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报告.doc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报告.doc(3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研究报告一、 问题的提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强调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健康第一”是幼儿园教育的指导思想,尤其是幼儿园体育活动组织实施的指导思想。二期课改以来十分强调以幼儿发展为本的理念。重视人的发展就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幼儿不同的个性,不同的发展水平,不同的需要;着眼于幼儿的长远发展,为其后续学习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纲要中就幼儿健康领域的发展明确提出既要重视幼儿的运动兴趣,又要在凸现幼儿活动主体性的基础上提高幼儿的运动
2、能力。由于区域性体育活动给予了幼儿充足的活动时间、空间和充分的自由,能很好地凸现幼儿活动的自主性,所以很受幼儿园和幼儿的欢迎,并逐步成为幼儿园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因此,研究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使之有效开展,是当前学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目前,幼儿园广泛开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都能以身体练习为主,比较重视幼儿在活动中的自主探索、主动参与,激发幼儿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能关注到幼儿年龄与个体差异,注意活动内容与器材的选择,突出幼儿的主体地位。但还存在不少问题,如活动设计安排较缺乏全面规划,较忽视运动量的平衡适宜,对个体差异层次性的设定较随意等,总体科学性不够,有效性不够。这就要求我们去研究区
3、域性体育活动,解决这些问题,使之科学有效。二、 研究概述(一) 研究的目的本研究主要探索运用幼儿教育理论,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通过对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开发、实施和指导策略的研究,使幼儿获得有效的锻炼。(二) 研究的内容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模式和策略;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实施;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方案、案例等。(三) 研究的方法本课题主要运用观察法、行动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文献资料研究以及经验总结等方法。(四) 研究的过程1. 研究时间:2008年9月至2010年8月。2. 研究步骤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08年9月至2
4、008年12月。建立课题组,设计研究方案,制定研究计划,学习有关理论,进行情报资料研究。第二阶段:应用理论研究、活动设计阶段。2008年12月至2009年12月。(1)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模式研究。(2)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研究。(3)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方案设计。第三阶段:实践、测试阶段。2009年12月至2010年5月(1)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测试。(2)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方案修改。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0年5月至2010年9月。(1)修改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实践研究报告。(2)撰写“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研
5、究报告”。三、 课题的界定(一)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基本含义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指根据幼儿园体育活动的目标与内容,在幼儿园内设置若干区域,设定多样内容,幼儿自主、自由、自愿参与的体育活动。所有幼儿都能充分自由地选择活动区域、内容、器材和活动方式,由此扩大了幼儿的活动空间,增进了幼儿之间的接触与交往,满足了幼儿多方面的兴趣和需要,具有环境的开放性、活动的自主性、器材的丰富性、交往的频繁性等特点。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按组织形式可分为独立型区域性体育活动、混班型区域性体育活动和混龄型区域性体育活动。独立型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指每个班级各自独立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混班型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指同一年龄段的
