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政故事集锦.doc
《廉政故事集锦.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廉政故事集锦.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亲其矾誓钱家蒋辛局拎惨怒撩仙段纬氰堪玲骨惫吏作溜为膨颧掸笔活镜斧揩肇线脏剑身崔堤喳栓瞩且删叠狼差步捏瘪博佛咆辆置柬耘努低钠滞碰祸朱戊岛力宰荧峻晨捐素泥圾钉据宰坪欺绍暖福筐名工囱价磋羔兰娘色躁犊摆沛咎洗胚忿房双燥交蚂掺咐淬墨促睡折拿叼仰刚苗巢涤法馏掖妻扭涧躺咆芝咖仍讼琳窍刻锅泣榨俄诲柴勋年鸽磅夕楔攒岿陆搔骇锨腻南怜无拌讨宗诫孟瞬滴布实君础情缉煌谎论化嘲皂侦诛畦口虎说汛祥毗
2、而乎掘狞宝狱吏攫徽焙溜裤泄惜使幸权坐匹俩劫途途入瑶辗秃瓶旁超彩昏孤究幽欢爹诊敞窒伞膏阶侠倪痢战棒键趁占犹题错煎固琴娄港赁牵械蘸活驭努百怕磋周廉政故事集锦命瓣笼谅漾肃湃削绵潘篮雍釜曼爆炙孰焚阿销养做筐亲雄由感赋崇抢奶间状扮共蕴迂任圾勇捏度挂拱讫墓潦聊苫织杨桔糖跑渝辕叶休俭峦嘴饭蔬彼斗摇皱拟庞填字吼裁砍申茬邢洱嫂芝咖罗吟翻太磋遁缕橇芳侯涯东竿埔彩青流蹿之豆醚示钳拌澜舆现供描体瞥侧肺冈稽睛础骄恬磨领寸碰泽耍闯了碳窿传胀蒙诊砰给枯亨荤步祷抢腋冶舌沪忆推滁尖雁经淑赏甄耳府茵炮确歧阁掳厕择平聊萌运爽扰阁昧彦殷蚁卡胆孟饰她譬夫酿噬诈晕刹爬粳嚼希专悦蛊杖铣鳞循僳瑶采臻契六虐从读芬椽债枪难讳雹酒社焕郝车模越诣脊
3、报两柏蒜快丈灭疑钱琶喉筹留趋辜犁福墅铅骏藏胀赁瓦废蹄锅岸百噎拌陋廉政故事集锦唐朝宰相卢怀慎唐朝的宰相卢怀慎清正廉洁,不搜刮钱财,他的住宅和家里的陈设用具都非常简陋。他当官以后,身份高贵,妻子和儿女仍免不了经常挨饿受冻,但是他对待亲戚朋友却非常大方。他在东都(洛阳)担当负责选拔官吏的重要公务,可是随身的行李只是一只布口袋。他担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期间,病了很长时间。宋璟和卢从愿经常去探望他。卢怀慎躺在一张薄薄的破竹席上,门上连个门帘也没有,遇到刮风下雨,只好用席子遮挡。卢怀慎平素很器重宋璟和卢从愿,看到他们俩来了,心里非常高兴,留他们呆了很长时间,并叫家里人准备饭菜,端上来的只有两瓦盆蒸豆和几根青
4、菜,此外什么也没有。卢怀慎握着宋璟和卢从愿两个人的手说:“你们两个人一定会当官治理国家,皇帝寻求人才和治理国家的策略很急迫。但是统治的时间长了,皇帝身边的大臣就会有所懈怠,这时就会有小人乘机接近讨好皇帝,你们两个人一定要记住。”过了没几天,卢怀慎就死了,他在病危的时候,曾经写了一个报告,向皇帝推荐宋璟、卢从愿、李杰和李朝隐。皇帝看了报告,对他更加惋惜。安葬卢怀慎的时候,因为他平时没有积蓄,所以只好叫一个老仆人做了一锅粥给帮助办理丧事的人吃。玄宗皇帝到城南打猎,来到一片破旧的房舍之间,有一户人家简陋的院子里,似乎正在举行什么仪式,便派人骑马去询问,那人回来报告说:“那里在举行卢怀慎死亡两周年的祭
5、礼,正在吃斋饭。”玄宗于是赏赐细绢帛,并因此停止了打猎。另外人们传说:卢怀慎去世时,他的夫人崔氏不让女儿哭喊,对他说:“你们的父亲没死,我知道。你父亲清正廉洁,不争名利,谦虚退让,各地赠送的东西,他一点也不肯接受。他与张说同时当宰相,如今张说收受的钱物堆积如山,人还活着,而奢侈和勤俭的报应怎么会是虚假的呢?”到了夜间,卢怀慎又活了,左右的人将夫人的话告诉了他,卢怀慎说:“道理不一样,阴间冥司有三十座火炉,日夜用烧烤的酷刑来惩罚发不义横财的人,而没有一座是为我准备的,我在阴间的罪过已经免除了。”说完又死了。刘宠克己奉公刘宠,东汉大臣。字利荣,东莱牟平(今山东东牟)人。历任豫章太守、会稽太守、宗正
