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全国教书育人“十大楷模”先进事迹(一)“教书育人楷模”姜伯驹:让数学之美走入生活数学之美,思维之美、理性之美。30余年前,描写陈景润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引发了无数人对探索数学未知的向往;20余年前,陈省身登高一呼,让国人燃起中国数学走向国际数学前沿的无限期望;今天,以姜伯驹为代表的一代数学家致力于数学的推广与普及,执着于数学人才的引领和培养,让数学之美为人所知,引人入胜。姜伯驹,让数学从殿堂走入生活,躬耕三尺台、执教五十载,宁静致远、为霞满天。矢志不渝“做研究,90%的失败,10%的成功。成功很快就过去了,经常要面对的是失败。”“困扰是习以为常的,这是常态。
2、”已迈入古稀之年的姜伯驹,如此谈及在数学领域潜心钻研近60年的感触。姜伯驹生于数学世家,其父姜立夫是数学大师陈省身先生早年的老师,姜伯驹16岁考入北京大学,自此,一生与数学结下不解之缘。之所以考入北京大学数学方向,是因为父亲的一句话,“不管你念什么,要找有最好的老师的地方。” 谈及对数学的兴趣,两件往事让姜伯驹记忆犹新。第一件是姜伯驹在一年级第一学期结束后,给自己提出一个问题“如果一个函数是可以积分的话,是不是至少在 一个点上要连续?”这个问题对于三年级以上的数学系学生来说是常识,但对于一年级的姜伯驹来说是个不小的难题,思考的日子是痛苦而幸福的,夙兴夜寐,整整 一个星期,想通了。这件事让姜伯驹
3、进一步萌发了对数学的兴趣,也初步树立了钻研数学的自信。第二件事,是三年级,系里对一部分学有余力的同 学,指派教师指导其学年论文。指导姜伯驹的是江泽涵,江泽涵给姜伯驹看了一篇刚发表于一本匈牙利期刊的数学论文,姜伯驹看后发现文章的论证是不对的,告诉 老师,老师起初不相信,后来认可并鼓励他重新论证或推翻其结论,遗憾的是,姜伯驹未能做到,“这件事情告诉我,首先,搞研究不能迷信于前人,哪怕是大家; 其次,数学之研究往往是留有遗憾的。”“问题解决不了,就先放下,但不要放弃。”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姜伯驹在一本杂志上发现当年他质疑的结论终被人推翻。就这样,一个问题被姜伯驹惦记了整整30年。北大读书期间优异的
4、成绩让姜伯驹毕业后留校任教,他成为了江泽涵先生的助手,开始从事不动点理论的研究。 上个世纪60年代,刚满25岁的姜伯驹通过研究基本群的一个子群,有效地计算了一类较为广泛的空间的Nielsen数。这一工作迅速引起国际拓扑学界的 关注,重新激活了Nielsen不动点理论。从此学界将这一子群称为“姜群”,把姜群与基本群重合的空间称为“姜空间”,成为了不动点理论中的常用术语。“我做数学,是因为这个领域的问题吸引着我。我很少去想,做成了如何,做不成了又如何,我是凭着兴趣在做,同时关注的几个问题中,可能只有一个有了心得,其他的都无进展,这是常态。做成了,高兴是主要的,同行的认可是最好的激励,荣誉是副产品。
5、”姜伯驹说。春风化雨“直接告诉答案不是最尽责的,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他一个台阶。”“我首先是一名教师,其次才搞一些研究。”姜伯驹热爱自己的教师职业,尽管有中国科学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陈省身数学奖获得者、华罗庚数学奖获得者等诸多角色,姜伯驹始终珍惜和坚守自己的教师身份。北大毕业后,姜伯驹可以选择去中科院数学所等专业研究机构。“如果留在高校,即使学术上时有挫折,起码我能将自己的所学对学生们有所贡献。”姜伯驹最终选择留在北大任教,并从此开始了五十载的执教生涯。五十载春风化雨,半世纪桃李满园。“直接告诉学生答案最简单,却不是最好的方法。应该让学生自己搞明白,哪怕是再多给一点启发,再多
6、给一个台阶,这样才会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学生自己走上去并在思考中获得成就感。”姜伯驹始终在教学中秉持着这样的理念。 这样的方法得益于姜伯驹的老师江泽涵先生的启发,在上个世纪60年代,姜伯驹刚刚开始科研工作时,江泽涵先生给他出的问题,他往往很快就能算出来,可是 江泽涵先生总是说看不懂,让姜伯驹回去再论证得透彻一点。如此七八个反复思考的过程,姜伯驹对问题的理解已和当初大大不同,包括“姜群“等很多成果也在反 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获得。姜伯驹讲课严谨认真、循循善诱是有口皆碑的,有学生形容:“姜老师的课堪称完美。”姜伯驹的表达叙述非 常讲究,每个概念的来龙去脉都交代得清清楚楚,易于理解,并且经常提出
7、有趣的问题来激发学生思考。姜伯驹一向反对照本宣科,也不相信有万能的教材或教学软 件,他认为教师应该要对教学内容融会贯通,还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将自己的体会传达给他们。“以前有媒体报道我身为院士还亲自为本科生授课、批改作业。这没有什么特殊的,本来就是教师的分内之事。”姜伯驹喜爱善于提出问题的学生,因为提问就代表了思考,他也把解决学生的疑问当作重要的问题来对待。 在姜伯驹不大的办公室内,最醒目的是墙壁上悬挂的两块大大的黑板,一块被姜伯驹当作备忘录和记事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着近期姜伯驹要看的书、要修改的 论文、要参加的学术会议等;另外一块,就是姜伯驹专门用来和学生讨论问题的。
