8mm(城厢)221.1mm(万古);最大三日暴雨曾达296.1 mm。最早暴雨于3月份即可出现,到11月份为止,5-10月暴雨多、强度大,总体上看,低山属湿润地区,中山、半高山属潮湿地区,高山是很潮湿地带。气候灾害主要是:暴雨、洪涝,秋季低温阴雨、干旱、冰雹、寒潮、大风、晚霜。1.3 地质水库大坝建于石灰岩区页岩地层上,为均质土坝,坝址区主要有岩积水、风化带基岩裂隙水,区域地处大巴山弧形构造与淮阴山字型构造西翼反向弧射的结合部位,大部地
7、区属南大巴山弧形构造挤压带,由一系列近东西走向弧形褶皱和冲断裂群组成。由于受地形、地貌、地质和岩性的影响,构成错综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多种地下水类型,多以大气降水补充,且与地表径流交换频繁。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塘坊水库坝址区,地震基本烈度为度以下。1.4 施工组织设计(1)工程条件水库距县城32公里,无公路相通,有一条乡村机耕道从水库坝顶通过。交通、通迅、用电较方便,具备施工条件。(2)对外交通运输条件对外交通运输:无公路相通,有一条乡村机耕道从水库坝顶通过,交通方便。(3)施工期供电供水工程所在在地区施工用水可从水库取水,生活用水直接接居民自来水网。施工供电,拟从附近农网接引
8、,并配备发电机组作备用电源。(4)施工主要材料供应水泥:该工程所需水泥从就近水泥厂购买。砂:工程所需砂可到附近砂场购买。砖:工程所需砖可到就近砖厂购买。苗木:由于工程所需苗木数量比较大,可先对市场进行调查,选定供应商,由供应商直接供货。(5)施工布置工程根据地形情况在有空地平坦的地方选做为料场堆放处,施工办公生活区租用就近民房和建造施工临时工棚,工程施工中所有弃渣及废弃料大部分回填处理。(6)施工进度计划本项目的工程施工有水源涵养林、生态隔离带、沉沙沟、生态养殖及生态清淤工程,计划于2013年实施。1.6 环境评价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要做到保护工程区水土资源及自然生态资源,有效治理工程建设过程中
9、产生的新增水土流失,有效处理施工过程中产生的“三废”及噪声污染,防止对环境的污染。施工结束后及时对施工基地进行生态修复,并结合工程要求,大力植树种草,种植水生植物,发展生态养殖业,有效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水库水域按类水域环境功能进行修复。1.7 劳动安全本项目施工过过程中应注意安全。项目经理必须对工程的安全生产负全面领导责任,项目经理部应设工程安全负责人,检查落实各项安全技术措施。施工前应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制订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现场组织切合实际的作业程序,正确严格地执行和运用施工及安全规范。施工人员必须佩带安全帽,拆卸材料应及时清理,分别堆放在指定场所。1.8 工程管理实行工程建设“四制”制
10、度,施工过程中,对工程进行全面质量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工程监理规章制度。制定严格的工作责任制,实行项目目标管理,项目实施采取合同管理方式,项目竣工后,逐级对项目进行验收。加强国家投资经费监管,加强配套资金使用管理,严格遵守财经纪律,加强跟踪审计。1.9 投资估算经测算巫溪县塘坊水库水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110.80万元。其中建筑安装工程费90.49万元,工程建设其他费用15.03万元,基本预备费5.28万元,各分项工程及材料价格参见概算表。1.10 效益评价该工程属于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涵养林选择具有药用价值的石菖蒲和可作为木材的柳树,有一定经济和观赏价值,能达到很好地生态和社会效益。2 概况2.1
11、 水库概况塘坊水库位于巫溪县西部,属塘坊镇双塘村,是一座以灌溉为主,兼顾防洪、养殖于一体的小(二)型水利工程。水库枢纽工程1955年10月动工修建,1956年4月竣工。由于施工期短,施工任务重,施工机械设备落后,施工技术力量薄弱,建成涵卧管放水设施和临时溢洪设施,并即投入蓄水灌溉。但未达到设计坝高7.5米和建成永久性溢洪设施,工程即告中断,坝体断面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水库建成以来,坝体严重滑坡,坝坡较缓,无完好的溢洪道设施,水库一直带并运行。2.2 工程建设必要性2.2.1城乡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塘坊水库的生态修复工程是对重庆生态建设的响应,对于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12、,改善水环境,尤其是宜居重庆、健康重庆和森林重庆建设的需要。2007年7月,重庆成为全国“城乡统筹”试验区。重庆市城乡统筹总体规划(20072020年)中明确提出要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统筹城乡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点和落脚点,也是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而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城乡供水是根本。巫溪县也坚持统筹城乡一体的原则,打破城镇、乡村界限,对农村饮水工程进行全区统一规划,实行整镇推进。修复水库水质,实施塘坊水库的生态修复工程,是城乡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的需要。2.2.2 农村饮水安全集中式水源地建设
