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 决战决胜脱贫攻坚,这同样也是一场大考,也是一张必须完成的答卷,这张答卷必须满分,没有 任何折扣可打,没有任何回旋余地。以下是为大家准备的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欢迎大家前来参阅。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1】“李子书记”的扶贫之路“李子书记”,是当地村民给他取的“外号”,34岁却有着5年驻村经历的扶贫干部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沙文镇党政办熊平。根据组织安排,从20XX年起他便开启了驻村生涯,先后到了三个村。2018年,他被选派到国家级贫困村贵州省贵阳市白云区派驻清镇市新店镇归宗村担任第一书记。在认真走访和调研后,熊平认为,要实现长远发展,必须改变归宗村党
2、支部落后的面貌,补齐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的短板,增强归宗村自我“造血”功能,大力发展产业的同时做到扶智、扶志相结合,才能让贫困群众真脱贫、脱真贫。支部建强党旗飘刚到归宗村时,因地理位置偏远、基础设施落后、村级活动场所狭小简陋、党组织带领群众致富能力不足等原因,归宗村党支部被列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为切实改变这一现状,摘掉后进党支部的帽子,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提升党支部为民服务的能力,他带着所有队员协调到各方资金,建起了500多平方米的村级综合楼和1500多平方米的村级活动场所。陆续开展先进支部、帮扶单位支部与归宗村支部的结对帮扶联谊活动,和“我为家乡献一策”、“最美庭院”、“最孝儿媳”等一系列活动
3、,极大地调动了党员群众的积极性,在一次次支部会议、一次次交心谈心中,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不断得到提升。2019年,归宗村不仅摘掉了“后进村”的帽子,还成了“全省脱贫攻坚先进党组织”,实现了“后进”变“先进”。优化产业见成效熊平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依托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制定了归宗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采取盘活现有的金银花产业,发展壮大李子产业,培育元宝枫新产业,同时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建设面条加工厂提升产业水平的总体思路,形成了“一花一果一宝枫,李子树下红彤彤”的产业发展布局。“李子树下红彤彤”是指合作社在李子树下套种辣椒,通过合理套种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同时通过产业带动解决部分贫困人口就业问题
4、。目前全村金银花全年产值近500万元,李子产值200万元,辣椒产值500余万元。贫困户通过土地入股、参与分红和劳动务工等方式增加了收入。科班出身显身手熊平刚到村走访时,发现当地气候条件特别适合种植李子树,而且本地李子具有成熟早、口感清脆香甜的特性,全村每家每户都有李子树,但却疏于管理生长情况良莠不齐,大家都没想把它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本科修习果树种植专业的熊平利用村民的闲暇时间在田间地头手把手地教村民怎么施肥、疏果、修枝,三个月的时间,他几乎走遍了每一户农户的李子地,把全村12个村民组培训了一遍。在驻村工作组和村党支部的引导下,归宗村的李子第一次有了专业的管护,还建起了鸭池河画廊农民专业合作社