8、擦了又写满,写满又擦去,那块黑板见证了姜伯驹和学生探讨问题的热烈。“始终和年轻人在一起,启发他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帮助他们成长。”姜伯驹用简单的话语道出了一位德高望重的数学家对年轻人的热爱和期望。躬耕不辍“数学不但能够训练出清晰思维,而且能够培养一种独立思考、坚持真理的品格。”“最简单的东西,往往也是最本质、最基本的东西,通过对简单的把握,建立思维体系,通过推理,得出的结果往往是惊人的。这就是数学思维,是科学精神。”姜伯驹说。“一个邮递员每次送信,要走遍他负责投递的街道,完成任务后回到邮局。问他按怎样的路线走,所有的路程最短?”“故事发生在18世纪的哥尼斯堡城,那里有7座桥,当时那里的居民热
9、衷于一个难题:一个散步者怎样能一次走遍7座桥,每座桥只走过一次,最后回到出发点?”这是姜伯驹上世纪60年代利用业余时间写的数学科普小读物一笔画和邮递路线问题中的两道题目,有趣且引人思考。 姜伯驹始终强调数学教育是培养独立思考的基本的一步,数学教育是培养孩子明辨是非的重要环节。他认为,世事纷繁,常常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是非难 断。只有在数学单纯的境域里,一个孩子才敢于理直气壮地对大人说“我是对的,是您错了”,才能做到既不迷信家长也不迷信老师,而是相信逻辑的力量。他认为 这就是为什么所有的现代国家都把数学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基石的原因。数学,是培养创新精神的根基,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至关重要。数
10、学有两个作用,一个是解决前人未能解决的问题,一个是解决现实中其他学科的需求。 姜伯驹一直强调数学在其他学科及技术领域的应用,他曾在多个场合呼吁,从事数学教育的人不仅要考虑数学本身的发展,还要考虑到国家建设对数学教育的需 求。“数学系不应该只培养数学家”,“数学系要培养一大批懂数学的人,懂数学就是要有数学修养,然后到各行各业中去发挥作用。”1995年, 姜伯驹牵头14个院校参加“面向21世纪数学类专业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的国家项目,并亲自主持了北大数学科学学院的教改工作。通过这个项目,在全国 范围内对数学类专业的教学规范进行了调整,增加弹性,使我国数学课程设置也能适应如统计、金融、软件等社会
11、各新兴行业对数学人才的全方位要求。 姜伯驹有这样一个心愿,他希望中国的数学发展能够达到这样的境界:自然科学界、工程技术界、生物医学界,以至社会科学界的人都能比较多地了解数学,同 时,很多在数学系受过很好数学训练的人也可以广泛地进入到其他领域去工作。为了这个心愿,今年已73岁的姜伯驹并不“服老”。桑榆非晚,为霞满天。姜伯驹,皓首之心,躬耕前行。采访手记数学有一种“魔力”,那种“魔力”可以让人在纷繁中宁静下来。数学是永恒的,不论何时何地,它都是独立的,它的逻辑力量给人追求真理的勇气。数学家与哲学家有共通之处,他们都可以在混沌中寻找到“确定性”,而这种确定性具有方法论的意义。这是记者在采访姜伯驹先生
12、的过程中最大的感触。“我从不去争取什么,既来之则安之。我也从不与人刻意争辩什么,因为在数学中,是与非,其实很清楚。”这是记者听姜伯驹先生谈得最多的话。和姜伯驹先生一席谈,你会体味到“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境界,也会感悟到“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的风范。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几年前,记者有幸采访陈省身先生,如今,记者有幸采访到姜伯驹先生,两位数学家给人的感受是有共同之处的。 (二)教书育人楷模于漪:站上讲台就是生命在歌唱在三尺讲台,她慷慨激昂;在评课现场,她睿智而真诚。她在基础教育的最前沿不辍耕耘近一个甲子。 她开了近2000节公开课,近50堂公开课被录像、传播,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
