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结题报告.doc
《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结题报告.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结题报告.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研究结题报告 丹阳市窦庄中心小学 陈辉民 一、课题的提出 人类文明最基本经验告诉我们:协作比不协作好,群体比个体力量大。当今世界客观历史条件向人们提出新的挑战:世界经济格局既相互激烈竞争又越来越相互依存,其挑战已远非个人、地区或一个国家所能独自应付,这就迫使人们考虑加强国际合作、地区合作、人际合作,倡导全球协作精神。现代教育心理理论强调:“协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是一种体现个人品质与风格的素质。”“不会合作的人就不是现代人。”中国家庭已向小型化方向发展,独生子女比例占90以上;而现代社会单亲家庭子女比率也在不断升高,相当多的孩子心灵处于封闭状态;各户之间互不往来,孩
2、子交往活动空间、时间不断减少,这种现状表明,对学生特别是小学生进行协作意识、协作精神的培养已迫在眉睫。对学生进行协作意识、协作精神的培养是符合时代发展的潮流的。 “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旨在通过课题研究培养下一代具有适应社会的本领,使下一代“具有广阔的胸怀和较高的道德水准,而且在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方面都有较高的素质”,以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二、概念的含义 “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中的“学生”是特指我们教育的对象小学生。 所谓“协作”是社会互动的一种方式。指个人或群体之间为达到某个确定的目标,彼此通过协调作用而形成的联合行动,是若干人或若干单位互相配合起来完成任务。 “协作意识”是一种心理品
3、质,是意识的一种。“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就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通过榜样的影响,活动的训练等培养小学生的行为,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等产生深远的影响,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相互协作,共同提高认识水平;在课外活动中能关心他人,共同达到理想境界;在社会交往中善交朋友、社会活动能力强。同时,通过课题研究中的师师协作、师生协作,生生协作,达到教学相长、取长补短的目的,并为学生的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研究的主题课题的再认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与合作将成为人际活动、社会活动间一个重要的主题。能与人友好相处、积极交往、密切配合、相互帮助、智慧共孕、协同发展是一个人、一个社会的人
4、、一个“现代型”的人应具备的人格因素。“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正是鉴于教育与学生的终身发展的忧患考虑而提出的,具有强烈的时代性。 我校数年前提出“立人教育”的育人理念,并正在逐步形成“以人为本”的“做文明人”教育特色。加强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协作素质,也是学校办学特色逐步深化的必然。 协作意识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协作学习强调了学习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课题的研究也顺应了新课程提出的在教育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培养的理念。 对于“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这一课题研究,基本假设是: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作为学生素质发展的重要内容,可以作
5、为学校教育的一个主题,贯穿、渗透于学校工作以及校外活动指导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可以通过学校主题化的系统性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中学生有效协作学习活动的组织开展而得到切实体现。在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过程中可以形成具体感性层面到理性概括层面的体会、经验、策略、模式,从而实现这一研究的多重目的。 四、实验的依据 1、心理学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学生的认识、情感和行为三种不同层次的学习心理状态的提高。合作教育,教学为学生创设了一个能在课堂上积极交往的机会,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在交往中养成良好的合作意识,培养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是有极大作用的。 2、实践证明:课堂教学中,多向交往,协作除了师生讨论外、允
6、许学生互相学习,这样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各种各类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的互帮互学,相互启发,有利于学生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发展。 3、从激发学生主体性而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把学习看成是在每个学生不同知识世界里,通过自身的内化重组,操作和交流主动进行建构。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当树立“以学生为主”的思想,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促使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而认识活动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完成的,因此建构活动具有社会性,学生通过协作学习,能更加全面、深刻地理解知识。同时,在整个活动中,教师的角色真正是一个指导者,组织者与参与者,体现于现代教学的特点。 五、研究的内容 (一)加强校园文化
