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模式研究.doc
《体谅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谅模式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谅模式研究张晓瑜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经济日见繁荣与道德走向沦丧反差日趋增大,德育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出来,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其中,英国的体谅模式是有影响的一种。一、体谅模式述评德育的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其同事于70年代初期创制。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
2、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该德育模式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系列教材书生命线,并配套编制了教师指导用书一一学会关心。该系列丛书的问世,标志着以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学派正式形成。应当说,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克菲尔才如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也就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一)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麦克菲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提出十分明确的理论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诸多论述中管窥如下:“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
3、教育”。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不应该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
4、。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二)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学校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下特征: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时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麦氏
5、认为,上述几方面是相互作用于德育中,不可能分开的。在麦氏的德育模式看来,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为它的行为体现了关心人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它。体谅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没有任何理论能以这样直接的方式提出这种主张。(三)生命线一一体谅模式道德实践的效果生命线系列丛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四、第五部分各是一本理论专著,书名为我们的学校和中学的道德教育。这两本书主要供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阅读。丛书的第一、二、三部分是供学校道德教育时师生共用的教材。人们有时称生命线道德教育丛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实指该丛书的前三部分。生命线丛书内容简介:生命
6、线丛书第一部分标题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由三组卡片和一本教师指导书组成。三组卡片的主题分别为“敏感性”、“后果”和“角度”。卡片共有儿十张,分别给有彩色图案,图案表现的是儿童常见的生活中的场面。每张卡片下部都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逐一向学生出示卡片,然后参考卡片上的提问问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面对生活情况境的态度,使学生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生命线第二部分标题是“证明规则吗”这部分由五本小册子组成。题目的分别为规则与个人、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谁的利益着想、为什么我应该?每本小册子都由若干图文并茂的小故事构成,一般在故事之后还有供学生讨论的思考题或练习题。生命
7、线第三部分标题是“你会怎样做?”这部分包含6本小册子。书名分别为生日1904年南非、单独的监禁1917年英国林肯郡、盖尔住院1969年伦敦。每本小册子分别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发生在过去的故事,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情节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流畅,配有彩色插图。生命线教材的特点:情境性。麦克菲尔等人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把生活事件加以挑选、重新组合排列编写成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针对性。麦克菲尔等人是在进行了多年调查基础上编写出生命线教材的。教材主要针对青少年在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一方面紧扣学生的道德困惑: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关心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使学生倍感
8、亲切,兴趣大增。连贯性。生命线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分为“敏感性”、“后果”等几个单元。“敏感性”和“后果”不仅标示单元的题目,而且这些术语本身还代表贯通生命线教材始终的道德方法论。梯度性。生命线丛书是按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材料的顺序排列的,教材具有的这种梯度性特点有利于实践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二、启示在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学校德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坐标点,更有助于改进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而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模式。体谅模式虽然在欧美学校
9、经过实践确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也是“灵丹妙药”。下面就必要性、可能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等问题谈一点该模式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一)必要性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目前普遍实施的是德目接受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为具有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二为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解,学生则进行理解、记忆和实践”。尽管学术界和部分学校的德育实践已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革探索,但至今,大体上我国的德育模式仍旧具备着德育接受模式的一些特征。而体谅模式在承认学校德育专门课程的前提下,强调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思考为基本手段,由老师向学生提供道德情景,并以学生为主展开角色扮演、讨
10、论,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深刻反思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道德行为实践,可视为德育发现模式的典型。从德育的成效看,我国的德育接受模式的低效性与英国的德育发现模式的高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以为,至少在德育方法上,我们应充分吸收体谅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拿来”一试。此外,体谅模式倡导的“学会关心”的主旨,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目标达成系统,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二)可能性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体谅模式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在阐述其理论观点时过多地倾向实证数据,未能在整体上,从宏观和深层理论中把握体谅模式,说明多种德育主张和方法的内存含义,这种理论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体谅 模式 研究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