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微处见真情.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微处见真情.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细微处见真情【内容提要】针对学生作文无话可说及假大空现象展开作文教学。真挚的情感源于生动的细节。描写细节要做到真实、细微、动情。【关键词】美文赏析 作文讲评 教学反思 细节生动 技法运用 感情真挚一、一段美文的赏析哥廷根的秋天是美的,美到神秘的境地,令人说不出,也根本想不到去说。有谁见过未来派的画没有?这小城东面的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这一片秋林的稍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的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就在这林子里,俊之常陪我去散步。我们不知道曾留下多少游踪
2、。林子里这样静,我们甚至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倘若我们站下来,叶子也就会飘落到我们身上。等到我们理会到的时候,我们的头上肩上已经满是落叶了。间或前面树丛里影子似的一闪,是一匹被我们惊走的小鹿,接着我们就会听到窣窣的干叶声,渐远,渐远,终于消逝到无边的寂静里去。谁又会想到,我们竟在这异域的小城里亲身体会到“叶干闻鹿行”的境界?这是一个学生摘抄的一段美文,选自季羡林大师的忆章用。课堂上学生递给教师说:老师,你说这段文字好不好?教师默读后,略作沉思,反问学生:你认为呢?生:非常美!但我不知道美在哪里,老师能给我分析一下吗?师:老师一个人也说不清,还是大家来说说吧。于是教师把这段文字投影在屏幕上,问全
3、班学生:大家读一读,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文句挑选出来。学生反应积极而快速,争先恐后地读出了如下文句: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你抬眼就看到一片耀眼的绚烂。只说黄色,就数不清有多少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参差地抹在这一片秋林的稍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这里那里还点缀上一星星的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林子里这样静,我们甚至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倘若我们站下来,叶子也就会飘落到我们身上。等到我们理会到的时候,我们的头上肩上已经满是落叶了。间或前面树丛里影子似的一闪,是一匹被我们惊走的小鹿,接着我们就会听到窣窣的干叶声,渐远,渐远,终于消逝到无边的寂静里去。师:很好!大家选
4、出了这么多优美的文句,那么没有进入大家选美视野的是哪些?生:是叙述过渡的文句。师:对!属于描写的文句都妙不可言,但我们还是要尝试着言出其中的妙处来。大家来探讨一下,这段文字描写了什么景物?是如何展开描写的?学生讨论发言后,教师板书归纳:山林是一幅画色彩丰富、林子幽静(落叶、鹿影)。师:作者没有从大处落笔,而是聚焦于细微处。耀眼绚烂的是黄、绿、红色,静的是落叶声音,幽的是鹿影一闪。这样的景物描写都属于生:细节描写!教师板书:细节描写。师:很好!那么我们就来探幽发微,到作者行文的字里行间去探寻细节的美。哪些句子或词语美?美在哪里?生1:“一片山林在秋天就是一幅未来派的画。”这个比喻用得好,给人以美
5、好的遐思。把“一片山林”放进“一幅未来派的画”中,看似随意的笔触中传达了一种无以言状的美,那“一片耀眼的绚烂”仿佛就呈现在我们的眼前。生2:我喜爱“间或前面树丛里影子似的一闪渐远,渐远,终于消逝到无边的寂静里去”这一句。作者用了反衬手法,用鹿影的闪动来反衬林子的幽暗。再细读,只觉得眼前光影变幻,行文间意趣无穷。两个“渐远”绝不是多余的,就像拍电影一样,把画面拉到很远很远,一切喧嚣都归于悠远的宁静。总之,它有一种难以言语的意境美。生3:“林子里这样静,我们甚至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这一句是写静的,作者却写“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同样是用反衬手法,是以动衬静,我们读到这里如同置身在静谧的林子中,