5、,对李子种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销售、统一分红。2018年,全村李子产量达20万斤,2019年突破50万斤,为村民创造经济收益100多万元。朋友圈里有妙招产业有了,如何_产销衔接难题?让熊平印象最深刻的便是李子销售问题,前期在驻村工作组、村“两委”、合作社和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李子种植在2018年迎来了大丰收,但到了销售的时候,大家又犯了难。由于没有销售农产品的经验,村民们只能肩挑背扛地到集市上零散销售,摘下的李子有时5毛钱一斤都没人要,有时卖不出去的李子又要原封不动地搬回家,或者忍痛倒进路边山沟里熊平心急如焚。“不行!坐着等没有出路,得想办法!”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编辑图片、信息,把李子滞销的
6、信息通过朋友圈、QQ群、微信群发出去,消息一经发出,一天的时间,就接了8000斤订单。他还主动联系上了几家大型生活超市和一些水果超市,滞销李子变脱销,老百姓的收入翻了几番。从此,归宗村的村民们都亲切地叫他“李子书记”。一心一意只为民在日常驻村走访中,熊平发现村里很多土地都不通机耕道,基础条件非常差,村民们都是自发组织挖土把路填平,勉强能让货车通过,但由于路较陡而且没有条件进行硬化,到了来年,道路又被雨水冲刷得坑洼不平、无法通车,村民们又要重复上一年的工作要想富,先修路!熊平再一次带着驻村队员历经2个月,就道路的规划设计和占用村民土地的问题,逐户走访、征求意见、开院坝会,做通了涉及占用土地的35
7、户村民的思想工作,2019年6月,归宗村3.5米宽,1.8km长的机耕道终于开工了!在“李子书记”的带领下,村民们热情高涨,主动出工出力,历时3个月,归宗村机耕道通车了!竣工那天,村民们敲锣打鼓热烈庆祝。在熊平的带领下,困扰归宗村多年的自来水问题得以解决;村集体入股的第一家加工企业归宗村面条加工厂顺利投产,打破了归宗村无集体经济收入的局面。村里的老支书说:“看着这个小伙子为我们村谋发展的这股拼劲、闯劲,作为土生土长的归宗人,我们没有干劲都不行啊!”2019年,归宗村顺利通过验收,实现脱贫“摘帽”出列,同时,归宗村党支部获得“全省脱贫先进党组织”的称号。熊平也先后荣获“全省农业园区建设先进个人”
8、“全省脱贫攻坚优秀村第一书记”“全市脱贫攻坚优秀党务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当地组织部门还将他的驻村故事拍成了微电影李子书记的扶贫日记。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2】扶贫路上“乘风破浪”推开高世龙的办公室大门,他正伏案勾画着一张“思维导图”。上面遍布着有关即将上线的“第一书记代言”APP的林林总总。左手边还堆着一沓厚厚的企划书、方案和图纸。高世龙抬起头,不好意思地说:“抱歉啊,也没迎迎你们,快请进!我带你们先参观参观协会吧!”吉林省靖宇县大北山村第一书记高世龙,这个一米八多、面色黝黑的汉子,一手操持创建起来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从无到有,变“单打独斗”为“抱团取暖”指着办公区门口醒目的协会名
9、称,高世龙回忆起协会创办前后的光景。“在吉林省委组织部的亲切关怀和指导下,今年1月22日,协会正式成立,大年初二就开始工作,当时就我一个人一间屋。你们再看现在,这层楼的一半房间都是协会所属,更有116个好伙伴加盟助力!现在是周六上午,你们看不到那么多人,因为大部分工作人员都是从下午一点开始直播到深夜凌晨,得轮班倒。”高世龙提起协会的“大家庭”眉眼里全是自豪。谈到创办第一书记协会的初衷,高世龙回忆起自己驻村扶贫的经历。20XX年1月,高世龙被吉林省广播电视台选派到靖宇县大北山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助农扶贫的过程中,他与工作团队创新思路,克服困难,共同打造了“品牌+媒体+电商”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
