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
《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的德育实效性研究董广芝夏艳霞来源: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2期大学生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是将社会实践工作与大学生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对于大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文明和谐有着重要的意义。一、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的德育实效性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培养美德必须实践,并通过理性的教育,形成道德习惯。社会实践是提高大学生德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促进大
2、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志愿者,以“一对一”结对子的方式,从思想、情感、心理、学习、生活等方面对那些外出打工子女,包括单亲家庭子女、孤儿等,进行帮扶和关爱,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引导他们积极进取,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弥补他们亲情的缺失。这项活动不仅使大学生提升了思想境界,增强大学生政治理论学习的实效性,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安定,文明和进步。因此,我们对大学生关爱留守儿童社会实践中德育实效的考查应该是多角度的,可以从社会层面、学校层面和学生层面进行考查。(一)从社会层面分析,有利于美德的传承和社会
3、的和谐首先,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尊老爱幼、扶危济困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传统美德,在人格的塑造、思想品德的培养方面有独到的作用,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德育过程的本质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教育者借助一定的教育手段,把一定的社会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也就是说,德育过程主要是道德的社会继承过程,或道德的社会传递过程。而当代大学生是我们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生力军,所以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问题不容小视,高校德育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古人常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留守儿童作为一种道德实践活动,大学生志愿者通过自己的爱心行动将中华民族传承下去,接受
4、帮助的孩子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也逐渐塑造个人的品德,他们也会将自己的爱心传递下去。其次,有利于社会的和谐。20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在她的名作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指出,对于儿童来说最好的环境就是父母本身。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亲子关系为儿童的顺利社会化和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提供了心理上的安全感,避免孩子产生不良行为。由于长期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农村留守少年儿童从某种程度上就成为事实上的“孤儿”或“单亲”孩子。普遍存在感情淡漠,上进心不强,性格孤僻的特点。调查显示,30.5%的孩子很少和父母或监护人沟通,22.6%的孩子孤独没人聊天,14.1%的孩子缺少老师和家长的关爱,37.
5、18%的留守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自我封闭。他们缺乏热情和进取心,学习成绩普遍较差,有的留守儿童不遵守学校规章制度,成了“问题儿童”,甚至走上了犯罪道路,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孩子是家庭的核心,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家庭是社会的细胞。留守儿童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到特殊时期的必然产物,做好对留守儿童的帮扶和教育工作关系到亿万个农村家庭的幸福,关系着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大学生志愿者依托社会实践活动,关心、关爱留守儿童,对刚好处在个人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过程中的留守儿童进行引导、教育、帮助,作为家庭教育的援助力量,不仅可以弥补家庭教育亲情的缺失,而且可以促进留守儿童正确世界观、人生观
6、的形成,维护社会的和谐。(二)实现了学校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在大学生中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既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对大学生的渗透教育作用,更要激发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将其内化为他们自我学习与成长的动力。德育目标从本质上是实践的德育目标,归根到底是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既要促人学知识,又要育人正品行,追求做人与求知的统一。没有无目的的教育,更没有孤立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将思想道德教育内化为大学生自身发展的一种需求,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才能真正落到实处,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学校教育主要是从课堂
7、上获得间接、系统的理论知识。而“填鸭式”的教育使学生对知识缺少深刻的把握。通过关爱留守儿童实践活动,同学们用自己的双眼去观察,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用心去感受祖国发生的举世瞩目的变化,对国情、民情、乡情有了一定的了解,激发了他们潜在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们学会了主动地去承担、去体会,在帮扶的过程中无形地受到了教育、得到了提高,将学校的理论教育和自我的实践教育、道德教育和个人道德修养有机结合起来,促使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自觉学习理论,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实现从被动接受教育向主动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提高的转变,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变,逐渐达到“自律”“慎独”的道德境界。(三)提升了大学生素质,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生 关爱 留守 儿童 社会实践 德育 实效性 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50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