13、语文课的经典教案;她坚持真心教学,真爱育人,81岁高龄仍不舍讲台,她的教 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影响了千千万万的师生。她就是全国教书育人楷模、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名誉校长、语文特级教师于漪。“站上讲台,就是我的生命在歌唱!”于漪用一生的实践写成这句话。真爱育人“课一定要教到学生心中”上个世纪80年代初,电视直播于漪的公开课海燕。大上海万人空巷,人们纷纷守在电视机前一睹她的师者风采。“于老师的语文课就是有魔力,”时隔20多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双语学校老师沈一敏记忆犹新:上于老师的课,不是在学习课文,而是在跟高尚的人物谈话,是在文字的灿烂世界中翱翔。 “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读写听说训练渗透认知
14、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一个民族认识世界、阐释世界的意义 体系和价值体系。”这既是于漪几十年语文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也是在语文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的一种崭新理念。于漪常说,教课一定要教到学生的心中,要把民 族精神和爱国主义渗透其中。几十年春风化雨,于漪教过各类学生。1975年,她带了全校最乱的一个年级。然而,在于漪眼里,每个孩子都有向善、上进之心。她利用各种机会给孩子们讲理想信念,找同学一个个谈心。1977年,这个年级被评为上海市先进集体,其中两个班的高考录取率达100。 浇花要浇根,育人要育心。“教师要热爱学生、了解学生,才能真正触摸到孩子们的心灵。”于漪说,
15、“只有把爱播撒到学生的心中,他们心中才有你的位置。” 在5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于漪曾不顾腹部刚动过手术,背着一名发着高烧的学生走了十几里泥路送到医院,也曾把逃学的孩子一个个找回来上课教学改革“教育方法要随时代改变”在教卖油翁时,于漪准备了一枚铜钱,当讲到卖油翁“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时,她出示了这枚铜钱。学生边听边看,既领会了“沥”字之妙,又惊叹老翁的绝技。从1951年站上讲台,于漪就始终在探索中学语文教学的最佳方法。“在教学上从来不重复,即使是同一篇课文反复地教,也是如此。”在教育界,于漪被公认为语文教学改革的形象代言人。于漪说,其实自己在教学实践中
16、也在不断反思。她一度认为语文只是一种交际工具,但随着时代发展,她开始思考语文的文化内涵,以及在语文教育中综合培养学生语言能力、道德情操和文化素养的问题。1978年,于漪提出“教文育人”的思想,即以“全面发展的人”为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思维训练”为核心的语文教育理论。1996年,她倡导“弘扬人文”的主张,引发了全国范围的语文性质观的反思,促进了语文学科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时代在变化,学生在变化,我们的教育方法也要随着改变。”于漪说,教师对孩子们不要轻易说“不”。“一些老师埋怨现在学生太淡漠,其实他们没有走进学 生的内心。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也要灌溉学生们情感这块盐碱地,必须找准切入点
17、。孩子们喜欢周杰伦的歌,我也去认真听,发现他的歌风格独特,歌词也有 文化含量,最主要的是自我陶醉式的演唱适合独生子女的自我倾诉。做教育,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在教学之余,于漪还不断总结探索教学实践的经验。她主编的现代教师学概论已成为全国教师职后进修的材料。于漪文集六卷本也已出版。“活的教育学”“生命和使命结伴同行”“不要让题海毁了孩子!”“好好钻研学科的规律,将语文教学与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无缝焊接,唤醒孩子青春的心灵”一次教学研讨活动中,于漪字字句句掷地有声,回响在礼堂中每一位老师的耳畔。青年教师们说,于漪就是“活的教育学”。“教书除了传授知识、发展智力,最重要的是熏陶思想。老师要站在时
18、代和民族发展的高点上,将平凡的工作和孩子的今天、祖国的明天联系在一起。今天的学生质量,就是明天的国民素质,更是后天的民族竞争力。”于漪常常对青年教师说。为了让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她首创了教师与教师的师徒“带教”方法,即组成培养的三级网络师傅带徒弟、教研组集体培养、组长负责制。 当老师,于漪始终忙得不亦乐乎。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于漪就开始“带教”全国各地的青年教师。如今,她还在为上海名校长名师培养基地和上海语文学科德 育实训基地带教。除了担任华东师大、首都师大、上海师大、上海大学4所大学的兼职教授,81岁高龄的于漪还义不容辞地担起了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重任。她 不顾年事已高,风尘仆仆地赶到江苏、