10、人参、天麻、灵芝、蓝莓等七大产业,打造了“老农夫”品牌。通过品牌引领,与吉林省内23家企业达成合作发展联盟,推出的系列产品达到102个,截至目前累计销售额达到了2.1亿元,贫困户和村集体实现了4年连续分红。20XX年3月,为了打通大北山村的农特产品线上销售渠道,高世龙与团队在淘宝网开设了第一家村级淘宝店铺,按照原产地直销的运营模式,保证了产品从田间地头直递到千家万户。经过一年半的努力,“老农夫”实现了销售量过千万,每天平均发货量在3000单以上,荣获全国滋补品市场领军品牌。这段探索电商的宝贵实战经验,不仅让大北山村开拓了脱贫新路径,也让许多第一书记“闻名”跑来向高世龙取经。大家普遍反馈的情况是
11、:“我家有大米你家也有,我这产木耳蘑菇你那也不少,都是东北特色,都是吉林佳品,但就是卖不出去或者卖得不好,这可咋整?”这些“抱怨话”在高世龙的脑中迅速“发酵”,一个“从分到统”的理论闪现脑海,“对啊,就这么干!”在高世龙的谋划筹建下,全省1489名驻村第一书记和1万名村书记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成立了吉林省驻村第一书记协会,打造了吉林省“第一书记和村书记”代言平台,在发展产业、打造品牌、开拓市场的道路上,联合作战、携手前行。全面升级,从云直播到“第一书记代言”APP“真品、真事、真实惠!欢迎各位新老朋友来到吉林省第一书记代言官方直播间,今天,咱们一起来尝尝这个蓝莓干与别地儿有啥不一样”
12、直播间里一句句精彩的带货语搭配主播生动热情地讲解演绎,一会儿工夫便有不少人下单购买。从第一书记摇身变为带货主播,这在吉林省第一书记代言官方直播间里,并非新鲜事。当天的主播是有着20多场直播经验的原汪清县鸡冠乡吉兴村第一书记王纵鹏,现在他是第一书记协会的副会长。“在协会工作,我们大家拧成一股绳,力往一处使,都是尽自己努力为咱们吉林的农特产品打call,帮助企业、农民_发展难题。”王纵鹏说。协会还主导开发了扶贫和乡村振兴综合性全功能电商平台“第一书记代言”APP。目前,APP的技术开发工作已基本完成。不改初心,努力打通“造血式”帮扶新路径在办公区的一个拐角处,一面写着“悉心指导、贴心服务、 爱心助
13、农、尽心尽责”的红缎锦旗让高世龙讲述起一个小故事。“这是白城市通榆县新兴乡新茂村谢大娘送来的,这也是我们协会收到的第一面锦旗。”原来,当时因疫情,谢大娘家的鸡蛋滞销家中,她四处求人帮助销售。谢大娘的求助信息得到了高世龙的迅速反馈,他派专人上门收购鸡蛋,提供便利服务,免费组织直播活动,快速解决了谢大娘的难处。谢大娘拿到自己卖鸡蛋的足额货款,请人做了面锦旗,特意让同乡捎到了长春。黑木耳、稻花香、玉米油、黄豆酱林林总总的吉林特产摆满了协会的货架,产品能否销售好,关乎农民的生计。高世龙和第一书记协会响应国家扶农助农号召,开拓“电商助农”新路子。一方面,积极与农特产品企业合作,搭建直播带货、电商推广、渠
14、道对接平台;另一方面,根据地方特色制定相应的营销计划,让企业、农民有计划地展开销售,让电商走进企业、农户和消费者之间。新业态、新经济、新思路,拓开农特产销售新局面,高世龙在扶贫路上披荆斩棘,乘风破浪,越走越坚定。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3】第一书记的故事20XX年以来,山东连续从省直单位选派4轮、3342名党员干部,带动全省各级选派5万多名党员干部,到扶贫工作重点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乡村振兴示范创建村担任第一书记。这里讲述的,是几位第三轮省派第一书记的故事。第一书记不好当,十八般武艺,样样都得会使。既要强班子、找路子、脱帽子,还须结对子、解梁子、树牌子,时不时会遇到挠头事。这不,挠头事
