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25845.doc
《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2584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论文25845.doc(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生欺负行为与人格倾向关系的研究摘要还需英文摘要与关键词:小学生欺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校园暴力,许多小学生因为被欺负而失眠、逃课甚至自残。这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童年生活,甚至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本文运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研究小学生欺负现象,分析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人格特征和形成因素,寻找欺负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家长保护自己小孩免受欺负问题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关键词:小学生 欺负行为 人格倾向 EPQ 去掉 一 引言小学生欺负行为是小学生之间经常发生的一种消极的社会行为,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攻击行为,是力量
2、相对较强的一方在未受激惹的情况下对力量相对弱小的另一方实施的攻击。本文研究小学生中的两类儿童,一类为欺负者,即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经常或频繁地欺负他人的儿童;一位为受欺负者,即指那些经常或频繁地遭受他人欺负的儿童,客观上还有一类为欺负/受欺负者,即指是欺负者同时又是受欺负者的儿童。但由于本研究中该类儿童数量太少,难以符较复杂的统计分析的要求,所以根据国外有关的研究惯例,将该类儿童并入欺负者类型进行分析。英国歌德斯密斯学院的Smith教授认为:与一般攻击性行为相比,欺负行为具有三个特征:(1)未受激惹性(有意性)(2)重复发生性(3)欺负者与被欺负者之间力量的不均衡性。研究者通常将欺负行为划分为三
3、种类型:直接身体欺负、直接言语欺负和间接欺负。直接身体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利用身体动作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打人、踢人和损坏、抢夺他人财物等;直接言语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通过口头言语形式直接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骂人、羞辱、讽刺、起外号等;而间接欺负是指欺负者一方借助于第三方而对受欺负者实施的攻击,如造谣离间和社会排斥等。 小学生欺负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处理不好就会演变成校园暴力,许多小学生因为被欺负而失眠、逃课甚至自残。这样的现象严重地影响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和童年生活,甚至会对他们成年后的人格特征和心理健康也造成极大的影响。本研究旨在研究小学生欺负现象,分析欺负者和被欺负者的人格特征
4、和形成因素,寻找欺负问题的解决之道,为家长保护自己小孩免受欺负问题的困扰,健康快乐成长提供一些有用的帮助此句还要修改,不是很通顺。二、欺负者的人格倾向和影响因素(一)人格倾向 根据张文新等人的研究证明欺负者在EPQ上情绪稳定性得分显著高于同年龄段的常模,这证明欺负者具有某种情绪稳定性问题或情绪健康问题。表现为欺负者对外界社会性刺激极为敏感,但又缺乏基本的应对能力,不能承受正常的环境压力或轻微的挫折,当社会冲突产生时,其易为情绪和冲动所支配,力图凭借力量对比的优势武断而非理智地对环境进行控制。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上,欺负者极其高于常模分。这说明欺负者多属于古怪、孤僻,有麻烦的儿童。对同伴或动物缺乏
5、人类感情。缺乏是非感,不考虑安危。缺乏社会化观念、同情心、罪恶感和对人类的关心。该类儿童通常持有与社会规范相悖的价值观,表现为社会认知过程的某种偏差或缺陷,使这些儿童对欺负行为及整个社会环境的态度和看法发生某种“离轨”,进而促成了特定的情绪情感特点和攻击性行为模式。 同时,男孩中的欺负者似乎表现出比女生中的欺负者更强的精神质和攻击性倾向。根据张敏等人的研究证明欺负者更多具有外向、冲动、固执、强横、等特点,他们往往不容易克制自己的行为,具有冲动和易激惹的特点,所以他们在学校中经常会有一些违规行为,极易形成不良的同伴关系。对他人缺乏信任,社会化程度偏低。这些结论在本研究中也得到了证明,在与一些欺负