6、这与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生4:我喜爱写山林色彩的一段文字。“黄色”“浓绿”“鲜红”,既缤纷绚丽,又极富有层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感知。其中“参差地抹”“ 点缀”“ 涂”这些动词真是用得出神入化。因为是“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黄”,所以要“参差地”轻抹;因为是“一星星的鲜红”,所以只能是“点缀”;因为底色是“惨淡的”,所以又是浓墨重彩般地“涂上”去的。这样的描写显然是染上作者的感情色彩的,“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后,就让人联想到那柔情万种而又冷艳凄楚的绝色古美人,景色中分明寄寓着作者的爱秋惜秋之情。生5:作者非常喜爱这片林子,感情的丝丝缕缕可以说是隐隐约约在字里行间
7、,景语其实都是情语。比如说“林子里这样静,我们甚至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林子是静的,但我们可以感受到更静的是作者的心,唯有心静才可能“听到叶子辞树的声音”,才能达到物我同一的静。唯有人才有告辞之类的礼节,但在作者的笔下,叶子在向树作最后的告辞。与其说是叶子对树的依恋不舍,不如说是人对落叶飘零的无限怜爱和惋惜。这当中的隽永让人回味无穷。生6:深秋时节,树叶飘落到人身上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是作者把它很当作一回事地写下来了,似乎是叶子对人有着无限缠绵的情意,细细品读,可以说是落叶有意,人更有情。还有为什么要“等到我们理会到的时候”,才发觉“我们的头上肩上已经满是落叶了”?是因为作者深深地陶醉在这深秋
8、的美景之中,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不理会就发现不了。生7:大美无痕。情景交融的细节描写,把自己的感情恰如其分地渗透在行文当中,就有风流蕴藉,就有无穷回味,给读者留下想象的无限空间。我们平时写景叙事总爱直白地“这里好美好美啊”“我好爱好爱你啊”,这样的干嚎是多么的苍白无力。大师的描写对我们的作文是非常有益的启迪。(这些发言不时赢得全班同学热烈的掌声)师:大家说得非常好!老师唯有一个大脑,肯定说不了这么多,也说不到这么高的水平;但同学们几十个大脑一起开动思维,就碰撞出这么多绚丽多姿的思想火花。可以说,我们已经成功地发掘出了隐藏在这段文字中的美。就像同学所说的,通过欣赏,我们都得到了非常有益的启迪。下面
9、我对大家的发言来作一个简要的小结,文句的美得益于教师在“细节描写”后板书:运用技法,情到真处,文情并茂至此,教师意犹未尽,又引出鲁迅的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一段文字:“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接着分析说,百草园为什么这么美?为什么会让人百读不厌?是鲁迅先生写得好,是他细腻传神的笔触上倾注了对这个童
10、年乐园的一往深情。时间这个过滤器滤去了几十年往事中的芜杂琐屑,沉淀下来的都是永不磨灭的美好的精华,“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边留下过他童年时代的影子,“皂荚树”“ 桑椹”至今仍给先生传送着花香和甜蜜,“鸣蝉”“ 黄蜂”也还在树丛菜花里吟唱着童趣,“叫天子”则把自由和欢快直送至长空白云。正是这样丰富多彩的情感内涵在感染着千千万万的读者。教师随后布置了作文题:“动人的 (一般是故乡)”。并提出要求说:我们从美文欣赏中得到了启迪,就是“细节描写,运用技法,情到真处,文情并茂”,那么我们在这次写作中就要好好学习借鉴,要写自己熟悉喜爱的事物,选取典型真实的细节,用心来写,用细腻传神的笔触来写,用自