15、来了一眼井进屋前,李清明使劲跺脚。春来天暖,昨夜漫天鹅毛,今天雪踪无影,留下一地泥泞,清明满鞋盔甲。“来了?”屋里七八个人,高高低低,跷腿坐着,看不清面孔,正吞云吐雾。清明不知谁问,盲应道:“来了。”“李书记坐。”张付印搓手,“这些是村两委成员。屋里乱,将就点。”他是蔡口村支书。菏泽市曹县毗邻兰考。在庄寨镇,蔡口基础最差。赶了半天路,清明嗓子发干,桌上没杯没水,倒积了层厚灰。旧沙发空着,难辨颜色。清明刚落座,“吱嘎”,臀下热烈欢迎。正寒暄,一女两男,抄手缩脖,在门口探头探脑。女的打头:“第一书记来啦?欢迎欢迎!”清明是省农业农村厅副处长,第一天上任。“进来坐!”清明起身招呼。“不坐了,站着就行
16、。”女的倚门而立,捏了把鼻涕,往门框一抹,“书记,俺们啥时喝上水啊?”清明一愣,问张付印:“停水了?”张付印干咳一声:“村里欠镇自来水公司水费,钱凑不齐。”清明急了:“赶紧凑钱啊。没水,日子咋过?”张付印咧咧嘴:“不好凑哩,俺垫了好几万!”两委们七嘴八舌:唉!隔三岔五就停水。如果有人拎桶出村,准是去邻村借水。水压也不够,夏天像条线,得半夜储水,太阳能成了摆设。“为啥?”清明问。张付印念起苦经:“赖账户说,水是天上落的,交啥钱!原先交费的,见别人赖账,也不交了。镇自来水公司说,俺是企业,得吃饭,你不交费,俺就停水。村子太偏,是供水末梢,加上水管跑冒滴漏,水压就低了。”清明挠挠头说:“你再垫一次,
17、先度过这关。”张付印嗯了一声,面如苦瓜。钱刚交上,水就来了,可问题没解决。清明思忖:都说新官上任三把火,看来,这第一把火,得先烧水了。清明频频跑县里,争取来30万元,乃省拨专项资金,想改造管网。一盘算,主管道5公里,次管道15公里,全村上千户、4000多口,这点胡椒面撒不匀。他同班子商量,还是打口井划算。仨月后,井打好了,500米深。经检测,井水符合饮用标准,煮粥香、泡茶甜。水压足足的,太阳能派上用场了,不再有人出村借水了。清明心里甜滋滋的,烧起第二把火:换智能水表,解决收费难。以前是机械表,先用水,后交费,给赖账的钻了空子。清明想,与其磨破嘴,不如让表管,先刷卡,后用水。这活,如果雇人干,连
18、本带工,户均七八百。清明打听到水表厂,上门采购,村干部义务安装,每户不到200元。趁着火旺,清明再烧第三把:招聘管理员。条件诱人:水费归他。但有前提三项:还清自来水公司旧账,负责维护管网,预交5万元保证金。竞标开始了。三条汉子手捧5万元,雄赳赳登场。清明一看,一户住村中,一户住村东,一户住村西,都姓张。清明宣布:保证金6万!“俺拿!”三人齐声。清明持续叫价,涨到9万时,三人相持不下。村中张朝村西张瞪眼:如果你中标,俺也不让你好好干!清明已无退路,心一横,拍桌朗声:10万!现场寂静,无人接茬。清明同班子合计后,降了条件:9万!“俺拿!”村东张抢话,另两张沉默。村东张拨开人群,半支烟工夫,挤进来,
19、“咚”,4万元重重搁下。清明长吁一口气。第四把火,还是烧水:让井生财。村里有个旧窑场,已废弃多年。村西张经营瓶装水,清明动员他办扶贫车间,生产瓶装水,安排贫困户就业,年交村集体8万元,作为扶贫基金。接连四把火,热了蔡口村的水,也暖了村民的心。一座房乍见这房子,王新利倒吸口凉气。三间配房,四周墙仅剩墙根,四根柱勉强支撑,凉亭似的,一阵风能刮倒。新利是军转干部、省高院主任科员,今天刚到双堰新村,让村支书高礼明领着,挨家走访。在滨州市惠民县大年陈镇,农家无论多寒碜,院墙门得气派。瞧这户,墙门两层楼高,飞檐彩绘,红瓷砖贴面,红铁门把守,王府似的。一转眼,咦?旁边这户,墙门低矮,败草参差,门檐残缺,剩三
20、根木棍,如豁嘴老叟。高礼明咬耳:“一个全村最好,一个全村最孬。”扯扯新利袖子,欲绕过去。新利不依,径直走进。屋里出来个老汉,面皱背曲。高礼明说,他叫高守富,92岁,儿子高洪宗在外打工,儿媳头年病故,平时就老汉在。高老汉目光警觉,高礼明讪笑着,拽新利出门。摸完村底,新利召集两委,说:“高守富配房这么破,咋不修呢?万一倒塌,人命关天!”高礼明叹口气:“他和邻居高敬群家,结怨近百年,延续三代人。这个结太深,俺们解不开呀!”原来,两户同宗,毗居上百年,后为宅基地翻脸。高老汉年轻时风光,老来困顿;高敬群当过乡干部,日子红火,儿孙绕膝。有一年,高敬群翻建配房院墙,墙门高出一大截,飞檐水滴在隔壁院墙。高老汉
