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学》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142P)(1).ppt
《《光学》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142P)(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光学》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142P)(1).ppt(1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3章光的干涉与相干性,光学 教案,赵建林 编著,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3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主要内容,3.1 波前 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3 分波前干涉 光场的空间相干性,3.4 分振幅干涉(薄膜干涉),3.5 迈克耳孙干涉仪 光场的时间相干性,3.6 法布里-珀罗干涉仪,3.7 其他干涉仪,3.1 波前 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主要内容,1.波前的概念,2.同轴球面波的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离轴球面波的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1 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波前:波场中的
2、任一被考察平面,如物平面、像平面、透镜平面,以及波场中任意被考察的平面。,引入波前的意义:实际问题中常常无需关心一个波场的实际波面形状或波线轨迹,而只关心波场在某一个特定波前上的复振幅分布。,3.1.1 波前的概念,3.1 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一对沿xz平面传播的平面波P和P*在任意点(x,z)的复振幅分布:,(3.1-1),在z=0平面上一对相位共轭波:,(3.1-2),(1)平面波的波前表示,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1 波前,3.1.1 波前的概念,一对沿z轴方向相向传播的平面波P和P*的复振幅分布可表示为,(3.1-3),在x=0平面一对相位共轭波:,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
3、1 波前,3.1.1 波前的概念,同轴球面波及其同向相位共轭波的波前(z=0平面):,(3.1-4a),(3.1-4b),(2)球面波的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1 波前,3.1.1 波前的概念,离轴球面波及其同向相位共轭波波前(z=0平面):,(3.1-5b),(3.1-5a),说明:以上相位共轭波仅限于空间某个特定平面。严格的相位共轭波应在空间各点均满足相位共轭条件,即两个波的波面在空间各点均一一重合,但波矢量方向相反的一对反向传播的波。,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1 波前,3.1.1 波前的概念,位于x1y1平面上坐标原点Q处的点源所发出的同轴球面波在xy平面上场点P的复振幅分布:
4、,(3.1-6),当场点距离源点相当远时,两者距离:,(3.1-7),3.1.2 同轴球面波的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1 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远场条件:,(3.1-9),傍轴条件:,(3.1-8),傍轴条件下:,傍轴条件下同轴球面波波前的复振幅:,(3.1-10),(3.1-11),远场条件下:,(3.1-12),结论:在远场条件下,球面波波前将过渡到平面波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1 波前,3.1.2 同轴平面波,或,离轴点源P1发出的球面波在场点P的复振幅分布:,(3.1-14),(3.1-13),3.1.3 离轴球面波的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3.1 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
5、性,场点P和源点P1的傍轴条件和远场条件:,场点的傍轴条件:,场点的远场条件:,源点的傍轴条件:,源点的远场条件:,源点P1与场点P 均满足傍轴条件:,场点P 满足傍轴条件,源点P1同时满足傍轴条件和远场条件:,(3.1-15),(3.1-16),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1 波前,3.1.3 离轴平面波,源点P1满足傍轴条件,场点P同时满足傍轴条件和远场条件:,(3.1-18),(3.1-17),源点P1和场点P同时满足傍轴条件和远场条件:,结论:源点和场点同时满足傍轴条件和远场条件时,离轴球面波的波前也将过渡到平面波波前。,2 光学成像的几何学原理,3.1 波前,3.1.3 离轴平面波,1