19、浙江等地讲学;她还通过远程教育网,为云南、新疆等地教师讲授她的教育理念、教学经验。“我一辈子的生命,和肩负着的历史使命结伴同行。”于漪说,“如果下一辈子还叫我选择职业,我仍然选择这永远光辉灿烂、青枝绿叶的教育事业!”采访手记曾多次在荧屏上见到于漪的师者风范,9月8日晚,记者终于在北京国谊宾馆和她面对面。对话从语文该怎么教谈起“文章是立体的,教出个性才有感染力。”于漪侃侃而谈,朱自清的春生机盎然,像英国的水彩画;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光影质感,是五光十色的油画记者仿佛置身于她的课堂。语文要教什么?教师要干什么?教育要改什么?在同于漪老师的交谈中,记者如沐春风。在于漪的心目中,教育是一块永远的圣土
20、。她在这块圣土上以青春的奉献演绎着精彩,以生命的投入创造着美丽,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竭尽全力。随行的韩老师告诉记者,于漪从上海出发前半小时还在审定教材。81岁高龄还在担任上海“二期课改”语文新教材审定专家组组长的她,每天要花大量时间在语文教材审定和教学上,干劲一如年轻时。“教育的又一个春天到了,我还要继续努力。”有人说,于漪是教育界的“不老传说”。诚然如此!(三)“教书育人楷模”王生英:爱心,坚守山乡三十七载“党和政府夸奖我,山里乡亲支持我。我没觉得在山里教书是难事儿。”刚获得首届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荣誉、受到胡锦涛总书记接见的山村小学教师王生英这样说。从1974年开始走上河南省林州市横水镇卸甲平
21、村小学讲坛,至今已经37年,王生英也由天真烂漫的少女成为年过五旬、满头华发的“老”师。“一个爱字,将我拴住了”谈起几十年当老师的风风雨雨,王生英乐观开朗:“一个爱字,将我吸引住了、拴住了,让我一直坚守下来。” “神圣天使”,王生英用这样的词汇表达自己最初对教师职业的感受和尊重。上小学时的一件事至今让她记忆犹新有一次不小心,她将李老师的一瓶水踢翻, 在山里,饮用水是非常珍贵的,特别是在以红旗渠闻名的林县(今林州)。王生英惊慌失措,不知如何是好。李老师却微笑着说,没事的,别紧张。这件事促使王生英走上讲坛,1974年高中毕业,她就在当地50多人中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取民办教师。37年来,她用爱心滋润着山
22、里的孩子。现在一些学生的父母也曾是她的学生。王生英教学的第一站是东平自然村。从家到学校,中间隔着一条大河,需要走半个小时的路程。因为她幼年患小儿麻痹落下身体残疾,腿脚不便,摔跤是常有的事。 1978年6月,连绵大雨下个不停。为了不耽误孩子们的学习,她拖着残疾的腿,冒着风雨,踏着泥泞打滑的山路,挨家挨户到每个学生家里上课、辅导、批改 作业。20多天里,她每天坚持跑遍全村,决不落下一个孩子。乡亲们每当看到她这个样子,都感动得说不出话来,心疼地拉住她的手掉眼泪。为了钟爱的教育事业,30多年的教学生活,王生英从来没有误过学生一节课。常年在山间小道上跋涉,她竟能在崎岖的山道行走自如了。“承诺了让山区的孩
23、子都能上学,就不能变”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是王生英多年的愿望,她说:“我承诺了让山区的孩子都能上学,就不能变,就要坚持。” 1986年,王生英自愿到偏僻、艰苦的桃园学校任教。为了改善学校条件,她找来丈夫利用学生放学回家的时间,垒好土墩,修整不平的地面,为孩子们上课解 除了后顾之忧。接着又自己花钱,和丈夫修补教室。丈夫的支持让她感到莫大的幸福和鼓舞。她每天起早贪黑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经常吃住在学 校,工作到了忘我的程度。她无私的奉献精神,感动着学生,也感染着无数的村民。在教学上,王生英坚持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她教学方法灵活,讲课语言简洁清楚,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同时注重素质教育,教学
24、生把知识变为能力,把“寓教于乐”、“循序渐进”、“潜移默化”等融入到教学实践中。 卸甲平村学校尽管校舍状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她考虑到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很单调,于是就从自己微薄的工资中拿出3000元钱,购买了学生喜爱的图书, 订了小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建成了图书阅览室,让孩子们课余时间有了汲取精神营养的场所,受到了广大师生的一致好评。三十多年如一日,历尽艰辛,无悔追求,王生英默默诠释着自己对教师的深刻理解,对学生的深厚挚爱。“有付出,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为了孩子们读书方便,王生英曾经多年把学校办在自己的家里。她一心想把自己家的房子改造成大一点的教室。 1989年,因为爱人生病,家里欠了人家一