21、觉得吃亏,儿子更急红眼。这天,高敬群次子高宗玉在屋顶施工。高洪宗蹿上屋顶,一把抱住高宗玉,双双摔下,高宗玉腿残致瘸。为此,两家打起官司,调解后,高洪宗恨意难消,整日斜眼瞪睛,还腰藏尖刀。新利沉吟良久,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让两家握手言和不易,但咱不能绕着走。问题主要在高洪宗,他们家境困难,咱要多多关心,哪怕是块石头,也要把它焐热!”从此,新利成高老汉家常客,前后登门20多趟。每次进高家,新利都要围着配房转,心想,配房是高家心病,要想感化父子,得从配房入手。建房得有钱,省高院调研后,拨款支持。他又找高敬群,让其放弃宅基地索求。高敬群本是明白人,只是心里怄气,才不肯让步,这些年身心疲惫,经
22、新利一说,爽快答应。邻居让步、公家盖房?高家父子直掏耳朵,以为听错了,高洪宗急急返家。村里人惊讶地发现,他脸上居然有笑容!两家墙门直角相抵,一出门就顶头。新利建议,墙门改向朝南,两家墙门并排;配房墙基缩半米,两家间留条小弄,避开隔壁墙门飞檐滴水。这回,高家父子脖不梗了,新利说啥应啥。去年底,配房落成,共三间,玻璃门窗,水泥地面。院墙和墙门一色红砖,内抹水泥,外漆白灰。这以后,高老汉腰直溜、腿灵便了,高洪宗也长脸变圆、圆眼变细了。腰里的尖刀?早没喽!一段路地上一堆烟头,烟盒已瘪壳,自己口干舌燥,王玉利仍无动于衷。奚楚窝了一肚火,瞅着那张冷脸,恨不得擂一拳,但心下想:自己是第一书记,一定要沉住气。
23、他是鲁商集团派出的。临沂市临沭县石门镇紧挨江苏东海。上任后,奚楚五访五问,才知捧了烫手山芋。王岔河村有4个自然村:东岔河、西岔河、花园、小寺,仅剩4名村官,数名党员挨处分。花园、东岔河、西岔河之间,道窄路颠,车子难行。奚楚费尽周折,申请资金,拓宽村间道路,已修到西岔河地界,只剩527米,就可接通主道,却被王玉利搅局,非说占了他地,几次拦在施工车前,死活不肯让。受他唆使,两个同宗兄弟跟着起哄,也说地被占了。王玉利的地被占了吗?奚楚底儿摸得透:没有!王岔河的地,地头外,大多有排水沟,两三米宽,是集体的,沟外侧是路。一些村民贪便宜,悄悄往排水沟填土,日积月累,填满排水沟,再种上庄稼,堂而皇之占为己有
24、。村班子软弱,没人管。王玉利所谓的地,其实就是排水沟,是集体的。这段路,涉及27户,修路征用排水沟,别人没吭声,唯王玉利兄弟仨,为拿补偿,胡搅蛮缠。在奚楚主持下,村班子达成共识:过分要求一概不给!奚楚找到王玉利,边递烟,边说理。王玉利烟照接,口不松,两人不欢而散。奚楚较起真来,领着村干部现场丈量,结果不言而喻。王玉利恼了,撒泼骂街。奚楚压住怒火,内心告诫:工作要耐心,阵脚不能乱。过些天,奚楚买来油、米、蛋、奶,拎到王玉利家。王玉利睃一眼礼物,让座上茶。一提修路,立马翻脸。奚楚苦口婆心:“且不论地是集体的,即使是你的地,征用也是为了大伙”王玉利粗暴打断:“关俺啥事,俺又不走!”油盐不进,奚楚没辙
25、了。听说奚楚屡遭刁难,花园和东岔河小伙不干了,相约来到西岔河,敲开王玉利家门,怒目而视:“听说你不让修路?咹?!”一见这阵势,王玉利腿就软了,赔着笑脸:“哪能,哪能呢!”三只拦路虎,就这么被搬开了。奚楚路遇王玉利,抿着嘴乐。王玉利脸上红一阵、白一阵。折腾半年,路终于修通,从两三米扩到5米。奚楚一鼓作气,又打通几条断头路,修了环村路,村民赞其“环城高速”。王岔河村种蓝莓,有300亩。过去,每逢采摘季,路窄难进车,客商不愿来。路通后,蓝莓很抢手,村民们比着种,面积扩到1500亩。王玉利更便利,车子径直到田头。有人逗他:这路走着咋样啊?他脸一红:“当初,要是修成6米宽,就更好了。”一排树初春之晨,空
26、气中有股甜味。许元推开房门,深吸一口,绕过越野车,去开院门。许元是省委党史研究室处长,刚到孙李社区任职。社区属于德州市武城县四女寺镇,下辖两个建制村。他住在南小李庄村,院子宽敞,可停车。今早,他要去县城开会。打开铁门,许元朝胡同瞅了一眼。胡同南北向,对面是幢旧宅,锁着门。因旧宅往里缩了一截,胡同形成葫芦肚,十来米长。许元的车身长,调头不方便,有了这个肚,可以轻松倒进院里。许元转身进院,脚刚踩上车踏板,忽觉得胡同有些异样。折回门口发现:葫芦肚中央,立着一排树!确切地说,是一排小树枝,共七八株,小拇指般粗细,近两米高。昨晚开车回来,分明无物,定是半夜栽的。许元拍拍脑袋,谁半夜做好事呢?驻村绿化项目