11、然流露真情的笔墨来写。学生向来怕作文,但这次大家非常踊跃,积极性普遍高涨。二、一堂作文讲评课教师像通常一样先浏览学生的作文,顿觉眼睛发亮,非常兴奋。于是就把评阅权还给了学生,把全班学生分成四人一个小组,采用交叉评阅的方法,评出了最优秀的文章或文段。教师在课堂上把大家评出的优秀文段投影出来,再经过新的一轮品评,学生一致推举出的最优秀的几个文段如下:(1)楼下的丝瓜藤仍然在绕着竹扦疯长;老屋的墙壁已经破败不堪,偶尔还能找到猫爪的痕迹;远处的几只鹅正在悠闲地梳理着羽毛;屋顶上的那只老猫依旧在那里慵懒地晒着太阳。(海韵动人的故乡)(2)人们喝着五毛钱一大碗的豆浆议论着街巷琐事,八卦着家长里短。不远处布
12、店的老板娘睡眼惺忪地卸完木排门,叉起腰用响彻全镇的声音吆喝儿子起床。 青石板的老街,两旁斑驳久远的木排门,源远流长的老字号,屋后汩汩流过的柳溪江,水中悠然而下的竹排,让人感叹着是过去的日子又顺水而来了,还是我们穿越了时间,走进了千百年前别人的生活。(吕雨欢动人的河桥)(3)夕阳深吸口气,不再犹豫,倒入远山的怀抱。你下了车,惊叹于头顶洒满晚霞的天空,甚至会对自己没带相机感到一阵郁闷,然而这样的情绪瞬间又被对即将逝去的晚霞的不舍所取代。(汪豪动人的临安)(4)临安其实也可算得上江南水乡。只不过没有青石板铺成的巷、石砖搭成的桥,没有家家户户细柳斜风人待老,没有天青色衬烟雨滑过青白色的屋檐瓦。它只是临
13、安,那个隐没在一片群山之中,安守一方土地的小城。(胡卷舒)(5)昌北有各式各样的人。不富有却每天都很开心的农民,很有钱却整天愁眉苦脸的商人,搓麻将输钱却仍微笑着的闲人,整天抱怨却还是辛勤持家的女人(傅倩雯动人的昌北)(6)时光苍老了老村口的那两棵古树,却未曾给记忆里的村庄染上霜华。(徐思云动人的家乡)教师在学生迅速读完了这些文段后说,除大家选出的这些精品外,我还看中了被同学们漏选的几篇,将安排时间展示给大家。今天我们再做一次鉴赏大师,来奇文共欣赏,像上次那样具体说说,你喜爱哪一个文段?好在哪儿?生1:我喜爱(4)。三言两语,通过细节描绘出了生动的市井生活。既有面的描写,又有点的刻画。“议论”“
14、八卦”两个词写出了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表达凝练。后一句就是一个生动的“点”,老板娘的形象跃然纸上。而且其中的“木排门”又极富特色。生2:我补充一下。“人们喝着五毛钱一大碗的豆浆议论着街巷琐事”这一句写得很有些意趣。五毛是小钱,人们都不在乎,却有一大碗,这里透出了日子过得比较殷实了的人们的满足感,我们可以从大碗中看到豆浆冒出的热气,可以闻到豆浆中散发出的香甜之味;再则,勒紧了裤带过日子的人们是没有兴致“议论着街巷琐事”的。生3:我也说说(4)。这个老板娘的形象写得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作者用“睡眼惺忪”“叉起腰”“用响彻全镇的声音吆喝”这几个词语,就勾勒出了一个不很拘守妇礼闺范的原生态的村镇女
15、人形象,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我还觉得文中的街巷是细长幽深的,因为老板娘的吆喝声居然能响彻全镇。师:评得非常精当!三个同学从细节描写、技法运用、情感抒发方面互相补充,是在原文基础上的再创作。有想法的就继续往下说。生4:我平时总觉得作文要写一些有意义的大事,而生活很平静,没有大事可写,没有值得一写的内容,所以每当写作文都是绞尽脑汁来编,最后是乱写一通应付了事。看了同学们的优秀作文,他们的素材好像都是信手拈来的,喝豆浆、街上的青石板、搓麻将、老屋、丝瓜藤这些难登大雅之堂的东西都可以入文,而且把它们写得那么鲜活,生动,可爱。看来,生活中的确是不缺少美,而是我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要从平凡
16、琐细的生活中去多观察,多品味,多思考。生5:我也有同感。老师要我们写自己熟悉的喜爱的事物,从这些同学的优秀作文看,我觉得“喜爱”比“熟悉”更重要,只有真正喜爱了,才会产生细腻的感触,才会饱含深情地去写出其中的动人之处。像吕雨欢动人的河桥中的“青石板的老街,两旁斑驳久远的木排门,源远流长的老字号,屋后汩汩流过的柳溪江,水中悠然而下的竹排”,读着这些文句,就感觉虽不事雕琢,却是那么的清新自然,宁静古朴,宛如一首田园牧歌。生6:这些文句的确写得精致,我读着读着就仿佛徜徉在动人的河桥老街上。那铺街的青石板千百年来被人们的脚板亲吻过无数次,光滑光滑的,木排门经历了风雨沧桑留下了斑驳久远的痕迹,柳溪江的清
