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报告22页.doc
《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报告22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报告22页.doc(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以纲要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实践研究报告文章摘要: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我园于2007年3月开始了以纲要思想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本研究力求通过对美术课程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教育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功能。通过三年的研究实践,构建了幼儿园体验式美术课程,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园本教材,积累出了实施体验式美术课程的有效指导策略。有效促进园所特色和师生的可持续发展。主题词:幼儿园 美术课程 改革正文:一、 问题的提出自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便拉开了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序幕。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
2、,莫过于对课程进行改革。艺术教育中的美术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他学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各国对美术教育的功能都有了新的理解,认识到美术教育可以建构人的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人的艺术欣赏和艺术创造力。尤其在新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幼儿园艺术领域的活动应该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在整个活动过程中更加注重激发情趣,激活兴趣,体验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性地表现美的审美愉悦,体验满足感和成就感。随着贯彻纲要的深入和对中国教育的反思,我国幼儿教育界也开始越来越重视人的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重视艺术教育对人的情感、自
3、我表达及创造性发展的独特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藤守尧教授在艺术与创生一书中,提出了生态式艺术教育的理论,呼唤被视为人类“最后的精神家园”的艺术,不仅要使人们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健全的人格,而且要通过艺术的滋养使人们获得艺术化的行为和人格,从而促进人的可持续发展和与世界的和谐共生。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文馥教授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中指出,艺术教育要能够激发幼儿情趣,使幼儿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验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在美术教育中要打破原有的教育模式,屏弃“依样画葫芦”的写实樊篱,使幼儿跳出模仿的怪圈,通过多种途径发挥艺术的审美愉悦,使幼儿感受美、发现美
4、和创造性的表现美。从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塑造健全的人格。南京师范大学的边霞教授、北师大的张念芸教授也都进行了相关理论的研究,不仅系统的阐述了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相关理论,还对教师如何引导幼儿欣赏作品给予了指导性提示和建议。杨景芝、李蔚宜则在美术课程改革方面进行了实践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但是通过对文献的回顾,我们也发现杨景芝、滕守尧等所做的美术课程改革的研究对象为学龄前儿童的部分较少,而各个幼儿园所作的研究中大部分只是对美术教育中的某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如对美术教法的研究、对美术材料的研究、对美术欣赏的研究等,虽然是结合本园实际情况,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的研究,但研究的内容不够系统,问题研究较为割