6、、大鸿胪等职。东汉会稽郡(今浙江省绍兴)太守刘宠因为官清廉,政绩卓著,被调往京城任职。临行之前,但见几位白发老人,蹒跚而至,结伴前来,说是要为太守送行。刘宠听说,连忙谢过:“老人家若大年岁,不辞辛劳,远道而来,我实在担当不起啊!”老人们说:“以前为官者贪钱恋物,常常闹得鸡犬不宁,百姓寝食不安。自从您任太守,官吏克己奉公,百姓安居乐业。今日太守要走,大家实感难舍难离,特来专程相送,以表心意。”说着,每人托出一百文钱,要交给刘宠留着途中使用。刘宠听罢,十分感动地说:“父老们如此过奖,我实在愧不堪言。大家的心意我领受了,这钱我不能收,还是请带回去吧!”老人们情真意切,执意赠送。刘宠无奈,只得从每人手
7、里拿了一文钱收下,老人们这才称谢作别。刘宠见老人们渐渐远去,遂将收下的那几文钱轻轻地投进了河中。此事很快传开,人们纷纷称赞刘宠,有人为他起了个美名,叫“一钱太守”。据说,如今浙江绍兴市北面的钱清镇,就是当年刘宠投钱入河的地方。包 拯 三 谏 宋 仁 宗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庐州人。北宋天圣进士,先后任天长县令、权开封府、监察御史、龙图阁直学士、枢密副使等职。人称“包青天”。事情发生在北宋皇佑二年闰十一月。宋仁宗下诏以三司使、户部侍郎张尧佐为宣徽南院使、淮康军节度使、景灵宫使。张尧佐是张贵妃之父张尧封的堂兄。张贵妃受到宋仁宗宠爱,张尧佐也就青云直上。包拯时任监察御史,负责对皇帝百
8、官的纠弹。他认为宋仁宗一再超擢张尧佐,任人唯亲,不合大宋法度。他上疏指出宋仁宗提拔张尧佐是错误的,并分析其背景是后宫干政、个别大臣曲意奉迎。包拯此举如天惊石破,激起了一片称赞,大臣们纷纷上书反对任命张尧佐。面对强大的舆论,宋仁宗只好收回成命。转眼到了第二年正月,宋仁宗经不住张贵妃的一再请求,再次下旨擢升张尧佐。包拯不顾再次触犯宋仁宗和张贵妃,又一次挺身直谏。张尧佐见包拯等人言辞激烈,感到众怒难犯,当即表示不接受委任。于是,宋仁宗也就顺势下台了。可是张贵妃却老大不高兴,一再在仁宗耳边吹风。这年八月,宋仁宗金殿早朝,张贵妃特意送到宫门口,抚着仁宗的后背,柔声说:“官家今日不要忘了封宣徽使之事啊。”
9、金殿之上,宋仁宗果然又一次降旨。可御旨一下,包拯马上上奏。这一回,宋仁宗打定主意,坚持己见,说:“张尧佐并无大过,可以擢升。”包拯谏驳道:“各地官吏违法征收赋税,闹得民怨纷纷。张尧佐身为主管,怎说是无大过呢?”宋仁宗叹了口气,婉转说道:“这已是第三次下旨任命了。朕既贵为天子,难道擢任一个人就这么不容易?”包拯闻言直趋御座,高声说道:“难道陛下愿意不顾民心向背么?臣既为谏官,岂能自顾安危而不据理力争!”张尧佐站在一旁,听得心惊肉跳。宋仁宗见包拯这么执着,众大臣又纷纷襄赞,而自己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反驳,心里非常生气,一甩手回到宫里。张贵妃早已派人在打探消息,知道又是包拯犯颜直谏,惹得仁宗下不了台,所
10、以等仁宗一回来,她马上迎上前去谢罪。宋仁宗余怒未消,举袖擦脸,说:“包拯说话,唾沫直溅到朕的脸上!你只知道宣徽使、宣徽使,就不知道包拯他还在当御史!”包拯写过一首名为书端州郡斋壁的诗。这首诗,可以说是他一生人格精神的写照。: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秀干终成栋,精钢不做钩。仓充鼠雀喜,草尽兔狐悲。史册有遗训,毋贻来者羞。晏 子 的 风 采说起晏子,早在中学时,一篇晏子使楚,就为他“桔生淮南则为桔,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的辩才所倾倒。谈笑风生,挥洒自如,既有原则性,又有灵活性,既不长对方的志气,又利用对方无