13、的需要近年,重庆把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水利工作重中之重,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确保农村的饮水安全,保证人民的饮水质量,塘坊水库饮水安全集中式水源地修复建设势在必行。同时,社会和经济发展与饮用水源保护关系密切,良好的环境和水源是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随着该片区人口数量逐年增多,生产生活需水量也随之增大,水库供水水质安全事关重大。而水库水源地保护范围内没有相应的保护管理措施,水库水质随时受到生活污水、化肥、农药、养殖畜禽粪便等的污染,水源水质得不到保障,随着当地人口的急剧增加,特别是学校的用水安全,可靠的水源保障也成为制约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加强塘坊水库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当地农村
14、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实施塘坊水库水质修复工程迫在眉睫,也是十分必要的。2.2.3 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塘坊水库周边居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农田大面积施用农药化肥,造成库区农业面源污染较重,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控制农村面源污染,减少入库废污水排放量,防止水库水质恶化,并有利于改善库区生态环境,减少污染物指数,同时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减轻库底泥沙淤积。因此,塘坊水库水质生态修复工程在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将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2.3 设计依据2.3.1 法律、法规(1)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10.1)(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1991.6.29)(3)中
15、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12.26)(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84.5.11)(5)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8.1.1)(6)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12.26)(7)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供水条例(1994.7.19)(8)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8.28)(9)中华人民共和国河道管理条例(1988.6.10)(10)退耕还林条例(2003.1.20)(11)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4.1)(12)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1989.7.10)(13)重庆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规定(2002.8.3)2.3.2 技术
16、规范和技术标准(1)城市居民生活用水量标准(GB/T50331-2002)(2)城市给水工程规划规范(GB50282-98)(3)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4)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5)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6)江河流域规划编制规范(SL201-97)(7)城市供水水质标准(CJ/T2062005)(8)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CJ3020-93)(9)水质采样技术规范(SL187-96)(10)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11)生活垃圾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l68891997)(12)人工湿地污水处理工
17、程技术规范(HJ2005-2010)(13)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导则(RISN-TG006-2009)(14)水处理工程师手册(2000616)(15)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HJ/T338-2007)(16)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DL5021-93)(17)水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设计规范(DL/T5402-2007)2.3.3 参阅资料(1)重庆市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规划报告(2)重庆市水功能区划修编报告(3)塘坊中学水库整治施报告(4)巫溪县塘坊水库洪水调度计划(5)塘坊水库防汛预案3 水污染现状及污染源解析3.1 水库水质现状3.1.1 概述目前水库水质较差,据现场调