6、者的访谈研究中,许多欺负者都对研究者有不同程度得到敌意,而且警惕性比较高,而且去掉在回答研究者的问题时都不太配合,经常表现出不耐烦的样子,而且回答一些关于社会责任或行为规范方面的问题时,回答的内容都比较自私,没有顾忌公众的利益。而对欺负者的自尊水平的讨论却发生了分歧:一种观点圈去掉,以下同认为,卷入欺负事件的儿童,无论是欺负者还是受欺负者都存在低自尊的现象;另一种观点圈却认为,欺负者通常有一种盲目的自我评价和优越感,自尊水平比较高。Olweus(1978)和Bjorkqvist(1982)等人指出,欺负者具有某种程度的自我认同感和自信,他们的自信常常与对他人的怀疑、低估或歧视相对应,这可能构成
7、欺负发生的重要“心理条件”,他们也可能企图通过自身的欺负行为进一步加强这种自信,确证对自我的评价。通过访谈,调查研究和数据研究,本研究的结果与后者的观点基本一致,欺负者的自尊水平普遍很低,甚至一些被访谈过的欺负者表示通过欺负行为来掩饰自己的不自信,“与其等着别人欺负自己,还不如自己先欺负别人”,其中一位欺负者如是说。 (二)影响因素 国内外研究均认为儿童欺负行为的发生与儿童和行为对象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养方式有显著相关。Wiczenski与Steegmann认为,欺负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一个连续体,它是父母不适当的教养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延续。大量研究发现,那些具有高攻击性的欺负者大多来自高权威型、溺
8、爱型或放纵型的家庭。在权威型家庭中成长的儿童,往往是受欺负者,深受身体惩罚与虐待,这种暴力强制行为一方面可能成为儿童模仿的榜样,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儿童产生较强的权力欲。这些在家庭中深感无力的儿童在学校可能成为欺负者,以获得某种权力和对环境的控制感。而放纵型的教养方式则对儿童行为缺乏明确的限制,一方面易使儿童缺乏是非感,另一方面又可能促成其依附的需要。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受欺负更可能是家庭虐待行为的延续,父母的虐待和同伴的压迫一起更易促成儿童的习得性无助感。可见,父母的教养方式极大地影响着儿童对待和适应环境的方式。另一方面,研究认为精神质、内外向和母亲的严厉惩罚因素对儿童欺负行为有显著的回归效应。三
9、、受欺负者的人格倾向和影响因素(一)人格倾向 根据张文新等人的研究证明受欺负者的情绪稳定性得分同欺负者一样也显著高于同年龄段的常模,这证明受欺负者也具有某种情绪稳定性问题或情绪健康问题,表现为焦虑,紧张,往往会有抑郁,情绪过分,对各种刺激的反应过于强烈,情绪激发后又很难平复下来。而在精神质维度的得分上,受欺负者与欺负者截然相反,受欺负者极其低于常模分。受欺负者通常也具有某些消极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认知,自尊较低、缺乏自信是其显著特征,往往具有较低的自我评价,表现出浓重的自卑感。加之其对外界刺激又过于敏感,因而对他人的攻击行为感受和反应较强烈,易产生情绪波动和心理挫折感,为抑郁、焦虑所困扰(Bjor
10、kqvist.K等,1952;Stephenson.P等,1989) 。Bjorkqvist等人(1982)研究发现,与一般儿童和欺负者相比,受欺负者对自己的智力与社会交往能力评价偏低。而几乎所有的有关研究都发现,受欺负者在社会关系中缺乏基本的安全感。而另外一些研究认为 受欺负者通常具有内向、过敏情绪性的气质特点,受欺负者社会悦纳性或同伴地位通常很低,他们缺乏人际吸引力,在同伴交往中表现出社会行为退缩,而这种行为退缩反过来会导致其社交技能更差,从而不被同伴喜欢。而且随着受欺负时间的延长,儿童的焦虑、压抑和孤独的情感更强烈。受欺负者的某些消极的人格倾向制约着其同伴交往、对待世界的态度与问题解决策
11、略,在特定情境下,就可能构成欺负发生的“客体”条件,使儿童沦为欺负的对象。而这反过来又促成了其消极人格的形成。这些结论在本研究问卷调查的结果得到了验证。本研究还发现,在与一些被欺负者的访谈研究中,许多被欺负者在某一方面存在明显比别人不足之处,譬方说成绩很差或者个体很矮等等,从而成为被欺负的对象。在某次访谈开始前,研究者就亲眼目睹了一被欺负者被言语欺负的情况,该被欺负者未进行任何反驳,只是躲在角落,神情悲伤,在与该被欺负者访谈时,研究者发现该生的自我评价极低,自述没有任何优点,家人和老师同学都不喜欢自己。另外,研究还发现多数被欺负者都十分遵守社会或者学校规章制度,十分听从家长和老师的话,甚至有些
12、人觉得一旦违反了某些纪律让家人尤其是老师生气的话, 就有世界末日的感觉。本研究发现,许多被欺负者的朋友非常少,甚至在班上一个朋友也没有,所以被欺负者对待朋友呈现两种不同的趋势,一种是索性远离人群,将内心完全闭锁起来。另外一种是因为朋友少,所以分外珍惜朋友,就算是并非出于真心与其交往,为了别的目的与之交往的朋友也十分珍惜,出现了极低的安全感,一旦跟朋友产生矛盾,一定认为是自己的错误,就算是卑躬屈膝,也要挽回友情。(二)影响因素 许多研究发现受欺负者的父母对他们的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相对较少,多采用惩罚、严厉、拒绝和否认的教育方式,父母对子女缺少理解和关心。同伴关系也具有显著作用,受言语欺负与家庭经
