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教学》 .doc
《《随班就读教学》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随班就读教学》 .doc(4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随班就读教学课题一 序言一、随班就读的概念(一)随班就读1指在普通教育机构对特殊学生实施教育的一种形式。(参特殊教育词典P43)在中国特殊教育体系中起主体作用。国家教委1994年发布了“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共七个方面36条,对随班就读作了全面的规定。与西方面的一体化、回归主流在形式上有某些共同之处,但在出发点、指导思想、实施办法等方面有中国的特色。2指特殊儿童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和普通儿童一起接受教育的一种教育形式。(随读教学P3)(1)如果残疾儿童不是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级接受教育,不能称之为随班就读。但目前形式上的随班就读仍然存在,如:肢体性随班就读(仅仅是肢体在普通班
2、里,但并未得到特殊教育的教育)、社会性随班就读(只是与普通儿童在一起活动,有接纳和交往,但也未得到特殊的教育。)。(2)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一方面要接受普通的教育,另一方面还要得到适合其身心特点的特殊教育。(二)随班就读相关概念1正常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北欧国家倡导的一种特殊教育思想。旨在向在隔离式教养院中的儿童提供正常生活条件。主张改革原来教养院中隔离的封闭形式,将受教育者安置到正常社会环境中学习和生活,使其能适应社会生活。2回归主流:英国称为融合或一体化。实施特殊教育的一种思想体系。与隔离式教育相对。萌芽于北欧特殊教育界提出的“正常化”运动。20世纪70年代后,由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界
3、的广泛倡导,而成为一种新的特殊教育体制的同义语,并在其它国家和地区受到法律承认,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特殊教育的发展也产生了影响。核心内容是: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受教育,依据残疾程度的不同,设置各种类型的特殊教育形式,制订个别教育计划;主张使大多数残疾儿童尽可能在普通学校或普通班中与健全儿童一起学习和生活,改变以往主要将残疾儿童集中到特殊学校,将他们与正常儿童隔离开的传统教育方式,达到让特殊教育的“支流”回归到普通教育的“主流”中,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目的。但不完全取消特殊学校,特殊学校仍将发挥接收和教育残疾程度重、不适合在普通学校学习的残疾学生,向普通学校提供特殊教育咨询服务等作
4、用。3一体化:又称混合教育,集中教育,融合。英国等西、北欧国家特殊教育界常用的一种术语。主张把残疾学生放在普通学生中进行教育。4混合教育:又称为一体,集中教育。5零拒绝:一种教育思想和政策。20世纪中叶在美国出现。认为所有残疾儿童都应接受免费的、适合他们需要的公立教育。各级公立学校都要为残疾儿童提供教育和有关服务,不应以任何理由拒绝他们入学。6全纳教育: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际特殊教育领域出现的一种新思想和做法。主要内容是教育要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为普通儿童设立的教育机构亦应接收所在地区的各类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少年,并为其提供适应其需要的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活动;在一切可能的情况下,所有儿童应
5、一起学习,而不论他们有无或有何种困难和差异。全纳学校要要兼顾学生之间的不同需要,顺应不同的学习类型和学习速度,通过适宜的课程、学校组织、教学策略、资源利用及社区合作,确保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质量。旨在消除歧视、创造接纳残疾人的社区、建立全纳性社会和实现人人受教育的有效途径,同时提高整个教育体系的效益。7最少受限制环境:美国所有残疾儿童教育法中提出的安残疾儿童教育的一项基本原则。核心是将限制残疾儿童接触健全学生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因素减小到最低程度。因此,残疾儿童的教育要尽可能地安排在与健全学生在一起的环境中进行。确定教育安置形式和制定个别教育计划时,均需根据教育对象的生理、心理条件,选择最适合其受教
