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精神培养初探.doc
《科学精神培养初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精神培养初探.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毕 业 设 计(论文)题 目 科学精神培养初探 专 业 物理学(师范类) 班 级 作者姓名 指导教师 论文字数 12000字 答辩时间 科学精神培养初探摘要:科学精神的内涵包括创新、求实、理性、宽容、协作、敬业六个方面。科学精神的培养从传统根源、现实意义、时代要求三方面都足见其重要性。科学精神的培养在中学教育中应注意教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激发持之以恒的意志品质;滋养保护生态的道德品质三个原则。培养的具体途径可分三点:改革课程设置和安排;学习活动的执行模式上体现探究精神;学业成就评价方面以鼓励科学精神为导向。关键词: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培养, 科学教育课程Discuss the Cultiva
2、tion of Students Scientific SpiritZhou Jiachen【Abstract】The intension of scientific spirit involves innovation, seeking act, logos, allowance, cooperation and staidness. The weightiness of the science spirit education includes the traditional source, realistic meaning and request of ages. In the hig
3、h school education, the cultivation of the science spirit must notice three principles, first, teach careful meticulous science attitude; the next in order, stir up the quality of persistent; finally, nourish the morals quality that protect the ecosystem. The concrete path of educating can divide th
4、ree aspect: The first, reforms the setting and arrangement of the courses; The second, the carrying mode of study activity embodiment investigate spirit; The third, with the encourage science spirit as the target in the education achievement evaluation aspect.【Keywords】scientific spirit, cultivation
5、 of scientific spirit, curriculum of scientific education.目 录前言5第一章 科学精神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精神 5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 5第二章 科学精神的培养 第一节 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 7第二节 科学精神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培养 8 结论 12参考文献 13致谢 14前言我们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的时代,这是一个调制解调器、光缆和卫星转播设施联系在一起的新的全球文明时代,在这样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最缺少什么,最需要什么?是的,我们资源禀赋较差,我们人口负担极重,我们资金和技术相对紧缺,我们面临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我们需要资源,我
6、们需要就业,我们需要资金和技术,我们需要市场开拓。但是,我们最缺少的也最需要的是科学精神。培养科学精神是科技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最重要的任务和使命。“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是科学精神,这个仿佛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决定我们现代化建设的方向和进程。第一章 科学精神第一节 什么是科学精神?如何定义科学精神确实不易。但我想首先还要从科学的本征出发。科学探讨,科学研究的本征是什么?我认为科学有两个最基本的本征,一个就是,人类的一代代人,一个个用自己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外在的无限存在,包括这些无限存在中包含的客观规律和客观变化。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是在用有限的认识能力去认识那无限存在的客观外在
7、,这是科学最重要的本征之一。再一个科学本征就是,科学的发展又总是以后人发现前人的错误,修正、补充甚至推翻前人的认识而前进的永无止境的过程。人类的整个科学史就是这样的一部历史。从这两个基本的本征出发,就可以引出对科学精神的理解和归纳。正因为人的认识能力,每一代人、每一个人的认识能力都是有限的(从时间尺寸看,一个人一生充其量只有100年的认识时间),而我们人类以外的客观存在那可真是无边无际的,这是现代科学已经证明了的基本判断。所以即使一代一代人不懈的追求,科学也总是永远在用有限的存在这样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中。也正因为此,在这个过程当中,人类不可避免的要犯错误,不可避免的会犯认识上的失误。人类就是在
8、“犯了错误,又发现了错误,再改正错误”这样的反复过程中,才逐渐看到了外在的一些真实,逐渐接近了某些真知。所以科学的本征就决定了人是会犯错误的,科学家是会犯错误的,所有人在认识外在客观事物时,都会犯错误的。从上述这两个科学本征出发,可以对科学精神作了这样的疏理和定义,即:“在认识一切客观存在的过程中,对人、对己、对事物都能善于辨误识伪,勇于去伪求真的那种执着的求真、求实、创新的精神状态”。 蔡德诚:科学精神的要素和内涵,论科学精神,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第117页。第二节 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的内涵极为丰富。它涉及有没有探索、创新的勇气和唯实、求真的科学态度,如何看待科学探索中的困难、挫