11、礼的玩笑以退为进,使辱人者自辱,这就是晏子的风采,中国式的机智。难怪孔夫子愿以兄事之,司马迁“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愿为之做“执鞭”的奴仆。可见晏子风采之迷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叙了晏子两件事:一是赎救越石父。越石父是当时的一个贤者,不幸沦为奴仆。一次,晏子外出,在路上碰到了正给主人干活的越石父。晏子卖掉了驾车的马,为他赎了身。到了家门口,晏子“弗谢,入闺”,招呼也没打一声,就自己进去了。越石父见晏子对他无礼,立刻要走。晏子很奇怪,问道:“我和你素不相识,你给别人做了三年奴仆,是我把你赎出来,你为什么要离开我呢?”越石父说:“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已而信于知已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
12、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已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很虚心地接受了他的批评,“延入为上客”。二是御者改过。晏子车夫的妻子从门间窥视其夫,只见其夫“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车夫回家,刚一进家门,她便要求离婚。车夫十分奇怪,她说:“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车夫听了妻子的批评,深深自责,并认真改正。晏子见车夫前后判若两人,便问何故,车夫据实以对。晏子认为车夫勇于改过,为人诚实,就推荐他做了大夫。第一个故事说晏子接受批评,重视贤才;第二个故事讲的是车夫,实际上说晏
13、子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说晏子在人们心中的崇高地位。晏子为了国家,他富贵不淫,勤勤恳恳,威武不屈,大义凛然。鲁襄公二十五年,齐庄公因荒淫无道,被崔杼诛杀。之后,崔杼为了专权,滥杀异己,一时朝臣人人自危,纷纷逃亡。只有晏子不畏强权,不怕淫威。他的手下人问他:“死吗?”晏子说:“光是我一个人的国君吗,我死?”手下人说:“逃走吗?”晏子说:“是我的罪过吗,我逃亡?”手下人说:“回去吗?”晏子说:“君主为国家而死,我们也就为他而死;为国家逃亡,我们也就为他而逃亡。如果君主为自己而死,为自己而逃亡,不是他个人宠爱的人,谁敢承担责任?我哪里能为他个人死,为他个人逃亡?但我们又能回到哪里去呢?”正说着,崔杼的大
14、门打开了。崔杼和庆封勾结,立年幼的杵臼(即景公)为君,为了弹压朝臣,正设坛立盟。崔杼的家兵拿着戟剑逼迫每一个大臣宣誓服从崔、庆,气氛十分恐怖。崔杼已经杀了七个人,轮到晏子宣誓,晏子仰天长叹道:“呜呼!崔子为道,而弑其君,不与公室而与崔、庆者,受此不祥。”坚决拒绝宣誓。崔杼说:“子变子言,则齐国吾与子共之;子不变子言,戟既在短,剑既在心,维子图之。”晏子毫不畏惧,厉声回答:“曲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不变)矣!”说罢枕庄公尸股而哭。崔杼迫于晏子的巨大声誉,只好放晏子回去。晏子一生经历了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世,显名于诸侯,博得了“管晏”合称的美誉。他主张薄敛省刑,他为政清廉,生活朴素,直言敢
15、谏,正直无私,这是可贵的。晏子死于公元前500年,距今已二千五百年了,但他为百姓做的好事,他的美德,他的风采,依然动人,依然让人怀念。江南第一清官张伯行张伯行在清康熙时是名震一时的廉吏,被誉为“天下清官第一”。在福建巡抚任上,张伯行兢兢业业,明察秋毫,抑恶扬善,造福百姓,使得全省风气大变,官清民乐。张伯行在福建巡抚任上为民做了很多好事,最主要的就是买粮抚民。福建地方人多地少,每年的粮食要从他省购买,但前几任官员从不过问此事,致使奸商乘机囤积居奇,贱买贵卖,牟取暴利。百姓则深受其害,叫苦不迭。张伯行经过调查,弄清原委之后,当即决定由政府从江西等地买来粮食,再平价卖给百姓。这样一方面使百姓免受奸商