17、澈水流在汩汩流淌中富有韵味地浅唱低吟着,悠然而下的竹排给静态的河桥古镇增添了动感的背景。师:很好!如果把你的发言形成文字的话,是一段非常美的鉴赏文字,既有评,也有品,把品和评结合起来了。我们可以不拘形式,可评论,可品味,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想。生7:我们通常会说,老村口的那两棵年代久远的古树已经很苍老了,但记忆里的村庄却仍在焕发着青春;但徐思云却写为“时光苍老了老村口的那两棵古树,却未曾给记忆里的村庄染上霜华”,读来别有情味。“苍老”“ 染”这两个动作都是“时光”发出的,引人沉思琢磨,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同时,沉思琢磨之余,让人感叹时光催促事物老旧的力量,但另一方面时光却无力改变记忆里的村庄,又
18、不由地惊叹记忆里的村庄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变化。这可说是故乡动人之处的一个方面吧。生8:我觉得胡卷舒的这段话瑕瑜并存。“细柳斜风人待老”,这句古诗化用得好,用在这里很贴切,很有耐人寻味的意境;可以看出作者平时注重积累,积累多了才有这样的融会贯通,化而不涩。最后一句也写得很好,在群山“隐没”之中“ 安守”的临安仿佛就是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看得出作者向往并歌颂的就是这种没有浮躁喧嚣的宁静闲适境界。但只说临安是江南水乡,后面却连说“没有”“没有”,那么临安有什么呢?读者不知道。这样写不如喝豆浆、搓麻将、丝瓜藤、慵懒的老猫这些不起眼的细节来得直观真切,清晰可感。生9:傅倩雯的“昌北有各式各样的人”也有
19、类似的不足。她虽写出了不富有却开心的农民、有钱而愁眉苦脸的商人、输钱却微笑着的闲人、抱怨着辛勤持家的女人,好像是各式各样了,但仅仅是给了个模糊的式样,就不如“睡眼惺忪”“叉起腰”“吆喝”来得形象生动。师:好挑剔的眼光!不过我们欢迎这种类似吹毛求疵的挑剔。同学们抓紧说,留下一点时间给未发言的同学。生10:我来说说海韵的那一段。他写的老屋见证了生活的变化,而“仍然”“依旧”“正在”又写出了生活的平静。整段文字含蓄地写出了家乡印象平静的湖面下涌动着前进的暗流。作者对这种现象是持肯定态度的,疯长的丝瓜藤一定时时缠绕在他的心田,猫爪的痕迹与其说留在墙壁上,不如说是留在他的心壁上,不然就不可能写得如此亲切
20、。另外,句序是不是变一下更好?将“屋顶上的那只老猫依旧在那里慵懒地晒着太阳”放到“老屋的墙壁已经破败不堪,偶尔还能找到猫爪的痕迹”后面,运用由近到远的写法更合理。生11:我很喜欢汪豪写夕阳的这一段。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写出了故乡的美。不仅用了直接描写手法,还用了侧面烘托手法,用自己的情绪变化来突出故乡景色之美。生12:他把夕阳写活了,写得非常富有人情味。“深吸口气”,好像是对它眼前的宇宙万物的留恋不舍,但“不再犹豫”,是因为有远山宽厚温暖的怀抱在迎候它,所以它是迅即的“倒入”而不是“坠入”。生13:值得一提的是作者的情感变化。作者先是融情于景,在写景中赞美夕阳西下时的和谐美景,赞美要怀抱夕阳
21、的苍茫群山。接下来作者忍不住了,就站出来直抒胸臆了,惊叹郁闷不舍,把被眼前的美景赞叹、陶醉之情直接宣泄出来了。下课铃声响了,许多人只能是欲言又止。教师说:一节课的时间太短了,让人不无遗憾。但这一节课中同学们的收获一定多多,每个同学发言后报以的掌声可以证明。老师更是受益非浅,对同学们的写作、欣赏水平叹服不止!所谓“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就是老师最真切的感受。希望发过言的未发过言的同学都把自己的品评写出来,给大家共享,同时提供给老师珍藏。三、教学反思以上为两堂课(中间还穿插了一次作文训练)的实录。同仁曾对这样的课提出质疑,即这两堂课在内容和形式上是否有重复的嫌疑。执教者认为,我们应该力求