9、折以及可能带来的个人得失,人们应该具有什么样的伦理观念和学术风范,等等。根据科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和人类的科学实践,我尝试着将科学精神的内涵归纳为以下6个相融相通的主要方面:(一)勇于探索未知、敢于超越前人的探索创新精神。科学活动过程即是一个不断求得新发现、新发明。不断把认识水平推向新境界的探索、创新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科学探索是在认识领域向旧世界宣战。新思维、新理论的提出,难免会触动旧观念、旧秩序,遭遇到阻力。翻开科学发展史,我们可以看到,科学研究决不是恬静舒适的代名词,很多探索者都是在披荆斩棘中前进的。他们的新发现、新发明都是用辛苦甚至生命换来的。 (二)以事实为依据、努力揭示未知奥秘的唯实
10、求真精神。真理是从事实中引发的。科学家们进行科学研究必须尊重事实,坚持从客观事实出发,进行观察分析,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以形成科学理论,并让自己的理论接受实验、实践的检验而得到发展。俄国著名生物学家巴甫洛夫在去世前曾谆谆教诲告诫青年:“要研究事实,对比事实,积累事实。无论鸟的翅膀多么完善,如果不依靠空气支持,就决不能使鸟体上升。事实就是科学家的空气。没有事实,你们就永远不能飞起来;没有事实,你们的理论就是枉费心机。” 巴甫洛夫全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16页。 科学家们不仅要尊重事实,还要善于发现事实,特别是那些人们熟视无睹的现象。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在参加教堂例行的祈祷仪式上被摆
11、动的吊灯吸引住了,奇怪地发现,不管吊灯摆动的幅度是大是小,摆动的时间总是相等的。这一成千上万司空见惯的现象引起了伽利略的注意。最终发现了著名的单摆等时性原则。法国化学家贝奈发明安全玻璃是受一个从桌上掉下来而没有碎成片的药瓶启发。有些不被常人注意的现象,往往被科学家“意外地发现”,以致引发重大发明。(三)坚信客观规律、遵从思维法则的崇尚理性精神。科学探索以追求真理为目的,是一个始终伴随着理性思维的过程,所有的科学理论都是理性的结晶。贯穿于科学探索活动中的理性精神,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1)信念理性,坚信运动变化的客观世界有其内在的秩序和规律,而且这种秩序和规律是可知的。(2)实证理性,认为真
12、理是一个过程,科学探索无权威、无止境。(3)逻辑理性,科学研究必须以科学认定的事实为依据,并追求逻辑一致。(4)人文理性,探索客观规律是为了更好地利用和改造世界,造福人类。科学理性实际上是一种哲学理性,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认识论和价值观。它是一种既有坚定信念又不迷信盲从,既鼓励大胆探索又要求严格求证,既忠于客观又饱含“善”的追求的主观与客观一致、追求真理与造福人类相统一的理性精神。(四)自由探讨、相互争鸣的平等宽容精神。科学只服从于事实,服从于实践检验。在这个客观标准面前,所有的科学探索者都是一律平等的。不管什么人,只要你的新发现、新发明符合事实,反映了客观规律,能经受实践检验,是客
13、观真理,终将得到社会的肯定和接受;否则,便会站不住脚,终究被摈弃。从这个意义上说,科学蕴涵着一种内在的平等精神。由于科学是对未知的探索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探索者中出现不同看法是正常的,不能轻易下结论。科学家们有必要对学术上的不同观点,主张进行民主讨论,允许百家争鸣,他们认为,这种讨论和争鸣是探索真理的需要,也是探索者的权利。对这种权利的尊重,就表现了宽广的胸襟、宽容的态度。平等宽容,是由科学的特性所决定的,也是科学界一贯倡导的精神。(五)大力协同、密切配合的团结协作精神。科学界的团结协作精神,广泛地表现在科学界之间,科学团队之间以及不同地域科学力量之间的合作之中。 江泽民指出“团结协作是现代社会
14、化生产条件下科学技术研究活动的内在要求。在科学技术工作中,既要倡导学术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又要提倡相互尊重,团结合作,取长补短,发挥集体优势,协同攻关。” 江泽民: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6061页。(六)热情严谨、刻苦坚韧的执着敬业精神。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对真理和知识的追求并为之奋斗,是人的最高品质之一。” 爱因斯坦文集第3卷,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90页。古今中外的优秀科学家和发明家,在探索自然界奥秘,寻求纷繁复杂自然现象背后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科学探索的巨大热情和勇气,专心致志、聚焦事业的忘我境界,不畏劳苦,勤奋攀登的顽强毅力,严谨精细,一丝不苟的
15、科学态度和百折不挠,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构成了科学巨匠执着敬业,献身科学的崇高品格特征。第二章 科学精神的培养第一节 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科学精神是科学本性所要求的各种价值观念、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以及道德与意志品质的总和,它是一种对待自然、社会和自我以及真善美等精神产品的态度。社会的物质文明建设离不开科学技术,同样,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在人的科学素养结构中,科学精神是核心和灵魂。培养未来社会合格公民的科学精神,基础教育中科学精神的培养应首当其冲。作为弘扬科学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科学精神培养将成为教育事业的一个重点。从我
16、国教育现状来看,科学精神培养一直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薄弱环节。从以下几方面我们可以了解到科学精神培养的重要性:(一)传统根源我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但是,沉积了长达五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突出的问题是根深蒂固的封闭性,它导致科学上的精神衰弱。在思维方法上,中华民族在历史上并不重视形式逻辑,不重视“刨根问底”,不鼓励“标新立异”。因而,才出现建成了宏伟的万里长城但没有发现力学三大定律;有奇妙的炼丹术,但没有分子量及化学平衡方程式的概念;有编钟,而始终“五音”不全;有“一尺之垂,日去其半,万世不竭”的思想,而没有微积分;有郑和下西洋,而没有对地球的深入认识;早就有嫦娥奔月、孙悟空大闹天宫
17、的典故,而没有齐奥尔科夫斯基的火箭;有阴阳八卦二进制,没有发明计算机。总之,古代中国富有实践成果,但少有基本理论的出现。而西方科学的进步,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封闭性。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仅仅打破这种封闭性是不够的,借用过去熟悉的一句话说,还要“有破有立,破字当头,立在其中”。这在根本上所需要的就是科学精神。 (二)现实意义长期以来,我国教育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精神培养是教学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宝贵的科学精神在科学教学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的科学精神。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更有必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注意,使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实施素质
