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报告.doc
《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报告.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研究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问题学生”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各国对这类学生的描述和指称也有差异。日本是最早使用“问题学生”称号的,在美国称之为“表现能力与潜在能力之间存在差距的学生”。在我国,20世纪80年代称之为“双差生”,90年代称之为“学困生”,90年代中后期开始称之为“问题学生”。从目前教育文献的描述看,国内对问题学生的研究虽形成热潮,但是“问题学生”的概念并无公认的较为权威的统一性界说。在教育工作者心目中问题学生一般是指道德品质差、行为习惯不良、心理不健全、表现明显差于同龄人的学生。他们的外在表现上有4个特点:一是自我管理能力极差,任性妄为,经常性违规违纪;二是
2、道德品质差,言语粗俗、说谎、打架骂人,有故意损害侵犯他人利益的行为;三是普遍学业成绩不佳,厌学情绪严重,常有迟到、旷课、逃学、闹课堂、上课睡觉、看不健康书籍等行为;四是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有自卑、敌对、偏执、冷漠等心理问题。需要指出的是这四点在问题学生身上的表现是综合而不是单一的。问题学生虽然数量不多,但是影响极大,不仅严重影响学校的教学秩序和教育质量,还往往造成严重的社会后果,甚至导致恶性刑事犯罪,让社会和家庭都为之忧心忡忡。有统计表明,大部分青少年犯曾经是问题学生。近10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的急剧转型,问题学生有数量增多和问题更加严重的趋势。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备受社会关注。加
3、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促进问题学生的转化,是学校、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广大教育工作者为转化问题学生做了大量工作,他们从思想品德教育、法制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入手开展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从近年来问题学生仍不断增多,未成年人犯罪率不断升高的严峻局势看,问题学生的帮教和转化成效仍然有限,问题学生的教育问题仍然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经验表明,问题学生的成长与其家庭教育有密切关系。因此,研究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分析问题学生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寻找和构建改善其家庭教育的对策和机制,最大限度地促进问题学生的转
4、化,使问题学生与普通学生一样能获得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具有非常重要的社会意义。我校是一所城郊农村初级中学,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社会转型时期的各种纷扰,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适应不良等心理问题。2003-2006年,为了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我校开展了“城郊中学生心理障碍调查分析与学校辅导策略研究”。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针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辅导策略的实际效果不如人意;在家校协作层面,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不能很好地与学校教育对接,形成合力:学校教育的成效受到家庭教育的极大困扰,甚至出现了5+25(即5天的学校教育加2天的家庭教育的效果还不及5天的学校教育效果)的现象。为此,学校提出了“问题学生家庭教育
5、的个案研究”课题,组织科研骨干对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情况进行个案追踪,分析和把握其家庭教育的现状,试图厘清家庭教育对问题学生成长的影响,探求用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途径,进而提高家庭教育成效。这一课题将使本校教师更加深入和系统地关注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对于提高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水平,有效整合学校和家庭两大教育资源,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建设和谐家庭、和谐社会有着特殊的价值。同时,研究本课题对加强和改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校德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实际意义。为便于研究,我们在综合研究国内对问题学生概念的一般性表述的基础上,
