叱责孩子要讲究技巧.doc
《叱责孩子要讲究技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叱责孩子要讲究技巧.doc(7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叱责孩子要讲究技巧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要让孩子敢于说出不同的意见 不能强迫孩子读书 应该允许孩子失败 不要强迫孩子做他不愿做的事 孩子需要赞许、表扬和鼓励 糖果和鼓励 游戏与玩具 责骂一定要说明理由 不要一味地催促 责骂无妨,但不可暴怒 责骂时不要揭短 不要多讲孩子的缺点 不要威胁和埋怨 不要讽刺孩子 责骂并不一定能使孩子变好 叱责确实是教育孩子的一种方法。我国民间有句俗话:“不骂,孩子就不晓得厉害。”但是怎样责骂却大有学问。因为简单、粗暴的叱责不但不能使孩子心
2、服,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怀;反而易引起孩子的反抗。这种叛逆心理一旦形成就会造成父母和子女间的隔阂和冲突。我就曾几次听我的女学生向我诉说她对母亲的怨恨与不满。她小时候,做事马虎,常弄坏家里的东西。有几次洗碗,一失手把一叠子的莱碗都打烂了。母亲听见碗打碎了的声音,就厉声地责骂了她一顿。她心里很不服。她觉得打碎了碗,她心里已经很害怕,母亲还一味责骂,于是对母亲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与愤恨。 世间由于父母一句过失的话。过火的责骂而使孩子感到绝望,甚或自杀,以及举刀杀死父母的事,亦时有所闻。 另一方面,在我们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还会发现另外一种情况。那就是大人责骂孩子时,孩子根本就不理会。他既不顶嘴也不反抗,
3、就是不听。你骂你的,他做他的,日积月累的结果孩子越变越坏。 如此种种,是不是说,父母就不要责骂或叱责孩子了呢?当然也不是是。因为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不懂事,需要大人的教导;他们难免闯祸做错事,也需要叱责。否则孩子就会在错误的道路上越滑越远。 教育孩子,古往今来对做父母的人来说都是一门很大的学问。做人本来就是一门很大的学问了,而比起做人,做父母就更是一门大学问了。在生活中我们时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他们很会做人。在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中,他们热情周到。和蔼、不卑不亢。然而在家中,他们却不能妥善地处理与子女的关系。问题就出在管教子女时叱责的方式上。不是失之过严,就是失之过宽。不是把孩子管教成了小老实或
4、木头人,就是把孩子惯成了飞天蜈蚣。 我在教育工作中深深体会到父母过多的叱责,严厉的管束不但会束缚孩子的主动性,也会扼杀其心灵的创造精神。 我有个同事,她是一位很好的中学教师。她管教的学生遵纪守法,学科成绩好。在家中对子女的要求也甚严。孩子在家不大叫大吼,吃饭时不许说话,坐在椅子上背必须伸直,家规一套又一套。孩子不留神,稍有过失,她就叱责。由于她长年的这种模式般的训练,孩子虽然是变得听话了,对人也彬彬有礼了,但却也变得拘谨。怕事。被动。 有一天,她的学校里举行观摩教学,中午她未能回家。孩子中午放学回来,就坐在沙发上等母亲。整整一个中午母亲没有回来,没有给他们做饭,他们也就饿了一个中午。下午放学回
5、来,母亲问他们中午吃些什么,他们说没有吃什么。母亲问那个十二岁的姊姊,冰箱里有速食面,为什么不取出来泡了吃。两姊弟却说:“你没有讲呀!” 同样的情形。那位教师在做菜,发现酱油瓶子里没有酱油。而家里又适逢有客,菜不能马虎,于是她只得叫她的女儿上街去买酱油。不巧,那天杂货铺盘点,关了门。只在门前摆了一个小摊。小摊上没有瓶装酱油,只有塑料袋包装的。半斤一袋。一斤一袋的均有。女孩由于母亲没有吩咐可以买袋装酱油,不敢买,结果空了手回去。 在我女儿任教的小学也有类似的情况。她们带领低年级学生到儿童乐园去,做完了集体游戏,进行分散活动。学生可以自由玩耍,玩自己喜爱的游戏:坐碰碰车。划船或坐电动火车然而有的学