6、两个或多个班级幼儿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混龄型区域性体育活动是指两个不同年龄段或多个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合在一起,共同开展区域性体育活动。本课题研究的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主要指独立型区域性体育活动和混班型区域性体育活动。(二)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含义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开展是指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实施要根据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差异,制定科学、全面的区域性体育活动目标,通过统筹规划、循序渐进、生动有趣、有机整合的实施策略和均衡发展运动能力、合理安排运动量、调动感知觉、增强趣味性、融合相关教育因素等的实施方法,使幼儿获得有价值的锻炼,从而促进幼儿体
7、质、机能、运动能力、社会性以及个性品质等的全面发展和提高。四、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模式研究与建立(一) 理论依据1.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模式借鉴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首先,区域性体育活动模式借鉴了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的认知结构得到发展。这一理论表明,幼儿对知识的同化、顺应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逐步实现的。因此,幼儿园的活动,不能追求即时效果,而要给幼儿充裕的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活动,主动建构相应的知识经验,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认知结构的发展。根据皮亚杰的理论,我们力图改变过去幼儿园体育
8、活动中由教师直接指导、示范,幼儿被动模仿的直接传授式教育方式,充分考虑不同年龄阶段幼儿认知发展的特点,注重创设和利用区域性体育活动环境,引导幼儿自主尝试、自主探索。这些观点,为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模式”程序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2. 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模式是在布鲁纳的“发现学习”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发现学习”即不是直接把现成的知识和经验传授给幼儿,而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靠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启发他们去探索并获得新的知识。结合体育教学的特点,我们认为区域性体育活动可以以发挥幼儿主体性、培养幼儿探索性思维为主要目标,提供一定的器材和创设相应的情境,通过教师的引导、启发和鼓励,让幼儿主动去尝
9、试、探索和发现事物的变化和内在联系,亲身体验在活动中的失败和成功,最终掌握动作技能,锻炼身体。(二) 结构和策略根据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特性,我园采用了每天一个时段进行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实践活动。经过实践探索,我们提出了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模式。即:创设情境、自主尝试引导探索、体验动作调整器材、促进互动运用巩固、提高能力,针对这四大部分的结构,提出了相对应的教师指导的基本策略,具体阐述如下: 1. 创设情境、自主尝试(1) 巧设情境教师首先要充分了解各年龄段幼儿的年龄特点,根据幼儿的实际能力和经验,创设能激发幼儿自主尝试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情境,使幼儿在情境中,经过初步体验,自主探索
10、练习,解决运动中所碰到的阻碍。如:在“勇闯封锁线”的区域性体育活动情境中,幼儿要在不碰响封锁线上警铃的要求下,又快又安全地闯过封锁线,幼儿可能会想出爬、钻等动作,而最符合情境要求的只有爬,于是幼儿开始探索爬的各种动作,寻求最佳方式,爬过封锁线。(2) 巧用器材器材是幼儿运动中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每一种器材都有其自身的功能与特点,特别是一些常用器材,绳、球、圈、棍、沙包等,不同能力层次的幼儿都有不同的玩法。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以往运动活动中教师只为幼儿提供单一的运动器材,对幼儿活动的限制比较大,幼儿的积极性不高,划一的运动满足不了每个幼儿的需求,只会造成有的幼儿吃不饱,有的幼儿吃不了。我们就利用现