5、裂,导致研究结果的整体性、系统性较弱,致使研究成果对本园的实践工作的指导性不强。虽然我园近两年也进行了美术教育的研究,但对照纲要审视我园的美术教育,还存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在美术教育方面缺乏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思考,过程中重美术教学内容的实现,轻幼儿通过美术活动对内心世界的表达,忽视了情感教育的功能。其次,在开发园本资源方面不够,艺术没有与幼儿的生活有机结合,在课程方面没有形成系统的园本教材。基于此,我园于2007年3月确立了以纲要思想为依托,深化幼儿园美术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重点从课程开发方面进行研究,力求通过对美术课程的改革,最大限度的发挥美术教育以美启智、以美育人的功能,使幼儿解放思想
6、,全面发展,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开放性人才。二、 研究的目的、意义1. 通过对课程的改革、研究,构建适合本园的美术课程。2. 通过对课程的实施,形成适合本园基础和条件的美术教材。3. 通过实施科学、合理的课程,提高幼儿的艺术审美了,有效促进幼儿的整合发展。4. 为其它园所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依据和借鉴作用。 同时,在对课程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必将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对提高干部教师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力,改善我园的教育现状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三、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昌平区机关幼儿园2-6岁幼儿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一)研究内容1. 构建幼儿园美术课程,从表现形式、体验审美、激发
7、想象入手研发课程,实现整合教育,达到教学内容综合化。2. 探索有效实施园本课程的适宜方法,达到教学结构合理化,教学形式多样化。l 改善教育环境,整合利用资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l 改变教学形式,以体验式的学习方式激活幼儿的创作情感,引发幼儿富有创造性的表现。(二)研究方法 1. 运用调查法对幼儿园美术教育现状进行调查。2. 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咨询法,查阅有关理论文献,学习并进行讨论,保证研究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了解国内外同类研究现状,并不断调整自己的研究。3. 通过观察法,把握儿童智能发展现状,制定阶段目标,调整实验步骤。4. 运用行动研究法,通过实践活动,对照研究目标,进行探索研究,不断反
8、思,不断调整。5. 通过经验总结法,总结积累成功的经验,查找不足,调整研究思路方案。五、 研究过程和步骤我园的课题研究经历了准备阶段、研究阶段、总结积累三个阶段。(一)第一阶段:课题准备阶段(2006年9月-2007年4月)1申报课题2查阅资料,了解美术教育研究现状3撰写开题论证报告,做好开题论证工作。(二)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07年5-2009年6月)1.分析调研(2007年5月-6月)(1)分析当前美术教育背景,辨析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研读纲要,提高美术教育内涵的理解和认识。(3)调研分析,找准本园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2.研究实践2007年7月2009年6月(1)制定切合园
9、所实际的教育目标(2)改善教育环境,整合利用资源,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的整体认识(4)进行实践研究,探讨适宜的方法,研发园本课程探讨体验式美术教育的基本模式融合多领域,有效促进幼儿整合发展。探讨各年龄段适宜表现的形式。结合“色彩”线描“泥工”“水墨”“制作”等五方面入手开发园本课程,积累园本教材(三)第三阶段:验证总结,积累园本课程(2009年9月2010年3月)1对教师积累的案例进行再验证,验证课例内容选择的适宜性、目标制定的准确性和指导策略的有效性,调整改进教学方案,总结积累成功的课例。2.编辑整理幼儿园美术教育实践的案例与经验篇。3.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进行结题
10、总结。六、 研究结果三年来,我们在研读纲要的基础上,重点从目标、内容、方法三方面入手针对各年龄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园本教材。(一)构建体验式美术课程1. 体验式美术课程概念的界定体验式美术就是要求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即幼儿在特定的教育环境中,通过亲历实践和内心感悟获得情绪、情感、认知上的体验,并运用美术创作的形式,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和对事物的理解。这里面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外在的探究操作,是指幼儿亲身经历的实践过程;二是内在的内心感悟,是指幼儿在行为体验感悟后的心理过程。这二者是脑力和体力的结合、理性和情感的统一。2. 体验式美术课程的指导思想和目标(1)指导思想:以美启智,全面发展
