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doc
《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荡起终课前的涟漪谈语文课堂的结束语 尹鹰飞清代李渔说:“终篇之际,当以媚语摄魂,使之执卷留恋,若难遽别”,强调编戏、写文章结尾要清亮美约,余音绕梁。其实讲课亦然。结束语作为一堂完整的语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所用时间不多,有时甚至只有几句话,却关系着整堂课的成功和完美与否。结束语设计得精妙能产生余音绕梁、不绝于耳、课毕思不断、言尽意不完的艺术效果。如果把一节语文课喻为一首乐曲,那么结束语就是曲终时留下的袅袅余音;如果把一堂语文课喻为一台精彩纷呈的晚会,那么结束语就是一出令人拍案称奇的压台戏;如果说好的导语是成功的一半,那么精彩的结束语也常起到画龙点睛之效应。以下
2、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课堂结束语设计的做法。 一、概括总结,深化主旨 这是最常用的一种结尾方式。一节课或一篇课文教学终了时,教师紧扣学习重点,从结构、语言、选材、立意、表达等不同的角度或层面,运用准确、精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和总结,以达到纲举目张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学给予树一文时,我通过抓关键词语“担心、生气、激动”,引导学生用心品读课文,让学生从金吉娅的实际行动中体会她的善良之心,仁爱之情,体贴之意。尤其是课堂结尾,当我问学生:“如果请你给给予树再起个名字,你会起什么呢?”学生的话匣子一下打开了:“真情树、友谊树、爱心树”于是我顺势总结:“给予就是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份体贴,一种关爱,是冬日里的一
3、缕阳光。给予树是一棵善良之树,仁爱之树,同情之树,体贴之树,它不应该仅仅在援助中心,还应该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让我们用爱心做水,用善良做土,用同情和仁慈做阳光,精心地栽培给予树,让它在我们的心田里永远垂着绿茵,开着芬芳的花,结着丰硕的果。”这段结束语,充满真情,生动感人,借助对“给予树”形象的丰满,进一步丰富了爱的内涵,给爱赋于了新的生命,使每个学生都明白了给予树本身就是善良、仁爱、同情、体贴,既深化了课文的主旨,培养了学生浓浓的爱心,又给学生留下无穷的回味余地。 二、创设高潮,涌动激情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你作为教科学基础知识的老师,不应当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而应当成为
4、青年思想的主宰者。”作为语文教育者必须既教文,又育人;既是任课教师,又是学生生活的导师和思想品德的引路人。在指导学生阅读一篇篇文质优美的课文时,应自觉地深入挖掘教材中内在的思想教育因素,融入整个教学过程,用以熏陶感染学生,鞭策激励学生。这在教学的结束语环节也时有体现。以下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执教的难忘的一课:完成了对课文重点的研读后,在悠扬婉转的思乡曲中,师生共同深情朗诵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后来呀/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
5、在那头。 师:看得出,此时此刻,同学们的心已经沸腾,还有什么话能足以表达我们那份心情呢?只有那一句 生:(读)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放声朗诵,来表达你此时的心情吧! (学生再读) 师:下面,请大家拿起笔,再写一写这句话,并将这句话永远地镌刻在你心灵的深处。(师生共同写话,教师用红笔) 生:(一个个凝神静气地、庄严地、神圣地、含着热泪写这句话) 师:想读就读吧!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师:语气虽然不同,但感受和认识是一样的深刻! 师:(激情地)同学们,通过这堂课,相信你一定记住了“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世界上什么都可以选择,但惟独不能选择的是自己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荡起终课前 涟漪 语文课堂 结束语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109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