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doc(2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论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与矫正方法【摘要】幼儿攻击性行为是指幼儿较频繁,较严重地指向他人或物体或言语的攻击表现。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原因有多方面,本文对其中的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并从培养孩子与同伴的交往能力、注重示范、榜样的作用、教给孩子一些交往的技巧;允许幼儿合理宣泄并“转移注意等方法来预防和矫治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和发展。【关键词】攻击性行为 心理因素 矫正方法 交往能力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幼儿的攻击行为、暴力犯罪正呈日益严重的势态,在整个西方国家如此,中国也受到这个问题的严重困扰。因此,对幼儿攻击行为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极具迫切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攻击
2、性行为一般是指有意造成他人身体或心理伤害的行为,但幼儿在一起玩耍时无敌意的推拉动作则不是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它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幼儿的攻击性行为也会给被攻击者的身心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导致经常受到欺负的孩子情绪低落、恐惧、不肯上幼儿园。这些问题行为不是疾病,但是却给幼儿在学习、与人交流、适应社会等方面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轻者影响今后的学业、就业和生活,严重的诱导反社会行为。因此,早期干预是十分必要的,将有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心理学家认为:36岁是幼儿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心理活动系统奠基时期,因此,对幼儿进行攻
3、击性行为的预防和矫治应从幼儿的心理活动入手。通过分析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找到存在的原因,才能有效地找到有效的方法,来预防和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共同帮助幼儿矫正已出现的攻击性行为。一、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幼儿为什么会有攻击性行为,这一直是许多儿童心理学家最感兴趣的问题之一,也是令很多家长苦恼的事情。有很多家长苦恼自己的孩子在和小朋友游戏的时候好打人,怎么教育都不行。引起幼儿攻击性行为的主要原因有心理因素、家庭影响、教育因素、环境与传媒的因素等。孩子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其中很大一部份原因与心理因素有关。下面我们就来深入研究一下幼儿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心理因素。(
4、一)、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方法荀子曾说:“人之初也,不能无群。”孩子从一生下来,就有与人交往的要求,是一种本能的需要。但是,如果孩子缺乏正确与伙伴交往的经验就容易在与伙伴交往时产生矛盾,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造成了幼儿的交往方法的缺乏,主要原因有:1、.养育方式不正确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导致幼儿“有求必应”;总认为“只有”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形成了幼儿“虚高”的自我评价。同时成人过分的关爱、谦让使幼儿形成了类似“我要的东西,你就要给我”的不正确的心理。当与其他伙伴交往时,这种“自我为中心”的意识得不到满足时,或者说,其他的小伙伴不能满足他的要求时,就容易表现为攻击性行为。在生活中经
5、常碰到这样的事情:游戏中,欢欢在玩着堆积木,在搭建积木的过程中发现房子的顶部需要一块三角形的屋顶,正巧,不远处的小朋友的房子里刚好有一块。欢欢什么也不说,就从小朋友的房子里拿出了这块三角形积木搭到自己的屋顶上。欢欢认为这块三角形屋顶是我需要的,就抢过来了。于是,两个小朋友就为争夺一块三角形积木抢起来了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错误家庭教育的误导。现在的孩子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的中心,而家庭对独苗过多关注,顺从多、宠爱多,要求少、教育少,常常是爸爸“得罪”了孩子,妈妈出来“赔礼”,妈妈批评几句,爷爷姥爷都成了孩子的“后台”,这就造成孩子骄横、任性、自私、事事“唯我独尊”以致养成孩子独占,独霸的