6、育的,并且与外界隔离程度相对最低的教育环境。8隔离式教育:相对于回归主流式教育的一种特殊教育安置形式。回归主流式支持者对原特殊教育形式的一种称呼。从18世纪至20世纪中叶,为残疾学生受教育的主形式。将残疾儿童安置在专门建立的特殊教育学校中,学生受到适合其特点的照顾,但活动范围有较大的局限性,与健全学生以及社会的交往较少。20世纪90年代,在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逐渐成为特殊教育的一种非主要形式,在另一些国家,特殊教育学校仍然是主要的特殊教育形式。9统合教育:日本人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学根据正常化的理念所进行的一项运动。就是在普通教育机构中,对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给予特殊教育的作法。(
7、三)随班就读的理念1残疾儿童是正处在发展中的儿童;他们首先是儿童,然后才是有残疾的儿童。2残疾儿童的潜能开发符合“用进废退”的法则。3残疾儿童的缺陷是可以补偿的。4要正确区分第一性缺陷和第二性缺陷。5残疾儿童随班就读是可行的。6残疾儿童不是残废儿童,他们也可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二、特殊儿童(一)特殊儿童概念与分类特殊儿童是指:(1)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在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是广义的理解。(2)专指残疾儿童,又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这是狭义的理解。(参特殊教育词典P1)1 朴永馨特殊教育学(P7)(1995)(福建教育出版社)分类:(1) 广义:普通儿童之外的种童(2) 狭义:身心发
8、展上有缺陷的儿童2 方俊明当代特殊教育导论(P4)(1998)(陕西人民出版社)分类:(1) 残疾儿童(2) 问题儿童(3) 资优儿童3 美国百科全书第九卷(1980年版,P693)对特殊儿童的定义是:在智力、感官、情绪、身体、举动或表达能力上与正常情况有较大差距的儿童。据此,把特殊儿童分为:(1) 天才(2) 智力落后(3) 身体和感官缺陷(4) 畸形和其它健康缺陷(5) 言语障碍(6) 行为障碍(7) 学习障碍这个定义实际上是广义特殊儿童的定义。1975年美国全体障碍儿童受教育法狭义的特殊儿童分为十一类:(1) 力落后(2) 重听(3) 聋(4) 言语缺陷(5) 视觉障碍(6) 情感严重紊
9、乱(7) 畸形损害(8) 其它健康损害(9) 聋盲(10) 多重障碍(11) 特殊学习障碍4 日本的学校教育法(1975年)规定特殊教育的对象是:(1) 视觉障碍(2) 听觉障碍(3) 智力落后(4) 肢体缺陷(5) 病弱(6) 精神、情绪障碍(7) 言语障碍(8) 重复障碍5 前苏联八十年代对特殊教育的对象的分类是:(1) 听觉缺陷(2) 视觉缺陷(3) 支撑-器官缺陷(4) 言语缺陷(5) 心理发展迟滞(6) 智力落后(7) 身心发展多种损害6 英国取消分类,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代替各种类型的特殊儿童。1981年英国教育法正式使用并定义“特殊教育需要”:如果一个儿童有学习困难而需要特
10、殊教育设施,那么就说这个儿童有特殊教育需要。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可以用:(1)改进教学技能,配备特别的设备及使用特殊的方法;(2)特别的或改变的适应某个儿童的教学课程;(3)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情感气氛。这类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0%,其中进入特殊学校的儿童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3%,其余97%进行一体化教育。7 中国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残疾包括:(1) 视力残疾(2) 听力残疾(3) 言语残疾(4) 肢体残疾(5) 智力残疾(6) 精神残疾(7) 多重残疾及其他残疾人(二)特殊儿童相关概念1 特殊儿童特殊儿童是指(1)与正常儿童在各方面在显著差异的各类儿童。这是广义的理解。(2)专指残疾儿童,又
11、称“缺陷儿童”、“障碍儿童”。这是狭义的理解。(参特殊教育词典P1)2 残疾儿童对特殊儿童狭义的理解。3 障碍儿童对生理或智力发展有缺陷的儿童的一种称呼。4缺陷儿童又称特殊儿童。4 异常儿童又称偏常儿童,在身心发展或心理活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明显偏离同年龄组多数人,并出现障碍或不健康状态的儿童。5 偏常儿童又称异常儿童。7特殊需要儿童因在身心发展或学习、生活中与普通儿童有明显差异而需要给予区别于一般帮助的特殊服务的儿童。包括高于正常的超常儿童、学习困难儿童,有视、听觉等各种残疾儿童和在某一方面某个时期在发展或学习中需短期或长期的各种特殊服务的非残疾儿童。20世纪80年代欧美一些国家使用此词代
12、替“特殊儿童”和“残疾儿童”,目的是消除盲、聋等对残疾的有贬意的称呼对儿童、家长和周围人的不良影响。现已为很多国家学者所使用。7特殊教育需要儿童因个体差异而有各种不同的特殊教育要求的儿童。这些要求包括心理发展、身体发展、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长期或一定时间高于或低于正常儿童的要求,不仅包括某一发展中摧残提出的要求,也包括对学习有影响的能力、社会因素等提出的要求。此术语1978年在英国瓦诺克报告中首次提出。1981年英国教育法正式使用并定义“特殊教育需要”:如果一个儿童有学习困难而需要特殊教育设施,那么就说这个儿童有特殊教育需要。术语提出者认为残疾儿童旧的分类给每个儿童打上了有害的标记,原来的分类对