18、教育中占据其应有的重要地位。科学精神的培养对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对实践能力的提高、对科学行为和习惯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学生有了科学的献身精神,就有可能成为他钻研知识、掌握技能的精神动力,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能够锲而不舍、知难而进;学生有了尊重真理、实事求是的精神,就能引导他自觉地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研究的能力;学生有了科学的创新精神,有助于形成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行为和习惯,在学习中能够自我发现,养成自学的习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教学中的科学精神培养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科学精神培养是教育的薄弱环节。宝贵的科学精神在教学过程中常常白白地流失掉,许多学生接受了几年科学教育,却领悟不到基本
19、的科学精神。针对这种实际情况,我们更有必要提起对这一问题的注意,使科学精神的培养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占据其应有的重要地位。(三)时代要求从长远目标看,新世纪培养学生科学精神有着深远的意义。首先,科学精神是知识经济时代人类生存必具的首要素质。科学技术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以巨大的威力和人们难以想象的速度影响着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它强调劳动者的创新素质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增长因素,主张创新发明、设计以及创造性观念、理论等的创造性智慧为特征的因素能够带来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并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由此可见,在知识经济时代,学历固然重要,但科学精神尤为重要。因为单纯的知识积累并不是很大的财富, 只有对现存事
20、物进行不断地怀疑、批判,进而大胆创新才能创造巨大的财富。所以,知识经济时代需要的人才正是这种能够不断怀疑、批判,进而创新的新人。也就是说,只有具有科学精神的人在知识经济时代才能很好地生存,最大限度地实现个人价值。其次,科学精神是科教兴国战略得以实现的保证。1995年,江泽民同志代表党中央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正式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科教兴国由此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而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在于科技的进步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而科技的进步全仰仗于创新成果的出现。另外,衡量劳动者的素质是否提高,归根结底还在于看其有无科学精神。所以,加强对中学生科学精神的培养意义深远,它关系到今后几十年中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
21、成败。第二节 科学精神在中学教育中如何培养素质教育的推进,使传统的教育目标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注重于物的教育正在逐渐让位给注重于人的教育。科学教育在新课标中明确提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鲜明地昭示出科学意识与科学精神是科学课程中最生动、最突出、最富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李醒民 李醒民: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北京)研究员老师曾说过:“科学的精髓在于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的精神气质,以工具主义和实用主义看待科学,无异于买椟还珠,因它消解了作为一种文化和智慧的科学本真,泯灭了科学的精神价值和文化意蕴。” 李醒民理性的沉思论彭加勒的科学思想和思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2年10月第1版,第3
22、l8323页。 (一)在科学精神的培养过程中,要注意一些原则:原则一:教知识,教方法,更应教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在各个领域中可以称得上科学的东西一般都具有准确性、精确性、严密性的特征。因此,对于学生的科学学习就应要求他们具有严谨、细致、精益求精的科学态度。决不能搞差不多、大概、更不能粗枝大叶、马马虎虎。例如:在讲授声音的传播一课中有一组实验是证明声音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鼓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合作探究,但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使劲敲打桌子,还边大声说话边实验,教室里显得异常嘈杂,实验结束后,学生在汇报实验结果并解释现象时,教师就应向学生提出质疑:“你们刚才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到的拍桌子的声音,老师也听
23、到了,但我认为这声音只是通过空气传入耳中的,你们所说的桌子也能传播声音,证据是很不充分的。”这位教师的话又激发学生们重新思考,讨论,并改变了原来的实验方法,使实验更细致、严密。他们先用手指轻轻划桌子,并使自己在空气中听不到这种声音,然后,再把耳朵贴在桌子上听,结果他们同样听到了划桌子的声音。这次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出了他们的看法,用充足的理由证明了声音能在固体中传播。这样学生们就能体会到总结科学研究要有周密的计划、细致的观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原则二:督促,帮助,激发持之以恒的坚强的意志品质。科学研究常常要经历一段漫长的艰苦历程,在这历程中,常会出现挫折与失败,要想取得研究的成功,就必须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精神 培养 初探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602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