6、习惯,在家什么好东西都是他一人的,容不得别人,他要什么,就得给他,不许别人有,也不会与别人分享,在幼儿园常发生争玩具,抢座位等现象,不讲道理,也不会讲道理。有的父母对孩子攻击性行为不仅不制止,还听之任之,甚至有助长苗头。他们认为,未来社会充满竞争,要使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站得住脚,从小就应培养孩子不能吃亏的意识,有时还教孩子:“别人打你,你一定要还击”,使孩子从“以牙还牙”发展到欺负弱小。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出人头地”,对孩子的任性,粗暴表现视而不见不加以约束,以致出现了错误引导。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过随意训斥、打骂幼儿,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如有些家长家教粗暴,喜欢采取打骂恐吓的方式,如对孩子说:
7、“你再不乖,就让警察把你抓走!”“你怎么这么笨呀,看人家潼潼多聪明。”等,会在孩子心灵上造成创伤,使孩子始终处于惴惴不安状态,与人沟通交往时缺乏自信。溺爱和“虚高”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缺乏自信、过度依赖、倔强、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直至不愿交往。经常被打骂、训斥的孩子他会认为“爸爸妈妈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他们,我也不喜欢其他的人”。当有其他小朋友主动地与他玩时,他会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往,更甚者表现为一手把别人推倒“你走开”不良的养育方式也包括过“大棒政策”。 “大棒政策”更加不能培养主动交往的幼儿,相反很可能给幼儿的交往造成终生障碍。使孩子也学
8、会了与人交往也运用“大棒政策”,也就是攻击性行为来解决与人交往问题。2、孩子性格胆小怕生如果家长从小过于保护孩子,生怕自己孩子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负,孩子与人交往时处处受到很好“保护”。这样像雨伞一样的“保护”会造成孩子凡事依赖的个性,也可能造成孩子在交往方面的胆小、不自信;这种胆小怕生表现为当家长没有在孩子身边时,孩子不愿去幼儿园,在幼儿园里不敢跟小朋友说话、做游戏,可能由于分离焦虑造成的畏惧、不自信,会往往会产生一种分离焦虑,孩子无所适从,就可能越来越不愿意与人交往、越来越胆怯。发生这种情形其实跟家长从小过于保护孩子脱离不了关系的。从小让孩子学会正确的与人交往是非常重要的。3、.交往环境单一
9、 现在的家庭中只有一个孩子,孩子与成人交往的机会大于与同伴的交往。部分家长也因为担心孩子的“人身安全”,防止孩子被同龄伙伴抓咬,就禁止孩子与其他同伴交往,导致幼儿交往的机会被剥夺。在幼儿的同伴交往与情感发展的过程中:渴望与同伴一起活动,渴望得到同伴的承认与支持是交往的特点。但是,如果孩子在幼小的时候缺少正常的交往环境,就会处处缺乏交往的基本技能,不会商量,不会谦让,不会主动争取朋友,从而直接影响幼儿交往态度的形成和交往能力的提高。就是由于孩子交往环境的单一,很容易形成孩子性格胆小怕生,或者过于倔强。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与“以我为中心”形成了一种矛盾,于是容易表现在幼儿交往中的攻击性行为较多。如游
10、戏中,佳佳在玩着积塑片,在搭建吊车的过程中发现缺少一片红色的。正巧,邻座的洋洋手上拿了一个,佳佳什么也不说,从洋洋手上抢过那片红色的积塑片,洋洋立刻大叫:老师,他抢我东西佳佳也说“这是我看到的。”这样容易互相大打出手。(二)、模仿行为学习模仿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幼儿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而且模仿能力又很强,许多攻击性行为都是从电影电视媒介、父母、同伴、周围人及中模仿而来的。因此,减少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关键是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信息源。1、从影视片、媒介、文学作品的启示社会环境是造成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成因之一,现在的电影、电视剧、媒介等大都充斥着许多暴力、复仇的镜头,甚至面向儿童的
11、动画片、卡通片也在宣传着暴力的情绪,而幼儿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差,常常因好奇、刺激而模仿,对于孩子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幼儿平时特别爱看奥特曼、数码宝贝等有很多打斗场面的幼儿电视节目,时间一久,就开始模仿电视节目中的打斗动作,并在身边的同伴身上“实践”。研究表明孩子收看了大量打斗和枪战的电视影片后,幼儿就会学会打斗,“攻击性”行为也在打斗过程中逐渐形成并得到强化。2、成人的“以身作则”的影响父母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有研究表明,如果父母教育孩子采用简单粗暴的方法,那么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在学校对同学都有攻击性行为。这些孩子往往把对父母的不满情绪转移到同学身上,并用父母对自己的粗暴方式对待别
12、人,以发泄自身的不满情绪。由于长期受父母行为影响,他们在对同学大打出手时,往往不考虑后果和严重性,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早已形成这样的定论:父母用什么方式对我,我就用什么方式对别人。很显然,这些孩子在与他人交往时,攻击别人已经成为解决矛盾的首选手段。3、向同伴模仿学习幼儿一生当中,玩伴是不可缺少的,但是玩伴也会给幼儿的发展带来影响,孩子之间在一起相处时,会很容易出现相互模仿,打闹、抢夺等情况,幼儿在相处时,当发现有的幼儿通过打人、抢夺等方式达到了自己的目的时,其他幼儿也会模仿,用同样的方式去达到更多的目的,在调查中我们发现,45%的幼儿想玩同伴新颖的玩具时,会通过哭闹、打人等方法来达到目的。如,