22、避免简单的重复教学,但必要的重复是必需的。这两堂课不是简单的重复,打个不一定恰当的比方,前者是对一块美玉的鉴赏,后者则是对许多玉璞的品评。前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熟读也是一种重复,其重要性就是在这种必需的重复之中加强语言感受能力,去捕捉融入其中的思想感情的丝丝缕缕。可以说,第二堂课是在第一堂课基础上的又一次强化训练,经过这样的强化,学生才能把学习借鉴到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自己的阅读、写作当中去。通过这样必要的重复的强化训练,教师旨在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留心生活,将所见所感所思发乎笔端,不人云亦云,不矫揉造作,不追求功利,朴素自然地表达生活,写出闪烁着人性之光的典型的真
23、实的生动的细节。当然,这种认识需要在后续写作中不断地加以强化。让学生从中体会到细节是细微的,有价值的;它是真实的,又是典型的;它是动情的,又是能唤起读者普遍情感的。教师的教学重在引导,要发挥教师的主导性,要尊重和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这可以说是一个陈旧而又崭新的话题。老师如何引导才是积极的,有意义的,有价值的?教师主导性的价值指向、评价如何定位?怎样才是尊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怎样体现主体作用的功效?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课堂互动,教师少说多引导多诱导,学生多动多说,会出现热闹好看的课堂效应,但热闹好看过后呢?热闹好看是课堂上的,过后除了空白就什么也没有。有人说过,教师是一个导游,是引领学生
24、这些游客到各个景点去观赏风光。那么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导游之导或者说游程决定了游客的观赏内容。导游带入的景点,并没有独特的风光,只须路过稍作浏览即可,却要不厌其烦地介绍讲解,如此则游客势必会对导游和景点产生厌倦心理的。有时,导游带入一个景点,如果沿着通幽的曲径徜徉进去,会发现其中的柳暗花明,会发现其中的大千世界,然而因为导游没有发现或者缺少审美的眼光而被忽略了。有时,游客有着探视某一个看似不起眼的景点的欲望,导游却不愿多作逗留而放过,以致与美丽的风光失之交臂。这样的情形是很多的。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比喻。师和生,教与学,是都可以同时达到快乐而有所得的境界的。教师精心选择教学的切入口,让学生的心灵与学
25、习的对象内容发生对接碰撞,引发学生的生命之思,触动他们的情感之源,丰富他们的人生体验,激发他们的创造潜能,这是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意义和价值所在。就这两堂课而言,学生的创造欲望得到了有效的刺激,他们的阅读和写作的潜能得到了较充分的发掘和发挥,教师的惊喜不亚于在沙漠上发现了一片绿洲,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在90分钟中经历了一次自我肯定,自我欣赏的教育,而后者更是教学的意义和价值所在。学生是一块块的玉璞,有着成为美玉的潜质,前提是必须经过一番砥砺琢磨。老师理应在璞成为玉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果缺少发现这种潜质的慧眼,或者视而不见,任其埋没,即使是仲永一样的神童,也会落个“泯然众人”的结局。热爱生活,善于生活,留心生活,到生活中去捕捉一个个美的闪光的细节,从而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歌颂生活中的阳光雨露,春花秋月,实则上是在润物细无声般地陶冶学生的思想感情。赞美生活,而不是抱怨生活,这对于引导学生正确地客观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生,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思想水平,形成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是不无裨益,且善莫大焉。参考文献:人生的另一种回忆,季羡林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8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