13、济困难有关,这可能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下层和来自经济困难家庭的儿童容易被其他孩子看不起,进而造成他们成为恶意取笑的对象。父母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对儿童产生影响 (SimonCHunie:等,2004),和谐的父母关系能够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相反,父母之间的冲突和不合则会对儿童产生负面影响,生活在这种家庭中的儿童的自我概念通常较低,而这又会进一步导致他们卷入欺负事件中。本研究发现,许多被欺负者受欺负后都不会告知家长,“我告诉爸妈,爸妈就会骂我没用,窝囊废。”其中一位被欺负者如是说,由此可以看出许多家长对待被欺负者的教养方式十分严厉,被欺负者宁愿被欺负,也不愿意被父母责骂而摆脱被欺负的状态。四、欺负行
14、为的影响因素在影响儿童欺负行为的因素中,同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Olweus(1993)认为,欺负行为作为一种群体现象,产生时一定有某些群体机制在起作用。他总结了欺负发生的四种群体机制:(l)社会感染机制,即儿童的欺负行为是社会习得的结果;(2)对攻击倾向控制力的减弱机制。在欺负情景中,一般的或非攻击的儿童会因欺负行为受到奖赏或得到较少的否定评价而减弱了自己对此行为的控制;(3)责任分散机制。儿童会因为有很多人参与欺负行为而降低了自己的责任感,这种责任的分散或减弱导致对事件产生较少的负罪感;(4)追随欺负者的儿童对受伤害者感知的变化。由于被欺负者经常受到攻击和消极评价,他(她)态度研究将被认为
15、是无用的人,应该受到攻击。正是由于这些机制的作用,才导致了群体欺负的产生。另一方面许多研究发现儿童受欺负次数对儿童的同伴拒绝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这种作用基本是通过儿童的行为发生效用;儿童受欺负的频次、持续时间及其同伴拒绝水平影响儿童的自尊水平,同伴关系在学校欺负与儿童的自尊水平之间起中介作用。受欺负者的同伴拒绝水平均显著高于欺负者和未参与儿童。 学校和家庭的成人对欺负行为的关注度也显著影响欺负行为的发生。 智银丽等人的研究发现因为在许多成人看来,小学儿童由于年龄还比较小,情感丰富,行为易于冲动,不太善于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因此认为儿童间有打骂等欺负现象存在,是他们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
16、现象,不必特别大惊小怪。张敏等人的研究发现:在得知孩子受到欺负后,和儿童“没有谈过”此事者占34.58% ,“谈过”的占21.96%,即置之不理的成人人数远多于关注此事的人数。在学校方面,学校是否有反欺负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欺负的普遍性。不同的学校风气和学校准则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的欺负发生情况此外,此外,Olweus(1993)的研究发现,课余时间监督的教师越多,欺负的发生率就越低。在家庭方面,家长是否进行过反欺负的教育,对待儿童欺负行为的态度对欺负行为都有显著影响。 欺负的发生更可能是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人格互动的结果,欺负在性质上是集体性的,它以群体内的社会关系为基础。同时,行为双
17、方某些消极的人格特征也可能在此互动中得到加强,已经形成的欺负者和受欺负地位反过来可能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将他们作为欺负者和受欺负者的角色固定下来。特定的人格倾向会促使某些儿童选择与该倾向相应的环境。受欺负者的焦虑、被动、软弱、不成熟和较强的依赖性都可能成为欺负行为的促动因素,一方面,儿童的这些特征可能使儿童的社会悦纳性降低,获得的社会性支持减少,另一方面,这可能进一步导致其消极的自我概念,自卑、自暴自弃,甚至认为自己应该受欺负。同时,对控制他人的较高期望、社会认知的偏差、对欺负的认同和肯定、冲动性或情绪性及其力量上的优势感又可能推动欺负者选择那些软弱可欺的儿童作为欺负的对象。在遇到挫折(如受到
18、家长或老师的批评)而又不能直接指向目标时,欺负者的攻击倾向极易转到并不危险的儿童-受欺负者身上,使之成为替罪羊。一些研究者指出,在缺乏适当干预的条件下,欺负者和受欺负者之间的这种互补有可能逐渐发展成为固定的关系模式。四、研究部分问卷调查研究:(一) 方法1被试 长沙市某小学四年级三个班的学生共181名,男生88名,女生93名2工具 (1)采用天津师范大学陈世平修订的Smith版儿童欺负问卷小学版。测试以匿名形式进行,但需要写上相应的编号,以便于筛选出合适的被试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本研究的目的在于评定儿童在欺负行为中的地位,主要参照问卷中的两个问题:“本学期你在学校里被其他同学欺负过吗?”备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生 欺负 行为 人格 倾向 关系 研究 论文 2584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91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