6、将其界定为:问题学生是指那些对学生群体和群体中的个体成长产生不利影响、对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有明显侵害作用、经常规性教育不起作用的学生。也就是说我们认定问题学生有三个标准:必须对群体或群体中的个体产生不利影响;必须对学校教育教学秩序和生活秩序有明显的侵害作用;必须是经过常规性的教育不起作用的学生。对一般性犯错误、成绩差、偶尔有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的学生,经过常规性教育能起到一定效果的学生,都不认定为问题学生,也不作为本课题研究的对象。二、 国内外对本课题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述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心理学研究证明,早期生活经历,特别是原生家庭对个人性格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个人的生活会
7、产生长期的、深远的影响,甚至决定个人一生的幸福。国外关于家庭教育问题的研究最有影响的当数美国心理学家鲍伦德(Baumrind)提出的“管束、冀望、教导、关爱”八字诀。他把家庭教育归结为专制型、宽容型和威信型,认为专制和宽容都是产生问题的原因。这一观点纠正了杜威以来倡导的以儿童为本位的教育观念。“因为20年来趋于民主和宽容的管教方式导致青少年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生活无定向,行为无规范,社会适应能力降低。”(鲍伦德)。鲍伦德还系统研究了离婚对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离婚行为本身对子女教育成长的影响是暂时有限的,离婚后为子女重建的家庭生活环境才是子女成长的决定性因素。在国内,随着社会的转型,
8、流动人口、离异家庭、独生子女、留守儿童等社会现象叠加,导致90后问题学生大量出现并诱发严重的社会问题。“十五”期间,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就受到社会广泛关注,有不少论文和案例发表。如:2004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刊载管翠静的问题学生-责任在谁?;2005年12月6日北京日报赵婷的论文问题学生背后往往是问题家庭;2005年12月15日人大附中网站署名治琼的文章“问题学生”根源在父母等。这些论文案例初步揭示了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其家庭教育缺陷有密切关系,不同的家庭教育类型缺陷不同,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也有差异。“十一五”期间,国内对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研究热度不减,2007年吴伟娥等人的中学生行为问题
9、与家庭教育相关性分析通过心理测验证实了家庭亲密度低及适应性低的学生行为问题检出率高,显示出家庭环境、亲密度与适应性与学生行为问题密切相关。2010年2月钟垂兰在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及教育对策一文将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方式归结为重智轻德型、娇宠放任型、家教缺失型、骄横袒护型和无暇顾及型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开设家长学校、建立家校联系卡、建立托管中心等教育对策。国内研究表明: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家庭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核心任务不是使孩子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而是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庭教育有着早期性、基础性、长期性、持久性的特点,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和前提。一个人的成长、发育
10、和发展过程,是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方面构成的,教育成效往往是三者合力的结果。如果三者步调统一,互相促进,它们的合力就大,效果就好;反之,教育影响就被削弱。从一些暴露出来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看,当前家庭教育从大体上讲存在教育观念不正确、教育环境不稳定、教育方式不科学、教育效果低水平四大问题。因此,深入研究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寻求用学校教育资源帮扶改善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机制和对策正成为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课题。三、研究目标、内容、方法、主要过程、活动简述(一)研究目标1、厘清本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揭示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对问题学生成长的影响及其成因。2、探索学校帮扶优化问题学生
11、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途径,提高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成效。(二)研究内容1、在调查走访的基础上建立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档案。包括搜集和整理问题学生的人口学资料、成长大事记录、受奖励和处罚情况、问题学生的自我评价(自画像)、问题学生的家庭组成、家庭生活情况、家长的教育思想、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教育心理以及亲子关系情况。2、分析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总体把握当前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问题,探究问题学生家庭结构、教育方式对该问题学生的成长影响的深度、广度以及途径。3、探索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途径和方式。通过教育实践活动,尝试建立包括家庭教育咨询服务、家长学校、家庭教育纠纷调解、亲子关系协调等在内的有效的
