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doc(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指导知识点1、学习组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各种基本方法。知识点2、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原则。知识点3、能灵活运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和原则开展各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工作。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非常广泛,对于不同内容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学习对象和学习方式: 有的是运用观察的方法,以认识事物的特征为目的;有的主要通过动手操作和实验,探索事物的规律;有的是动手制作某个物品,发展想象力、创造力及动手能力;有的是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为了凸显不同类型的集体活动的特点,在此,我们区分了五种类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实验
2、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数学类科学教育活动。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其活动设计及活动组织与指导策略有很大差别,我们将在本章分别介绍前四种类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指导,数学类教育将在第五章介绍。这里所举出的五种类型仅是较为典型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在实际的活动中,教师可以这五种类型的活动为基础,结合具体活动内容的具体实际,加以改变或综合。例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最为常见的类型之一,在实际活动中,除了专门性的观察活动之外,可以将观察和分类、测量等方法相结合,使学前儿童对事物的认识更加系统和精确。此外,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也
3、可以和其他四种类型的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如在实验操作类和动手制作类等科学教育活动中,儿童要通过观察获取信息,有些交流讨论类科学教育活动也是在儿童观察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再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也可以和技术制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相结合,学前儿童通过实验探索和发现某种科学现象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科技小制作的活动来巩固和运用儿童的科学发现。总之,我们这里所提供的是典型性的活动类型,而具体的活动是复杂多样的。教师在实践中可以借鉴这些活动的设计、组织与指导方法进行生动而丰富的再创造。第一节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观察是指通过感觉器官来感知事
4、物或现象,将各种感觉捕捉到的信息经过思维的加工形成概念,来获取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一种方法。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就是以观察为主要认知手段,让学前儿童探索客观事物、现象的特征,发展儿童的科学认知、培养科学情感、形成科学态度、训练科学方法的一种科学启蒙教育活动。(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价值1、 1、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主要形式2、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多元智慧的发展3、观察能促进学前儿童观察力的发展什么是观察力?观察力是关于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特点的能力,是人在观察中所表现出来的个性品质。具体是指观察的目的性、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概括性。观察的目的性是指能按预定