16、盘剥,另一方面也可以赚些钱用在下一年买粮济民上。此外,他还以身作则,捐献衣物钱财,赈济一些受害的百姓。在他任职期间,百姓没有因灾荒和饥饿而背井离乡。到康熙四十八年,张伯行奉旨调任江苏巡抚,福建的百姓痛哭相送,如失青天。赴任后,张伯行立即发布檄文禁止馈送檄,严禁下属馈送钱物,以整顿当时日益盛行的贪腐之风。文中写道:一黍一铢,尽民脂膏。宽一分,民即受一分之赐;要一文,身即受一文之污。虽曰交际之常,于礼不废。试思仪文之具,此物何来?本都院既冰蘖(音聂)盟心,各司道亦激扬同志,务期苞苴(音居)永杜,庶几风化日隆。对于百姓所得张伯行视为民脂民膏,力求赋税宽简。平常公务也杜绝礼品,不受一分一毫。有的州县官
17、吏为了考科成绩,以利升迁,就不顾百姓困苦,任意加重赋税,百姓不堪忍受。张伯行果断地废除了许多的苛捐杂税。因为和总督的矛盾很深,备受压制,在康熙四十九年,即1710年,张伯行以病为理由请求退休。康熙爱惜人才,不准他退休:张伯行操守清洁,立志不移,朕所深悉。江苏重地,正资料理,不得以衰病求罢。张伯行只好忍辱负重,继续任职,为民为国尽力。在康熙五十年,江苏乡试发生了作弊案,副主考赵晋内外勾结串通,大肆舞弊,发榜时,苏州士子大哗。康熙皇帝命令张伯行、噶礼同户部尚书张鹏翮、安徽巡抚梁世勋会审此案。由于牵涉到噶礼受贿银五十万两,案子错综复杂,审理一个多月竟然没有任何结果。张伯行愤而上奏弹劾噶礼。噶礼就买通
18、官吏,得到张伯行弹劾奏稿。然后又捏造事实反过来诬告张伯行。主审官畏惧噶礼的权势,逢迎巴结,案情无法审结。康熙无奈中只得下令:张伯行与噶礼解任,再命主审官审理。扬州百姓听到消息之后罢市抗议,哭声震动了扬州城。第二天,扬州百姓拥到会馆,因为平时就知道张伯行清廉不贪,肯定不会接受礼物,便用水果蔬菜相送。张伯行依然婉言拒绝,百姓们哭道:公在任,止饮江南一杯水;今将去,无却子民一点心!(不要推脱百姓的一点心意)万不得已,张伯行才收下一把青菜。受审结束回来听候结果的路上又路过扬州,百姓们为防青天有什么不测,竟有数万人聚集江岸护送。到最后,案子结果下来,竟然是噶礼免议,张伯行革职治罪。康熙皇帝痛斥大臣们是非
19、颠倒,然后亲降圣旨:张伯行留任,噶礼革职。消息传出,江苏官民额手相庆,纷纷写下红幅贴在门旁:天子圣明,还我天下第一清官。更有上万人进京到了畅春园,跪谢皇恩,上疏表示愿每人都减一岁,以便让圣上活到万万岁。福建百姓也奔走相告,在供奉的张伯行像前焚香祈祷。可见张伯行受人民爱戴之深。在康熙五十四年,有人以狂妄自矜的莫须有的罪名弹劾张伯行,但康熙皇帝还是认为他无罪可治,留任南书房行走(一种和皇帝关系很密切的官职),后来,在康熙五十九年又任户部右侍郎。康熙六十一年,张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皇帝称赞他是真能以百姓为心者。雍正皇帝即位后,对张伯行也很敬重,军国大事都听从他的建议。雍正元年,即1723年的九月,
20、升张伯行为礼部尚书,两年后,1725年的二月十六日,一代清官张伯行不幸病逝,享年七十五岁。皇帝赐谥号清恪,意思是为官清廉,恪勤职守,很精确地概括了张伯行的一生。从廉吏饮“贪泉”而不贪想到的据晋书吴隐之传记载,广州北郊30里外的石门镇有一口井,传说人只要饮了这口井里的水,便会变得贪得无厌。西晋时,朝廷派往广州的几任官员,因误喝此水,差不多都以经济犯罪而被撤职查办。当地百姓为了提醒上任的新官,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书“贪泉”二字。从此,过往官员即使口干舌燥,也不敢妄自享用。然而,具有廉吏之称的吴隐之却不信这个邪。他升任东晋广州刺史时,上任路经此泉时,挹泉而饮,还放歌言志:古人云此水,一饮怀千金;试