6、.波前的概念,2.相位共轭波的概念,3.傍轴条件与远场条件及其物理意义,3.1 波前,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本节重点,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1.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2.光的相干条件,3.双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4.两束平面波的干涉,5.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6.获得相干光波的方法,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主要内容,(1)独立性,几列波在空间相遇时,只要各自的扰动不十分强烈(强度较小),且所处介质具有线性响应特性,则各波可以保持其原有的传播特性,即频率、振幅、振动方向等不变,并在离开相遇区后仍按各自原来的行进方向独立地前进,彼此无影响
7、。,(2)叠加性,当两列(或多列)波在同一空间传播时,相遇的区域内各点将同时参与每列波在该点引起的扰动。合扰动等于各列波单独在该点产生的扰动的线性叠加。,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说明:,所谓扰动,对机械波而言,即介质质点的振动;对光波(电磁波)而言,即电场强度矢量的变化。,所谓线性叠加,对标量波而言,叠加波的波函数(振动状态)等于参与叠加的各列波波函数(振动状态)的代数和;对矢量波而言,叠加波的波函数(振动状态)等于各列波波函数(振动状态)的矢量和。,线性叠加性质以独立传播性质为前提条件,是波动方程具有线性性质的必然结果。波动
8、方程是否满足线性条件取决于波的扰动强度和所处介质的响应特性。波的扰动强度较小或该介质对扰动具有线性响应,则线性叠加性质及独立传播性质均成立;波的扰动强度较大或介质对扰动具有非线性响应,则两者将不再成立,随之出现叠加的非线性效应。,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两列矢量波U1和U2在空间相遇点P的合振动矢量与强度:,(3.2-1),(3.2-2),干涉的意义:,两矢量波的振动方向正交时,U1(P,t)U2*(P,t)=0,,(3.2-3),(3)相干性,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
9、及相干性,两列矢量波的振动方向平行时,U1(P,t)U2*(P,t)=U1(P,t)U2*(P,t),,(3.2-4),假设:t时刻两列同频率的标量波(或同频率且振动方向平行的矢量波)在空间相遇点P的振动状态(波函数):,(3.2-5),瞬时叠加波强度:,(3.2-6),(3.2-8),(3.2-7),结论:瞬时叠加强度不仅与两列波各自的强度大小有关,而且还与两列波在叠加点的相位差有关。相位差不同,叠加强度的大小不同。因此,相遇区的瞬时叠加强度将呈现出一种非均匀分布。当各列波的振幅及相位随时间变化时,叠加波的强度分布随之变化。,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
10、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说明:,瞬时强度与平均强度,若波动的振动频率很高,以至于所用探测器的响应时间t 远远大于波动的振动周期T,则探测器实际接收到的并非是叠加波的瞬时强度,而是在探测器响应时间内的平均强度:,(3.2-9),若振幅在探测器响应时间内恒定,只是其相位差随时间变化,则,(3.2-10),相干叠加,若相位差d(P,t)恒定,不随时间变化,则式(3.2-10)中的积分简化为,(3.2-11),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结论:当参与叠加的两列波在相遇处的相位差恒定时,该点的平均叠加波强度也确定不变。若相位差等于2p的整
11、数倍,则叠加波强度取极大值;若相位差等于p的奇数倍,则叠加波强度取极小值。,相干叠加的特点:干涉项不为0,叠加波强度在空间呈现稳定的非均匀分布。,说明:对于两列同频率的定态波场,其相位差的空间分布不随时间变化,因此,只要两者在相遇区域存在相互平行的振动分量,则在相遇处的叠加波强度呈现稳定的空间非均匀分布。对于两列非定态波场,只要其相位差在观察时间内恒定,也会出现类似的叠加现象。,叠加波平均强度:,(3.2-12),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非相干叠加,若两列波的初相位在观察时间内各自独立地变化,以致于其相位差随机变化,即在观察时
12、间内多次几率均等地取0到2p之间的一切可能值,则有,(3.2-14),(3.2-13),若两列波频率分别为w1和w2,则P点的瞬时叠加波强度和平均波强度:,(3.2-16),(3.2-15),当w2-w10时,积分式等于0,表明此时两列波不相干。,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非相干叠加的特点:叠加波强度等于各波的强度之和,在空间呈现稳定的均匀分布。,相干条件波动在叠加时能够产生稳定干涉的必要条件:,同频率,存在相互平行的振动分量,在观察时间内相位差保持稳定。,说明:三个条件非同等地位。第一条是任何波动发生干涉的必要条件;第二条仅针