6、生却不知所措。 这些学生之所以在多彩的生活面前显得这样无能,主要是因为他们在家中常遭父母的叱责。父母管得过严,而形成了怕事的被动习惯。 这些孩子只知道听从大人的吩咐,自己从没有主见,也不敢有自己的见解和要求。他们既没有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也没有自己的判断力。当然也就更谈不上有什么创造性了。 这些都一一说明,父母管教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孩子的发育与成长。过多的或不当的叱责不仅会束缚孩子的主动精神,也会扼杀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并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与依赖性。 然而今日的世界却到处充满挑战,它要求独立思考、坚强的意志、创新与创造。 不恰当的叱责还可能使孩子变坏 前面已谈到,管教过当,或过多的
7、叱责可能引起子女的反感,甚至憎恨。那是危险和可悲的。 但是另外还有一种危险。那就是孩子对叱责置之不理。口头上不反抗,内心不服。你越骂我越要做;你越不喜欢,我越要做。 美国著名儿童心理学家曾对父母的责骂是否对孩子成长有所影响进行过研究,他把父母责备孩子的不良态度分为下列几种,并且举出了一些会使孩子变坏的责备方式: 难听的字眼一一良瓜。骗子、不中用的东西。 侮辱你简直是个饭桶!垃圾!废物! 非难叫你不要做,你还是要做,真是不可救药! 压制不要强词夺理,我不会听你的狡辩! 强迫我说不行就不行! 威胁你再不学好,妈就不理你了!你就给我滚出去! 央求我求你不要再这样做了,行吧? 贿赂只要你听话,我就给你
8、买一辆自行车。或者:只要你考到一百分,我就给你一百元。 挖苦洗碗,你就打烂碗;真能干,将来还要成大事哩! 这种恶言恶语,强迫、威胁,甚至挖苦,都是一个年轻母亲在气急了的时候,恨铁不成钢的情况下,训斥子女时常采用的方法。但是,它们通常也是最不能为孩子,尤其是有些反抗性或自尊心强的孩子所接受的。它们不但不能把孩子教好,只会把事情弄僵,在不知不觉中给予孩子不良的影响。至于央求和用金钱来诱惑,更是只会把孩子引上邪路。这方面的例子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实在是太多了。近年来发生的子杀父就是一个惨痛的教训。父亲对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略有过失,便打骂,儿子在不堪如此对待之下,有天下午趁父亲午睡之际,终于拿刀杀死了
9、父亲。由于父母管教方式的不当,而产生的类似的悲剧大多了。因而,在这里我想针对上述不好的责备方式,提出一些管教孩子的原则。 这些原则谈起来简单,就是在孩子做得好,做出了成绩时,要及时肯定和适当的赞扬,鼓励孩子继续进步。当孩子做错了事或闯了祸的时候,作父母的一定要冷静,查明事情原委、弄明事情真相,然后再责备。 怎样责备孩子才较为恰当呢?这里基本上可以归纳出三条原则:第一,首先是要肯定孩子们的人格。作父母的一般常认为孩子小,尚未成人,谈不上什么个人的人格。这是极端错误的。孩子是有其自身的人格和自尊心的。只有承认他们的人格,并且尊重他们的人格时,叱责和责备才会为孩子所接受。否则,孩子不会乖乖地听父母的