25、大笔债,而她当时每月只有70元的工资,怎么办?夫妻俩横下一条心,把家里可卖的大豆、玉米、谷子、小麦全拉 出去卖了,盖房的钱还是不够。夫妻俩就到东姚乡李家厂村赊砖瓦。为了解决木材问题,把家里的大小树木全刨出来,又到几十里外的姨父家借了椽子和檩条。在建 房的日日夜夜里,她和爱人一起挖沙、刨石子、搬砖、和泥,不知熬了多少个不眠之夜,终于建成了孩子们日夜盼望的家庭学校。为了学生们的安全,她爱人又想尽 办法,给楼梯走廊焊上了栏杆。在以家为校的日子里,王生英一家四口节衣缩食,除了偿还欠下的外债,省下的钱不是给学生购买录音机、磁带,就是 给他们添置学习用品。学生们的衣服脏了她给洗;学生们冷了,她给添加衣服、
26、做棉门帘。孩子们就像生活在自己的家里一样,她就像他们的母亲。为了报恩,学生 和乡亲们常常把家里的米、面、油、鸡蛋送到她家,她把他们的真情留下,把礼物一一退回,因为她办学不图别的,图的就是让孩子们好好学习。20年以校为家,10余年以家为校,王生英教过的学生有的升入了大学,有的升入了高中,教学成绩多年在全乡名列前茅,数百名有知识、有文化的毕业生在改变着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这真正应了王生英的话:“有付出,有牺牲,才能换来山区面貌的改变。”王生英的付出得到社会的肯定,她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还光荣地出席了党的十七大。她常常对青年教师说,要爱孩子,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教会学生文化知识。采
27、访手记利用王生英在京参加教师节活动的间隙,记者采访了她。面前的王生英,是那样的普通,半旧的衣着,平常的发型,真诚的笑容,我的第一感觉是:她的学生真幸运!尽管腿脚不便,采访结束时她一定要把我送到电梯口。就是这位普通的弱女子,已经在山村默默奉献了37年。37年,对于个体而言,确是漫漫长路。答应了,就坚守,承诺了,就不变。兑现一事并不难,兑现一时也不难,而她辛勤地坚持37年为社会培育人才。王生英身上闪现着不普通的精神。这精神是无言的挚爱。王生英真诚地爱着一茬又一茬的学生,正是因为爱,崎岖的山路、艰苦的生活,都不再是困难;正是因为爱,说起自己的教学生涯,她满脸的幸福。公与私,在她那里处理得也令人敬佩。
28、以校为家,以家为校,这位表面普通的弱女子其实是伟岸的,高大的。 (四)教书育人楷模徐英杰:职业教育最适合我!天津职教系统最年轻的高级教师,教育部计算机设备配置与规划的特聘专家,全国职教技能大赛优秀指导教师,此次全国教书育人楷模10位获奖教师中唯一的一位来自职业院校的教师见到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高级教师徐英杰时,记者有些意外,身上有如此之多光环的他还不到40岁。“职业教育最适合我!”他对职业教育的热爱更令人感动。生于教师之家的徐英杰,1993年从天津师范大学物理专业毕业后,面对众多岗位,他却选择了天津市电子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十几年来,虽然不断有网络公司高薪聘请,但他一直执著而辛
29、勤地耕耘在职业教育这片土地上。学生喜欢的“知心哥哥”在朝夕相处中,学生们把徐英杰当成“知心哥哥”,不论是学习上的难题,还是生活中的困惑,都“愿意和徐老师聊聊”。 徐英杰教过这样一个女生,平时不喜欢学习,在班里以“大姐”自居,动辄对同学吆三喝四。问及原因,她说:“老师你不用管我,我什么都学不会,我就是一个 笨蛋!”这句话让徐英杰很震惊。通过观察,他发现这名女生打字非常快,就鼓励她发挥这个特长。通过刻苦练习,她的打字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久违的自信 回到了她的脸上,对同学再也不暴力相向。在徐英杰的眼里没有“差生”的概念。他说,学生不能以好坏区分,学习困难的学生往往观察和实践能力很突出。要像爱自己的孩
30、子一样爱每一个学生,用心发现他们的长处,耐心施教,就一定能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找回成就感。17年来,一大批学生在他的精心培育下,成为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高手和行业的骨干。他教过的学生,遇事也都喜欢和徐老师聊聊,因为他们都把他当成了朋友、兄长。他真正走入学生的内心,成为学生离不开的良师益友。课堂教学的“徐琢磨” 中职二年级“模拟电子技术”是一门理论课,很多学生觉得它太枯燥。经过反复思考,徐英杰在第一节课上提出:“想不想知道收音机是如何工作的?能不能自己 动手制作一个收音机?”一下子就引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整个学期中,学生边学习边制作,在不知不觉中就掌握了枯燥的理论知识,学习成了一件快乐的事。 这
