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第三条路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的反思.doc
《走第三条路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的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走第三条路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的反思.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走第三条路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的反思【摘要】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教育研究的一个热门话题。所谓的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路径”即指没有外在行政命令和群体意识的前提下,来自教师个体的、内在的发展意识和动力。强调教师对自我专业发展阶段的反省认知,提高其专业发展反思意识与能力,促进教师对教育活动的反思和研究;同时积极寻求与同行之间的交流、合作。这种做法不仅有助于教师成为专业成长的主人,而且更有助于教师将自己的专业发展过程作为反思的对象,以实现自我专业成长和更新的目的。【关键字】第三条路径 教师专业成长 反思 优质课堂 城乡互动 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他们早日成熟,是中小学师资队伍
2、质量得以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就教师专业成长的途径和方式而言,教师本身的自主实践活动,反思教学活动以及合作与交流的过程,可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第三条路径”。作为一名专任教师,上好课是我们的追求。这些年的课堂教学深深的让我感悟到:好课的确很精彩,上好好课不容易,炼就好课有诀窍。能去上一堂网格片或者是区级的或者是更高级别的公开课,是每一位教师的愿望,而且都抱着希望能上好课,上好一堂优质课。2009年10月16日,我在沈一初上了一节网格片的公开课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可以说从选题、教案的设计、试教、上课,我都是认真的对待,可结果却是不尽人意。“好课”、“优质课”似乎离我太远了。“究竟什么是好课、优质课
3、?”不妨先看看这些优秀的教师,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的一些看法:表一:人物观点牛学文(省教研室)一、从操作层面看主要看学生是否做到:联系阅读;主动问答;自主讨论;自评互判。次要看教师是否做到:引人入胜;精导妙引;结尾无穷。二、从策略层面看能否做到开头引人入胜,中间高潮迭起,结尾余味无穷。是否能扬长避短,按照自己的习惯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得淋漓尽致。能否做到狭路相逢是勇者,同时出奇制胜。高凌(杭州市采荷实验学校)一个主题贯穿始终、一个创意赏心悦目、一种风格浑然一体、一种节奏张驰有度、一种氛围愉悦感动周辉兵(温岭市第九中学校长)知识与知识综合概括、知识与现实综合联系知识与方法综合渗透、知识与情感综合融合在
4、对照这些老师心目中的好课的标准后,我不得不承认自己的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的课是一堂失败的课,在选题、教案的设计、课堂的把握、创新、交流合作等诸多的环节上都有问题的存在。一、走第三条路径以自我反思为契机,引领教师专业成长专业发展所要求的大量的缄默知识和实践智慧,这些只有靠教师自己在日常教学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索和创造才能获得,尤其要注重对教学经验的科学反思。就这样的一堂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课,从另外的一个层面很好的展现了一名教师在专业成长道路上所存在的诸多的问题,把现实性的问题摆在我们教师的面前,而这一问题急需解决。“怎么办”摆在了我的面前:必须通过总结、反思来改变教学上的问题,提升专业素质,促专业成
5、长。反思自己的课有以下几大败笔:(一)选题思路偏差大: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选题作为一堂课的设计的开端是是非常讲究策略的,而且是一堂面向这么多的听课教师的课,所以在选题上应该慎重选择。我所选择的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在课程的安排、课标要求和考试要求上都是属于冷门性质的一块内容。同时人权本身就是一个较为抽象的知识,很难讲清楚;这是一个属于政治性的知识,自身这方面所拥有的知识含量不多;而且这样的一个问题学生本身鉴于年龄层次的局限所认识不多,因此是很难接受的好的。但是当时我选择这个内容的时候所想到的只是认为:新课程改革这么多年了,该上过的公开课应该上了,选个别人没上过的或许有些新鲜感。可就是这种“新
6、鲜感”结果在选题上犯了最大的错误,印证了“一步错,步步错;一招错,满盘皆输”。(二)教案设计误区多:作为教师我们都很清楚一点:备课过程是教师自我矫正、不断反思提升、完善提高的过程,它是教师花时间和精力最多的地方。设计教学案例是教学过程中的前奏,它描述的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事”。教学案例的设计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是必要的,教师的专业水平在分析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必定能得到发展。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的教案在设计中,我坚持了常态设计的方法,依照课标结合了社会的热点事件。分为导入、新授(历史的足迹)、巩固(走进新时代)、探究(唱响未来)几个环节。1、导入设计多知识压力大导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阶段,一堂
7、课能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节课的导入。导入是思维的起点,好的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往往关系着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如何。如果导入成功,学生就会兴趣盎然,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理解和记忆的质量就会相应提高。所以如何很好地导入一节课成为每一位教师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导入环节:视频(温家宝总理四川汶川救灾中一段话)温总理说:.拯救人的生命是这次救灾工作的重中之重;马上给你们送吃的,送饼干、奶粉;时间是越早越好,早一秒,就可能救活一个人 提问:这说明党和政府重视公民的哪一权利?生命权作为人权的一项内容,请问人权还有哪些其它内容?设计时感觉导入结合社会热点有新意,但是所
8、提问中的生命权是八年级思想品德的内容,学生或许遗忘;所问的人权还有哪些内容?这是所选的内容前一节课的内容,而教学进程还没有涉及到,也没有考略到学生会答不出来。事前诸多的因素没有在设计中预料到,所以在开场就出现了冷场的现象,不仅给了学生压力,同时也造成自身的紧张,也给听课的教师带了课堂教学不流畅的感觉,又一次埋下了失败的伏笔。反思“何不仿效那些轻松愉悦的导入、直截了当的导入呢?”根据日常的教学工作,结合本节课导入败笔所在,推荐几种导入的方法:方案一,开门见山法。方案二,温故知新法。方案三,联系实际法。方案四,新闻导入法。方案五,利用教材的导语导入法。方案六,利用中考考试题导入法。2、材料选择脱离
9、学生实际选材得当与否,是设计时的关键因素,它对课最终能否成功有重要的作用。选择一则好的背景材料,不仅能增添课的色彩,而且能很好的集中本课的知识点,更是能够显示这位老师的教学水平。我所选用的背景材料西藏人权的发展,却是一大败笔。选材的时候只是想到这一材料能较好的展现中国人权的百年巨变,但是忽视了学生的实际:他们对西藏人权到底了解多少?在没有参考的资料的基础上,我却在设计中连续追问:你们从这组图片中想到了什么?上述材料告诉你西藏人权事业的发展的原因有哪些?给原本就已经出现回答困难的学生更多的压力。回想如果当时准备了相关的资料这个环节设计或许就成功了,如果我选择的材料是贴近学生实际,又能很好的反映本
10、节课的知识的话,我想我的设计就有可能接近完美。3、教案设计调整力度不强其实在几次的试教中,教研组的同事也指出了在选题上以及在导入中所存在的问题,我在设计中也是做了修改,因为主题不变,导致万变不离其中。授课中出现的问题一时间就导致原本设计好的程序发生了混乱的现象。事后不断的问自己“为什么试教中发现的这些问题没处理好?为什么在试教没发现这些问题呢,做到“无疑而生疑、生疑而思疑,思疑而破疑,破疑再生疑”真的这么难吗?”其实并不难,难在我缺少不断反思、探究的精神和毅力。如果能在预设和生成上多做些文章,想到有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在设计上做好应对的措施,做到胸有成竹,何愁不成功呢。 (三)展示环节少色彩: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走第三条路径、引领教师专业成长 一堂失败的公开课的反思 第三 路径 引领 教师 专业 成长 失败 公开 反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