5、的目的进行观察,想办法达到目的,不偏离目的;持续性是指能自始至终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观察对象上;完整性、细微性、敏捷性是指既能观察到事物的整体和全面,又能观察到事物的细枝末节和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现象;概括性是指善于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和一般的性质。从构成观察力的各要素看,它们与智力结构中的各个方面有密切的联系,是智力结构中的主要方面,是人才必备的条件。(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分类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一般分为: 一般性观察、比较性观察和长期系统性观察三大类。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一)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原则1、准备工作要充分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十分重要,它直接影响着观察的结果,决定观察的
6、成败。组织者要按纲要的要求,根据科学教育活动计划、季节和地区的情况、儿童的发展水平,确定观察的内容、要求、地点与形式,拟定观察计划。考虑如何引起儿童的观察兴趣,教给他们观察的方法,如何提启发性问题及怎样发展儿童的智力和语言等。2、内容选择要合理选择特征典型、明显,并力求美观的观察对象,掌握其有关知识,熟悉其特征、习性等,以便引导儿童正确认识。观察对象的数量,应根据其具体情况和观察的要求而定。可以是全班儿童共同观察一个对象;也可每个儿童一份或一个小组一份。观察对象所在的位置与儿童的座位均要作适当的安排,以保证全体儿童都能顺利地进行观察。3、观察方法很重要观察活动的有效开展应遵循观察的基本方法。观
7、察应有顺序地开展,运用各种感官进行观察、比较,并运用语言大胆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用图画、数字等多种方式记录自己观察的结果。观察方法中顺序观察是指对任何事物都按一定顺序、有条不紊地进行认识,这才能保证认识的全面、完整,同时也是为了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运用各种感官进行感知,是指对事物的各个属性应该用相应的感官去感知,如认识苹果,用眼睛看苹果的颜色,用手摸苹果是什么形状,是光滑还是粗糙,捏一捏是硬或软,用鼻子闻闻气味,用舌头尝尝味道。事物的各种属性只有通过各种感官去感知才能认识得全面而且印象深刻。用比较的方法是指将观察对象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观察对象本身各部分之间的比较,相同事物相比找不同点;不
8、同事物相比找相同点等等,通过比较能加深对事物特征的认识,也便于更好地进行概括。(二)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活动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教育活动围绕目标进行,做到有的放矢。而所有过程都为了落实目标设计的,目标决定过程,而过程指向目标。具体教育活动的目标设计应遵循科学教育领域的总目标,具体落实知识、情感、能力、意识、行为方面的发展目标。目标设计时应考虑幼儿的年龄、身心特点以及智力发展水平,设计适宜幼儿发展的活动目标。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活动目标即是通过某种具体的观察活动培养幼儿的观察技能,启蒙科学方法培养幼儿的表达技能,促进合作意识的养成;获取对观察对象的科学认识,积累科学知识;培养科
9、学情感,激发幼儿学科学的兴趣。(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过程设计一般教育活动过程由四部分构成:导入,即开始部分。应激发兴趣,交代清楚本次观察活动的观察任务。进行,即目标落实、活动展开部分。要根据观察的类型,设计活动过程。活动过程的设计应围绕活动目标开展。活动目标有知、情、意、行四个维度,那么活动过程也应有相应的活动环节。在一般性观察活动过程中,应直接出示观察对象,引导幼儿有顺序地观察,动用多种感官观察。在比较性观察活动过程中,应引导幼儿比较性地观察,比较观察对象的异与同。在长期系统性观察活动过程中,教师或家长应预先设计好观察计划,引导幼儿养成定时、定点长期系统地观察某一事物或现象变化的习惯,
10、并作好观察记录。最后,都应有幼儿交流观察结果的交流过程。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是语言,可以是图画,可以是动作表演等。结束,即活动小结部分。注意保留兴趣。延伸,即目标进一步延展,活动扩展到集中教育活动之外。1、一般性观察(个别物体观察、间或性观察)一般性观察指对某一自然物或自然现象作特定的观察。可以是认识事物的某些特点,也可以是对其整体全面的认识,即对同一对象进行短时间的观察。设计时一般是每次观察一种特征或习性或用途,经过多次观察形成较完整的认识。在一定时间内,观察认识某一事物的外形特征或生活习性及用途等。使幼儿对此事物有较完整的、全面的认识。如观察认识某一动物,对某种水果、蔬菜或花卉的认识等