13、医学有意义而对教育无意义;有的儿童有两种以上的缺陷难以分到某一单独缺陷的种类,强调儿童都是平等的,不应把儿童分为有、无残疾两类。满足特殊教育需要可以用:(1)改进教学技能,配备特别的设备及使用特殊的方法;(2)特别的或改变的适应某个儿童的教学课程;(3)创造适合儿童发展的教学环境和情感气氛。这类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0%,其中进入特殊学校的儿童为特殊教育需要儿童的3%,其余97%进行一体化教育。此术语在英国普遍使用,代替了过去英国传统的残疾儿童分类的全部名称,在不少国家也开始使用。8学校处境不利儿童智力发育正常但在学校中处于低下地位、学习成绩落后、行为不良等不能适应学校学习的儿童。因受不到教师、
14、同学的重视和关心,实际上失掉了基本的学习权利和学习可能。需通过学校创造条件、教师与家长合力帮助以及儿童本人自身努力,改变处境不利的状况。(三)怎样看待特殊儿童1特殊儿童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2残疾儿童是不幸的,他们应当得到尊重、关心和帮助;3特殊儿童的教育和发展中可能的;4特殊儿童是可能通过代偿(一种生理现象)、补偿(主要物理手段也可包括代偿)、教育、训练、科技手段等来改变和发展的。 三、特殊教育(一)特殊教育概念特殊教育是: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使用一般的或经过特别设计的课程、教材、教法和教学组织形式及教学设备,对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进行的旨在达到一般和特殊培养目标的教育。特殊儿童有广义和狭义之
15、分,同样的特殊教育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对广义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就是广义的特殊教育,对狭义的特殊儿童的教育就是狭义的特殊教育。(二) 特殊教育相关概念1。早期干预 (1)美国20世纪60年代以来为改善经济、文化不利家庭儿童的受教育条件所采取的一种补偿教育。由联邦政府和地方政府资助,建立不同形式的托幼机构或服务系统,向这些儿童提供教育、保健、医疗、营养、心理咨询、社会性服务及家长育儿指导等综合性服务。(2)在特殊教育领域,主要指对学龄前缺陷儿童所提供的治疗和教育服务。通过帮助儿童在社会、情绪、身体和认知方面的充分发展,使其能进入正常的教育系统或尽可能少地接受特殊教育。2特殊儿童早期教育:对特殊儿童在
16、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之后尽早开始的教育和训练。早期干预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已在发达国家普遍开展。对残疾儿童依其残疾类型、程度、原因等个体差异安排训练和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一般分为大运动、精细运动、认知、言语、社会交往、生活自理等方面,多通过游戏活动进行,采取个别或小组方式。03岁特殊儿童多由受过培训的家长或巡回教师来进行辅导或训练。4岁以后多由各种上特殊教育机构或在混合机构中的特殊教师进行。通过教育使残疾儿童在学前时期能与普通儿童一样,得到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和对特殊教育需要的满足。在中国,为特殊教育体系的一个基础部分。在特殊教育发展方针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展学前教育”。超常儿
17、童、耳聋儿童、弱智儿童早期教育已得到广泛开展,实施机构有专门的康复中心、特殊学前班和幼儿机构,及普通幼儿园。3特殊幼儿教育4特殊儿童义务教育5高等特殊教育6 残疾成人教育7 特殊艺术教育8 特殊学校职业教育(三)特殊教育的产生18世纪下半叶,国外各类特殊教育机构相继产生。莱佩(17121789,法国)1770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第一所聋校,他坚持认为聋人的母语是手势,手势相当于语言可以表示一切;阿羽依(17451822,法国)1784年在巴黎创办世界上第一所盲校。开设读、写、算术、定向行走、手工、音乐、体育、识别地图等课程。提倡运用直观、叙述等到方法教盲童学习文化知识、适应社会生活,并特别强调盲
18、人的劳动职业教育,应教给盲人生存的源泉,使之以自己的劳动获得生存资料,摆脱慈善与贫困,归还社会健康的手。还提出由国家来办盲校,实行盲人义务教育的设想;塞甘(Edouard Sequin)(18121880,法国)依塔德的学生,是法国19世纪著名的精神科医生,弱智教育最早的实践者,于1837年在巴黎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弱智学校。他受法国传统感觉主义的影响,将其感觉康复训练分为三个部分:运动觉和各种感觉的物理训练、智力的恢复训练(包括言语技能的训练和学科基础知识的训练)、道德和社会化的训练。1848年塞甘移居美国,继续他的弱智教育。19世纪末,中国的特殊教育机构也相继产生。1874年,英国传教士威廉