10、话。第二,必须让孩子明白自己为什么挨骂,错在哪里?如果孩子明白了自己的错误,而且有所醒悟,就可不必再追究。因为父母斥责的目的也就是要让孩子知道、认识自己的过失。否则一味地责备只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反而引起相反的效果。第二,告诫孩子不要重犯。与此同时,父母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和正确的做法告诉孩子,由孩子自己决定一些原则,具体的作法还可因人。因地而异。不过,总而言之应该了解孩子的心理,理解孩子的心情,弄清事情的原委。对孩子的过失不夸大,也不掩饰。责备时,冷静而又热情。不使用偏激的语言,字字句句都说在一个理字上。要使孩子感到亲切,感到爸爸妈妈是讲道理的;目的在教育自己学好,教育自己做事做人,完全是为了
11、自己好;因而乐于接受父母的斥责。绝不能使孩子感到委屈,感到冤枉。或者感到父母蛮不讲理。因此,在训斥孩子时,父母既要严肃,又要冷静;同时满腔热诚。 严、冷、热一一这三个字谈起来容易,道理也浅显易懂,但真正做起来却很不容易。虽然,没有一个父母会承认自己不讲理;但在责备孩子时,在气头上,自以为讲理实际上蛮不讲理,或者只许讲自己的理,不许儿女讲儿女的理,却是常有的事。这就是为什么强调要冷静。叱责不当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在前面我曾经谈到了一件事实。就是教师带领儿童到儿童乐园去,在结束集体游戏后,教师就吩咐孩子们自己去玩自己喜爱的游戏。这本来应该是孩子们皆大欢喜的事;他们可以自由玩耍。而有些孩子竟然木然地站
12、在那里不知应该做什么。因而也不禁使老师感到惊讶。老师没有吩咐,没有布置,他们就不知如何行动。没有了指示和布置,他们就无所适从。孩子们的天真哪里去了?!他们的主见和喜爱哪里去了?!这些固然值得老师们深思,但更应该值得父母们深思和反省。平日是否对孩子们的行动管束得过多了呢?叱责过多了呢? 有些父母,尤其是母亲,样样事情都要求按照自己的意思和方法去做。一看到孩子的所作所为不合自己的心意,甚至不是自己的方式。方法,就出来指责:“应该这样做,而不应该那样做”。实际上一件事情通常是可以有多种方法的。在同一条件下,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反应。于是,产生不同的行为方法。这些都属正常现象。只允许一个模式,尤其是
13、自己的模式是不正确的。另外,给予孩子大多的指示和提出太多的要求,会损害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和独立性。相反地,如果孩子们遇到某些问题时,我们给孩子们一些机会去思考。行动,自己去学习如何处理问题,便能养成他们的独立性和判断力。如果样样事情做父母的都预先下了判断,作了吩咐,孩子自己没有机会去思考,当然也就不会再去思考了。这样就会养成孩子被动的习性和依赖父母的思想。因此一旦脱离了父母或老师,他们就茫然不知所措。有的父母过于溺爱孩子,事事代劳,样样包办,不让孩子动手,那当然更糟。 反之,如果父母能从小就养成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随着年龄的增长就会自然而然地奋发向上。努力进取。 这里不妨举一个常见的例
14、子。孩子放学回来,很多母亲就逼他们做作业:“到屋子里去,做完了作业再玩!”或者“先到外面去玩,玩够了就回来做作业!”后者表面上看似比前者要开明些,允许孩子玩一玩。实际上这两种作法都值得斟酌。因为这都是强迫孩子接受父母的意志。 其实,如果孩子已经多少有了些思考能力和独立的要求,我们就应该尽量给予孩子们自己思考的机会。让孩子自己去决定应该从什么做起,是马上就做功课呢?还是先玩耍一会再做功课。这样既培养了孩子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孩子们又能高高兴兴地做功课。当然,这样做,绝不是要父母放任孩子不管。对孩子的选择和决定,父母亲既应监督,也应检查;必要时,还应给予帮助,帮助和启发孩子作出正确的选择。这是因为孩