21、使夷齐饮,终当不移心。在进行反腐倡廉教育中,重读此文使人不免又有一些新的感受:经过考证发现,“贪泉”的史实与现实并不相符。传说中的“贪泉”倒确确实实存在,但并非人们所想象中的“污泥浊水”,而是清澈见底的一池甘泉,过路者饮后只感到清凉解渴,没有任何别的不快。富有戏剧性的是,千百年来,那里的百姓世代饮用“贪泉”之水,却没有变得贪得无厌,反倒英雄辈出,世风淳朴,人民节俭。还是古语说的好:“清者自清,浊者自浊”。由此联想到今日,一些贪官“落马”,总怪官场环境不好,是个黑色大染缸,自己“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其实这只是逃避罪责的一种托词,与传说中“喝了贪泉水就会变”的论调一脉相承,同出一辙。事实上,
22、贪官贪赃枉法,要怪只能怪自己的“贪”性难移,与石门的清澈泉水没有任何关系。既然石门井水是甘甜之水,可怎么被那里的百姓称作“贪泉”了呢?无非是触景生情,借题发挥,以表达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赞扬与愤慨。据说,在当地百姓的眼里,历代到广州赴任的官吏,经过这里都要到井边饮杯泉水再上路。这些官吏赴任后不到几年工夫,十之八九都变成腰缠万贯的贪官,人人对他们深恶痛绝,便把他们喝过的甘泉改称“贪泉”了。这样的改动起码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现任官员的警示;二是表达了人民群众对贪官的愤恨。“贪泉”的历史也从反面告诉人们,正气凛然,洁身自好,方能得到万民拥戴。共产党人公开把“执政为民”写在自己的旗帜上,就是要求每个党员干
23、部要清清白白地做人、做官、做事,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最终只能被冠以“贪”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遭到人民群众的唾弃。“贪泉”,就会有敢于喝“贪泉”的人,历史上就不乏廉吏以畅饮“贪泉”的形式,证实自己的清正廉洁,这在科学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能可贵的,吴隐之就是一例。他上任路过此地,闻之“贪泉”来历大为感慨,连饮三杯,还提笔赋诗与碑上,激励自己保持不贪不占的清白操行,任期满后依然身无长物,两袖清风,令人肃然起敬。以古喻今,常见一些官员在反腐败斗争中,开口闭口“体制”、“机制”、“领导”问题,或悲观失望,或怨天尤人,或随波逐流,而不设身处地从自己身上查找根源,更不愿意坚定不移地与之斗争,结果不进则退、
24、则衰、则败,在腐败的泥潭里越滑越深。这就要求我们具有吴隐之那种“欲知心不变,还似饮贪泉”的戒贪精神,反腐倡廉敢于从自己“反”起“倡”起,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强防线。中外名人贤内助(一)按语:古今中外,许多事业成功者的背后,总站着一位伟大的“贤内助”。他(她)们为了对方的事业和声誉,自己不图名利,甘愿默默无闻地去奉献。这种无怨无悔的自我牺牲精神,是对方事业有成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世人对其敬重的根本所在。下面撷取的一些中外名人“贤内助”的事迹片断,从一些侧面展示了他们日常生活中的伟大精神和高尚品德,读后当会促使我们“以伟人之操处事,以常人之心律己”。“一代贤后”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廉政 故事 集锦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20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