11、有器材,进行组合搭建,挖掘各种器材组合搭建后的功能性。如:创建“平衡区”时,我们就充分利用梯子、长板、平衡台等器材,这些器材在组合运用时,注重器材的高度、宽度、长度、坡度及与其他辅助器材的组合功能来创建区域体育活动场景,幼儿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自己去发现、自己去探索,在相互模仿、学习、探究中掌握动作技能。2. 引导探索、体验动作(1)引导发现引导发现是教师把活动器材与活动要求设置成区域体育活动情境,组织幼儿进行共同探索或体验动作、互动交流来进一步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如:在区域体育活动中,幼儿发现运动场地中出现了“三个山洞”(有用纸箱、轮胎、皮筋等搭成的大小、高低不一的山洞),怎样穿过它呢?让
12、幼儿在探索中体验不同的钻、爬动作,感受成功的乐趣。这对培养幼儿勇于克服困难的精神、提高他们的探索能力是十分有益的。(2)鼓励探索在活动中,我们看到幼儿是一群非常能干、富有创造性的小主人。教师的指导应更多地体现在鼓励幼儿自主体验、大胆尝试探索上,即使当幼儿的探索失败时,教师也要尽量避免直接干预。可在幼儿探索中进行适时地鼓励与支持。首先,可采用语言暗示:如“你们的办法真棒!”“老师相信你们,再试试一定能成功的。” 其次,也可利用动作暗示:教师可通过摸头、鼓掌、亲吻、微笑、翘起大拇指等动作,对幼儿进行鼓励,让幼儿感受成功的喜悦。再次,可结合记号暗示:教师可用图表、星号等标记来鼓励幼儿探索,体验动作。
13、3. 调整器材、促进互动在体育活动中,每个幼儿在年龄特点、兴趣爱好、运动速度、耐力、运动量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根据这些差异,教师应有意识地了解不同幼儿的特点,发现他们的兴趣,察觉他们的需要,尊重与接纳个体差异,然后投放不同的活动器材,以满足幼儿的需要,开发每个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因而,区域体育活动场景创设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幼儿活动的状况,适当的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促进不同能力幼儿的动作发展。如:投掷区设置的响罐可高低、大小不同,沙包也可轻重、大小不同,投掷的距离也可根据当天活动观察的情况,做适时的调整,以满足不同能力幼儿的需要,从而也提高了幼儿与器材的互动性。又如:奔跑区的活动器材
14、我们按照由简单到复杂的原则,适时适量地为幼儿提供各种玩具及辅助器材,其内容也可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随时进行更换和调整。如一开始,我们给幼儿提供的器材是彩带、风车,幼儿玩了一段时间后,我们发现活动区的幼儿在逐渐减少,就马上调整器材,增加了小飞龙;蝴蝶、蜻蜓风筝等活动器材,幼儿参与奔跑区活动的兴趣又浓厚了。4. 巩固运用、提高能力这是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结束部分。这部分的关键在于:教师应在幼儿自主尝试、自主探索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幼儿巩固动作技能、递进性地进行指导,提高幼儿运动能力。这个环节,教师要避免简单枯燥的机械训练,而要通过教师的精心设计、适时引导充分发挥幼儿运动的主体性,如采用竞赛法、游戏法、
15、音乐感染法等来调动幼儿活动的积极性,巩固幼儿的动作技能。如:在平衡区,当幼儿自由尝试、自主探索后,教师可引导在该区域活动的幼儿进行竞赛,比比谁走得又快又稳;也可以创设“运粮食”、“抗洪抢险”、“穿越火线”等游戏情境,结合音乐(枪声、水声等)的感染,激励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可通过辅助物增加动作的难度,从而促使幼儿在与运动环境、器材不同功能的互动中达到巩固动作技能,锻炼身体的目的。五、 有效开展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原则如何设计好幼儿园区域性体育活动,使幼儿通过有效的锻炼既能获得身体素质的提高,又能获得心理的充分满足,从而达到身心的健康发展,一般可归结为以下九方面的原则:(一) 目的性原则
16、由于区域性体育活动由多个活动区域组成,因此,一个区域性体育活动的目标是由多个区域的活动目标共同组成的。目的性原则是指设计区域性体育活动必须使每一个活动区域都具有明确的目的,使幼儿在每一个活动区域中都获得有效锻炼。它是区域性体育活动有效开展的基本原则。我们开展体育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发展幼儿的各种基本动作和身体素质,增强幼儿的体质。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开展也不例外,如果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每个或某个区域的内容缺乏锻炼身体的价值,也就失去了体育活动的意义,更谈不上有效性了。在设计区域性体育活动时,首先应确立活动的主要目的,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如某些区域可以发展幼儿某一基本动作为主要目的;某些区域可以提高幼儿
17、某一方面的运动能力为主要目的;某些区域还可以培养幼儿某种技能为主要目的。只有当明确体育活动目的后才能有效地确定区域性体育活动中每个区域的内容,选择与之相符的器材,并创设服务于该活动目的的运动环境,以实现锻炼的价值,体现区域性体育活动的有效性。(二) 统筹性原则统筹性原则是指根据幼儿园场地、器材的实际条件,因地制宜,全面规划活动场地,统筹安排运动器材,使场地、器材等运动资源获得充分利用,有效扩大幼儿的运动空间。场地、器材是体育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因素,这些客观因素会直接影响活动的效果。区域性体育活动在一般情况下要满足两个或多个班级在同一时间段同一块场地共同活动,所以对于区域性体育活动来说场地与器材