27、提前了?自己刚驻村,项目还没启动。即使启动,也应该在路两边,咋会在路中央呢?许元顾不上细想,将车子开出院门。这时,才发现小树霸道:本来宽敞的葫芦肚,被一分为二,拐角几乎成直角。只好下车,叫来几个邻居帮忙,一步三刹,把车挪出葫芦肚。深夜,许元回到房间,摊开工作日记,回放夜访镜头村民甲:这排树,准是老支书李云功种的。他落选村支书,肚里有气。村民乙:那个旧宅子?老支书的。他为啥不住?建新宅子了呗,就在河西。村民丙:当支书时,李云功把自家地调到河西,建宅子,挖鱼池。那儿靠近大屯水库泵站,听说要扩建,哪家地挨着了,就给补偿哩。第二天,有人看到,许元出村往河西去了。围着树,天天都有新脚印。有人耳语,它不会
28、活过明天。有人断言,它肯定会引爆啥。可是奇怪,一天,两天,三天;一月,俩月,仨月小树非但没挪走,还越长越直溜,越长越水灵。只是越野车再没进过胡同,要么在路上跑,要么停在村外。村里也风平浪静,没见谁跳脚比嗓门。不过,党员很快与众不同:墙门钉上大红牌匾,写着“共产党员户”;胸前别着金色徽章,上有镰刀锤头;手拿铁锨扫帚,打扫卫生。村子也在变:土路铺上水泥了,村道安上路灯了。有人发现,队伍里,有了老支书影子,脸也慢慢起变化:嘴角先是耷拉着,后来翘起来,再后来露出牙齿。偶尔还能听到笑声。节日慰问的对象,也在变。除鳏寡孤独、老弱病残外,多了老党员、老复退军人,李云功也在列。有人提意见,哪有慰问老支书的?不
29、过,说归说,每次都缺不了李云功。只有会计知道,老支书那份,是许元垫的。转眼,社区“一部四会”选举出炉。监事会的负责人,就是李云功。几个村民看到红榜后,特意跑到胡同里。咦?那排小树还在!冬天来了,树叶凋零了,小树又成了树枝,风来时没再招摇。一天早晨,有好事者瞥见,老支书扛着锄头,直奔葫芦肚,在地上刨啥。过了会儿,许元开门迎出,同老支书拉扯,似乎还争执。好事者敲开邻家门,说有人干架了,咱们快去拉!待回到胡同口,哪有人影!好事者趋步向前:怪了,那排树一株没少。只有一株,挪动了一两米,拐角不再是直角。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4】“扶贫之花”黄文秀坚持“回来”的人20XX年,黄文秀从北京师范大学硕
30、士毕业后考取了选调生,回到家乡广西百色,投身基层扶贫事业。“她本有很多选择。”昔日导师郝海燕说,“以她的能力,留京或出国都没问题。”但是她志不在此。出生于广西农村的黄文秀,求学过程中,依靠党和国家的扶贫资助才得以完成学业。学成回报这片土地,帮助更多像自己一样的困难群众,是她的心愿。她曾对自己的老师说:“我是从贫困大山里走出来的孩子,得到过党和政府的资助和培养,希望将来能为祖国和家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在一次次的选择中,黄文秀始终遵从自己的内心,自己的初心,回归家乡,建设家乡。她想要当那个“走出去”并“回来”的人。扶贫路上的“女战士”2018年3月,黄文秀主动来到百色最偏远的乐业县新化镇百坭村
31、担任第一书记。在她到任之初,百坭村交通不便、产业不强、脱贫任重,472户2067人中,还有103户473人未脱贫,贫困发生率为22.88%。初来乍到,乡亲们对这位年轻的“女娃娃”并不信任,都说她是来村里“镀镀金”的。为了取得乡亲们的信任,黄文秀直接住到村里,翻山越岭、进村入户访贫问苦,手绘“民情地图”,学说方言,帮着大伙儿扫院子、干农活。渐渐地,大家从心底里接受了她,专心跟她搞发展。不到一年的时间,百坭村103户贫困户顺利脱贫88户,贫困发生率降至2.71%,村集体经济项目收入翻倍。黄文秀还协调完成了1.5公里的道路硬化,新建蓄水池4座,完成两个屯47盏路灯的亮化工作。这位扶贫路上的“女战士”
32、曾在自己的驻村日记中到:“扶贫之路就像一条长征路,无论多么艰难,都会坚定不移走下去。”“干干净净的公仆”很多人都不知道,在一线扶贫的黄文秀,双亲体弱多病,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在党的政策扶持下,黄文秀家种植22亩油茶和4亩茶叶,20XX年实现脱贫,家里也已经获得县城的易地搬迁房,走出大山。黄文秀一家深受党的恩惠,在她选择回到家乡工作时,父亲对她说:“你入了党,就要为党工作,回到家乡做一个干干净净的人民公仆。”她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年轻的黄文秀,用扶贫工作的成效诠释了自己的赤子之心,她的青春像鲜艳的花朵,永远绽放在百色革命老区。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征文【5】扶贫“硬汉”隋耀达今年是全面