15、子的选择有时不一定完善。它们可能会有不够妥当和欠缺的地方。只要没有什么不良的后果,父母就应尽量不插嘴,让他们自己去总结,并从中吸取教训。 要求孩子听话应该说出理由 我们常听见一些父母在叱责孩子时说:“难道连父母的话你都敢不听了?”或者:“你敢不听?”这当然也是父母对不肯听话的孩子,气得没有别的办法时才说出的气话。而且它也似乎成了父母在对付不听话的孩子最后的一张王牌。 这是一句强迫的话,而且还带有威胁。如果孩子很小,是个小学生,孩子听了可能会真有些惧怕,因而也会屈从。但是,这种王牌。这种强迫加威胁长久了,对孩子的头脑、思想的发展却都会造成一些消极的影响。 “连父母说的话你都敢不听!”这话的背后就
16、是“父母所说的具有绝对权威,而且也是绝对正确的。你必须服从,不容讨价还价广这是显示父母权威的一种恐吓行为。这是父母要求孩子们的绝对服从。平日我们所常说的“听话”,实质上就是服从。 这种话会妨碍孩子完整人格的发展,影响他们思考力的发育和成长。他们可以成为父母眼中的乖孩子,但同时也可能变成毫无判断能力和无法独立生活的人。 “不容讨价还价”,“不容争辩”。这常是我国父母对子女的要求。而在欧美,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教育子女的方法就大不相同。他们不主张强迫,更不主张威胁。在子女不听从父母的时候,他们先了解孩子的心理,倾听孩子的意见,然后再告诉孩子:“为什么应该这样做?”直至孩子心服口服为止。 因为孩子小
17、,不容易理解父母话中的道理。这时,父母就要耐心地说明自己的看法和要求,让孩子认同父母的道理,进而知道什么是对是错,什么是好是坏。久而久之,孩子自然而然便能养成自己判断的能力了。 相反,不加以任何解释,不作耐心的说服,只是说,“难道你连妈妈说的话也不听吗?”这样强迫孩子服从,他们并不知道父母是对的以及对在什么地方;自己是锗的,错在什么地方。孩子盲目的服从,也就无从养成自己的判断力。更坏的是有的孩子不服从,消极地或公开地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问题不要嫌麻烦 小时成绩的好环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小学班上成绩很好的学生,上初中和高中后成绩下降,这种例子屡见
18、不鲜。我孩子班上的同学和我的同事好友的儿女中,就有很多这种事例。反之,小学成绩不太好,进中学后成绩斐然的亦到处可见。尤其是在男孩子中,更为常见。 这是为什么呢?一些孩子成绩下降了的父母更是为此事迷惑不解。“乖乖的一个孩子,怎么突然赶不上进度了?”这其中的奥妙,或者说,事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小学功课比较容易,只要顺从父母“好好用功”,孩子就能获得好成绩。初高中课程难度逐渐加大,需要个人思考的成分日益增多,这时是孩子本人的意志,而不是父母的意志,父母便无法再左右孩子成绩的好环了。这是因为单纯的死记硬背已不能解决学习中的一切问题,学科的功课越来越多地要求孩子们独立思考。因而孩子对所学的课程不感兴趣,
19、不肯动脑筋,就会学不懂、学不精,更不要谈做作业了。反之,如果孩子对新鲜事物,新的学科能抱有强烈的兴趣,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就会去自寻答案。求知欲和好奇心是每一个人,每个儿童和孩子都天生具有的,只是程度强弱和大小有所差异罢了。这就是为什么每一个孩子在小时候都喜欢见了什么就问父母:“这是什么?”和“为什么?” 儿童三、四岁的时候,是最喜欢发问的时候,也是儿童智力发育的重要时期。到了小学低年级,孩子开始接触书本,求知欲和好奇心增加,于是常问父母“为什么?为什么应该变成这个样子?它是怎样变来的?”父母这时如果因一时答不出而斥责孩子,或因有事而嫌弃孩子厌烦!“我现在很忙,没有时间跟你讲。”或者干脆骂:
