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谅模式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谅模式研究.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体谅模式研究张晓瑜20世纪60年代末期,西方经济日见繁荣与道德走向沦丧反差日趋增大,德育的重要性重新被提出来,并相继涌现出了一批道德教育模式:理论基础构建模式、体谅模式、价值澄清模式、价值分析模式、道德认知发展模式、社会行动模式等。其中,英国的体谅模式是有影响的一种。一、体谅模式述评德育的体谅模式是由英国学校德育家彼得麦克菲尔(Peter Mcphail)及其同事于70年代初期创制。19671971年麦氏领导的德育课程研究以113中学生为对象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发现青少年一致认为“好”的教育行为就是能体谅和宽容,“坏”的教育行为就是压制和支配。以此调查为契机,麦克菲尔等提出了德育的体谅模式。在这
2、里,“体谅”既指教师在教育中对学生要“多关心,少评价”,又意味着道德教育应使学生学会体谅别人。该德育模式有一套颇具特色的系列教材书生命线,并配套编制了教师指导用书一一学会关心。该系列丛书的问世,标志着以麦克菲尔为代表的体谅关心道德教育理论学派正式形成。应当说,当代的每一种德育理论都会从不同方面强调道德情感的作用,但是却唯有麦克菲尔才如此系统深刻地探讨了道德情感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理论,因而体谅模式也就在当代德育理论界独树一帜,为人注目。(一)体谅模式的基本理论观点麦克菲尔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并没有提出十分明确的理论假设,但我们可以从他的诸多论述中管窥如下:“在体谅模式中,道德教育被认为是包括了整个人格
3、教育”。麦克菲尔认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能深思熟虑地考虑别人的意见,察觉别人的感觉而与人和谐相处,能时常从别人的角度去考虑。这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而是道德风格,它不光是理智上的,而是深植于整个人格之中。体谅模式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广阔基础,将道德教育作为整体个性和社会结构的一个组成部分,“道德教育不应该降低到仅仅分析规则和禁令上,相反应集中在研究一个自身或其他人有关联的一般作风上”。“人类的基本需要是与他人友好相处,爱或被爱,帮助人们去满足这种需要是德育的首要职责。”“青少年对人际和社会问题的反应处于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社会试验期”。学校德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进成熟的社会判断力和行为的发展
4、。简要地说,成熟就是具有创造性的关心。“品德是感染来的而非直接教来的,在引导学生关心人、体谅人的人际意识中,重要的是营造相互关心、相互体谅的课堂气氛,以及教师在关心人、体谅人上起道德表率作用。”(二)体谅德育模式的基本特征正是从上述观点出发,麦克菲尔和他的同事致力于发展“教学生如何关心”的学校德育模式,这种模式包含以下特征:教育并不意味着教人知道他们不知道的东西,而意味着当他们不知道如何做的时候教他们怎样做;道德教育要把气质修养和行为举止塑造与发展时道德判断力结合起来;在关心他人的生活中学习,观察学习和社会模仿是无法替代的重要德育方法;创造一个符合关心人的课堂环境、校园环境和社会教育环境。麦氏
5、认为,上述几方面是相互作用于德育中,不可能分开的。在麦氏的德育模式看来,任何富有成效的教育本身就是学会关心,因为它的行为体现了关心人的生活方式,符合人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乐于接受它。体谅模式的最大特点在于表明,关心的方式是愉快的方式。没有任何理论能以这样直接的方式提出这种主张。(三)生命线一一体谅模式道德实践的效果生命线系列丛书由五个部分组成。第四、第五部分各是一本理论专著,书名为我们的学校和中学的道德教育。这两本书主要供教师和教育理论研究人员阅读。丛书的第一、二、三部分是供学校道德教育时师生共用的教材。人们有时称生命线道德教育丛书由三个部分组成,实指该丛书的前三部分。生命线丛书内容简介:生命