12、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4、形成问题学生帮扶转化的方案和对策。包括问题学生帮扶转化基本策略、基本流程、帮扶转化方案的拟定、论证和实施,帮扶转化效果的评估以及整个帮扶转化过程中经验和教训。(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是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主要特点及其对学生成长产生的影响程度、范围。难点是课题组成员须深入每一个问题学生家庭,真实准确把握每一个问题学生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失策、失当之处,探索出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四)研究对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 (五)研究方法以个案研究法为主,辅之以调查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本课题首先通过教师访谈,结合在校生行为和心理表现,从全校近4届
13、1500多名学生中确立40名左右的问题学生,再深入学生家庭调查走访,搜集和记录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个案资料。摸清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在管束、关爱、冀望、教导四个层面的特点。在参考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并掌握其家庭教育的类型、倾向和缺点;揭示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表现特征,和异常心理发生发展的轨迹。通过个案研究,明确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对学生出现心理行为异常起到何种消极作用,其家庭教育环境、观念、方式、途径等存在什么问题;学校教育可以多大程度改善该生的家庭教育现状,最终形成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对策。(六)研究过程简述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研究方案,做好开题论证工作。2006年10月,学校
14、组织教科研骨干成立课题组,由校长亲任课题组负责人。2007年1月经市规划办评审获准立项为武汉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编号2006A088。立项后,课题组着手编制研究方案,2007年7月,完成了开题论证。在专家组指导下,四易其稿,研究方案被市规划办评为优秀研究方案。落实研究计划,做好问题学生的调查摸底工作和人口学资料的搜集工作。根据研究方案,课题组将研究任务分解到每年、学期和月份。首先在全校进行调查摸底,通过教师访谈和北师大易度心检系统检测报告,确定问题学生名单。以该名单为基础建立问题学生家庭教育档案。该档案记录下列信息:问题学生姓名、性别、班级、出生年月、家庭住址、毕业学校、兴趣爱好
15、、健康状况、学籍变动情况、学业成绩、是否为流动人口子女,是否是留守儿童等人口学资料;该生行为异常的主要表现;该生受过何种表彰奖励、处罚;该生主要违纪行为;该生自画像;该生成长大事记录。该生的家庭情况(家庭成员姓名、职业、亲子情况、联系方式等)。这些信息的搜集全部依靠课题组成员及班主任通过访谈、调查和走访获得,成为开展个案研究的基础。个案追踪,深入问题学生家庭搜集其家庭教育信息,进一步掌握问题学生家庭教育详细情况,明晰其家庭教育特点及主要缺陷。课题组成员通过电话、家访、调查及家长访校等途径详细了解该生的家庭情况。重点掌握该生家庭组成、家长的个人素质、家长的亲子情况、管教方式、教育观念记录于该生家
16、庭教育档案。这些信息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内容。学生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与该生的家庭教育缺陷的相关性研究。课题组整理该问题生家庭教育信息,分析该生的心理和行为异常情况,探究其心理和行为问题与其家庭教育的联系,形成问题学生XX的家庭教育的个案分析,揭示其家庭教育缺陷对该生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影响程度及影响过程。对同类问题学生的个案进行归类研究,探求其家庭教育方面共性特征。将问题学生的行为异常表现分成自控能力差、上网成瘾、行为暴力、自私狭隘、责任心缺失、言行粗俗、敌对反叛等类型进行比较研究,探究同类心理和行为问题所反映出来的家庭教育缺陷的共性问题。探索帮扶、优化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的方式和途径,形成切实可行的帮扶举
17、措。整理研究资料,提炼课题成果,撰写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的个案研究报告,应用研究成果。四、研究结果及分析(一)基于对本校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现状分析,揭示了四类家庭结构、三类教育方式对问题学生成长的影响。我校从2006年起开始关注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问题。我们采用个案追踪等形式积累问题学生家庭教育个案42个。其中问题男生36人,占85.7%;女生6人,占14.3%。显示出在当前教育环境下,男生更容易出现心理和行为异常。42个个案中,父母亲离异的17人,父亲劳改2人,隔代抚养4人,父亲去世3人,父亲忙于生计、长时间不在家21人,受家长或长辈过分溺爱的7人;家长放任纵容不加管束的5人,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