13、有一幼儿本来很规矩,从不打人,由于他的好朋友是班里的调皮头,没事就打别人几下,或者能通过抢夺的方式得到了想要的东西。幼儿无形中就学会了,当别人碰了他拼的汽车时,他便抬手打了那个小朋友。当他发现别的小朋友手上的那样东西也是他需要的,他就会以抢夺的方式解决。很显然,这样的抢夺只会带来“战争”。所以,同伴的影响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三)、挫折的行为反应挫折是引发“攻击性”行为的又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挫折对孩子来说,是使孩子产生受挫感,除了一些偶然发生的不愉快事情外,主要是父母或他人给予的拒绝所,或者成人的批评,孩子的创作成果被破坏等等,对幼儿来说都是一种挫折。攻击性行为是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
14、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有些心理学家认为,攻击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必然前提。反之,挫折的存在也总是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性行为。当幼儿遇到某种挫折后,最常见的反应是攻击。生活中,幼儿常常表现为例1:家家在游戏中捣乱,受到老师的教育后,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这时,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来说:“这是我的小椅子!”说完,就要搬走自己的小椅子,家家站起来就猛的一推,把小朋友推到了地上。例2:在游戏中,早早搭了一辆漂亮的汽车,兴高采烈的向小伙伴炫耀,旁边一个小朋友走过,不小心把汽车碰到了地上,小汽车散了,早早立刻嚎啕大哭,边哭边用拳头捶打着小朋友。当幼儿受到挫折时,由于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或社会交往的经验,为了解除
15、心理的紧张或维护自己的自尊,便采取攻击他人行为来发泄自己的情绪或保护自己。当然,挫折引起的反应方式,因人而异。一般地讲,独立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出现“攻击性”行为;而依赖性强的幼儿,挫折后则容易产生如回避、哭泣、寻求他人安慰等行为。从上面的事例可以看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对挫折的各种各样的反应方式其中之一。所以,我们要合理的进行孩子受挫后的行为辅导。(四)、获取别人的注意大班的东东小朋友平时就比较调皮捣蛋,喜欢捉弄别人,大家知道他的行为后,都有意的少跟他玩了。可是,大家都不跟他玩,他觉得太无聊了。于是,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他会有意地拍拍其他小朋友的脑袋;他有意的把别人的积木弄散;他也会故意扯女孩子
16、的辫子弄哭女孩子谁受得了他这样捉弄别人呢?于是部分孩子会“反抗反击”,于是“战争”经常就这样爆发了。经常会碰到一些像东东这样的孩子,他们是“淘气鬼”, 在各种活动中影响集体,总是要老师去提醒和督促,一直都是那么引人注目。久而久之,当大家都“不理”他时,这些孩子的心中会出现一种失落感。于是,在活动中、游戏中,他们会用各种办法包括攻击性行为制造一些“小问题”,然后,让大家都关注他、注意他。两岁多的蒙蒙对身边的当当小朋友发生了兴趣,想跟他玩,可蒙蒙似乎并没有注意到星星的存在,于是蒙蒙举起小手用力朝当当“打”了几下。当当无缘无故挨“打”,心中恼火,奋起“反击”,“战争”于是爆发了。 像蒙蒙这样为了在到
17、与别人交往的目的,借助打人、推人、抓人等攻击性行为来表现自己,以引起他们注意的情况,大多发生在还不太会说话的孩子身上,也有一些年龄较大的幼儿由于语言表达能力差,有时也会采用类似的方法。蒙蒙选择了一种不恰当的交往方式,表明他的心理发展水平不高。而当当也受心理发展水平所限,误解了蒙蒙的行为,从而引发了攻击性行为。 当一个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得到默许或赞同时,他的攻击性欲望也会有所增强。例如:当一个孩子偶尔几次使用攻击性行为抢别人的玩具成功后,他的这种行为在他的脑海里得到强化,他就会认为只要使用攻击性行为就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如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重视,希望别人注意他,当孩子的第一次攻击性行为引起老师的
18、注意时,也许由于没有妥善处理好、不够严肃等原因,让误认为孩子这样子才会引起老师的注意。诸如此类的实例很多,这些攻击性行为的发生的目的都是孩子为了获取别人的注意。由于幼儿社会化发展的需要,他们渴求得到更多的别人的关注,渴求情感上的交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部分幼儿会用攻击性这个行为作为一种“有效”的手段。(五)、被攻击者的消极反应也会强化攻击性行为当受到攻击时,大多数幼儿表现为哭,向老师“告状”等消极行为。根据帕特森等人的研究发现,当一个儿童猛冲过去,去抢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被攻击者作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儿童还会以同样的方式去对待别的儿童,也就是说,消极的反应强化了攻击性行为。也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 攻击性 行为 形成 心理因素 矫正 方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046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