6、线丛书第一部分标题是“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由三组卡片和一本教师指导书组成。三组卡片的主题分别为“敏感性”、“后果”和“角度”。卡片共有儿十张,分别给有彩色图案,图案表现的是儿童常见的生活中的场面。每张卡片下部都有一句发人深省的提问。教育过程中教师可逐一向学生出示卡片,然后参考卡片上的提问问学生,目的是了解学生面对生活情况境的态度,使学生体谅他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生命线第二部分标题是“证明规则吗”这部分由五本小册子组成。题目的分别为规则与个人、你期望什么、你认为我是谁?、为谁的利益着想、为什么我应该?每本小册子都由若干图文并茂的小故事构成,一般在故事之后还有供学生讨论的思考题或练习题。生命
7、线第三部分标题是“你会怎样做?”这部分包含6本小册子。书名分别为生日1904年南非、单独的监禁1917年英国林肯郡、盖尔住院1969年伦敦。每本小册子分别讲述了一个完整的发生在过去的故事,故事讲得生动形象,情节描写细致入微,语言优美流畅,配有彩色插图。生命线教材的特点:情境性。麦克菲尔等人以社会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把生活事件加以挑选、重新组合排列编写成教材,便于学生理解和接受。针对性。麦克菲尔等人是在进行了多年调查基础上编写出生命线教材的。教材主要针对青少年在道德方面的问题进行设计,一方面紧扣学生的道德困惑: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关心的人际关系问题以及具有普遍意义的社会道德问题。因此,使学生倍感
8、亲切,兴趣大增。连贯性。生命线第一部分“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分为“敏感性”、“后果”等几个单元。“敏感性”和“后果”不仅标示单元的题目,而且这些术语本身还代表贯通生命线教材始终的道德方法论。梯度性。生命线丛书是按从简单情境到复杂情境材料的顺序排列的,教材具有的这种梯度性特点有利于实践中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开展道德教育。二、启示在德育改革的进程中,客观地了解、学习和借鉴其它国家学校德育实践模式是十分必要的,这不仅可以使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横向比较中清楚地看到我国的德育模式在世界范围内的坐标点,更有助于改进完善我国现存的德育体系而创建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德育模式。体谅模式虽然在欧美学校
9、经过实践确有其广阔的应用前景,但并不意味着在我国也是“灵丹妙药”。下面就必要性、可能性、适应性、可操作性等问题谈一点该模式对我国中小学德育的启示。(一)必要性问题我国中小学德育目前普遍实施的是德目接受模式。“该模式有两个典型特征:一为具有系统的学校德育课程和教材;二为以理论教学为主,教师讲解,学生则进行理解、记忆和实践”。尽管学术界和部分学校的德育实践已对这一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革探索,但至今,大体上我国的德育模式仍旧具备着德育接受模式的一些特征。而体谅模式在承认学校德育专门课程的前提下,强调道德教育应以学生的自主活动和思考为基本手段,由老师向学生提供道德情景,并以学生为主展开角色扮演、讨
10、论,给学生以强烈的情感冲动和深刻反思的机会,促使他们进行道德行为实践,可视为德育发现模式的典型。从德育的成效看,我国的德育接受模式的低效性与英国的德育发现模式的高效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笔者以为,至少在德育方法上,我们应充分吸收体谅模式中的精华部分,值得“拿来”一试。此外,体谅模式倡导的“学会关心”的主旨,生动形象的道德情境设计,由浅入深、层层推进的目标达成系统,都值得我们研究和借鉴。(二)可能性问题前面已经提到,体谅模式缺少一个强有力的理论基础。首先,在阐述其理论观点时过多地倾向实证数据,未能在整体上,从宏观和深层理论中把握体谅模式,说明多种德育主张和方法的内存含义,这种理论使教师在实际工作中
11、往往难于得到要领。其次,麦克菲尔在理论上主张人本主义和在实践上推行行为主义的矛盾,也容易引起我们认识上的混乱。他既强调体谅,又借助于强化:一会是关心,一会是反馈,使教师有时无所适从。第三,麦克菲尔对自己概括出来的几种典型的社会反应未作严格的界定,显得不清晰。同时,麦氏的社会反应分类建立在对1218岁的青少年的问卷调查基础上,缺乏对12岁以前儿童的实证研究,这个缺陷限制了他的理论对小学师生使用生命线的指导作用。因此,在我们引用体谅模式之前,应对体谅模式的理论体系进行中国化的改造,要做到这一点,还有大量的比较研究、探索创造与验证性工作要做。(三)适应性问题国外的中小学道德教育十分强调适应性,一是适