31、是徐英杰教学的一个特色。由于善于思考,师生们送给他一个亲切的绰号:“徐琢磨”。经过17年长期的“琢磨”,徐英杰的教学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 格:善于创造性地选择与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课堂教学具有灵活性、综合性,专业实训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学生们说,徐老师的课是最棒的!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水平,徐英杰灵活组织教材,通过对教材的剖析,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增删,重新组合,使其形成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因到果的教学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同一门课程,在不同学期、不同年级甚至不同班级,他讲课的侧重点都有所不同。例如,在“计算机网络基础”课程中,有些班他侧重于原理的讲解,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
32、“为什么”;有些班他侧重于实践指导,因为这个班的学生好问“怎么做”。 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选择教学方法,徐英杰采用最先进的教育技术。比如在“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课程中,他专门制作一个课件,运用“虚拟现实”技术,让学生 在计算机上练习主板部件的安装和设置,这样既为学校节省了实习的费用,又使学生实践了操作技巧。在期末考核中,使用课件的学生对该知识的掌握率达到了 100%。职教领域的“一面旗”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职校学生的重要学习任务。在教学中,徐英杰因材施教,对基础较好的学生,着重培养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鼓励他们学习更多的知识进行创新探索。一名学生喜欢网游,对理论知识缺乏兴趣。徐英杰没有批评他,反而在
33、帮他“过关”时,引导他对计算机知识的兴趣。发现他有制作小游戏的想法,就教他编程,给他动手的机会,同时让他认识到“没有扎实理论基础,游戏也编不好”。 “职业教育与基础教育在教学上是存在差别的,要注重以实践带教学。”职业学校学生的实践技能高低,关系到他们的就业前途。如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是徐英 杰经常“琢磨”的问题。他提出以用人单位要求为目标,倒排课程的思路,组建实验班,将并行授课方式改为串行模块化授课方式,并组织科研人员先后编写了多门 实训课教材。这种模块化授课方式得到了用人单位的一致认可,这也使得毕业生的签约率大幅提高。徐英杰常常运用计算机各种相关技术,指导学生动 手实践。学校的计算机设备从来
34、不用送出去维修,学校新机房的建设都是由他带领学生完成的,学校的网络系统由学生参与维护。至今他已为学校节省了数十万元的 费用。他教过的毕业生不少成为用人单位抢手的人才。2008年,他指导学生成立“修罗数字媒体工作室”,担负起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的支持工作,还对外承 接项目,指导学生走上自主创业之路。“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作为一名专业授课教师和职业技能大赛指导教师,徐英杰精心钻研竞赛项 目,组织学生全员参与。近三年来,在他指导下,计算机职专学生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先后获得3个一等奖、3个二等奖,徐英杰也被评为优秀指导教 师。如今,徐英杰已成为天津计算机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个品
35、牌、一面旗帜。采访手记“你为什么选择到中职任教?”之前查阅过徐英杰的履历:1993年以优异成绩大学毕业却选择去中职。见到徐英杰,记者首先抛出了疑问。“我热爱职业教育!”面对记者的提问,徐英杰言语朴实干脆。他说,因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千万产业大军,是人才金字塔最稳定的基石。职业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我喜欢琢磨新东西,并在第一时间教给学生,紧跟时代脚步的职业教育最适合我。”正是对职业教育的热爱,徐英杰在实践中不断地琢磨,创新教学方法,以实践带教学。这些方面恰恰抓住了职业教育的特点,徐英杰老师的课堂因此格外受人欢迎。新世纪以来,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在前不久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和国家中长期教育