19、穆恩在北京东城甘雨胡同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盲校:瞽叟通文馆。1920年迁到西郊的八里庄,更名为“启明瞽目院”。在教学中引进了布莱尔盲文体系,创立了“瞽手通文”即“康熙盲文”。1887年,美国传教士梅尔斯在山东登州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聋校:启喑学馆。1898年迁到烟台,更名为“烟台启暗学校”,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烟台市聋哑学校。20世纪80年代后,特殊教育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发展迅速,呈现下列一些特点:加强了特殊教育的立法;在普及学龄教育的同时,向早期教育的继续教育两个方向发展,形成的特殊教育的完整体系;尽最大可能把特殊儿童安置在普通教育学校里,让残疾儿童在最少受限制的环境中学习;与心理学、
20、医学、语言学、电子学等学科结合更紧,多科参与成为特殊教育的发展趋势;将职业教育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办学形式多样化、多层化。(四)特殊教育的几个理念:1不同国家在实施特殊教育上是有差异的;2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相比,共同的地方多,不同的地方少;3普通教育的一般规律适用于特殊教育:如全面发展的教育。4特殊教育有不同于普通教育的地方,有自身的特点,主要是指补偿缺陷的教育和发展优势的教育。一般来讲更加强调以下几点:5早期性:时期教育6职业性:职业教育7个别性:因材施教8家长性:家庭教育9系统性:系统教育(大教育)(五)特殊儿童的教育安置形式1特殊教育学校;2普通教育机构里的特殊班;3普通学校的普通班。大
21、多数残疾儿童在普通学校的普通班随班就读。课题二 随班就读的意义和有关规定一、我国特殊教育的现状新中国建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90年代后,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如1990年的残疾人保障法,1994年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特殊教育受到重视,使得特殊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据统计,1990年199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数达到746所,比上年增加84所,在校学生达到7.2万人,比上年增加0.8万人,增长12.5%。到2000年,全国特殊教育学校1539所,比上年增加19所;招收残疾儿童5.29万人,比上年增加0.28万人;在校残疾儿童37.76万人,比上年增加0.6万人。其中在盲聋哑学校就读的学生10.3
22、1万人,在弱智儿童辅读学校及辅读班就读的学生3.52万人,在普通学校特教班及随班就读学生23.93万人。残疾儿童毕业人数4.34万人。现在我国的特殊教育出现了多形式,多层次的办学体系。如教育系统、民政系统、卫生系统,残疾人联合会及民间、集体、个人办特殊教育的大好局面。形成的从早期特殊教育到高等特殊教育的体系。残疾人教育条例规定我国的特殊教育发展方针是:残疾人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发展残疾人教育事业,实得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重点的方针,着重发展义力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开展学前教育,逐步发展高级中等以上教育。1874年英国人穆威廉开创了中国现代特殊教育的新纪元。回首一百二十多年中国特
23、殊教育的发展,了解现状、展望未来,我们兴奋之余不免心情沉重现状不容乐观。1我国特殊儿童的数量1987年4月1日,我国第一次残疾人抽样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有残疾人口5164万,其中0-18岁的残疾儿童数量为1074万,0-14岁的残疾儿童有817.5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625万。当时中国大陆人口总数约为十亿,如果1998年按有人口十二亿来计算的话,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0-18岁残疾儿童约1289万,6-14岁义务教育学龄阶段的残疾儿童约750万,其中视力残疾儿童15.1万,听力语言残疾儿童96.6万,智力残疾儿童513.6万,肢体残疾儿童57.8万,精神残疾儿童1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随班就读教学 随班就读教学 就读 教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2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