12、应本国的国情,二是适应学生个体的发展,这样就兼顾了国家和社会的利益以及个人发展的需求。我国在选择德育模式时首先应从本国的政治发展的水平出发,根据国家的需要,培养现代化的人才,同时又应考虑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可接受程度以及他们的实际需要。体谅模式之所以在英国流行甚广,甚至扩大至北美,主要原因是欧、美之间有着大体相似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具体到我们国家,那又会是另一番景象。首先,麦克菲尔设计的问卷展示的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人际冲突情境,来制定社交判断力成熟度,相对于我国来说,这一参照系显然存在诸多待解的问题。例如与之相对应的群体是哪一阶层的成年?我们的成熟标准是什么?等等。站在西方的立场,也
13、会碰到适应性问题。“时至今日,西方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四处求索之后,意味深长地提出:到东方寻求复兴道德教育的答案。”他们想从东方寻找什么?怎样寻找?如何消化?这一连串的问题同样需要回答。可以说,道德教育的适应性问题是各国中小学德育共同面临的问题。我国的教育历来重视从实际出发,但往往强调了国家发展与实际需求,德育的效果未能尽如人意。因此我们在进行德育改革时应从目的与效果的关系中去探索如何体现适应性,在确定我国的德育方案过程中既不能凭借先入为主的主观意志,又要防止盲目仿效外国具体作法的情况。(四)可操作性问题通过对体谅模式的介绍,我们可以看出,作为一种道德教育模式,它为我们提供了完整的理论说明、具体的
14、问题情境、合理的教学建议、详尽的使用方法以及处理各种可能出现的问题的策略和手段,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相比之下,我们在这方面存在着明显的不足。我国不同地区、不同学校在进行德育改革过程中,创造出许多好的方法,但有些研究成果由于缺乏具体的操作指导,而使一些颇有前途的德育方法无法形成完整而科学的体系,也难以被普遍接受并得以推广。在这方面,生命线系列丛书可提供我们一些启示。启示一:在构建我们的德育体系时,“不能局限于提供几种知识性德育课程或理论性德育课程,在其对学生的实际影响或教育作用上,从积极方面看,能让学生们学会或知道一些有关道德的或道德方面的观念,但是,在形成真正的道德认识、道德信念、道德理想、道德
15、情感、道德意志与道德行为的习惯方面就收效甚微了”。应从我国的国情、校情、生情出发,构建一套以道德情境为中心,具有能够充分吸纳学生个人生活的、由浅入深的开放性教材。启示二:道德教育的教材应当与各学科的教学结合起来使用,教材内容应包含历史、文学、语言、社会、科学等多种学科的知识材料,并突出其道德教育的内涵。启示三:在德育时应明确两点:一是要把激发学生动机放在首要位置。教育过程中务必使学生能进入角色,使之真正从思想、情感和行动上都卷入道德学习上来。二是鼓励学生把道德价值观、态度等付诸实践。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仅局限于教室里、或学术讨论层次,不指向生活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课程,而是非道德教育课程。
16、我的大学爱情观1、什么是大学爱情:大学是一个相对宽松,时间自由,自己支配的环境,也正因为这样,培植爱情之花最肥沃的土地。大学生恋爱一直是大学校园的热门话题,恋爱和学业也就自然成为了大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两个主要问题。恋爱关系处理得好、正确,健康,可以成为学习和事业的催化剂,使人学习努力、成绩上升;恋爱关系处理的不当,不健康,可能分散精力、浪费时间、情绪波动、成绩下降。因此,大学生的恋爱观必须树立在健康之上,并且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是十分有必要的。因此我从下面几方面谈谈自己的对大学爱情观。2、什么是健康的爱情:1) 尊重对方,不显示对爱情的占有欲,不把爱情放第一位,不痴情过分;2) 理解对方,互相关心
17、,互相支持,互相鼓励,并以对方的幸福为自己的满足; 3) 是彼此独立的前提下结合;3、什么是不健康的爱情:1)盲目的约会,忽视了学业;2)过于痴情,一味地要求对方表露爱的情怀,这种爱情常有病态的夸张;3)缺乏体贴怜爱之心,只表现自己强烈的占有欲;4)偏重于外表的追求;4、大学生处理两人的在爱情观需要三思:1. 不影响学习:大学恋爱可以说是一种必要的经历,学习是大学的基本和主要任务,这两者之间有错综复杂的关系,有的学生因为爱情,过分的忽视了学习,把感情放在第一位;学习的时候就认真的去学,不要去想爱情中的事,谈恋爱的时候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2. 有足够的精力:大学生活,