11、:即通过美术这一教育途径,丰富孩子的感知,激活幼儿的思路,启迪幼儿的智慧,陶冶幼儿的情操,达到以美启智、以美储善、以美育人的目的,有效促进幼儿的整合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形成。(2)目标:(1)感受生活和艺术中的美,激发幼儿对美术活动的兴趣,培养幼儿的审美情趣,体验“表现、感受、创造”的快乐。(2)创设具有审美性、艺术性、教育性的环境,营造宽松愉悦的氛围,鼓励幼儿运用丰富的材料,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大胆自如地进行表现。(3)增强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培养活泼、开朗、自信、乐于合作的良好个性品质。具有良好的艺术创作习惯(4)通过美术课程与其它各领域的有机融合,完善和健全幼
12、儿人格,促进幼儿全面和谐发展。3. 初步形成体现体验式美术园本教材教材是实施课程的抓手和载体,是贯彻纲要精神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因此,在实践中,我们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研究,经过三年的实践研究,初步形成了体验式美术园本教材。本套教材是根据大、中、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编写,既有通俗易懂的理论阐述,更有具体系统的美术课例。主要包括感知创作、审美创作、想象创作三方面内容,其中包括大班课例57个、中班47个、小班48个、托班30个。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借鉴性。4. 体验式美术课程特点(1)突出主体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既要适应幼儿主动性强的特点,又要在各种活动中持续地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强
13、调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教师要成为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领者,为幼儿提供更多的自主选择和动手操作的机会,避免教师一味的灌输和包办代替。体验式美术课程正是突出体现了这一点,并将这一理念贯穿课程的始末。即在学习过程中突出主体,强调幼儿的学习过程是一个自我发现的过程,幼儿通过自己的视角感知、观察,了解事物发展的变化与规律。在方法的选择和形式运用上突出主体,课程中我们为幼儿提供多种易于使用的工具材料,为幼儿多种选择的机会,鼓励幼儿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自我表现。在评价中突出幼儿的主体,由被动的听改为激发幼儿主动地说,鼓励幼儿将自己的作品与同伴、老师进行交流分享,与幼儿一起欣赏自己和他人的创作成果。(2)注
14、重实践: 幼儿绘画的前提是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而人对外界的认识最初的中介就是活动,为此,体验式美术课程采取开放式教育形式,强调活动的实践性和幼儿的参与性。实践中我们带领幼儿走出教室、走出幼儿园,春季在大自然中寻找春天、感受大自然万物复苏的景象;夏季赏花感受花海的世界、看落日的余晖和雨后的彩虹;秋季来到田间果园进行采摘、捡拾落叶、捕捉昆虫;冬季感受瑟瑟的寒风和冰雪的世界的美好。幼儿在这种参与中感受着大千世界的奇妙,在看看、玩玩、说说、做做中积累丰富的感性经验。(3)强调整合绘画是幼儿的另一种语言,是幼儿一种独特的表达工具,它具有形象性、愉悦性、情感性、活动性、想象性的特点,它与各领域之间有着密切的
15、联系。体验式美术教育提倡综合教育,强调通过感知体验、审美体验、创造体验等有效途径,实现艺术与各领域教育的融合。在感知体验中提高科学认识,通过感知身边的人,了解各行各业的特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浓浓亲情;通过感知身边的事,使幼儿在参与的过程中感受做事的快乐,掌握做事的方法,了解掌握相关的科学知识。 在审美体验形成健全人格,教学中我们将美的行为、美的事物、美的作品都纳入到我们的课程中,通过审美体验,陶冶幼儿情操,提高幼儿的感受美、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首先,我们创设审美环境,使幼儿感受美的氛围,发现美的规律,获得审美愉悦;其次,利用生活环境感受美的事物,感受周围环境的美,建筑的美、
16、服饰的美、装饰的美培养幼儿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其三,利用生活和文学艺术作品感受行为的美,感受爱的情感,陶冶幼儿情操;其四,通过欣赏大师的作品,获得表现美的元素,激发幼儿表现美的欲望,提高幼儿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通过创造体验获得成功与自信美术活动是幼儿获得自我满足感的最佳舞台,幼儿在美术活动中,尽情的将自己的感受挥洒出来,他们通过自己的画笔,运用掌握的技能,表现美的事物,传达美的情感,刻画美的行为,在这一过程中幼儿的情感得到升华,内心体验到愉悦,感受到了成功与自信。5. 体验式幼儿美术课程的实施方法实践研究中,我们从环境创设、内容选择、指导策略三方面进行研究,总结出一些好的方法与策略。(1)