33、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当前,我国有20多万“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榜样4专题节目里的隋耀达就是其中一位。“我必须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20XX年7月,省里选派干部驻村扶贫。当时隋耀达刚被查出颈动脉瘤,医生说这相当于脖子上挂了一个小炸弹,不能过度劳累,但他还是主动报名,成为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加茂镇界水村党支部副书记、界水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在界水村工作8个多月后,省里派遣驻村第一书记,隋耀达又转到同在加茂镇的共村任第一书记。党的十九大明确把精准脱贫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是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作为一名转业的老兵,隋耀达深知打仗必须要有人冲锋陷阵,“
34、我必须冲在脱贫攻坚最前线”他对我们说。“村民需要我,我还不能走”如何带领村民脱贫致富?这是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村民喜欢散养的黑山羊引起了隋耀达的注意。他提出可以通过圈养羊增加产量和收入。但是一开始村民担心养不活,怕亏钱,并不感兴趣。隋耀达没有放弃。他跑遍省内10多个市县考察牧草和黑山羊产业,成立黑山羊养殖合作社,用个人工资和房产证作为抵押担保,为共村贫困户和合作社社员贷款。为了把合作社办好,他直接住到工地,确保黑山羊养殖基地项目顺利完工,之后就一直在羊场生活。因为朝夕跟羊生活在一起,现在的隋耀达已经成了“羊医生”。任期结束时,组织让他回海口。但羊场刚投产,寄托全村希望的扶贫产
35、业刚起步,他放心不下,思来想去一个晚上,决定留下并向组织申请了续任。有段时间羊场缺人手,隋耀达还动员妻子辞掉在海口的工作,带着两岁半的女儿从海口搬到共村住了大半年,妻子给他和工人们做做饭,帮着干点杂工,女儿在附近上幼儿园。有段时间,隋耀达的父亲还主动到村里义务帮忙做事。全家人都成了“编外”的村民。“带着乡亲们过上好日子,这辈子值了”“你把群众当亲人,群众把你当家人。”驻村这几年,隋耀达的电话很忙,村民们有个家长里短、大事小情,无论白天黑夜总愿意给他打电话。节目彩排过程中,我们见过好几次这样的情况。他的私车也变成了村里的“公交车”“救护车”和货车,有事招呼一声他就去了。“乡亲们经常开口闭口地夸我这个书记当得好,我常想,从参军算起,党和人民培养了我整整27年,身为一个党员、一名公务员,能够为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做点事、尽份心,我这辈子也算值了!”隋耀达说。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隋耀达等“第一书记”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当群众的贴心人、致富领头人,用实际行动担负起新时代共产党员的使命。2020我的扶贫故事我的脱贫故事主题征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41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