36、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更有了明确的方向。我们相信,有这样一批可敬可亲的职教老师,我国职业教育的明天一定会更美好!(五)教书育人楷模普琼:让生命禁区的禁区充满读书声仲巴县位于西藏的西南部,在日喀则地区18个县市中海拔最高。因为海拔高,高寒缺氧、自然灾害频繁,被当地人称作“生命的禁区”。在仲巴县所有的小学中,仁多乡完小海拔最高。5000多米的海拔,恶劣的气候,艰苦的条件,使得仁多乡有了“生命禁区的禁区”的称号。就是在这“生命禁区的禁区”,普琼,仁多乡完小校长,一个人坚守高原讲台,整整7年。全能的“一把手”2003年,在康马县小学任教的普琼调任仁多乡完小校长。刚到仁多乡完小时,学校
37、只有3名代课老师和2名专业老师,远远满足不了6个班4门课的教学任务。普琼主动要求接下了一个班的藏文课和另一个班的数学课。备课、上课、听课、测试、批改作业、辅导学生,他一丝不苟。在这片“生命禁区的禁区”,普琼把他的整颗心献给了学生,他生活的一切和学 校、学生紧紧地连接在一起。课间,他和学生们一起唱歌、打球、做游戏。夜里,他在学生宿舍查铺,轻轻地给孩子们掖好踢掉的被子。学校放假,他亲手将最后一 个学生送走,自己守着空荡荡的校园不离开。因为地处牧区,各家各户住得十分分散,为了方便上学,学生一个学期回家一次,吃、穿、住等一切事项全由学校统一负责。仁多乡的气温常年偏低,到了冬天学生们常常被冻得手脚发麻,
38、根本握不住笔。“每当看见有学生因为穿不暖和,冻得直发抖时,我心里就特别难受。”每学期普琼都会自己出钱,给家里条件困难的孩子买些御寒的衣物。普琼说,早已记不清楚这么多年,花过多少钱、为多少名学生买过东西了。“我也是为人父母的人,哪忍心眼看着我的学生、我的孩子们受冻呢?”一个都不能少“刚到仁多乡时,家长让孩子进学校接受教育的积极性并不高。学生请假或者逃学回家放牧的事情时常发生。”因此,“控辍保学”,让每个适学儿童都能走进学校,是当时学校工作的主要内容。一个人连夜步行几公里的崎岖山路追赶逃学回家的学生,露宿草地、挨饿受冻对普琼来说早已成了家常便饭。为了用最直观的事例说服固执的家长,身边随处可见的食品
39、包装袋成了普琼最常用 的道具。每每遇到态度坚决的家长,普琼就会拿起一个包装袋,指着印有“生产日期”、“保质期”的字样考家长,自是把不识字的家长考得一头雾水。听过普琼解 释这些词义,恍然大悟的家长也痛快地同意把孩子送回学校。每逢学校放假,家长来接孩子回家时,普琼会再三叮嘱,以保证开学时家长能把学 生按时送回来。新学年开学前,普琼会拿着县教育局统计的当地适学儿童名单,挨家挨户上门做动员。仁多乡的几个村分布零散,而且相距较远,去村里“劝学”、 “保学”,一趟就要花上几天时间。几年来,为了不让一个仁多乡的孩子辍学,普琼几乎没有休过一次完整的寒暑假,回家看看父母的机会,更是少之又少。超负荷的工作,不规律
40、的作息,使得34岁的他身患多种疾病。2008年,普琼患上了肾结石,县教育局给他批了两个月的假。可手术后不到一个月,他就回到了学校。他说:“我放心不下学校,放心不下孩子们。”经过普琼和学校老师几年的努力,仁多乡完小在仲巴县所有乡镇小学中,适学儿童入学率最高、巩固率最好。2006年就已经基本完成了“控辍保学”的任务。今年开学时,更因为报名人数超过计划招收的60人,又多开了一个班,入学率达到100。普琼说:“这几年学生不上学的事已经很少发生了,父母都愿意送孩子来学校读书了。”话语间,不禁流露出些许的自豪。要尽一切努力几排平房,一块黑板,一根粉笔,几把尺子,几乎是仁多乡完小所有的教学资源。为了让孩子们
41、享受到现代化教育手段带来的便利,提高教学质量,几年前普琼自费给学校添置了一台电脑,供全校老师使用。为提高学生自我管理的能力,普琼要求在每个班上开展“班干部轮换制”。“上课 喜欢调皮捣蛋的学生,让他当纪律委员;功课总是掉队的学生,就当学习委员”在这个规定的激励下,原本不守纪律的学生渐渐地开始自觉维持班里秩序,原本 学习跟不上的孩子,考试成绩也一点点地有了提高。仁多乡完小率先建立起健全的教学奖惩制度、严格的教职工考勤制度、适合牧区学校的辍学生追回制度,以及完善的后勤和三包管理制度。普琼的努力,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认可。学校连续三年来被仲巴县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学校。“我是一名老师,教书育人就是我的工作。
42、仁多乡是苦,可自打到了仁多的那天起,我就从没想过离开。”普琼,这个年轻的教师,这个普通的小学校长,用他的行动,履行着对“教师”这份职业的承诺,让朗朗的读书声回荡在“生命禁区的禁区”。采访手记采访普琼的过程,对记者来说无疑像是一场艰难的探秘。这个坐在记者面前不停扯弄手里纸片的藏族小伙,有着出人意料的害羞和腼腆。对于各种问题,他更多的时候只是用安静的笑来回应。他的寡言少语,很难看得出“堂堂一校之长”的影子。聊起他的工作、生活,他的回答仅仅是几个字或者几个词。在他看来,他是一名教师,所以一切都是那么普通、那么理所当然、那么“不值得一讲”。而正是因为这份“其实没什么”“都是应该的”的朴素情感和对教师职