11、。在一次观察活动中,先后观察两个对象,它们之间没什么联系,也不要求将二者进行比较认识。一般性观察是科学教育活动中最基本和普遍采用的观察形式。学前儿童从一出生就开始一般性观察,这种观察伴随人的一生。2、比较性观察比较性观察指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体或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不同点与相同点。比较是人的思维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人对事物的认识,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将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区分开,认识本质特征,形成概念,进行分类,从而形成更高一级的认识。设计比较性观察重在培养幼儿掌握比较的技能,促进认识能力的发展。比较性观察需要具有一定的思维能力,3岁左右的幼儿可以开展这种观察活动。3、长期系统性观察长
12、期系统性观察指在较长一段时间里,有计划地观察某一自然物体和现象的发展变化,使幼儿对其发展过程有较完整的认识,同时还可了解事物之间的简单联系和因果关系。设计此类观察活动要注意培养幼儿逐渐习惯于从发展的、相互联系的角度看待事物和现象。例如,观察向日葵或玉米、蚕豆、牵牛花等的生长发展过程;蝌蚪变成青蛙的过程,对各个季节特征的观察等。三、 观察类科学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一) 一般性观察的组织指导第一步,引起幼儿观察的兴趣,明确观察的目的,用生动简练的语言或游戏的口吻、游戏的方法开始观察活动。也可用儿歌、谜语、讲故事、提问题和启发性谈话等方式开始。第二步,尽量让幼儿运用各种感觉器官感知观察对象的各种属性
13、,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捏一捏、掂一掂,能吃的还可以尝一尝。教幼儿按一定顺序进行观察。观察植物可从根茎叶花果实;也可以从花叶茎根。观察动物可从头身尾四肢。观察水果可从外到里。观察顺序不是机械的、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但不能杂乱无章地观察。教幼儿用比较的方法进行观察。可提供对比物将观察对象与其他事物进行比较,如认识水是无色的,可将水与豆浆比较。可将眼前的事物与过去认识的事物进行比较,如观察鹅时,可与曾认识过的鸭、鸡进行比较,也可从观察对象自身找对比物,例如,通过比较观察兔子的前腿与后腿长短的差异,从而知道兔子走路是一蹦一跳的。观察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描述语言。要在观察认识
14、事物的同时教给相应的词汇,如观察对象的名称、各种特征等。让幼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态度。教师应提出有质量的问题(1)根据观察目的,提出明确的问题,使幼儿对观察的范围和思考的线索十分清楚。那种在观察中提出一连串的问题,或只提一个问题,却又包罗许多观察内容,都会使幼儿不知从何观察,造成观察中的混乱。(2)提问题应有启发性,避免暗示性。提“是什么”、“什么样”一类问题,可使幼儿将观察到和记忆中的事物描述出来。提“为什么”、“怎么样”一类问题,可促使幼儿通过观察去发现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动脑筋思考问题,这些问题是具有启发性的。而“是不是”、“对不对”等一类问题只要求幼儿作肯定或否定回答,甚至有
15、些暗示了答案(如问“小白兔的眼睛是不是红的”),这些问题幼儿可不假思索,或随声附和地回答,不利于促进儿童智力的发展,应尽量避免。(3)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可用生动的语言适当地讲解,以帮助幼儿加深印象,但不能对幼儿的观察急于求成,将教师的认识讲给幼儿听,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儿童的观察。应该明确的是,一切结论都应该是儿童观察的结果。结束时要巩固加深幼儿所获得的印象。可由教师作小结;可请能力强的幼儿小结(中、大班);或朗诵儿歌、诗歌、谜语或唱歌、舞蹈;或做有关的游戏及绘画所观察的动植物的方式结束。(二) 比较性观察的组织指导比较性观察一般是从事物的不同点开始进行观察比较,然后再比较事物
16、的相同点。因为事物的不同点易被观察到,而事物相同点却是要经过比较、概括才能找到。观察仍应是对事物各个相应部分按顺序进行。应紧紧围绕教学目的,引导幼儿比较观察事物的本质特征,不要纠缠在一些非本质的特征上。还可以引导幼儿认识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三) 长期系统性观察的组织指导观察对象是动植物生长发展过程、四季特征和轮换顺序。此类型观察是在观察对象发生显著变化时组织的一系列观察。在组织每一次观察时,应引导幼儿将眼前的现象与前一次观察的情况进行对比,以了解观察对象发展变化的情况,也可引导幼儿找出变化的原因,从而看到事物之间的关系。组织长期系统的观察,有的可以采用上课的形式进行,也可在课外其他时间如晨间活
17、动、散步、户外活动中进行。可让幼儿把观察中见到的变化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既可巩固认识,又可发展幼儿的注意力、观察力以及对自然的兴趣和求知欲。四、 活动案例及评析活动设计一活动名称: 认识西红柿 (小班)活动目标一、 知道西红柿的名称,了解它的外形特征、内部结构和生长特点。二、知道西红柿的用途。三、丰富词汇: 又酸又甜,光滑,清香可口。活动准备: 西红柿的生长资料片,西红柿一株(带有根、茎、叶、花、果实),西红柿多个。活动过程一、 认识西红柿外形特征和内部结构。1、出示西红柿让幼儿观察并提问:“西红柿是什么颜色的?”“西红柿的外形像什么?”“表面怎样?”小结: 成熟的西红柿有鲜红的、橙黄色的,