18、查,水库水质达到IV类水质,由于生活垃圾和农业污染的排放,藻类等富营养化指标明显超标。但是周边地区的饮用水水源供给五千人左右的生活用水(其中包括一所中学共一千人),且为不可替代水源。图1 水库现状图3.1.2 水质现状监测据巫溪县水质监测站于2012年10月21日于水源工程采样检测报告(巫溪水质监字2012第12号),检测结果表明,按照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T5750-2006)进行卫生学评价,目前水样水质为IV类水。具体检测各项指标及标准限值参见附表1。从取水点所采水样检测分析结果来看,水源地水体的超标项目主要有氨氮、BOD5等2项。这总体上跟区域污染来源中肥水养鱼投放的鱼饵和饲料及
19、部分农业面源污染有关。3.1.3 污染源调查根据现场调查,高灌水库水源地水体污染源主要为内源、面源两种。内源污染包括肥水养鱼造成底泥的污染;面源主要包括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农业化肥损失、水土流失等造成的污染。综合分析,影响水环境质量的主要原因有:(1)肥水养鱼过程中向水库投放的饲料和鱼饵未被完全吸收,溶解在水中或沉淀于库底,对水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2)农田施肥、农药不科学使用导致一定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进入水体;(3)水库周边存在部分水土流失的现象,一些污染物及泥沙随地表径流进入水体;(4)水库引来的垂钓者会带来少量的垃圾,垃圾中有机污染物质经雨水冲刷、水的浸泡等直接进入水体,对水体造成污染
20、。3.1.4 水库周边水土资源情况按全国水土流失类型区的划分,本区属于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水土流失的类型主要是水力侵蚀。根据对该地区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坡度等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河沟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为水域、耕地、林草地、荒地等。在坡耕地的管理过程中村民需要对地表进行松土,清除坡耕地内的杂草,地表土壤结构在管理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减小了土壤的抗蚀性能。水库污染源主要是库区周边群众的生活污水、农业面源污染及水土流失,且目前并无相应的处理措施,水库水质预期堪忧。因此,为了修复水库水质,可利用生态湿地和相关的生态保护措施,既修复水质,又创造了优美的自然环境。3.2 区域污染源解析3.2.1 生活
21、污水水库控制集雨面积内约有200余人居住,且生活污水与雨水没有雨污分流,也无相应的污水处理设施,而是直排进入水库,对水库水质造成较大影响。今后,随人口增长,生活污水排量也将增大,对水库水质也将形成潜在威胁。3.2.2 农业面源污染农田施肥是面污染的主要来源。农田所施肥料中的氮磷一般不可能被充分利用。如水田的氮肥利用率一般仅为2030%,旱地为4060%。旱季作物一般只能利用磷肥有效成分的1025%。氮元素通过淋洗、地表流失、土壤残留、挥发和反硝化反应等途径,以不同形态流失到环境中。有的进入大气后又随降水而进入土壤或水体。磷元素的淋溶和径流损失很小,在土壤中很容易固定,但也会随着土壤侵蚀和水上流
22、失而进入水域。据国外研究,农田所施氮肥进入地表水的不足5%,进入作物根部的土壤及地下水的为515%;磷肥进入地表水的为210%,进入作物根区土壤地下水的不足1%。经现场调查,区域内村民耕种土地均有肥料施用,主要包括氮肥与磷肥。据重庆地区施肥经验数据,单位耕地氮肥施用量为44.02千克/(亩年),折合成TN为10.29千克/(亩年);单位耕地磷肥施用量为13.9千克/(亩年),折合成TP为2.16千克/(亩年)。总之,通过农村耕地施肥,将有部分氮、磷随地表水体汇集进入到河沟中,从而增加水体相应TN与TP含量,使水体受到一定程度的污染水库周边主要为坡地,水土流失严重。由于没有专门的拦污设施,化肥、
23、农药、植物残体等随地面径流直接入库,成为面源污染。3.2.3 水土流失根据对该区土地利用分类及其坡度等资料的统计和分析,水源地周边土地利用类型基本为水域、耕地、林草地、建筑用地、荒地等。在坡耕地的管理过程中村民需要对地表进行松土,清除坡耕地内的杂草,地表土壤结构在管理过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减小了土壤的抗蚀性能。其次,区域有因人为践踏或施工等原因造成的植被覆盖率较低的荒地,对该区域水土流失具有一定影响。水库周围没有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库周均为农田且多为坡地。降雨时,土地被雨水冲刷造成水土流失,同时,冲刷产生的泥沙直接进入水库,使水库泥沙淤积,水体浑浊度增大。因此,有必要在水库周边建立涵养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水库 水生 修复 初步设计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48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