13、对矢量波,标量波不存在;第三条涉及到干涉场的稳定性问题。稳定与否的标准取决于探测器的响应时间。对于宏观波源发出的波,相位差和干涉场的稳定性不成问题,第三条无需特别考虑;对于微观客体发射的光波,第三条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1 波动的独立性、叠加性及相干性,(1)光源的发光机制经典电磁理论模型,构成发光体的大量原子或分子电偶极子发光过程偶极子的电磁辐射过程理想情况下,电偶极辐射波列在时间和空间上无限延伸单色光波实际情况中,一般光源发出的光波有限长的电磁波列每个波列的振幅和相位在其持续时间内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前后各 段波列之间没有固定的相位
14、关系准单色光波使参与叠加的准单色光波之间具有恒定的相位差的有效途径:让参与叠加的所有光波分量均来自同一波列考虑到波列的有限长度,要满足此条件,所有参与叠加的光波分量必须来自同一光源,且光程差不能大于波列在空间的持续长度,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2 光的相干条件,衬比度定义:,(3.2-17),双光束干涉图样的衬比度:,(3.2-18),光的相干条件:来自同一光源、同频率、振动方向平行、在观察时间内相位差恒定且振幅相差(仅对双光束而言)不大。,(2)干涉图样的衬比度,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2 光的相干条件,干涉条件:叠加点干涉
15、条纹图样强度取极大值或极小值的条件。,意义:相干条件只是叠加光波产生干涉的必要条件。在满足相干叠加条件情况下,干涉光场强度的分布规律由干涉条件决定。,(1)光程差与相位差,两列给定频率的定态相干光波在P点相遇,复振幅:,(3.2-19),叠加光强度:,(3.2-20),光程差与相位差的联系:,(3.2-21),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3 双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结论:光程差(P)与相位差(P)决定了该点的叠加光强度。干涉图样实际上反映了相位差或光程差的等值线干涉光场中等相位差或等光程差点的轨迹。考虑到相位函数的周期性,干涉图样应是一组亮暗相间的条纹图样对多光束干
16、涉同样适用。,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3 双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亮纹条件(干涉相长):,衬比度:,暗纹强度:,(3.2-25),(3.2-22),j=0,1,2,3,或,亮纹强度:,(3.2-23),暗纹条件(干涉相消):,(3.2-24),或,j=0,1,2,3,(2)干涉条件,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3 双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3.2-26),结论:等强度双光束干涉图样强度分布随相位差呈现余弦平方变化。,图3.2-1 双光束干涉图样强度分布,不等强度双光束干涉,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3
17、双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等强度双光束干涉图样的特点:,等强度双光束干涉,d/p,d/p,两列等振幅相干平面光波波前复振幅分布:,(3.2-27),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4 两束平面波的干涉,条纹间距:,(3.2-30),(3.2-29),对称入射(q1=q2=q)时:,夹角很小(q00)时:,(3.2-31),结论:两列相干平面光波形成的干涉光场是一组平行于两光束夹角平分线且沿水平方向展开的等间隔余弦平方型光面,其在z=0的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组沿x方向展开且平行于y轴的等间隔余弦平方型干涉条纹。,叠加光强度:,(3.2-28),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
18、的干涉与相干性,3.2.4 两束平面波的干涉,(1)等强度多光束干涉,N列振幅相等、初相位按等差级数递增的相干光波在空间P点的复振幅:,(3.2-32),合振动的复振幅和强度:,(3.2-33),(3.2-34),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主极大值条件:,j=0,1,2,3,主极大值强度:,(3.2-36),(3.2-35),极小值条件:,j=1,2,3,,但jN,2N,3N,(3.2-37),极小值强度:,(3.2-38),次极大值条件:,(3.2-39),j=1,2,3,,但jN,2N,3N,次极大值强度:,(3.2-40),3.2