17、环境创设:创设多元化的艺术审美环境,陶冶幼儿情操、激发幼儿参与美术活动的欲望纲要指出幼儿的艺术学习需要环境的熏陶,日常生活中我们注重为幼儿创设丰富审美环境,使幼儿发现美的规律,激发幼儿的创作欲望。所以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注重审美环境的创设,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从班内小环境入手,创设艺术欣赏角,定期展示哥哥姐姐、同伴、教师或名家的作品,使幼儿感受作品的绘画风格,创作特点及表现形式的美,丰富幼儿的经验,为幼儿的创造性表现做铺垫。同时,我们为幼儿提供多种美术工具与材料和可供参考的工具书,增设涂鸦墙满足不同发展幼儿的需要,并在教室创设各样的作品展示台,随时展示幼儿的作品,为幼儿提供相互学习与交流的机会。同
18、时,在展示幼儿作品方面,更加注重艺术性,注重作品摆放方式和环境的色彩搭配,时时处处给幼儿美的体验,提高幼儿的审美能力。通过研讨,总结出美术区角环境创设投放的基本要点:l 色彩搭配:整体颜色不宜过多,色彩搭配和表现形式要和谐统一,以暗色装裱提亮衬托幼儿的作品,并用同一种材质装饰背景。l 作品摆放:注意平面和立体的结合,注意上下空间的呼应,摆放时要高矮、疏密有致,手工作品忌讳平铺,要立体错落排放。l 材料投放:要与目标相吻合,有供幼儿主动学习的书、图示、步骤图和成品材料。有供幼儿操作的半成品材料和适宜的工具。l 操作材料的摆放方式: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特点,我们采取了不同的摆放方式。托班:套餐
19、式摆放:即把工具、材料、纸张放在同一个操作盘里,便于幼儿操作使用;小中班采取半套餐式摆放;大班:随着幼儿计划性的增强我们采取自助餐式式摆放,即工具、材料分类摆放,幼儿根据操作需要自主选择工具材料。从园内大环境入手,为幼儿提供丰富可感知的环境,定期举办各种展览,新春的灯盏,春天的风筝展、六一前的民俗艺术展、师生作品展、秋天的农作物创意展和“十一”后的“祖国山河多美好摄影展” 等。通过审美情感的体验,引起幼儿情绪上的兴奋,对美好事物产生敏锐感知,从而激发幼儿审美欣赏的兴趣,和进行艺术创作的动机。增添美术教育设施,有效利用多媒体设备,为幼儿建立作品欣赏库。我们已建成“名画赏析”“民俗艺术”“佳作欣赏
20、”“自然风光”“动物”“植物”“交通工具”“建筑”“艺术创想”“画种介绍”等图库,随时供幼儿欣赏借鉴,从而为幼儿创造性表现提供保障。(2)课程选择:选择贴近生活的绘画题材,注重内容的开放性和表现的丰富性艺术即生活、生活即艺术。选择生活中幼儿感兴趣的一切美的事物,作为创作的内容,让教育融入生命,让教学体现生活。选材贴近生活,便于幼儿表达:首先,我们从幼儿身边的人、事、物入手,开展感知创作活动。画熟悉的人:自己、同伴、爸爸、妈妈、老师、保安叔叔等,感受体验浓浓的亲情、人与人的关爱之美;画熟悉的物:幼儿园里的树、公园里的宏文阁、家乡的神路等,感受物质世界的丰富多样,体验物体的具象之美;画感兴趣的事:
21、放风筝、我爱运动、快乐的艺术节等,感受体验过程之美,等等。其次,我们选择经典的大师作品为幼儿的欣赏内容,使幼儿感受到大师作品的意境美及流动之美。在此基础上我们利用生活中美的元素或幼儿熟悉的美的事物进行想象创作:借用生活中的物,包括瓶子、手套、机器人等进行再造想象,体验再造的快乐;借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譬如彼得和狼、赛马、七色花等进行联想创作;借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或赋予幼儿一定的文学艺术形象引发幼儿进行想象,激活幼儿思路,使幼儿体验梦幻之美。主题内容开放,留有幼儿想象的空间:研究中我们发现,主题内容的确定很关键,不同的主题对幼儿想象力的激发是不一样的。如:“高兴的妈妈”就不如“妈妈的心情”可选
22、性大;“我爱跳绳”就不如“我爱运动”、内容更丰富,有个性;“漂亮的福娃”就不如“福娃旅行记” 有动态变化,容易引发幼儿想象;“我的朋友”就不如“我和朋友的故事” 亲切、生动、曲折等。所以在选择题材上是宜宽不宜窄,要留有幼儿自由表达和创造的空间,在手工方面尤为注意。活动中我们经常会看到教师用一种材料,做同一个物体,充其量也就是辅材有些变化。幼儿之间的差别只是能力强弱的问题,作品中表达不出幼儿的思想,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实践中我们总结出了选题的一个规律“一与多”的巧妙结合,能够最大限度的将幼儿的想法表达出来。即一种材料多种创意或一个主题多种材料。只有做到了这两点,作品才会有幼儿的思想在里面,才会最大
23、限度的实现纲要艺术教育中提到的“创造”的核心价值。选择表现的事物宜繁不宜简,便于幼儿细致观察与刻画。在以往我们的思维定势中,往往认为越简单的物体越便于幼儿表现,但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越是复杂的事物,幼儿越易表现,因为复杂色事物元素多,更利于幼儿深入细致的观察,利于幼儿富有个性的表现。如:画葫芦、苹果、杯子等就没有画菠萝、草莓,苦瓜、恐龙等好表现,因为菠萝、苦瓜的线条纹路多,幼儿根据自己的观察,能够用自己创作的符号进行丰富表现,而葫芦、南瓜纹路少,幼儿关注的只有形,不利于幼儿的丰富的表现创造。所以在开展色彩、线描等写生活动时,我们为幼儿选取了幼儿感兴趣的恐龙、乌龟、自行车、毛绒玩具、脸谱等作为创作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纲要 依托 深化 幼儿园 美术 课程 改革 实践 研究 报告 2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2586354.html