7、建设,潜移默化培养学生协作意识。 1、美化环境,陶冶心灵。 我校是创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兴建的一所农村中心小学。几年来,我校领导、老师着眼未来,着眼发展,舍得投资,对我校环境进行了美化、绿化、香化。走进我校,一眼望去,宏伟壮丽的教学楼、色彩鲜艳的综合楼、庄重朴实的行政楼错落有致地座落在绿草如茵、鲜花盛开的校园。一山一石、一草一木皆有情调,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和谐 美陶冶了学生的心灵,培养了学生爱美的情趣。在美好的环境中,小学生产生了愉悦的感受,更乐于亲近自然、走近老师,融洽了同学之间的关系。 我校还将致力于创造人文环境,“润物细无声”地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我们将对学校走廊、墙报、班报等进行美化、布置
8、:在报栏中宣传十双筷子的故事;让学生联手创作连环画;对学生进行生态环境教育。让墙壁说话、走廊说话、班报说话使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接受协作思想的熏陶,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2、建设团结协作的教师群体,为学生树立实实在在的效仿榜样。 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心目中的人格表象,特别是教师集体的形象,往往对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产生影响。因为教师是用自己的思想、学识和言行,用自己道德的、人格的、形象的力量影响学生。一个精诚团结、目标一致的教师集体,会在学生心目中形成榜样的目标,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积极的心理,如果各科教师的教学思想差别较大,教师内部存在分歧,势必会给学生造成困惑和无所适从,影响学生成长。所以,我们在
9、进行“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课题研究时,首先要求教师相互理解、相互协作,这样,集体的教育思想才能具有高度的统一性,才能兼收并蓄、博采众长,优化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集体的效应,达到“无教之教,无言之教”的神奇效果为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奠定基础树立榜样。 (二)在课堂教学中推行“协作教学模式”。 协作教学模式是协同教育学的一部分,是主张合作教育学的学者们通过长期实验创立的一种教学模式,是以尊重学生个性、深刻体现人道主义精神为宗旨的教学模式。我校认真学习理论、接纳他人研究精华的基础上,在进行“培养学生协作意识”课题研究过程中,将推行这种课堂教学模式。 (1)协作教学模式中的师生关系。 协作教学模式的主要
10、特点是在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的协作关系。 在长期的教学中我们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应该是朋友关系,是协作伙伴关系。在协作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学者:“你不会学习,我来教学学习;你不愿学习,我来吸引你学习。”于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方法诱导启发儿童,帮助他们确立学习动机,从学习内部获得推动力,并尽量使学生逐步感受到成功、进步和发展的欢乐。在协作教学中,教师还应该是合作者,一方面教师要创设知识学习的情境和气氛,有意识凸现师生之间的知识、阅历、能力、修养等方面的差距,以引起学生的学习渴望和兴趣;另一方面每个学生都能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地组织筹划自己的学习活动来接纳教
11、师传递的新的知识信息。学生在与教师的协作中表现出自信、执著以及他们获得知识、掌握和运用知识时的愉悦正是教师所期盼的教学效果。 另外,各学科教师之间还可合作开发教学软件,在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基础上,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学习,使学生能健康、迅速地成长。 (2)协作教学模式中的同学关系。 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如果有五个能力较弱的学生团结在一个集体里,受着一种思想、一种原则、一种作风的鼓舞,能齐心一致的话,那就要比十个各随已意的优秀学生要好得多。”在协作教学模式中,我们摈弃那种一优一差搭配的同座方式,以小组学习、互相学习为主要学习组合,使学生能够目标一致、相互协调和宽容,取他人之长补已之短,共同发展,共同
12、进步。 (3)协作教学模式中的座位摆放。 为了便于学生协作研讨,我们要在学生座位摆法上常常花样翻新。我们改变了所有学生面朝黑板分组排列的做法,如根据需要摆成大小圆形、4人组的长方形、5人组的弧形、6人组的“T”形等等。总之尽可能让学生面对面,创设相互交流、合作的外在条件与氛围。学生在合作研讨时还可以跨组选择伙伴。 (三)通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学生学习时间不仅是在课堂,活动更是他们广阔自由的空间。少先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阵地,有效的少先队工作是滋润孩子心田的细致工作。我校将通过系统的少先队活动,培养学生的协作意识。 1、编写校本课程,提高学生对“协作”重要性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生协作意识的培养 研究结题报告 学生 协作 意识 培养 研究 报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90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