18、说忙也会很忙,但说轻松也是相对会轻松的!大学生恋爱必须合理安排自身的精力,忙于学习的同时不能因为感情的事情分心,不能在学习期间,放弃学习而去谈感情,把握合理的精力,分配好学习和感情。3、 有合理的时间;大学时间可以分为学习和生活时间,合理把握好学习时间和生活时间的“度”很重要;学习的时候,不能分配学习时间去安排两人的在一起的事情,应该以学习为第一;生活时间,两人可以相互谈谈恋爱,用心去谈,也可以交流下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5、大学生对爱情需要认识与理解,主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一) 明确学生的主要任务“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会放弃他。”大学时代是吸纳知识、增长才干的时期。作为当代大学生,要
19、认识到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学习做人、学习知识、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在校大学生要集中精力,投入到学习和社会实践中,而不是因把过多的精力、时间用于谈情说爱浪费宝贵的青春年华。因此,明确自己的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合理分配好学习和恋爱的地位。(二) 树林正确的恋爱观提倡志同道合、有默契、相互喜欢的爱情:在恋人的选择上最重要的条件应该是志同道合,思想品德、事业理想和生活情趣等大体一致。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大学生应该把学习、事业放在首位,摆正爱情与学习、事业的关系,不能把宝贵的大学时间,锻炼自身的时间都用于谈情说有爱而放松了学习。 相互理解、相互信任,是一份责任和奉献。爱情是奉献而不时索取,是
20、拥有而不是占有。身边的人与事时刻为我们敲响警钟,不再让悲剧重演。生命只有一次,不会重来,大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三) 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 在当今大学校园,情侣成双入对已司空见惯。抑制大学生恋爱是不实际的,大学生一定要发展健康的恋爱行为。与恋人多谈谈学习与工作,把恋爱行为限制在社会规范内,不致越轨,要使爱情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正如马克思所说:“在我看来,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取含蓄、谦恭甚至羞涩的态度,而绝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四) 爱情不是一件跟风的事儿。很多大学生的爱情实际上是跟风的结果,是看到别人有了爱情,看到别人幸福的样子(注意,只是看上去很美),产
21、生了羊群心理,也就花了大把的时间和精力去寻找爱情(五) 距离才是保持爱情之花常开不败的法宝。爱情到底需要花多少时间,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爱情失败,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太多。相反,很多大学生恋爱成功,不是因为男女双方在一起的时间太少,而是因为他们准确地把握了在一起的时间的多少程度。(六) 爱情不是自我封闭的二人世界。很多人过分的活在两人世界,对身边的同学,身边好友渐渐的失去联系,失去了对话,生活中只有彼此两人;班级活动也不参加,社外活动也不参加,每天除了对方还是对方,这样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发展,不仅影响学习,影响了自身交际和合作能力。总结:男女之间面对恋爱,首先要摆正好自己的心态,树立自尊、自爱、自强、自重应有的品格,千万不要盲目地追求爱,也不宜过急追求爱,要分清自己的条件是否成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明确大学的目的,以学习为第一;规划好大学计划,在不影响学习的条件下,要对恋爱认真,专一,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认真对待恋爱观,做健康的恋爱;总之,我们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念,让大学的爱情成为青春记忆里最美的风景,而不是终身的遗憾!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37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