18、5人,母亲有不良嗜好、无心于教育孩子的3人。通过系统研究这些个案,我们得到以下结论:1、家庭教育的种种缺陷直接导致了问题学生的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发展。2、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缺陷有目标、内容、方式、环境、关系、观念和动机之别。3、通过学校教育帮扶优化问题学生的家庭教育尽管存在不少困难和局限,但是大有可为。1、四种家庭结构对问题学生成长的影响(1)隔代抚养型家庭此类问题学生家庭构成成残缺状态,父母离异或者长期分居,孩子不得不与祖父母一起生活。可是祖父母年事已高,精力有限,有的身体状况欠佳,教育、管理、监护往往力不从心,而且代沟过大过深,祖孙间很难有深入的交流和沟通。祖父母的教育方式不能顺应时代的变化
19、做到与时俱进。孩子们喜爱的、迷恋的、玩耍的东西或者游戏祖父母也往往一无所知。孙辈的心理和情感需求从祖父母那里往往得不到满足。他们的功课在祖父母那里也很难得到指导。学生郭威,本是个英俊帅气的男孩,却经常精神萎靡不振,上课睡觉,迟到、早退、旷课、逃学成为家常便饭,学业成绩自然很差。他行为懒散,爱说谎,对集体活动毫无兴趣。通过调查走访,班主任了解到该生经常夜不归宿,有时住同学家,有时和社会青年混在一处,有时半夜从家里溜出到网吧上网或者上街溜达。他的父母离异多年,又在外地经商,很少回家。他与80多岁的祖母一起住常青花园某小区,祖母虽然很疼爱郭威,也很关心他的学习,但是自己年事已高,又是个大胖子,走平路
20、都很吃力,上下楼更是费劲,根本没有精力完成监管和教育的责任。有一回,祖母生气,将郭威锁家里,他竟然用小刀把自己的手划伤流血,此后,祖母对郭威的教育问题虽然忧心忡忡,但也不敢严管了,怕出了事情无法向孩子的父母交代。像这样,把教育和监管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祖父母,是一种严重的不负责任。学生李嘉是一个14岁的男生,也爱上网,上课常常闹课堂,做些怪异举动引人发笑。行为无规则意识,还多次偷窃同学的财物,有几次参与擂肥。与郭威的祖母不同,李嘉的祖父母对儿子强行把孙子推给自己很不满,他们把照看孙子看成是一种不合理的负担。对于这个经常惹事、行为习惯不良的孙子,他们并不像郭威的祖母那样疼爱有加。他们在平时的言语中
21、流露出的抱怨让李嘉感到自己被遗弃,内心一片灰暗。“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常到外地跑运输,十天半月才能在奶奶家见一次面。见面了他往往也没有说什么,匆匆吃完饭就去邻居家打牌了”。他母亲也很少来看他,班主任问“你多久可以见到你妈妈一次?”他说:“要一个月吧。都是在小姨家。我喜欢去小姨家,那里可以上网”。班主任问:你为什么偷学生钱物,还参与擂肥?他说:“是他们叫我做的,因为我用了他们的钱。”进一步了解知道,他说的“他们”是几个高年级的问题学生和社会青年。“那你有没有想想你将来怎么办?”班主任又问。他歪坐在椅子上,用一种玩世不恭的口吻说:“怎么办?混呗!现在我还小,出去也不能做什么。总得先把初中毕业证混到手
22、啊。等初中毕业了,我就16岁了,可以去学开车。现在出去(弃学)年纪太小,人家也不让学开车”他的话让课题组老师感到一种难以言表的酸涩和悲哀。类似的还有李昊同学。像这种隔代抚养的家庭,父母亲几乎完全扔掉教育责任。他们不仅家庭教育严重缺失,连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天然的骨肉亲情也近于空白。这样的家庭结构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不利于孩子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念,培养健康的人格。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特别容易出现自卑、孤僻、忧郁、冲动等心理问题。他们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对前途感到悲观失望,容易网络成瘾。孩子如果在家里找不到情感寄托,很容易到网络上去寻找心理慰藉,或者和不良青年结伙干坏事。(2)单亲家庭由父亲或母亲
23、单独担负抚养教育责任的家庭也容易出问题孩子。单亲家庭生活压力、精神压力比较大。孩子的父亲或母亲既要工作又要照顾孩子,首先是精力有限。其次,孩子和自己的父母发生矛盾冲突时,不能像双亲家庭那样有比较多的回旋余地。第三,父亲或母亲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理性与感性、严肃性与灵活性等性别差异,双亲家庭可以实现优势互补,而单亲家庭则无法做到。第四,单亲家庭产生的原因如父母离异,父母一方亡故、父母一方劳改等都会给孩子造成程度不同的心理创伤,制约孩子心理发展,诱发某种心理障碍。学生闻迪,父母亲离异后跟父亲一起生活,母亲再婚后基本和孩子失去联系。父亲对他管教很严,期望值也特别高。青春期的男孩本来比较逆反,加上父子间
24、年龄相差39岁,代沟很深。父母离婚后家庭生活缺少母爱温情,孩子逐渐迷上了上网,不仅常常逃学上网吧,还偷偷借来同学家的笔记本电脑躲在被窝里玩。被父亲逮到后,父子间大闹一场,父子感情遭受严重伤害,父亲一度对孩子失去信心。孩子一度以辍学、离家出走相威胁。学生黄柱,本是外来流动人口。父亲劳改多年,靠母亲在菜场起早贪黑卖菜维持生计。母亲一个人又要工作又要照顾他和他的妹妹,根本就管不过来。黄柱的自我管理能力很差,也是经常逃学上网,本来一个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也是急剧下滑,一度失去了升学的希望。相比健全家庭的孩子,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家庭中较少感到温暖,也缺乏安全感,容易诱发上网成瘾。(3)重组家庭对父母亲再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问题 学生 家庭教育 个案研究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13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