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doc
《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爱心是教育成功的基石-爱心与教育读后感近几天我读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我的内心不是感动,而是震撼。不得不为李老师的人格魅力所深深折服。李老师细腻的师生感情、敬业的教育精神无不深深吸引了我,给我启迪,他用自己的真诚和爱心为我们刻画了崇高的教育,也教给了我们为人、为师的道理。李老师说“决不人云亦云,做一个勇于独立思考的教育者,决不因循守旧,做一个善于创新的教育者是我那一时期教育的自觉追求。”我想,这种理念正切合了我今日此时的心境。“做一个有智慧的教师,过一种有尊严的教育生活。”是我引以为荣的教育生活的自我写照,也是我写给自己的座右铭。而我认为,增长教育智慧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读书,书读得多了,就会
2、逐渐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当然是比较科学的理念,教育生活才更有尊严。而一味地复制别人,自己如何提高呢?精神层面没有高度的人,在人格魅力指数上也会停滞不前。不要说教育生活,就是日常生活都难得有尊严。读罢爱心与教育,我将自己的读后感总结如下: 首先,作为教师,应该多读书,读各种各类的书,尤其是文学名著更要捧读不辍。这一点,我在读窦桂梅老师的玫瑰与教育时,就深有感触。因为在书中,他们都会不由自主地提到某部名著对其成长的影响,窦桂梅的书中更在“白纸黑字的沃野上”一辑专门介绍了自己的几篇读后感,我在读这样的书时则参照着把未曾读过的书名列入预购书单。我觉得,老师本身就应该多读书,读书可以让自己的心灵变得更丰
3、厚,能够承载更多生命的底蕴。读书伴随着积累,然后在需要的时候才能“厚积薄发”,给学生提供适当的精神营养。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居住空间有限而闲暇时间也极少的现代人来说,读书无疑是开阔视野最好的捷径。我在读书的过程中便常常感叹于“开卷有益”的道理所在。首先读书是一种享受,可以暂时忘却自己所处的空间位置,和书中的人物、事件一起做一次神游,进行精神上的旅行;其次,读那些名家名篇的时候,可以不知不觉地学到一些精彩的文学描写的方法,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和感染。第三点,我在读教育类的书籍时,就如同在跟大师对话,能从中获得许多启迪,让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得更加从容,真是何乐而不为呢?其次,教师应该真
4、诚地喜爱学生,并走进学生的心灵。李镇西老师时时反思自我,时时向学生学习,他也认为学生的心灵纯洁可爱,学生的心灵比老师高尚得多。在这里,我之所以用“也”这个字眼,是因为我在平时的教学生活中也有这样的认识,而读到这里的时候就和他产生了共鸣。我也和李镇西老师在书中坦然自述的一样,有时和学生之间难免因为急躁而发生不该有的误会,特别是和那些学习、纪律上的困难生,每次过后,我都后悔不迭,但学生从来不跟我记仇,有时我真诚地向他们道歉,他们却说:“没事,老师,你都是为我好”。今后,在和学生相处中,我要格外注意树立教师的形象,用真心喜爱学生,与学生和谐相处。爱学生,才能对学生的缺点宽容处之,慢慢等待他们战胜自我
5、,取得进步,并和学生一起成长;爱学生,才能细心指导学生,如李镇西老师在给新生的信中,对新学期的准备就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爱学生,就有耐心和学生真诚沟通,用谈心、写信的方式而不是一味用批评去教育学生。第三,李镇西老师特别勤奋。在爱心与教育这本手记中,他常常整篇摘录过去教过的学生的优秀日记或作文,作为第一手最真实的资料,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和可信性。对比之下,我在学生资料的保存和利用方面就怠惰得多。我常常把“天道酬勤”作为口头禅,但是实际上行动却不如心动。曾经有过的成功都是勤奋与幸运牵手使然。而寄希望于侥幸和偶然,总是让人心里不踏实。我想,今后如思进取,则需套用梁启超激励儿女的一句话:“只问耕耘,不问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爱心与教育 爱心 教育 成功 基石 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7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