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某一幼儿不愿分享的调查与研究24935.doc
《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某一幼儿不愿分享的调查与研究24935.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教育专业毕业论文—关于某一幼儿不愿分享的调查与研究24935.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前教育毕业设计(论文)论文题目:关于某一幼儿不愿分享的调查与研究专 业:学前教育 班级:2010级1班学 科:教育学学 生: 学号:指导教师:职称:2014年3月3日关于某一幼儿不愿分享的调查与研究【摘要】:学会分享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是人与人情感沟通的桥梁,是人与人思想传递的纽带。如今社会独生子女较多,孩子在家里交往范围小,人物关系少, 他们大多自私,幼儿都是以“自我中心”。分享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幼儿进行分享教育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我们必须持之以恒,使幼儿的分享品质不断得以提升。因此,本人从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育途径方面做了一些有效的调查与研究,提出在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过程
2、中,应注意发挥榜样作用的力量,为幼儿创造分享机会,建立分享规则,并要善于抓住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分享意识的教育。【关键词】:幼儿;分享教育;榜样;分享意识;教育契机 伴随着现代经济生活和社会观念的变化,国人的育儿方式和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独生子女政策的实行,使得人们的育儿方式在全新的社会条件下越来越畸形。(1)对孩子宠爱过度,只宠不教,“四二一”家庭结构,使“小皇帝”们高高在上,家长对孩子百般呵护,溺爱无边。(2)望子成龙,期待过高。把几代人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切实际的苛求与压力也都落在了孩子的肩上。(3)利他主义倾向削弱,一味索取,不讲奉献,使幼儿自我观念不断膨胀。幼儿
3、教育工作者们,正逐步意识到由于我们特殊的国情及传统文化的一些弊病,所造成的这一“独有”的社会现象和导致的严重后果。感觉到“道德教育从娃娃抓起”并且刻不容缓。如何培养幼儿的分享行为呢?某幼儿园根据本园的特点和本园幼儿社会性发展的特点,寻找符合大、中、小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教育方法,使幼儿形成正确的分享动机,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幼儿教师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探索分享行为的形成机制,创设和谐的教育环境,有计划、有组织的开展由物质到精神层面的分享行为,培养幼儿分享意识,提高分享水平,并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老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培养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在这一阶段的
4、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实验法、行为观察记录法、个案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从不同的方向去进行探索和研究。同时,还利用有关主题活动,倡导分享精神,促进分享观念和行为的形成,随时记录幼儿日常行为中出现的具有分享意识行为,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中进行有关理论的整理和思考,教师相互交流,总结各班在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之处,形成了一种经验互补,也总结出一些具体的、可操作的方法,供幼教同行参考。一、何为分享分享是指与别人共同使用、行使、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有句谚语说:分享是一件神奇的东西,它使快乐增大,使悲伤减小。“分享”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在幼儿教育中,分享已成为乐享沟通、注重情感的代名词。2-3岁的幼
5、儿正处于心智发育的关键时期,在本阶段通过集体生活,搭建幼儿对合作、分享品质的认知与互动,抵减以自我为中心的主观意识,充分激发幼儿的正面情感,以帮助幼儿获得分享的快乐体验。 人们常说:“一个快乐,与人分享会成为两个快乐;一个痛苦,与人分享就成为半个痛苦。”与人分享是一种优秀的品质。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在生活的各个领域中越来越需要人们具备与人分享的品质。如今的孩子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是家庭中众多成人关怀、照顾的唯一对象。长辈对孩子的过多保护、迁就,与同伴间交往的明显减少,均不利于幼儿的社会化,也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因此,教幼儿学会“分享”,让他们心中有他人,就显得尤
6、为重要和紧迫。与人之间的良性交往,推动着社会的前进,在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有了更新的内容,除了要求智商,更要求情商,其中与周围人的关系处理能力,是它的重要指标。而分享是其中的一个品质,分享表现了幼儿的一种亲社会行为,这种行为品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需要从小培养。俗话说:“三岁看到老”,此阶段的孩子涉世不深,他们的想法还很单纯、美好,他们还是一张白纸,如何留下最美的一笔,让他们受益一生,这是我们老师和家长共同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所采取的每一步骤都应和家长共同探讨、研究,争取家长的认同和配合,不然两种不同的教育观会让幼儿显得无所适从,甚至引起冲突,这将非常不利于幼儿的成长。“分享”
7、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所以,从小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是十分必要的,它有利于健全人格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发展。二、 抓住契机,树立榜样,激发幼儿分享意愿老师是幼儿模仿的重要对象。老师的日常行为、言谈举止和情感态度随时都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老师要做有心人,平时要善于抓住一切有利时机为幼儿做好行为示范。如在分发物品时,老师要有意识地将这些物品以分享的形式来进行;当自己有了快乐体验时,要以分享的形式讲给幼儿听;当看到幼儿正在玩玩具时,老师可有意识地走过去对幼儿说:“我可以和
8、你一起玩吗?”或者说:“你可不可以把玩具分给我一些?”待幼儿体验到分享带来的乐趣后,幼儿便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模仿老师发出类似的行为。因此,教师必须经常检查自身的言行,为幼儿作出良好的榜样。 同伴是幼儿观察学习的榜样。老师要在同伴中树立有分享行为的好典型让其他幼儿学习,如当幼儿有某种物质分享行为时,老师要作出积极评价和鼓励,这样会激发其他幼儿去模仿和学习。三、 正面强化,建立良好的幼儿分享教育(一)常用的正面强化有两种:口头语言强化和肢体语言强化。口头语言强化是指老师用适当的语言肯定幼儿的分享行为,强化幼儿的愉快体验,从而激发幼儿再次尝试分享的愿望。例如:在日常游戏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情景
9、:班上一位幼儿带来一辆新型玩具车,当别的幼儿想与他玩却遭到一次次拒绝时,别的幼儿就会说:“那我以后不跟你玩了。”这时,带玩具者马上感到如果不与别人分享玩具,他就可能失去小伙伴,于是就同意将玩具给小伙伴玩。这时,老师要抓住这一教育时机问他:“和某某同学一起玩高兴吗?”并进一步强化:“有好东西应该和小朋友一起分享才对,你看因为你把玩具分给小伙伴玩,所以你们在一起才玩得那么高兴,你真了不起!”类似的情景发生后,如果老师都能注意及时强化,幼儿在今后就会自觉产生分享的动机和行为。但老师在评价时要注意语气、语调,强化时要重点针对行为本身而不是针对本人,这样幼儿才能产生积极的分享行为。肢体语言强化是指教师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前教育 专业 毕业论文 关于 某一 幼儿 不愿 分享 调查 研究 24935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90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