18、的合理规划和利用就显得更为重要。如果不重视对这两个因素的统筹规划,就会造成运动资源的浪费,对于运动资源有限的幼儿园来说就更无法满足幼儿的运动需求,因此,要使区域性体育活动呈现有效性,就应充分利用这基本要素,合理规划,有效运用,在有限的条件下最大化地扩大幼儿运动的空间。场地的形状、规格、面积,器材的数量看似是固定不变的,但通过合理规划可使看似固定不变的场地和器材具有多变性和灵活性,以扩大幼儿的活动空间。我们在设计时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 通过运用多样的呈现方式来合理规划场地、器材有以“面”呈现的方式(大块面的组合摆放器材),以“点”呈现的方式(分散摆放器材)和以“线”呈现的方式(呈线条状摆放器
19、材),通过点、线、面不同的器材摆放和呈现方式来适应不同形状、规格、面积的场地需要。即便场地方正宽阔,也需要通过多样的呈现方式以适应每一个区域活动内容的整体要求。2. 通过利用幼儿园现有的环境设施来合理规划场地、器材不只是平整的操场是幼儿的体育活动场地,幼儿园中的围墙、台阶、平台、绿化栏、鹅卵石路、山坡等都是有效的活动空间。可利用围墙练习投球;利用台阶练习跳跃、滚爬、攀登;利用弯曲的绿化栏练习平衡走等。这些设施只要稍加改造,排除不安全因素,都是很好的运动场地,可有效拓展幼儿的运动空间。3. 通过周密设计各区域间的通道来合理规划场地、器材在规划场地的过程中要考虑器材的摆放是否堵塞通道,妨碍幼儿在各
20、活动区域间的流动,并且要使幼儿在各区域间通行便捷,使活动环境更安全、有效。(三) 均衡性原则均衡性原则是指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设置和运动量的设定要均衡适宜,使幼儿的基本动作、运动技能协调有效地发展。幼儿正处于重要的生长发育阶段,四肢及身体机能的协调发展影响着幼儿一生的成长。如果长期偏废某一基本动作的锻炼或过度强调某一基本动作的发展,都会导致幼儿四肢及身体机能的畸形发展。此外,让幼儿在身体运动中保证适量的运动量,能使幼儿的肌体承受适量的生理负荷量,这样才能让幼儿的身体得到科学有效的锻炼,逐渐提高各器官系统的适应性,促使机体各组织功能的增强。若运动量过小,运动对身体的刺激也相应较弱,这就失去了增强
21、体质的作用,达不到锻炼的效果。若运动量过大,运动对身体的刺激过强,超越了幼儿身体所能承受的限度,便会损害幼儿的身体健康。贯彻均衡性原则,可以通过平衡区域性体育活动中各区域间的内容和运动量的大小来实现。1. 在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设置上要体现均衡性在设置内容时要从均衡发展幼儿的四肢和身体机能出发,整体规划各区域的内容,使内容涵盖走、跑、跳、钻爬、翻滚、平衡、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的发展。既有发展幼儿上肢动作的区域,也有发展幼儿下肢动作的区域;既有练习基本动作的区域,也有发展综合运动技能的区域,以确保动作发展的均衡性。当然,这里指的均衡性并不是指必须在一次区域性体育活动中达到,每个幼儿园可根据自己的
22、实际情况通过一次活动或一个星期的活动来实现。2. 在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设置上要体现丰富性在内容设置上除了要包含诸多基本动作发展外,还要挖掘各基本动作发展的伸展性内容。如“走”包括向前走、倒退走、负重走等;“跳”则包括向上跳、向下跳、行进跳、双脚跳、单脚跳等;翻滚有直身翻滚、团身翻滚等;攀登有纵向攀登、横向攀登等。通过对每一个基本动作内容的细化,使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不断丰厚,从而进一步促进均衡性的实现。3. 在区域性体育活动运动量的设定上要体现适宜性影响运动量大小的因素主要包括:数量、时间、强度、密度等。对于集体体育活动来说可以通过严格控制活动次数、活动时间、活动强度和活动密度来达到适宜的运
23、动量。而区域性体育活动属于低结构活动,结构较为松散,幼儿以自由结伴和个别活动为主,在活动中呈现出更大的自主性和更高的自发性,个性化的特点更为突出,因此,要对影响运动量大小的四因素加以严格控制显然很难做到。但我们仍可从区域性体育活动的设计层面来尽量考虑运动量的平衡问题,通过各区域之间活动性质的合理搭配来平衡运动量,既有运动量较大的区域,也有运动量较小的区域,以使运动量适宜均衡,在设计时应注意:(1)在体育活动中安排运动量时应以相对密度大一些,强度小一些为宜。因此,运动强度大的区域应相对少些,运动强度较小的区域可相应多些,以此来进行运动强度与运动密度的合理搭配。(2)控制活动时间的长短。根据幼儿的
24、年龄特点,小班一次区域性体育活动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中、大班为40分钟左右。(3)控制连续较强运动的次数和时间。强度较高的身体运动次数不宜过多、时间不宜过长。因此,在运动强度较高的区域,设置的路径、障碍不宜过长,或通过拉长障碍物的间隔距离来进行缓解;以“点”呈现的方式(分散摆放器材)为主,并设置休息区域,以方便教师和幼儿进行调控。(四) 结构性原则结构性原则是指区域性体育活动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设计安排顺序要坚持由弱到强、由易到难,循序渐进,不断提高。由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生理机能的活动能力是在不断变化的,并呈现出一定的规律。人体在进行运动的过程中,起初,机体的机能活动能力较低,然后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区域性 体育活动 有效 开展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93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