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doc
《《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让人幸福的教育读后感潘晓慧我认真阅读了孙云晓老师的让人幸福的教育一书,通过阅读使我对于一些教育的问题有了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 在今天有为数不少的孩子认为自己的童年并不快乐、幸福。一定程度上教师和父母也承认这一点。面对社会的激烈竞争、升学的压力,教师和父母就要求孩子努力学习。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超出了孩子的实际承受能力。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所做的全国调查数据显示,83.6%的中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全班前15名,其中,要求总是第一名有3.4%;前3名的17.4%;前5名的17.1%。76.4%的小学生父母要求孩子考试成绩要在90分以上,其中,34.9%的要求95分以上,9.3%的要求门门都是
2、满分。如此高的期望和要求,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绝对不可实现的。使孩子对于学习望而却步,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作者在全国各地的调研中发现,相当多的中小学生父母经常对孩子说:只要你把学习搞好了,别的什么都不用你管。在中国,父母和孩子谈话,主要谈学习问题,孩子的情感、心思、兴趣没人可谈。大人和孩子谈话,有人总结最常说的三句话: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特别是处在青春期的中学生更容易出现问题,父母以为的强调学习,忽略了他们的其他方面的发展变化,因此学生最容易出现问题,父母和教师会觉得他们难管。而在日本,父母和孩子的谈话内容主要是关于生活的。实际上,孩子在他的成长过程中,学习不是全部,甚至连三分之一都不到。孩
3、子的成长还包含很多的东西。因此作者认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健康人格是最重要的生命之根。家长和教师要改变不正确的态度和方式,学会尊重孩子的意愿。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是骗人的。起跑线之说实质上指从小就要学习和竞争,在分数和名次上比高低,这是摧残童年的口号。这句话反映了中国的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的过度竞争,给孩子过度的负担。这样很可能使得孩子小小的年纪就厌倦学习、厌倦生活,甚至厌倦人生。孙老师在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特别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一文中提出我赞成余秋雨先生的观点,青少年要读一流的书,应该让第一流的信号就占据他们青春的生命,让他们找到一个有一个制高点。并阐述了网络时代的青少年特别需要养成读书的习惯原因:虽然网上也可以获得海量信息,但是网上阅读具有浏览的特点,就像走马观花,吃快餐。相比之下,养成读书习惯的人则像拥有一口深深的甜水井,对事物的理解往往较为深邃。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多读书,同时培养学生读书的好习惯。这一学年我校开展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这对于广大师生来说是一件好事,是好事我们就应该坚持,最终受益的是我们自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让人幸福的教育 幸福 教育 读后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2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