18、西红柿的外形近似圆形,表面光滑。2、切开西红柿让幼儿观察:“西红柿表面有什么?”“里面有什么?”“籽是什么样?”小结: 西红柿表面有一层薄薄的皮,皮下是红红的肉,里面有三四个“小房子”,每个“小房子”里面都有好多的水和圆圆的籽。3、品尝西红柿: 尝尝西红柿是什么味道。小结: 西红柿吃起来又酸又甜,用西红柿做的汤味道更鲜美。4、提问:“西红柿的别名叫什么?”“是什么植物?”小结: 西红柿的别名称番茄或毛拉果等,它是茄科一年生植物。5、出示一株西红柿,让幼儿观察其根、茎、叶、花、果实。小结: 西红柿根系发达,茎部也易生不定根,移栽易成活。茎为半直立,分枝力很强,需设支架扶持。叶是深绿色,花朵黄色,
19、果实圆润光滑,呈红色或橙黄色。二、 幼儿讨论观察结果。让每个幼儿大胆讲述自己在观察中的发现,并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观察的结果。 活动评析:该活动是小班开展的一般性观察活动,西红柿颜色鲜艳、味道鲜美,更利于幼儿观察。幼儿可以动用各种感官,看、嗅、摸、尝等方式感知,获取对西红柿的整体认识,并用语言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交流观察过程。通过对西红柿植株的观察,让幼儿养成正确的观察方法,培养幼儿的科学素养。活动设计二活动名称: 多种多样的根 (中班)活动目标:一、 让幼儿知道植物都有根,根是多种多样的。二、 使幼儿知道根有吸收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激发幼儿探索植物的兴趣。活动准备: 带根的葱、小青菜及萝卜、红薯
20、等若干,每组一份,榕树的图片一张,操作卡片“哪里是根”若干(小树、萝卜、吊兰、玉米等根部的图片),吊兰一盆。 活动过程:一、 认识多种多样的根。1、让幼儿观察桌上的葱、青菜、萝卜、红薯,教师提问: 桌上有什么?请仔细看看、摸摸,说说它们是什么样子的?请找出有根的植物。萝卜、红薯是根吗?它们的根与大葱、青菜的根一样吗?小结: 植物的根一般有直根、须根、块根,另外还有一些变态根。葱的根是须根,青菜的根有一根主根,旁边有须根。萝卜是肉质根,红薯是块根,它们都是变态根。2、观察实物吊兰。提问: 这是一棵什么花?它的根在哪里?除了泥土中的根,它的基节上生长的小条条是什么?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的根?小结: 吊
21、兰是一种观赏花卉,那些茎节上生长的小条条也是它的根,叫气生根,气生根碰到泥土就会钻入土中,又长出一颗小吊兰。所有的植物都有根。二、 介绍几种有代表性的根。1、教师出示实物青菜、吊兰、红薯、萝卜、榕树根的图片,向幼儿介绍它们的特征。小结(几种有代表性的根见教学资料)。2、了解根的作用。“植物的根是多种多样的,它们的根长在哪儿?对植物有什么作用呢?”小结: 根是多种多样的,大部分长在泥土里。有的根很有趣,长在植物的茎节上,有的长在别的植物身体上等。我们平时可不要去摇小树,要是摇断了它的根,小树就不能活了。3、找一找,根在哪里。幼儿根据教师提问,操作植物的卡片,找出植物的根在哪儿,并完整地用语言表达
22、。 活动延伸: 将各种植物,养在玻璃瓶内,让幼儿观察;用红薯的块根制作玩具。活动评析:该活动是大班开展的比较性观察活动。形象生动的植物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动性。通过对多种多样的根的比较异同,形成对根的正确理解,训练幼儿的观察力。提供适合03岁婴幼儿进行的观察活动的参考资料:童年工作室编著: 婴幼儿多元智慧培养101法,中国宇航出版社,2005年版,( 01岁分册)第127页、128页。(13岁分册)第151页。)第二节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指导一、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概述(一) 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的含义学前儿童的实验操作类活动,按照儿童年龄划分为03岁和36
23、岁两段来进行。在03岁段,指导儿童动手操作(包括手把手地帮助幼儿操作),对发展儿童手的控制能力,眼手协调能力和智力,让儿童建立起一些最基本的生活感受,使儿童得到健康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类的操作活动普遍地存在于儿童生活当中。例如,小勺和筷子的使用、怎样操作笔来涂画、打开和盖上瓶盖、搭积木、操作塑料小刀切蛋糕、玩胶泥、玩水、玩沙、玩各种玩具等等,都是这个年龄段儿童的操作活动。下面主要谈36岁幼儿的实验操作类活动。实验操作类科学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教师指导下通过自己动手操作仪器和材料,以发现客观事物的变化及其关系的科学活动。它强调的是,幼儿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索过程。实验操作中所发生的现象与自然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 儿童 科学 教育 活动 设计 组织 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905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