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论文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doc
《语言文学论文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言文学论文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汉民族童谣的史载特点综论 霍美丽(宿州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安徽宿州234000) 摘要:童谣在广义上指主要传唱于儿童口中的音节和谐的歌谣。根据保存下来的文本,由于社会观念的不同,不同时期记载的童谣作品表现出不同的特色:明代以前保存下来的童谣主要是作为神学和政治附庸而存在,政治预言性是其主要特征;明代以后表现儿童现实生活和真实性情的童谣文本开始增多,并逐渐成为主流地位;当代记载的童谣作品则呈现出多元化倾向。 关键词:汉民族童谣;历史记载;特点 中图分类号: I207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1-9743 (2010) 10-0064-03 Feature of
2、 the Han Nursery Rhymes Recorded HistoryHUOMei-li(Suzhou University, Suzhou, Anhui234000)Abstract: Nursery rhymes refer to harmony songs sung by children mainly in a broad sense. According to text preserved, because ofdifferent concepts, recorded history feature ofHan nursery rhymeswentthroughthree
3、stages roughly. Before theMing Dynasty nursery rhymesare mainly preserved as a theological and political dependency exists, its main feature is Political and predicted; After the Ming Dynasty thenurseryrhymes demonstrated children real life and emotions began to increase and gradually become the maj
4、or part; The feature ofcontemporary nursery rhymes recorded are diversity. Key words: Han Nursery Rhymes;recorded history;feature “童谣”一词首见于国语(P255),后来有过“小儿谣”、“孺子歌”、“小儿语”等多种称呼和分类,“五四”以后,又有一新的名词“儿歌”广为传播。关于“儿歌”与“童谣”这两个概念的关系,历来学者几乎都根据毛传“曲合乐曰歌,徒歌曰谣”(P337)和韩诗章句“有章曲曰歌,无章曲曰谣”3(P1165)对歌与谣的解释为蓝本,把是否配曲乐作为划分“儿歌
5、”与“童谣”的主要依据之一。但事实上,儿歌与童谣并不能截然分开,两者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例如成人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儿童教育的目的,往往对传统的童谣进行改编谱乐,加工成儿歌教儿童歌唱;儿童好动爱玩的特性又决定了他们在无音乐伴奏的情况下也往往对儿歌进行随意的改造,从而又转变成“无章曲”的童谣。因此,在笔者看来,儿歌与童谣在文本方面,并没有明显的差异。本文主要以文本为研究对象,故在对童谣的界定上,取用的是最广泛的定义,即为儿童喜爱并相互传唱的所有的音节和谐的歌谣,我们都将称之为童谣。它既包括表现儿童生活和思想情趣的民间童谣,也包括以很大的现实性和社会性为内容的古代童谣;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无乐自诵
6、的童谣,也包括现代意义上配乐演唱的儿歌。 在当代很多人的印象中,童谣一直与“简单”、“明白”这类概念联系在一起。的确,童谣因其儿童这一独特的传播群体和民间性口述性这一独特的传播方式,关于它的综述和研究历来遭到人们的忽略,至今其发展历史的特点尚不明晰。本文在广查各种史籍文献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汉民族童谣在历史记载中所表现出来的阶段性特点。 一、神学和政治的附庸明代以前对预言性童谣的记载 明代以前散佚的童谣很多,记载下来的多见于二十五史及历代散文和笔记中。关于童谣的起源,有代表性的两种说法:一是以歌谣字数考为代表,认为国语中记载的“周宣王时童谣”即“弧箕服,实亡周国”4(P255)为“童谣的起源”
7、;二是以古今事物考为代表,认为列子仲尼篇中“尧乃微服游于康衢,闻儿童谣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5(P143)才应是我国汉民族最早的童谣。列子中记载年代较早,但是列子一书却被普遍认为是魏晋时人伪托上古传说写成的著作,再加上童谣口头性的特点,故其源头难定。但在这两首童谣中,都有着相同的特点。康衢童谣是对“尧治天下五十年,不知天下治欤,不治欤?不知亿兆之愿戴己欤,不戴己欤?”5(P143)的回答;“周宣王童谣”的内容也和政治有关,“弧箕服,实亡周国”的意思是说拿着山桑木做的弓,挂着箕草编的箭囊的人,是灭亡周国的人。据左传记载,周宣王在听到这则童谣后,把市场上所有卖山桑弓和箕草箭袋
8、的人全部抓获处死,但是有一对卖山桑弓和箕草箭的夫妇为了逃命,带着一个他们捡到的女孩儿逃跑到褒这个小国,这个女孩儿就是褒姒,她长大后嫁给宣王的儿子幽王,最后幽王为博褒姒千金一笑失信于诸侯,终遭灭国。4(P255)从这两则童谣可以看出,童谣从一开始就与政治连在一起,它起码从周代起就已经带上了预言的色彩。 除国语外,在孟子等经书、史记等各朝史书、搜神记等志异小说、乐府诗集等诗集,太平御览等类书,以及青箱杂记等笔记散文中都保存有大量的童谣,其中以各代史册的五行志中保留的童谣数目最多,例如仅晋书五行志中所记载的童谣,据笔者统计就有四十一首之多。在这些童谣中,预言性和政治性都是其共同的特点,童谣从春秋战国
9、开始,几乎各个时代都留下政治预言性童谣的足迹,如秦始皇统治时期的“阿房阿房亡始皇”6(下卷P1);东汉末年预言乱政的董卓下场的“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7(P3285);以及表现元代末年政治混乱局面的“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8(P1107),等等。如果把历史上所记载的童谣串联起来,可足以构成中国历史的风俗志。从这些史存的童谣作品身上,我们可以窥见汉民族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各时代的社会政治概貌。 但这些童谣超出于表现儿童的生活和理解力之外,并没有凸现口传文学所特有的口语性和地域性的特色,因此它并不能被认为是真正的儿童本位意义上的童谣。而是作为神学和政治的附庸而存在的。 这类童谣在明代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语言文学 论文 汉民 童谣 特点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21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