20、“你怎么这么噜嗦,别再问了广或“只有你的问题多,下次不带你出来了!” 父母这种粗暴的态度就会扑灭和冷却孩子开始萌生的求知欲和日益增长的好奇心。如果这种情形反复出现,就会使孩子逐渐对一切不感兴趣。当然,在学校里对新的功课就不会产生什么强烈的兴趣了。尤其是当功课有了一些难度的时候,更是如此。心灰意懒。这个道理也很简单:我问你们,你们还嫌麻烦,我不问就是了。 这当然是极端锗误的作法。旺盛的求知欲是孩子聪明成才的先决条件。所以,父母应重视孩子的发问,并加以鼓励。 孩子的智力有限,理解力有限,当然对于孩子们的询问,不一定要解答得很详尽。但绝不可随便编个理由敷衍,更不可违背科学乱讲。有些问题一时实在无法回
21、答,也应该耐心地讲清楚:“你好好用功读书,将来你自己就会了解的”。因势利导地引导孩子的兴趣自然发展。这应该是父母在教育子女中的一项首要任务。 发明蒸气机的瓦特,由于少年时期看见水壶盖被蒸气所吹动,于是对蒸气产生了兴趣,而不断研究,最后发明了蒸气机。所以孩子好问,可以说是一种好事。 有的问题,确实答不出来。这时也不妨但白地向孩子承认:“妈不知道。”或“妈也不清楚。将来我问清楚了,再告诉你。”这样做并不是什么丢人的丑事。因一个人本来就不可能什么都清楚;同时也不应忌讳向孩子说明父母读的书不多,过去没有条件上大学等等。更重要的,这样做可以从小教育孩子对科学和学习应该采取老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
22、知。让孩子从小养成一种求实求是的精神。 要学会和孩子共同讨论 孩子们开始认识世界,接触世界,他们会有很多的“为什么?” “这是什么?”这是因为外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新鲜的,他们急切想认识它们,知道它们。 因而,要回答孩子的“为什么?”就并不容易。他们的问题常常会使父母无言以对。要回答得当,就有很大的学问了。 春天,父母常爱带孩子到公园去玩。看到初春盛开的桃花,母亲会指给孩子看:“你看这桃花开得多好看!”这时,有的孩子就会好奇地问:“桃花怎么会开的呢?”这个问题,母亲还不难回答。她可以说:“春天来了,桃花就开了。”然而什么是春天,为什么到了春天花儿就要开,孩子仍然是迷雾一团,于是孩子不免要问,
23、“为什么桃花要在春天开呢?” 孩子们这类天真的问题很多,有些确实还很难回答。这是由于许多大人们认为是当然,或自然的事情,孩子们却觉得新鲜稀奇。“为什么?”正是孩子们推想出来的问题,也是他们求知欲的表现。如果这时父母对他们的问题等闲视之,随随便便给以搪塞,就会抹煞孩子对周围事物的兴趣,扼杀孩子的求知欲。时间久了,孩子的推理思考能力,也会逐渐减低。 相反,如果父母对孩子说:“是呀,为什么桃花在春天就会开花呢?这个问题问得好。”然后和孩子耐心地解释并提出一些启发性的问题:“春天的天气是不是暖和些尸“冬天干枯的树叶现在没有了,天气一变暖,又长出了新的嫩叶,对吗?所以天气一变暖,花儿也就开了。”如果能够
24、这样与孩子讨论,启发孩子思考,发表自己的看法,那么就会增强和提高孩子的求知欲。同时,也会增加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会与孩子共同讨论,在子女的教育中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对孩子提出的要求,我们不能满足或不应满足时,我们不应粗鲁而简单地拒绝:不行!不准你去!或者在我们父母提出的要求,儿女不同意时,我们也不应简单地采用命令方式:这事妈已经决定了! 具体地来说,九、十岁的孩子都喜欢到动物园去看动物。春天来了,孩子早就盼望着有一个节日,父母能带他们到动物园去玩。一个春和日丽的星期天,小宝眼看左邻右舍一家一家地走了,于是嚷着说:“妈,咱们也到动物园去玩吧!我要看河马。”母亲由于那天有事,而且身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叱责 孩子 讲究 技巧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88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