43、业的热爱,让他无怨无悔地在仁多这片令世人敬仰、甚至敬畏的“生命禁区”扎根执鞭。(六)“教书育人楷模”石雪晖:“葡萄教授”9月8日晚,教育部会同有关中央新闻单位联合举办的“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评选揭晓。湖南农业大学石雪晖教授从96名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跻身“全国教书育人楷模”。“葡萄110” 与新中国同龄的石雪晖是湖南农业大学植物科技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的学术专长是研究葡萄,老师和同学们亲切地称她“葡萄教授”。而在农民朋友眼里, 她是葡萄种植户的“守护神”,无论谁家遇到什么难题,首先会想到向她请教。而石雪晖不管多忙,对农民朋友的困难总是有问必复、有信必回。久而久之,她成为 远近闻名的“葡萄110
44、”。9月10日上午,石雪晖和几位获奖教师应邀到光明日报社参加交流活动,她在路上还接到湖南省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葡萄种植户王浪飞打来的咨询电话。石雪晖在电话中耐心地告诉对方如何施肥、枝蔓怎么处理,一口气讲了十几分钟,直到对方满意地挂了电话。30多年来,石雪晖热心为“三农”服务,足迹遍及全省50多个县市,为农民科技致富作出贡献,曾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模范教师、全国农业科技推广标兵、湖南省高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南方吐鲁番” 在湖南澧县,石雪晖的学生王先荣是远近闻名的“葡萄大王”。他牵头组织的湖南农康葡萄专业合作社有社员1073户,遍及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等省,种 植户每亩葡萄能赚1万多元。王先
45、荣光荣当选为中共十七大代表,并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农村优秀实用人才等殊荣。在他看来,他的成功离不开石老师的帮助, 他们在南方数省推广种植的欧亚种葡萄(提子),就是由石老师选种培育成功的。他说,石老师为人师表,平时大家喜欢喊她“石妈妈”。王先荣说, 上世纪90年代初,巨峰葡萄每斤只能卖8角到一元钱。他在广州、深圳的超市发现,一种叫“提子”的进口葡萄每斤能卖到20多元。他萌发了引种“提子”的想 法,家里人都反对,因为南方多雨、潮湿,不易成功。但石老师对此表示支持,她查阅大量资料,制订了科学的技术路线,创新性地建立了欧亚种葡萄的避雨栽培模 式,开展了大量的品种引进工作,先后引入240多个品种,选育
46、出20多个适宜南方栽培的品种。如今,“南方提子”被广泛种植,价格也降到每斤4元至6元。湖南澧县的葡萄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现种植面积达到2.4万亩,年产值超过2亿元,堪称“南方吐鲁番”。而湖南全省推广种植欧亚种葡萄达40万亩,南方数省种植面积超过100万亩。“科技特派员” 石雪晖从教34年,一直承担着本科、硕士、博士三个层次9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工作。无论哪个层次的课程,她都求精、求实、求深,探索出一套让学生自学课 程、备课试讲、老师全程引导、课后评析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她还常说:“我们不能光在课堂上栽果树,要栽到农村去;成果不能只写在论文里,要装进农民的口袋 里!”一些种植户常因各种原因导致葡萄
47、主梢未挂果而绝收,石雪晖有针对性地开展“葡萄负梢挂果研究”,成功解决了前茬未挂果的问题。2008年8月15日,著名科学家袁隆平来到石雪晖的试验基地,高兴地说:“这与我们的再生稻有异曲同工之妙啊!” 通常,葡萄只能在7月前后收获一季,到8月初就罢园了。葡萄在高峰期上市,也很难卖出好价钱。通过冷藏等措施,葡萄也能储存一段时间,但毕竟不新鲜。于 是,石雪晖带领课题组又开始新的研究。王先荣告诉记者,他们种植的葡萄可望实现6月到11月,每个月都有新鲜葡萄上市。2007年4月,石雪 晖又受聘担任宁乡县金洲乡关山村的“科技特派员”,帮助村里做现代农业观光园建设规划。石雪晖用自己的科研成果和技术让成千上万的农民富裕起来了,她自己 喜爱的交通工具仍是那辆旧单车。湖南农大的学生把石老师的事迹编成校园音乐剧葡萄教授,届届相传,成为同学们心中珍贵的记忆。采访手记 9月10日下午,石雪晖在教育部参加完全国教书育人楷模颁奖大会后就提前离京返回长沙了。石老师说,从9月13日起,她一连四天晚上都要给全校同学上 “葡萄与葡萄酒文化”公选课,耽误不得;而且,自己来北京开会,一岁多的小外孙好几天不见外婆会想自己的从教育部赶往机场途中,记者在车上“争分夺 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3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