19、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结论:等强度多光束干涉图样由一组强度不同的亮暗条纹组成。相邻两个主极大值(亮条纹)之间存在N-1个极小值(暗条纹),和N-2个次极大值(亮条纹)。主极大值条纹集中了绝大部分光能量,随着叠加光波数目的增多,次极大值亮纹的强度减小,N时,次极大值亮纹消失,干涉图样变为一组在较宽的暗纹背景下的锐细的等强度亮条纹。这种等强度多光束干涉现象可由平面波照射下的光栅衍射产生。,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N列振幅按等比级数递减、初相位按等差级数递增的相干光波复振幅:,(3.2
20、-41),叠加光波在P点的复振幅和强度:,(3.2-42),(3.2-43),(2)不等强度的多光束干涉,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N时:,(3.2-44),极大值条件:,极大值强度:,极小值条件:,d=2jp,j=0,1,2,3,d=(2j+1)p,j=0,1,2,3,(3.2-45),(3.2-46),(3.2-47),极小值强度:,干涉图样的衬比度:,(3.2-48),(3.2-49),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结论:不等强度的多光束干涉图样的衬比度取决于光束间的振幅比r。
21、当r1时,干涉图样变成一组在较宽的暗纹背景下的等强度锐细亮线。这种不等强度多光束干涉现象可由法布里-珀罗干涉仪产生。,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5 多光束干涉及干涉条件,(1)波前分割法,基于惠更斯原理,利用某种手段从同一波前上取出两个或多个相干子波。,典型实验:杨氏双孔(缝)干涉,(2)振幅分割法,利用光波在两种介质分界面上的折射和反射原理,将一束光波按振幅比例分解成两个或多个相干子波。,典型实验:薄膜干涉,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2.6 获得相干光波的方法,1.波动的独立性和叠加性成立的条件,2.光的相干条件的具体内容,3.双光
22、束干涉的条纹特点及干涉条件,4.两束平面波干涉的条纹特点,5.多光束干涉的条纹特点及干涉条件,6.获得相干光波的两种有效途径,本节重点,3.2 波动叠加与光的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 分波前干涉 光场的空间相干性,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主要内容,1.杨氏双孔干涉实验,2.光源宽度对干涉条纹图样的影响,3.光场的空间相干性,4.其他分波前干涉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S:小孔;S1,S2:一对相同小孔;d:小孔间距,叠加光波强度分布:,(3.3-1),相位差:,(3.3-2
23、),若装置处于空气中,且双孔相对于光源对称放置,n1=n2=n1=n2=1,R2=R1,,(3.3-3),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2)干涉图样特点,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杨氏双孔干涉是一种等强度的双球面波干涉,场点的叠加光强度随两光波相位差呈现余弦平方型周期变化,且条纹衬比度等于1。,等相位差点的轨迹(干涉图样)是以点源S1和S2连线为旋转轴(且亮暗相间)的空间旋转双曲面族。,结论:,假设:场点P和双孔S1、S2共面且分别沿x和x1轴,P点的坐标为x,Dd,x,由傍轴条件得:,(3.3-4a),
24、(3.3-4b),(3.3-5),(3.3-6),(3.3-7),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3)傍轴近似条件下的干涉光场强度分布,P点处两光波光程差:,P点处两光波相位差:,强度极大值即亮条纹中心位置(d=2jp时):,(3.3-8a),强度极小值即暗条纹中心位置(d=(2j+1)p时),(3.3-8b),相邻亮条纹或暗条纹间距:,(3.3-9),两光束光程差的改变引起干涉条纹移动的数目:,(3.3-10),j=0,1,2,3,j=0,1,2,3,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结论:,傍轴条件下,杨氏双孔
25、干涉装置产生的双光束干涉图样,是一族沿双孔连线方向展开的等强度且等间距的余弦平方型直线条纹,条纹间距正比于波长及双孔到观察平面间距离,反比于双孔之间距。,复色光照明时,各级干涉条纹除0级(中央亮条纹)外均呈现彩色状,并且相对于0级条纹位置按波长自小到大展开。,相遇点出现强度极大还是极小取决于两光波在该点的总相位差或总光程差的大小。只要由于某种原因使得两光波在该点的总相位差或总光程差发生改变,则该点条纹的亮暗将随之变化,或者说该点的条纹将发生移动。光程差改变几个波长,则条纹移动几个间距。,3.3 分波前干涉,3.光的干涉与相干性,3.3.1 杨氏双孔干涉实验,(1)光源移动对干涉条纹图样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光学 光学课程教学电子教案 第三章 光的干涉与相干性142P1 课程 教学 电子 教案 第三 干涉 相干性 14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444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